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川泽与他的幕僚就是秘密转移到这里,指挥所部作最后挣扎的。
“特仓”是个永久性的地下建筑物,在战前,不随身带特别许可证的人,即使是少尉以上的军官也不能靠近,师团司令部就设在地下隧道里,";特仓";前能通过轻重炮车,道路并不宽,但很坚固。
“特仓”阵地的人口在长白山下面数十米的地方,有南北两个隧道口。
隧道很窄,每次只能弯腰通过一个人。
越过前面的射击孔,往下走数层台阶,就是地下指挥部的主走廊。
";特仓";内部有师团长室,参谋部,作战室,通讯室等。
";特仓";的墙壁和顶棚均为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建造,各个房间都很宽阔。
";特仓";长70米,宽10米,高2米,";特仓";有自备的发电机照明,进入指挥部,可以从窗户向阵地入口附近扫射。
阵地的西南有炊事战壕,水井,北面有军队医院,东南山谷中有地下粮草仓库,隧道间各部门的联系由有线电话和传令兵担当,电台总机是师团通信有线交换机,话务员为女兵,有3台100个插孔的交换机。
现在人们见到的这个大山洞,就是日军的地下兵舍。从第一卫兵所到大型地下兵舍,至少要走一小时,而且戒备森严,需经过第二卫兵所和几个坑道,方可抵达洞口。
到洞口后,还有三道门。
进人山洞的人,经过第一道门的盘查,在第二道门外需对铁管喊话,里面的人在另一端管口,辨明之后才会开门。
大家看,侧壁上这根中空的铁管子,就是用来盘查喊话用的。
走廊尽头的两间厅室,就是兵舍,每室居住百人左右,这样的兵舍,在附近共有4个。地下兵舍是用高强度水泥浇铸在大山的腹部,洞口伪装成山体一样。地下兵舍的厚度可以抵住50吨级的坦克和重炮的轰击。
我们再来看看宁安高地。
所谓勋山高地,就是要塞炮台的集中地。
在这里,每隔20米便有4个炮台遗址。
勋山高地的炮台,只要一按电钮,其炮身就可以自由上升下降,就是苏联坦克攻击过来也休想越过那么宽的防坦克壕沟。
据有关资料记载,勋山阵地中有防坦克沟,铁丝网,散兵壕,炮台,机枪掩体等设施。
二.
侵华日军历时10余年,在东起吉林省珲春,中部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海拉尔和阿尔山5000公里边境地带,共修筑17处要塞。
要塞群相加约1700公里,共有8万个永备工事。
此外,还包括数以千计的永久性地下仓库,电站,通信枢纽部,给水站等附属军事设施和大量二,三线一般阵地和野战阵地及军用机场,军用铁路和公路,工程巨大。
日军要塞所有筑垒都构筑有钢筋混凝土工事。
永备火力点,有钢帽堡,装甲观察哨及土木质火力点。
有步兵掩体,机动战壕,反坦克壕,连环铁丝网和防步兵地雷区。
有弹药库存,粮秣库存,发电站,给排水系统和浴室等,有以班,排为单位的兵室,会议室,医务所,厨房,电话机房和军官指挥所,有电动钢轨运输车和专用通道,竖井,通风口等。
洞口顶部和四周还要浇筑混凝土,一般都是1到2米厚。
日本关东军修筑国境筑垒工程,采取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耗费巨资,在茂密的山林中秘密施工,其隐蔽程度即使白天走到近处也难以发现。
侵华日军17处要塞的设计、施工和经营,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保密措施由始至终贯穿着秘密侦察,秘密设计,秘密施工。
有关日,伪军事档案资料均标注着“绝密”,“机密”等字样,其原文中无一不多次反复强调“秘密保持”的重要性。
日军勋山要塞分上中下三层,为一个钢筋水泥永久性工事,并配有炮台,土石壕堑,掩体,战壕等,方圆平方公里,洞门口铁制门。
要塞占据制高点,是一处规模巨大,构筑典型的侵华日军战略要塞。
离东宁不远,是牡丹江。
离牡丹江不远,是镜泊湖。
秋风四起,北方的秋天把心涤荡得如秋的天一样的空旷。
天地无语,远处是山,近处也是山,好像天地本来原目就应该是北方这样的秋天。
东宁要塞位于东宁境内,是侵华日军为防御前苏联的进攻而修筑的军事筑垒,北起绥阳镇北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0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
有飞机场11个,永久性工事400多处,野战炮阵地45处。
抗日战争时期,东宁曾屯驻过日本关东军三个师团,计13万多人,其中有:中将2人,少将11人。
全县驻兵关东军3个师团,一个“国境”守备队。
黎国维率领独立教导队在离勋山高地不远的地方设下了秘密营地,根据梦梅提供的情报,这里东宁要塞是一处最位重要的“特仓”。
从山下望去,只有满山的绿色,根本看不出整个勋山山体内部都挖空成了要塞。
黎国维感觉到光从表面了解无法知道要塞的内部构造。
如要查明要塞的真象,只有化装侦察,勇闯虎穴这一条路。
其中勋山地下军事要塞,占地5万公顷,与俄罗斯仅一河之隔,山势险峻,地势开阔,隐蔽性强,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四十二章.深入龙潭虎穴
一.
