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裁员后的通用电气成为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但杰克·韦尔奇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强硬的老板”,并得了个“中子杰克”的绰号。与通用电气截然相反的是松下幸之助,1930年的一天,松下卧病在床,负责照看工厂的人告诉他,公司因为金融挤兑遭到了重创,产品大量积压,必须裁员一半才能渡过危机。闻此消息的松下竟然奇迹般痊愈了,他做出了对松下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不裁员、不减薪,让员工们建立“以工厂为家”的观念,动员全部员工参与销售。正是这个决策,使松下公司在危机中逆势成长,并一举成就了后来在电器业雄霸一时的松下电器公司。
同样是在裁员问题上,杰克·韦尔奇与松下走向了相反的两极,虽然两家公司同样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松下因为“不裁员、不减薪”获得了美誉,而通用电气却背负了“利润机器”的恶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通用电气在裁员时,并未处在巨大的危机之中,若将之放到松下当时的境遇中,我们是否能看到今日的通用电气尚是未知数。
由此可见,企业家的“信仰”与其在对待公司生存问题上的态度,决定了一家企业将以何种姿态面对公众。这就像中国人常说的脸面问题。本书并非要给企业下结论,我们想做的,只是能提供一种生存手段的借鉴。如果危机降临,企业总会出现产品积压、利润下降、入不敷出、人心浮动等的现象,但企业始终是利润的机器,因此,资金断链往往会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言(4)
在本书中,和田一夫是个特例,他是唯一一个站在失败者行列的代表,但他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失败后重新站起,以77岁的高龄再次开始征程。而在2001年,身为日本八佰伴前总裁的他出版了名为《不死鸟》的自传,在书中,当时已72岁的和田一夫扼腕叹息,因为在4年前,他创立的八佰伴公司破产了。而他叹息是因为他本有救活公司的机会,因为当时陷入资金断裂的八佰伴通过出售资产,获得了320亿日元的现金,结果和田一夫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误信银行承诺,将宝贵的现金先用于偿还银行债务,而非投入公司运营,这使他亲手创立的八佰伴掉入了深渊。在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后,和田一夫明白了资金对于应对企业危机的意义。
和田一夫进入了失败者的队伍,但他的经验却让后来者受益无穷。2003年,“非典”袭击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中的新东方学校不得不停下了前进脚步,学生不再上课、老师还要生活、公司要照常运转,这种资金只出不进的曾情况使很多企业无声死亡,但新东方最终挺过了那段岁月,支持它活下来的原因,是掌门人俞敏洪一直要求新东方预留2亿元的储备金,这笔钱最终救了新东方。同样的例子也在英特尔、和记黄埔和阿里巴巴身上反复出现,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遭遇产品质量危机时,正是丰富的现金储备救了它;李嘉诚则一直要求公司的负债率低于12%;而阿里巴巴能在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时,大喊口号、大举招聘的底气,便是它在2007年上市时所获得的大笔资金。
在危机中寻找希望的曙光
今天,登顶珠峰的企业家王石,和被誉为“火星来人”的马云已然站在了中国企业家的巅峰,他们是各自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诸多青年的偶像。但就像马云自己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本书记载了20位企业家的危机时刻,并展现了他们在各自“关键时刻”的所思所想,最重要的,是帮助大家找到应对危机的信心。
本书中的主角,他们本身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他们的生存时间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地位不同、运行模式不同、企业性质不同、遇到的危机也不同,这都导致不能用同一种角度去解剖这些案例。但是,所有这些故事中,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信仰。
1963年,45岁的玫琳凯刚刚失去了第一任丈夫,在埋葬了丈夫的一个月后,她在达拉斯的一爿小店里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家化妆品公司,这么做的原因是,她始终坚信所有的美国女人总会希望自己更加美丽。在此后的发展中,玫琳凯公司数度沉浮,但却如同被保护神庇佑着一般始终屹立不倒。后来玫琳凯在自传中道出了她这种“信仰”的源泉:还在她孩提时代,她母亲便鼓励她,在走向未知时,相信“你能做到”。事实上,这是一种近乎盲目的信心,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第六感给了她力量。
