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8:血与火交织的青春记忆
题记:
  时空变迁,改变了的是人的命运,不变的是那一段生死相连、荣辱与共的光辉岁月。
  对中国而言,1938年是一个苦难与抗争的年份。那一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的大事:徐州会战、台儿庄会战、花园口事件…‥大的时代变动,早已成如烟往事,随风而逝,而当时的抗战岁月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处于战争中的普通民众又是如何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日的,这一切我们似乎知之甚少,抑或无从知晓。不过,当阅读过《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一书后,我们对那段历史,对1938年会有一份更加清醒和感性的认识。
  这是一群青年人的故事,当时的他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有的正在中国大学读书,有的正在话剧舞台崭露头脚,有的处于文学创作的开始阶段。卢沟桥的隆隆炮声震醒了古老的北京城,也击碎这些年轻人的田园梦。在瞬间的恐慌和忙乱过后,在党的领导下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荣高棠、荒煤、杨易辰、程光烈、郝龙、姚时晓、张楠、张瑞芳、张昕、管平、胡述文、庄璧华、方深、王拓、郭同震等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开始了一段在后来的岁月中被历史和他们所共同怀念和记忆的独特旅程。
  这个团体叫北平学生移动剧团,这次旅程跨越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长达两万多里。历时一年多的演剧生活,他们举行了上百场演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反正》、《林中口哨》、《花子拾炸弹》等十几个剧目,积极宣传抗日,这群少男少女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团队中的人如今多已仙逝,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历史上……
  从1937年7月15日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成立到1938年10月剧团大多数人顺利达到延安,一共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相互扶持,彼此依靠,共同走过了那段长达两万多里的路。中间剧团有过易名,团员有进有出,内心有过苦闷与彷徨,甚至产生过刹那间的迷茫与动摇,但这只满载着青春与梦想的小舟在时代的洪流中颠簸着前行,最终找到了光明与希望。于是当很多年后,曾经的青年变成了垂垂老者,被问及当时的感受时90多岁的荣高棠仍然坚定回答:“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后来再也没有过”,口吻是那样地不容置疑。的确,后来的他们都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荒煤成了著名作家,张瑞芳出演了《李双双》,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荣高棠成为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杨易辰、程光烈位居高官,郭同震逃到台湾,郝龙战死沙场,庄璧华在一条不起眼的街道糊着纸盒。岁月变迁,改变了的是人的命运,不变的是那一段生死相连、荣辱与共的光辉岁月。
  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严平所写的关于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纪实文字,共十一节。前四节主要讲述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从最初成立到取得合法身份及其随后在山东、河北等地的演剧生活,其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员们见到张自忠将军的那一幕,读至张自忠发自肺腑的铿锵誓言:“砸开我张自忠的骨头,要是有一点不忠的话,算我对不起*……”我们不禁为之动容。
  从第五节开始,接下来的连续四节作者依次选取了荒煤、荣高棠、程光烈、郭同震四个人物进行了专门记叙,写出了荒煤在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另类”、 荣高棠在团体中的核心地位、程光烈的那一次勇敢的举动以及郭同震这个充满无数迷团的历史人物的风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于2006年年底千方百计赶赴台湾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国民党老牌特务郭同震(郭同震时已改名为谷正文,是台湾大名鼎鼎的特务,是“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主要策划人,曾被戴笠誉为“读书甚多,才堪大用”),在与这位曾经快乐的把绳子套在脖子上演戏的年轻人的面对面的对话中勾联着那些如烟的往事。
  第九节作者主要抓取庄璧华这个充满自由主义思想的可爱“大姐”来展开叙述,写出了一个充满幻想、单纯善良的女性在大的历史变动中的命运沉浮,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此外,这一节还花费更多的笔墨向我们介绍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这一历经70余载仍安然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第十节写剧团成员们的爱情故事,15个人的小团队最后成就了4对伴侣,那个年代的爱情至今读来都让人为之肃然起敬。