在跃下飞机后不久,伞包一下子迅速打开了,借着夜色,他在自己的下方发现两个白色的小点在缓慢飘动。
黎国维猜想是自己小队的跳伞队员,但他怎么找也找不到第三个跳伞的人。
这时候,地面的日军好像明白过来了,高射炮对着天空四处开火,原来还是黑黑的夜空,立即被火光照红了。
东宁地处黑龙江省最东南部,是我国夏季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之一,每到夏至时节,两点四十多分天即放亮。
而冬至前后,不到下午四点,黑夜就已经在呼啸的寒风里来临。
东宁县城往东11公里便是俄罗斯国土,一条宽仅五、六米名为瑚布图的小河将中俄分开,两国以小河的中心线为界。
勋山高大险峻;树木茂密;具有天然的隐蔽屏障;山下是一片开阔的小广场。
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在上个世纪初,俄国为了把中国与其西伯利亚及其大本营连接起来,达到长期图谋中国东北,并与日本在东北争夺霸权目的,修筑了中东铁路,它横穿东宁县境内,成为我国与俄罗斯的起始点。
日本关东军更是把青睐的媚眼再一次瞄准了东宁这片富饶神秘的土地。
当时日本在东北与苏联的国境线上修筑了17处要塞,并进行了编号,东宁要塞为第一号。要塞地处老爷岭腹地,山高林密,道路难行,日军修筑东宁要塞12年,也是疯狂掠夺资源的12年。
老爷岭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和铁金,煤等资源被没白没夜地拉运到日本。12年过后留给中国人的只是满目创痍、光秃秃的山岭和负载太重的悲凉。
黎国维挑选几名身手好的战士,穿上日本鬼子的军官服装,在半路上劫持了一辆日本鬼子的吉普车,李唯又换上一套大佐的军服,要知道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这些鬼子正是要到勋山要塞检查工作的,给黎国维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方便。
一个也就两米多高的洞口,就是勋山要塞的入口,狭窄而潮湿。
可是当他们走进要塞的时候也忍不住为他的庞大工程所震动。
这个洞口其实是一个炮台口;也是要塞唯一的入口。
从这里往远处看;炮口直接对着对面的苏联。
当一个人行走在要塞里时,首先感到的是一种恐惧。
这里的每条甬道都高米、宽米,它们如蛛网般构成了一个网络,稍不看指示牌,就会迷路。
冷风已将黎国维的军服打透,而脚下分外清晰的足音似乎让人感觉有人在后面跟踪,要不时回头看看才敢前行。走到铁轨的尽头;空间豁然开朗;一条条一人高;二人宽的通道四通八达。比起其它要塞规模还要大;而这座要塞却是一座山体;非常的坚硬;是用人工一点点凿出来的;等于是把整个山掏空了。
这里再往深处走;会发现各种各样设施应有尽有;有发电室、储水池、通风口、浴室、炊事房等;在这里生活多久都不是问题。
还有很多通道通往地面碉堡;整个要塞共分三层;简直就是一座坚固的无敌堡垒。
进入要塞如同进迷宫,一条条高米,宽米的甬道纵横交错,甬道的一侧都有排水沟,水泥地面还是非常平整。
上下三层直至地面都能连通,甬道交叉的地方就是指挥所,医疗所,无线电室,铁车库房,升降井贮备仓库,弹药库,电机房,兵舍,火力发射点,防毒气的双层隔离门等设施应有尽有。
二.