给过玫琳凯力量的这种信仰,也在其他时刻给过其他人力量,就像在黑暗中总有人挣扎着去寻找那一丝光亮一样。1985年,乔布斯被驱逐出了他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这是对一家企业的创始人最大的羞辱。但即使在这般极端的环境下,乔布斯依然坚信自己能够重回苹果公司,而在8年之后,他如愿了。在互联网世界里,被新浪驱逐的王志东和被雅虎驱逐的杨致远都没能做到乔布斯那样,谁也不能说明白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面临同一危机的不同人,境况差别可以如此巨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但我们都知道,失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理由,而成功的理由却往往只有一条。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玫琳凯与乔布斯们在做出那些决定时,都并没有预计到自己能获得那么巨大的成功。但是,就像一句古谚所说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真的到达了要到的地方。危机之下的生存之道,可能就是对自己说一声:“我能”,这点上,玫琳凯与乔布斯无疑为众多企业家树立了标杆。
吴晓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王永庆:瘦鹅在危机中生长(1)
王永庆背景
王永庆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至少经历过4次巨大的经济危机,分别为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经历了一次次狂风骤雨,王永庆和他的台塑集团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日渐崛起,最终王永庆成为台湾首富,其中奥秘令所有人好奇。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他出生那年台湾正处于被日本占领时期,经济萧条。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时,便辍学到茶园当杂工。此后,王永庆又到小米店做学徒,由此积累了不少商业经验,如差异化竞争、从顾客出发等经营策略。当学徒后的第二年,王永庆借来200元钱,开始自己创业,之后又办过砖瓦厂、木材厂,但都是在遵循日本经济管理方法的情况下负重前行的。后来大家总把王永庆形容为从“一粒米起家”的台湾富豪。
1954年,王永庆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并投产。当时台湾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生产材料基本靠进口,但王永庆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以及不断战胜危机与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带领着“台塑集团”发展成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仅在1984年,台塑集团的年营业额就达30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与台塑集团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已超过1 500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永庆始终稳坐台湾富豪的首席宝座,台塑集团则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位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
2008年10月15日,王永庆以92岁的高龄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而他去美国正是为了查看新经济危机下台塑美国公司的生产线。
瘦鹅与经济危机中的机遇
【观点】
“瘦鹅胃口奇佳,消化能力又强,虽然瘦弱却有很强的生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有东西吃,它就立刻能肥壮起来。”
【核心提示】
人在某些时候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危机与困难,比如战争。当王永庆正准备大干一场时,台湾在日本统治下强行实施集约化管理,企业无法延续不说,连人的生存都变得困难。普通人大多会怨天尤人,但王永庆却能在非常状况下找到金矿——他发现了瘦鹅。真正的企业家总能在非常规状况下发现机遇。
【进阶阅读】之危机背景
1941年,日本的侵略战争正在亚洲大地上残忍地进行,已被日本统治了47年的台湾更是被誉为“理想的殖民地”。日本为了强化统治,实行严厉的经济管制,人为地制造了台湾民营企业的经济危机。王永庆后来回忆道:“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日本实行配给制度,粮食的供应采取‘共精共贩’的方式,即把稻米集中在一两家碾米厂加工。嘉义原有12家规模不一的碾米厂,在新制度下仅留下两家,其余一律关门。”王永庆当时经营的碾米厂,比日本人经营的工厂效益高很多,但却在被关闭的阵营中。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王永庆自然无法与法令对抗,但他却在一个很小的事例中明白了影响其一生的道理。