  最后一节,作者向我们交代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最终命运:剧团中的大多数人最后来到了延安。不过,仍然有一部分团员没能和大家一起坚持到终点,有的选择了别样的道路,有的不幸在中途病逝。诀别与分道成为了最后的主题,各为其主的选择让他们从朋友变成了敌人,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最终在战场上相互厮杀,郝龙就曾被后来加入国民党的郭同震“抄家”,直至最后牺牲在解放战争中。
  这就是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故事,在所有的故事结束之后书的后半部分呈现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会将我们带到故事的原点,在那一行行的文字间呼吸1938年的空气,感受那份战火红遍天的苦难岁月中跳跃着的一簇簇的青春的火苗。
  翻开《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透过那一张张穿越历史风尘的老照片,读着那一段段沉静而内敛的文字,你会收获一份久违的阅读体验。因为书中有放声歌唱的激情岁月,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更有血与火洗礼下的时代印迹,大时代变动中的人心沉浮,以及那本发黄了的日记本上留下的那些饱含着泪与痛、笑与美的青春记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北平学生移动剧团人员介绍(1)
张瑞芳:著名电影演员,获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生成就奖,一句“我是你们的fans”赢得全场掌声雷动。当时张瑞芳是剧团的台柱子,她和她的伙伴们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十几个经典剧目。(书中“1937:田园生活的破灭”是对张家三姐妹(张楠、张瑞芳、张昕)的集中介绍)
  二女儿张瑞芳正是豆蔻年华,她中等个子,端庄秀美的脸庞,眉宇间透露出青春和灵气……‥
  瑞芳躲在宅院二进门口,抢在第一时间从拉门铃的信差手里接过信来,读着那些热情的话语,她的心里被朦朦胧胧的感情所掀动着,那时候,她还弄不清这是不是爱情,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后来会和他发生那么大的关系。
  1935年秋,张瑞芳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脱下了蓝短衫和黑裙子,穿上了让体型显得更加秀美的旗袍,再也不用啃那些让她感到头痛的数学了,她的艺术才能如鱼得水般地释放出来。
  荒煤,笔名梅白,左翼作家。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书中“来自亭子间的文人”一节讲的就是他)
  用他自己的话说:整整一年时间里,就是不断地唱着救亡歌曲,既不断地呼吁“战斗”,又不断地哀叹“流浪流浪”……凄凉的音调,总是不绝地萦绕在心头。
  很多年后,当回忆这一年时,他说,那是自己“一生中经历最复杂、感情最激荡、生活最动荡的一年”。
  然而,他仍旧怀着深深的感情怀念那一年,他没有被苦闷所压倒,生活在一群热血青年中间,他感受着他们的热情,也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感染着别人,青春的火焰不断地在他心中点燃起希望之火,正是这希望之火鼓舞他穿越艰难,努力地追求,努力地向前。
  庄璧华:日记的最初发起人,一个认真而充满热情的“大姐”,一个充满自由主义思想的独立女性。(书中“青春与战争的记录”一节有她的详尽叙述)
  书中相关文字:
  后来庄璧华也跟着大家到了延安,但又离开了。后来,她转辗回到北平住在石驸马大街的房子里,在北平和平解放的前夕拒绝了剧团同伴郭同震要她一起去台湾的提议,一个人留了下来。
  很多年以后,这个团体的人知道了她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在一个说不上名字的小街道作坊里糊着纸盒…‥
  她的同伴们有的已经是政府的高官,有的成为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她却在狭小的屋子里靠糊纸盒谋生……即便如此,谁也无法质疑这宝贵的团体日记是从她而起,日记中散发出的热情尽管经历了几十年岁月的消磨也不会散尽,而她留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的笔迹依然是历史的见证。
  荣高棠:原名荣千祥,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头头”,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中顾委秘书长,被赞誉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书中“同胞们!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们了”一节中讲他凭借良好的体魄“跳火车”脱险的传奇经历)
  远远地,人们从马车上跳下来向他招手呼喊,荣高棠更是拿出了百米冲刺的劲头加速奔跑,一边高喊着:“哎呀!同胞们!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们了……”一边冲上去激动地拥抱了每一个人,那高兴的劲头竟好像久别重逢一样。
  很多年后,荣高棠回忆那时的情景说:我真怕找不到你们啊!我不怕吃苦,不怕生命危险,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脱离了大家我该怎么办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北平学生移动剧团人员介绍(2)
他不仅要把同伴们带到解放区去,他自己其实也早已离不开这个集体了。
  …‥
  就在那个被关押着的屋子里,他回想着一切,跨过漫长的岁月,迈过无数道沟沟壑壑,一路走来……他对自己说:移动剧团的一年,那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一段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以后再也没有过!
