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饭时,不要只吃自己爱吃的,并将自己喜欢的食物放到面前挑来挑去;当别的小朋友来玩时,要鼓励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玩具和食物。
  父母还能利用“演戏”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态。
  通过孩子与父母亲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孩子认识到人际关系。经由这些游戏,孩子首先会意识到经常接近的成人和自己的关系,例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然后意识到周遭人们之间的关系。又例如,老师怎样爱护和教育小朋友,司机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乘客,医生怎样关心、照顾病人等等。孩子通过体会他人感受,就会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成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为他人着想。
  

自私自利(2)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安排一些情景,直接教导孩子应该如何关心别人,如果父母亲出现生病等情况时,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去做。这不但有助于训练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不良特性,还可以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以及对社会的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也关心别人。切记,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会替别人着想。
  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人站在一座高高的吊桥上,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他点上最后一根烟,因为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他曾经是一个富翁,如今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体验过各种不同的生活,也曾经纵情感官享受,四处游荡,寻找刺激,酗酒和吸毒,而现在他却遭逢生命中致命的打击———婚姻失败。
  没有一个女人能与他相处超过一个月,因为他的要求太多,却从不付出。或许河水是他最好的归宿。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经过他身边,看着站在黑暗中的他说:“给我一块钱吧,先生。”他在阴影中笑了起来。“一块钱?一块钱能做什么?没问题,我这儿有一块。老兄,我的钱还不少呢!”
  他掏出皮夹。“在这儿,拿去吧!”皮夹里大概有一百块钱,他把钱都拿出来,塞给那个流浪汉。
  “这是干什么?”流浪汉问。
  “没什么,因为我要去的地方,用不着这个了。”他往下瞥了一  眼河水。
  流浪汉拿着钞票,不知所措,好一会儿,才对他说:“不行,先生,你不能那么做。我虽然是个乞丐,却不是懦夫,我不拿你的钱。你带着你的脏钱,一起跳河吧!”
  他把钞票丢过栏杆,钞票一张张随风飘动,纷飞四散,慢慢地  落进了黑漆漆的河水中。
  “再见,懦夫。”流浪汉掉头就走了。
  想自我了断的富翁,这时如梦初醒,他突然希望流浪汉能得到那些丢掉的钱,他希望付出,可是却办不到!
  付出!对了,就是这个!他以前从来没有试过这个,付出!就能快乐!他向河水看了最后一眼,然后离开那座桥,去追赶那个已远走的流浪汉。
  不懂得付出,对孩子来说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是直观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主观的责任感,这时的孩子很少会考虑到别人,更不可能设身处地客观地看待问题。这是孩子的正常特点,不能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
  但有些孩子在三岁以前会表现得大方慷慨,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方慷慨,孩子的自私里往往有其正当的理由,而在慷慨中则往往包含着性格怯懦的一面。
  如果父母不明白这点,而强迫孩子大方慷慨,甚至完全无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用“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不懂事”“不乖”“不听话”等话来说服孩子,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教育孩子能为他人着想,实际上这种以不尊重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做法,根本无法培养孩子真正的道德观念。
  孩子可能为了让父母高兴或避免被父母惩罚而服从命令,但是心里必然怀有怨恨、委屈、不满的情绪。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会导致孩子产生对他人的愤恨、不满情绪或攻击行为,有的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变得怯懦、退缩、依附,从而失去自信心和自主性。
  要想改正孩子自私自利的观念,父母和老师就要从多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教育孩子不自私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孩子身心的成熟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但这并不代表只要父母慢慢等待,孩子会在某一天突然就不自私。父母仍需要把握机会教育孩子。
  有教育家主张首先要教孩子“把东西分一半给别人”,这个“一半”并非指数量上精确的二分之一,而是让孩子逐渐懂得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的存在;自己有各式各样的需要,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需要。一旦孩子有了这种观念,他们就会比父母对人还要大方慷慨,自私自利的毛病自然也就没有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自私自利(3)
二、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高远的理想
  当孩子有正确的理想与目标后,也就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也要让孩子知道,想要完成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可以问他:“你见过像你这样天天发脾气的企业家吗?”“你见过像你这样整天只想着自己的科学家吗?”等等,借此激发他改正自私的内动力。
  三、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已经能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是非与好坏,已经有了好恶情感;同时,情感的稳定性也在逐渐增加,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并且还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冲动。
  此时,父母可让孩子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乱发脾气有什么不  好的影响?”“别人会如何看待你?”“如果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你会有什么感受?”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要学会自我控制,改正不良行为。
  四、疏导叛逆心理
  孩子因为受叛逆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与大人的对立情绪而走向极端。有时,他们会故意和父母唱反调。其实形成叛逆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识得到大人的认同。