当时人民生活疾苦,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殖鸡鸭鹅补贴家用,但配给制下的粮食供应严重不足,鸡鸭自然更加吃不饱,只能让它们到野外吃草。一般说来,一只鹅养到4个月就会有5~6斤重,可当时的4个月下来,每只鹅都只有两斤重,瘦得皮包骨头。那时,王永庆到乡下看到这些骨瘦如柴、价值偏低的鹅群,心中想着:如果他能找到饲料的话,养鹅的问题就能解决了。与此同时他观察到:当时农村收割了高丽菜之后,都把菜根和粗叶丢在菜园里,于是他便雇人捡回那些菜根和粗叶,再向“共精共贩”的碾米机构购买碎米和稻谷,混合起来制作成鹅的饲料。 。 想看书来
王永庆:瘦鹅在危机中生长(2)
王永庆买回很多瘦鹅,用他特制的饲料喂养,两斤重的瘦鹅一遇到食物就猛吃,直撑到脖子为止,稍微消化些又开始猛吃。如此,经过王永庆两个月的喂养,瘦鹅就能长到7~8斤,非常肥大。
这一事件令王永庆信心十足,他在后来的多个场合说:“瘦鹅饿不死,我们就一定会有发展。我们中国人天生有强韧的潜在能耐,瘦鹅瘦,不是鹅的问题,而是养鹅的人不懂饲养,一旦有东西吃,瘦鹅便能迅速肥壮。”
经济危机之下,很多企业都如瘦鹅一般,营养不良、价值被低估,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一旦经济回暖,企业便又会迅速强盛。而在大家普遍低迷的时刻,最好能乘机收购回一些“瘦鹅”,加以合理地“喂养”,这是打着手电筒都找不到的机遇,危险与机遇仅仅隔了这么一层窗户纸。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观点】
“经济景气时,每家公司都有盈余,但如果这样就自我满足的话,是很可怕很危险的。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怕不知警惕,不怕艰难;只怕没有计划,不怕起步慢。”
【核心提示】
企业家是天性贪婪的动物,在任何时刻都要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益。但人在发展大好的情况下往往会放松警惕,危机到来时便会走入崩溃的边缘。王永庆能做成“经营之神”,并且屹立不倒的原因,是他能看得比一般人、一般企业家更深远。
【进阶阅读】之危机背景
1970年,台湾依靠美国的援助,工业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成为世界研究课题的对象。台塑集团作为工业企业的代表,发展神速:营业额和效益节节攀升,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即便如此,王永庆也看到了很多的问题。
在一次内部的干部培训会上,王永庆先是问了在座的员工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公司现在绩效不错,各个事业部都有盈余,那么大家觉得危机在哪里?”其实那是一次表彰会,所有的干部都交上了好看的财务报表,但王永庆却给所有人浇了一盆冷水。接着自己的提问,王永庆回答道:“那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赢利的数字是否合理。”紧接着,他表达了自己的核心观点:“经济景气时,各事业部都有盈余,如果我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自我满足的话,是很可怕、很危险的。为什么呢?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怕不知警惕,不怕艰难,只怕没有计划,不怕起步慢。”
王永庆的这番观点,只是他诸多讲话中很平常的一次表达,但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台塑集团之所以能抵御各种危机,事先防御是始终绕不开的重要原因。一个关于扁鹊的故事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道理:有人夸扁鹊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是当时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但扁鹊却回复说,他有两个大哥,名声没他大,医术却比他更高明,因为他的二哥能在人生大病前便给出建议从而避免疾病产生,而大哥更能在平时就给出预防措施,由此使人健康延年。
王永庆无疑也深谙此道,他举过一个切身的例子来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1954年他在台湾新东创立了台塑集团的分公司,生产PVC家庭用品,是当时台湾第一家PVC企业。但到70年代中期,从事PVC制品的工厂已将近50家。王永庆说:“台湾20年发展,企业兴亡此起彼伏。有些大企业,一般是公认的最健全、最有希望的企业,结果却倒闭了;有些企业天时地利,一帆风顺,但由于企业必然会发生竞争,有钱赚,开设的厂就多。竞争的结果就会变成,天时地利不足时,必须依靠管理妥善、计划周详才能生存,否则好景就不会长,结局也可以想象。” 。。
王永庆:瘦鹅在危机中生长(3)