负责接待他们的是勋山地下军事要塞的指挥官村山一郎中佐,他非常热情,关东军本部来的大佐,他哪里敢怠慢,更何况他那一口流利的北海道方言,对北海道的熟知,让他这个地道的北海道人不得不信。
作为日军设计的“国境一级阵地”,东宁要塞群从南至北共分为四个区,其中在第一防御区,它以勋山要塞为核心阵地,南有荣山阵地,胜洪山阵地,东有朝日山地下要塞,北有勋山地下要塞,西有出丸地下要塞,各个防御阵地间有交通壕和秘密隧道相通,是一个灵活机动、防御功能齐全的地下要塞。
村山一郎中佐带领他们参观了要塞的主要部为的防务,并给他们通过东宁要塞群地图介绍了东宁地区的整个防务,并借机要喝水,调走村山一郎中佐一会儿,他使眼色让铁柱把东宁要塞群地图全部拍照下来。
1940年(日本纪元为昭和15年),大坂陆军兵工厂根据关东军的要求,制造出七年式要塞炮,为了保密,日军对外只宣称“丸一号设备”,该炮口径为300毫米,是当时日军在陆地战场上使用的最大口径火炮。
该炮为固定式,按照军事术语的称呼,应该叫“裸炮”。它的炮闩和瞄准镜早已不知去向,可总体架构依然清晰。从旁边的铭牌上可以看到,该炮炮管外径500毫米,炮身总长达到9.5米,全炮重87吨,射程20千米。
坂本中将是一个喜怒无常、脾气暴躁而又冷酷的人,但又是一个造诣很深的战略家。
拥有智者如水一般宁静的面孔,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坂本被调任关东军副参谋长。
在此前后,他通过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他有关侵略中国东北的理论和主张,形成所谓“坂本构想”,其要点是:发源于中亚的人类文明分为东西两支,各自发展,两个文明现已形成隔着太平洋相互对峙的局面。
对峙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要通过战争走向统一。“一战” 只是欧洲诸民族的决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只有下一次世界大战才是人类最后的决战,它将以日美为中心进行。如果准备对美国作战,就要立刻对中国作战。
如果要对中国作战,首先必须占领满蒙,这样才能使“日本的繁荣自然得以恢复,失业的有识之士亦可得救”。
坂本是日本军界的著名才子,尤以一套完整的军事思想镇住了日军中的不少将帅。
侵占东北,他是赞成而且倾尽全力的。但他的一整套理论都是建立在对苏作战的基点上,因而反对对中国压迫过急。
坂本的确是日本军界的奇才,在中国问题上更是显出了他目光的深远,
但凭坂本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认定中国自身巨大的潜能,多次警告日军中的乐观派万万不可轻视中国。
就是他设计了东宁要塞群这个侵华日军为防御前苏联的进攻而修筑的军事筑垒,号称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素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
第四十三章.不屈不挠斗争
一.
黎国维的心情是复杂苦涩的,颜色是暗淡的。
忐忑,不安,期待,忧郁,想要从容的面对梦梅是不可能的,他以为自己可以。
可当他的手指在轻微的颤抖,仿佛看到他抚摸的温暖的梦梅的手。
当他的心百感交集,仿佛听到叮咛自己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时候,梦梅微笑的脸。
使黎国维的心感受到阵阵凄凉,痛楚的感觉在蔓延。
所爱之人即将离你远去,去追寻那复兴中华民族的抗日的梦。
本就两地相隔,这一下子相见之又更远了许多,曾心中如何告诉自己终究有一天终能长相聚,可离别的心中还是有些失落,远了,这一下子便又是千百里,
惜别离,叹别离,无限情思又该何处邮寄,鸿雁传书,怎奈千山万水,琴瑟传意,可叹音律两难通。
望穿秋水却遥不可及,家中的亲人望着月亮 将一颗心煎熬的滚烫滚烫,只是天明仍不见久去的,思念的,未婚夫婿儿郎。
轻轻地唱着别离的歌; 守望每一份残存的记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别离是人生注定的苦涩乐章。
聚散过后留下的都是痛,但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经历过,所以即使略有遗憾,那也是美丽的。
在没有你的日子里,别离牵出长长的思绪,会延伸到你的每一个所在,爱意无限,情思绵长。
在别离的日子里,回忆成了最好的伙伴,枕着思念入眠,带着期待醒来,梦里全是你的音容笑颜。
因为有了爱,生命不再枯竭和茫然,因为有了期待,日子不再会单调和孤独。
独立教导队的战士们已经该是返回营地的时候了。
东北的密林生长茂盛;里面都是高大的落叶树木,当时正值东北的雨雪季,阴雨连绵,雨雪交加,战土们穿着湿透的衣服,吃着采来的野菜山果,部队继续前进。
长白山区的百姓与抗联结下了鱼水深情,从抗联组建那天,人民群众就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队伍,自己的亲人,抗日民众积极参军,补充兵源,为抗联战世做军服,送粮食,打掩护,护理伤病员。
有抗日群众冒着生命危险送给部队一些粮食和牲口。
正是他们的帮助,使黎国维和独立教导队的战士们渡过了难关。
在露营地,战士们便围在篝火旁取暖,睡眠。
山峦起伏;寒风瑟瑟,这里白天黑夜挂满霜,浑身白,全是冰屑。
大树冻得喀吧喀吧响,把战士们的鼻子都冻白了。
有时在高山密林中行进,有时走向荒野草原,他们多么需要火啊,可火光能一下照出老远,烟雾飞上林梢,敌人就会像狗蝇子一样扑上来。
在原始森林中,突然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孤独与渺小。
二.