  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待人处世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思考,让孩子设想“假如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此来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五、批评与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批评与表扬的作用。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批评的约束和表扬的激励,来使孩子逐渐意识到该不该做、怎样去做。在批评、表扬孩子时,应当向他们指出批评的理由、改正的方法。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予以表扬鼓励。
  六、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的依赖性
  孩子自我中心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从小父母包办所有的事情、过分地照顾保护和娇惯迁就。对于很多事情,孩子既不用想也不用做,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产生了。这时,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很容易得到的,因此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容易任性,这就应该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使他们产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教导他们要自强自立。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有秩序的生活规范,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七、鼓励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别人有事相求,孩子又可以帮得上忙,就让孩子学习帮助别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教导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捐款活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培养乐善好施的高贵品德。
  通过现实生活的锻炼和父母的指点,孩子就会克服自私自利的习惯。
  八、父母必须改变盲目溺爱、一味地娇惯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需分清楚是否合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应予以明确拒绝,并对孩子耐心地讲解道理,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
  当然要孩子一下子就能接受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孩子的哭闹,父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盲目迁就,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大发脾气。给孩子一个冷静空间,让他们意识到哭闹无法解决问题。
  “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私的人只会把路走得越来越窄,直至陷入绝境。人要学会付出,才能活得有意义;能够付出爱和宽容的人,总能找到一片广阔的天地。
  ☆ 习惯便利贴
  1。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孩子可以设身处地了解自私自利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2。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大发脾气,或者盲目迁就,而是有条件地加以引导、劝阻。
  3。透过批评和赞美,让孩子了解自私自利的弊端、乐善好施的喜悦。
   。。

抱怨他人,爱挑剔(1)
真正伤害别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言语。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 张老师的小叮咛
  抱怨、挑剔就像是长在人身上的一个毒瘤,必须拔掉。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问题。孩子对自己的抱怨和挑剔可能并不自知,需要父母帮助他克服。
  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坏。
  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个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十七个钉子。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次数越来越少,并且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在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多了……
  最后,他终于变得不爱发脾气了。小男孩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  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男孩拔掉了栅栏上所有的钉子。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那么多的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
  “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你的言语就像这些小孔一样,会留在人们的心中,同时还会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言语对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身体没什么两样。”
  真正伤害别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言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否则,这样的“刀子”太伤人。
  这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孩子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大。实际上,面对一个不容易自我控制情绪、容易心理失衡、喜欢挑剔的孩子,我们要做的事情首先应该是理解,不是对之不闻不问,然后才是去了解形成这种习惯的成因。
  爱挑剔的孩子虽然总是批评别人的缺点,其实我们很清楚,他们的内心可能受了什么委屈或伤害,因此试着和孩子沟通找出问题  的症结会比指责他们更有意义。
  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可能仅仅因为一个路人踩了他一脚,就把这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坏蛋。然而,拔除挑剔者心中的刺,比起对他们的指责来得有意义。
  有学生向老师抱怨班里有某人很讨厌,总喜欢跟他比较,影响他的情绪。
  老师问这学生:“你喜欢吃苹果吗?”
  学生愕然但仍答道:“不喜欢,但喜欢吃梨。”
  “你不喜欢吃苹果?”
  “对。”
  “那有没有人喜欢吃苹果?”
  “当然有!”
  “那你不喜欢吃苹果是苹果的错吗?”
  学生笑笑:“当然不是!”
  “那你不喜欢他是他的错吗?”
  “……”
  “你喜欢吃梨?”
  “对!”
  “如果你的好友来了,你会请他吃吗?”
  “会啊!”
  “你怎么知道他爱吃呢?”
  “我会问他!”
  “那还好,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觉得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
  自己喜欢梨,以为鱼也会喜欢,所以把梨当作鱼饵放在钓钩上去钓鱼,鱼儿总是不上钩,于是埋怨:这鱼儿怎么回事?