也就是在那次培训会上,王永庆道出了他日思夜忧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出路一定在永恒追求物美价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竞争肯定会愈加激烈,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而且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这个目标。王永庆说,要制造一种产品必须分析各项开支,计算成本能否降低,以及应该得到多少利润才是合理的。同时要分析未来市场的可能变化。展望企业的前途,就要有所谓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对于未来可能的变化都必须事前计划,准备周详,方能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制胜。
第二是员工薪资一定要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工业初兴,工人工资维持在低水平状况,这与目前中国内地的状况异常相似。台湾到20世纪70年代时,平均工资亦只有日本的1/3、香港的40%,低劳动力成本为台湾制造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带来了一时的繁荣。但王永庆在这时已然看到了未来的变局。他对员工们讲道:“工业日渐发达,生活水准日渐提高,人力的供应一定会逐渐缺乏,工资的提高是最自然的方向,作为一名企业家必须有这个认识,并且应该提早准备,否则一旦唯一的有利条件也失去以后,企业还未培育实力,基础仍未稳固的话,生存的危机便会降临。”
王永庆时常提醒同仁,虽然公司目前有利润,但一定要经常自问:如果他们的工资提升到与日本、香港一样的水平时,是否依然还有利润。他也始终追求利润的合理性,认为“可怕的是既不知道是否合理,也不去了解改善,又自认满意,那样注定无药可救”。
我们都知道保持原状就是退步,却不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年代,进步慢也是退步。
拥抱危机的挑战
【观点】
“既然没有力量去左右危机的到来,那么忧虑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担心的是有没有条件与实力,为我们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打下基础。”
【核心提示】
经济危机是一场对体质的考验,那些被强行拔起来的苗是经不住风暴的洗礼的。而从另一角度来讲,拥有强健体质的人又何必担心危机到来呢?王永庆的说法是:我们只应该担心自己的实力,把希望和绝望寄托在上帝身上,这跟寄托于魔鬼并无差别。所以王永庆在世时,他从不涉房房地产业,而只钟爱实业。
【进阶阅读】之危机背景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在很短时间内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石油危机持续了三年,令刚刚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以及正在重建中的欧洲与日本等国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明显放慢。
当这场风暴波及台湾时,岛内哀鸿一片。王永庆的台塑集团虽然已成长为最大的工业企业,但因为依赖石油的缘故,也遭遇了很大的冲击。
1975年3月8日,王永庆受邀参加台湾经济日报社主办的“企业家演讲会”。在会上,他与所有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当时油价的变动导致经济变化,深刻影响到企业经营,致使很多人忧虑未来的成长。但王永庆在会上提出的观点是,这种变化不会,也不允许影响到经营企业所应遵循的方针。对于经济危机,王永庆的看法是:“既然没有力量去左右油价,那么忧虑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担心的是我们有没有条件与实力,为我们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打下基础……油价变动,未来环境不可预知,这些变动对企业经营多少会产生影响,但如果经营的企业健全,管理工作有条理、有内容、实务健全的话,就能做好管理。如果企业具备这样的条件,就算遭受了客观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也一定能奋力克服。”
外在的环境条件一定会因为受到油价、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对于这些影响,企业经营者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不管如何,强化企业的管理基础,培育本身克服困难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企业最大的危机,应该在于自己没有追求健全及合理化的管理,这方面只要稍有松懈,就会危机四伏。
王永庆的观点与台塑集团的作为是一致的。台塑集团长盛不衰的核心原因,便在于王永庆一直努力追求管理的合理化。为了达到最合理的管理,他独创了“单元成本分析法”,即将每一个步骤都分解到最细小的单元来控制成本,并且凡事都要求“追根究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