远望,不知名的针叶树密密麻麻无边无际,战士们身边,那几搂粗的大树干健壮挺拔直插云霄。
在苍然古木的四周不乏枝干纤纤的幼树,但无论长幼一率是针冠钢髯络腮胡须,呈现出一派不修边幅的自然美和血脉贲张的野性美。
越往前走,树林就越茂密。
先前仰头可见的蓝天,此时已经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大朵大朵的阳光经过茂树繁枝的过滤照在巨人般比肩而立的密林里,仿佛一幅没有保存完好的陈年古画,看上去是那样的斑斑驳驳,那样的幽幽暗暗。
雨雪消融的沙地凸凹而泥凝。
青筋暴起的树根交错缠绕,一半埋进泥土,一半匍匐地上。寻着勉强可以辨认的足迹前行,一不小心,透气孔开得很低的旅游鞋就会透进冰凉的泥水。
继续前行,不时可遇到骸骨般横陈的古木。它们或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或仆倒林间,或斜阻路上,虽生机殆尽,朽烂不堪,但无一不保持着倒下时的姿态。
被苔藓覆盖的小路更加难以辨认,没有向导,没有路标,只能在偶尔被人抛弃的杂物和若有若无的脚印的指引下艰难地向前跋涉。
渐渐地,有些战士的意志开始动摇,并在暗暗地盘算:是知难而进还是迷途知返?
迷途知返会不会功败垂成?
知难而进又敢问路在何方?
就在进退为谷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
因长久而巨大的宁静,变得有些麻木不仁的耳鼓。
忽然迎来了一脉清新潺潺的溪水之声!
中国军民的抵抗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打,也许是死;不打,就是亡国奴!”
经历过数次恶战,很多战士都已阵亡。
那些牺牲殉国的士兵,死了仍和鬼子死死地抱成一团,分都分不开。
战士们只能在雪地上蹦,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和堵截,李唯率领部队日夜兼程,过草甸,穿树林,披荆斩棘越过长白山。
他们穿过敌人重重封锁,辗转跋涉,经过十几天的艰苦行军,群众冒着生命危险送给部队一些粮食和牲口。
他们以艰苦卓绝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挑战生命极限的英勇精神,战胜了困难,使部队终于按时赶到目的地,第一次圆满地,胜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山顶上那变化万千的晚霞,还有在不远处披上了金色外衣的密林。
因为霞光已经穿透云层向着对面长满白桦的山坡上,金色的霞光与深深浅浅的金色的从林中,笔直的白桦树树杆散发着洁白的光芒,长白山的白是皑皑白雪的白色吗,还是满山的白桦树的色彩?
黎国维看过无数次的静悬于云上山顶的深邃而清幽的神形,在峭壁之上的风雪中,黑黝黝的深谷所表露出的只有狰狞,野蛮和神秘而未知惊戾。
他听着风拂过密林顶端的呼啸,微黄的草叶正在延伸的它最后生命纹路;山石表面微不可察地记载历史变化的岁月痕迹。
苏联红军特别重视来自独立教导队的战士们方面的绝密情报,在掌握日本在东北这一战略动向后,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猖狂进攻企图。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十四章.抗击德国法西斯
一.
1941年,德国突然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
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