  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身为父母,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抱怨别人,成为爱挑剔的  不受欢迎者。就像我们不愿意自己身边的同事或者上司是个爱挑剔的人一样。这样的人在他周围的人际关系中得到的评价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美语班的捷宏今年已经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在班上却是不受欢迎的人物,甚至连分组玩游戏都没有同学愿意跟他同一组,原因是捷宏总是对身边的同学十分敏感及挑剔,只要有小朋友围在一起讲悄悄话,他总是自行对号入座且很愤怒地来对老师抱怨说大家都在说他的坏话,还曾经因为同学传考卷给他时不小心掉到地上,他都觉得那是故意的,也因为如此,其他小朋友自然就不敢靠近他了。
  

抱怨他人,爱挑剔(2)
既然抱怨和挑剔有这么严重的危害,作为父母,应有责任帮助  自己的孩子走出抱怨的陷阱。当听到你的孩子又在挑剔别人时,你  可以顺着他们的意思往下说,然后在下结论时检讨。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来下结论,例如,孩子抱怨衣服洗得不够干净,那么就不要再为他们服务,让他们亲自动手体会“说比做容易”。
  在一段时期内,如十天内,天天挑剔孩子。例如:“看看你的语文成绩,虽然得了九十五分,可是我觉得你的作文还是写得太差了!尤其这一段,太糟糕了。”接下来的十天,每天给他鼓励,让孩子在两种态度的对比反差中理解挑剔别人的坏处。
  你还可以把孩子常常抱怨、挑剔的话用醒目的颜色写在很多小纸条上,贴在他的卧室和洗手间里,提醒他注意改正自己的坏毛病。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抱怨、挑剔、议论某人的缺点等等,殊不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把自己的喜好当作别人的喜好,制造了许多不和谐。放下偏见,正视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变得轻松而美好。
  ☆ 习惯便利贴
  1。孩子爱抱怨、挑剔可能来自父母过度宠溺,娇生惯养之故。
  2。提醒孩子“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对于抱怨、挑剔的事情,要找出方法做改变。
  3。利用小纸条,醒目写出孩子的抱怨、挑剔,提醒他们不要陷入光说不练的困境。
  

不断说谎(1)
说谎是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就相当顽固,不易改正,孩子由于道德观念模糊,生活经验缺乏,极易受到成人语言的暗示,说谎也就在所难免。
  而且说谎在现实生活中又相当普遍,形成了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因此矫正孩子说谎非常重要。
  ☆ 张老师的小叮咛
  说谎是指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行为,虽然说谎行为在各个年龄层都有,但孩子说谎行为的表现尤其突出,危害也比较严重。诚实是做人的首要品德,诚实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说谎。
  小波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但他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欢说谎话。他曾经因为旷课编造生病的谎言,为了得到变形金刚将考试成绩由五十六分改成了八十六分。爸爸妈妈知道后非常烦恼,不知道如何教育小波改正这个坏毛病。
  其实,孩子说谎类型有很多种,父母要冷静地进行分析了解,找出说谎原因,针对具体情况解决处理。
  一、暗示型说谎
  这是一种由于成人语言暗示而引发的说谎。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谎言屡见不鲜。例如,见到孩子衣服弄脏了,老师质问:“是不是某某人弄的?”;看到教室里的玻璃破了,就责问孩子:“是不是某某人打坏的?”等等。
  成人不正确、过于武断或直觉的判断,容易有偏颇的思想导致有些孩子不能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事实,并通过言语表达。
  而孩子由于道德观念模糊,生活经验缺乏,极易受到成人语言的暗示,说谎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发生上述情况如果改口问:“怎么弄脏衣服的?”“谁弄破玻璃的?”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二、幻想型说谎
  孩子兴趣广泛并且不稳定,认知活动和思维发展都不够成熟与完善,容易混淆自己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生活,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异想天开的话来。
  例如,有些孩子听别人说昨晚做了一个梦,就说自己也做了梦,而且还能绘声绘影地描述出来,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做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老师就不应该把这些天真幼稚的想象斥责为说谎。
  另外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量不足,往往对事物缺少正确的判断与理解,也容易导致他们说出与事实不相符的话。
  例如,有个父亲让儿子去看看炉上的水是否开了。
  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说:“水开了。”
  谁知父亲跑去一看水并没有“开”,就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还学会了说谎,水根本就没开嘛!”实际上这个孩子不是有意说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生活常识而导致判断的失误。
  三、自卫型说谎
  有一个五岁的男孩将妈妈才买的模型汽车玩具弄坏了,就随手丢进垃圾桶里。
  几天后,妈妈发现孩子没有玩模型汽车,就随口问孩子:“你的玩具呢?”
  孩子说:“坏了,扔进垃圾桶里了。”
  妈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立刻厉声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
  孩子一看母亲由晴转阴的脸色,一时之间,只能无所适从地改  口:“不知道……”
  这个小男孩就是在“说真话要吃亏和受惩罚”的片面认知影响下,为了逃脱责任,进行自我保护而说谎的。
  四、模仿型说谎
  有些孩子说谎,其实就是父母和老师教导的。
  例如:带孩子乘车,为了省下车票钱,故意让孩子变得“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