  郭同震:后改名谷正文,国民党*级特务,“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策划人,国民党特务头子———军统局局长戴笠在他的日记里写道:“郭同震读书甚多,才堪大用。”,晚年多曝料国民党的内幕,曾曝邓丽君是台湾间谍,曾出版《白色恐怖秘密档案》。但当时的郭同震却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爱国青年,积极宣传抗日。(书中“追寻历史迷团”系作者赴台湾采访“谷正文”基础上写就的。)
  我知道,让我真正感到不安的还是此行的主要目的,我要采访的这个人不同于此前采访的任何一个人。他曾经有着几副面孔;他同时拥有七八个名字,一段时间里,到底是“郭同震”、“郭守纪〃、还是〃谷正文〃,都令人坠入五里迷雾中;他还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活阎王〃,除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还制造过密谋绑架傅作义、筹划刺杀白崇禧、台湾白色恐怖等等许多让现代人感兴趣的大案……那些抹不去的往事说起来让人不禁毛骨悚然。然而,他仍旧是移动剧团的一员,是那段历史的一部分,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否认的……
  在那个充满硝烟和炮火的夏天,他们一方面共着生死,用青春和生命坚守在抗日的战场上,另一方面又各为其主,演绎着一场又一场明里暗里的较量……
  他把一根有些颤抖的手指头向上,对着自己的胸口慢慢地勾着,划着圈,用很细的声音说:“来吧、来吧……”并用手点点美信,“给他们……买机票、买机票……”
  美信说:他是一个很凶的人,自己的女婿有了外遇,他竟然找上门去往屁股上捅了两刀,这哪里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干的事情!但他也是很可亲的人,他不爱钱,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却喜欢帮助别人,没有钱借钱也要帮助别人,拿到的奖金都分给属下们,支援他们的孩子上学了……
  一个多月以后,当我从北京再次拨通台湾的电话时,美信告诉我,郭同震刚刚在医院里走完了他最后的路程,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打开电脑,看到互联网上贴满了消息:深受蒋介石重用遗臭万年台湾老特务孤独死去、活阎王在孤寂中死去、曾主导暗杀周总理的台湾特务死了……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张昕老师,她轻轻地叹了口气,什么都没有说。
  此刻,不知她是否又想起了那个快乐的把绳子套在脖子上演戏的年轻人,或许,他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张楠,新中国成立后在《红旗》杂志社工作
  张昕:新中国建立后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从事电影表演教学工作。
  程光烈:绰号“儒弟”,新中国建立后曾任长春市副市长。
  杨易辰,新中国建立后曾任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姚时晓,著名戏剧家。
  管平,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体委工作
  郝龙,离开剧团参加游击队,后牺牲在解放战争中
  方深,离开剧团到军队工作,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电力部局长
  王拓,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外交部司长
  胡述文,新中国成立后在电力系统工作
  荒煤、张昕,荣高棠、管平,方深、胡述文,王拓、张楠,四对战火纷飞岁月中的战友结成了夫妻。正如书的内容简介中所言:书中有放声歌唱的激情岁月,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更有血与火洗礼下的时代印迹,大时代变动中的人心沉浮,以及那本发黄了的日记本上留下的那些饱含着泪与痛、笑与美的青春记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目录
引言
  1937:田园生活的破灭
  别了,北平
  两个名字,一个剧团
  移动在前线
  来自亭子间的文人
  同胞们!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们了
  在勇敢和困顿中
  追寻历史谜团
  青春与战争的记录
  铭记爱情
  诀别与分道
  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
  后记
  

按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荣高棠、荒煤、杨易辰、程光烈、郝龙、姚时晓、张楠、张瑞芳、张昕、管平、胡述文、庄壁华、方深、王拓、郭同震等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开始了一段在后来的岁月中被历史和他们所共同怀念和记忆的独特旅程。这次旅程跨越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长达两万多里。历时一年多的演剧生活,他们举行了上百场演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反正》、《林中口哨》、《花子拾炸弹》等十几个剧目,积极宣传抗日,这群少男少女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书中有放声歌唱的激情岁月,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更有血与火洗礼下的时代印迹,大时代变动中的人心沉浮,以及那本发黄了的日记本上留下的那些饱含着泪与痛、笑与美的青春记忆。
  谨以此书献给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团员们,
  以及那些在战争年代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中华民族的人,
  他们将永远被铭记!
  

一群北平大学生的故事
写这部书的动议,是从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开始的。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当我在张昕老师家看到那部保存完好的60多年前的珍贵日记时,那黑色的半软半硬的封面,那一张张泛黄的纸页、纸页上那些由十几个人用各自不同的笔迹写下的或工整或潦草,或清晰或模糊得几乎难以辨认的笔迹,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一种最近距离地面对历史的震撼。我很难抗拒这种力量对我的吸引,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决定要把日记整理出来。
  那个夏天的很多个夜晚,我是读着这些日记度过的。
  这是一群北平大学生的故事。
  那时他们年轻,年轻的生命充满着激情和浪漫。他们做着那个年龄的人爱做的梦,发表着那个年龄的人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评判,他们青春的脸庞活泼的身影,闪现在古老京城赫赫有名的大学里:中国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1937年,他们走到了一起,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彼此依靠,生死相联。
  在相隔1937年60多年后的一个日子里,应我的请求,他们之中还健在的几位老人坐到了一起,回首往事,93岁的荣高棠老人——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头头,感慨万分,他说:
  “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后来再也没有过。”
  我注意到他用了“最值得记忆”这样的语言,并且强调“以后再也没有过”,这让我感到意外。荣高棠曾经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他经历的沧桑和辉煌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我提醒他,这一年其实既不是你一生最有成就的一年,也不是影响你仕途的关键时刻,甚至不是你生命中最惊险最艰难的阶段,即便如此,你也真的这样评价吗?
  “是的,就是这一年,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位参透人生种种的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他甚至用着半开玩笑的武断口气对我说:“你用不着再征求别人的意见了,我们也用不着对口供了,我完全可以代表大家,尽管后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永远是这一年!”
  那是怎样的一年!那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些充满个性的鲜活青春记忆又有多少存留在他们的心里,鼓舞着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
  一个个问题在我面前展现,可惜,日记并不足以回答这些问题,它只记载了1938年2月到10月这段时间里的部分事情,而且,从表面上看它还是琐碎的。于是,我开始探访那些健在的老人们,并对昔日仅存的历史资料一一进行艰苦的查询。
  有人说,历史学家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擅长把支离零碎、断裂残破的史料点化成为让人兴味盎然的完整叙述,使人们对往事有更多的了解。我不是历史学家,但这种说法却鼓舞我不断地通过“发现”、“鉴别”,抽出种种细小的线头,小心编织,把埋藏在岁月尘埃中的故事呈现出来。
  就这样,在整理日记之余,我终于把他们的事情写了下来,并希望通过这些对昔日历史的片段回溯,展示那个大时代,展示年轻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