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较量、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情形不也是十分惊人的相似吗?军事上,敌人势力强大,又占据坚固阵地和天然屏障,犹如龙在潭虎在穴,硬攻只是白费精力。所以,孙子以为攻打这类坚固城池是下等战策。上策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然后消灭它们。虞诩以小计引诱羌敌离陈仓崤谷,予以全歼;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共叔段出京城,然后克之等,都是高招。
历史上各种势力集团,无不在巩固地盘或势力范围,并且倚仗地盘进行较量与争斗。而调虎离山,一直是一个集团消灭或兼并另一个集团最常用的手法。它的应用,方式也很多,或将最关键、最重要或最危险的敌手引出他的地盘,使他失去反抗的屏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他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伏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也就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方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在现代商战中,调虎离山也为常用之计。为了获取商业上的利益,通过制造各种假象,让竞争对手产生错觉,然后因势利导去牵着竞争对手走,或是故意泄露一些假情报来调动竞争对手朝着错误方向发展,以达到削弱竞争对手的最终目标。
。。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释义】
走,跑。逼迫敌人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血刃,血染刀刃。意为兵器上不沾血。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才会有大吉大利。如果逼得敌方太紧,敌方就会拼命反扑,让对手逃跑可以削弱他的气势。总之,不要紧逼敌人,并让其相信这一点,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人们常常希望事情能办得干脆迅速,然而欲速则不达。人们在接受一些崭新的事物时,都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谈生意也是这样,双方在开始的时候,往往都会怀着一些不大实际的想法,抱着各种固有的己见,却希望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磋商的过程常常会使双方突然地醒悟过来。买方所希望的价格竟然成了不可能的事,卖方所期待的迅速成交也成了泡影。事实证明,买方与卖方都不可能马上适应这些新发生的且不为他们所理解的现实。
一般来说,买卖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买方总是需要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是否接受出乎意料的高价;而卖方在交易刚开始的时候,也从不准备降低预定的价格。这就需要足够的时间使双方适应,才能最终达成协议。因此,买卖双方都要多为对方设身处地想一想,不要急于迫使对方让步。
中国历史中,欲擒故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尽管这并未见于《三国志》,但是自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以来,却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叙述说:建兴三年,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略。孟获的反叛,极大地冲击了诸葛亮立足西蜀、侵略中原的计划。孟获在西蜀的后方,诸葛亮想要安心北伐,后院自然不能起火。但是边疆的蛮族向来不好征服,即便征服了,因为天高路远,一旦再次反叛则之前的军事成果立即化为乌有。所以诸葛亮在出征之前,马谡就向他建议:“南蛮倚仗地远山险,不服从管理很久了,所以尽管丞相大军到那里后会马到成功,但班师之后一旦我们北伐曹丕,蛮兵得知我们内部空虚,一定还会出尔反尔,密谋造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丞相攻下蛮族的心。”诸葛亮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果然,诸葛亮的谋略水平远非蛮夷可比,在兵力上也占据优势,所以蜀军主力一到达泸水,就用诱敌之计轻易将孟获捉拿。诸葛亮虽然释放了孟获,但是孟获本人并不领情,还放言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孟获获释回到营寨,对诸葛亮的谋略也暗自心惊,于是打算采取拖延战术。他把泸水之上所有的船只都拖到南岸,想把蜀军限制在泸水以北,等蜀军水土不服自行撤走。不料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知道泸水下游水浅流速慢,于是派三千军马从孟获毫无防备的下游偷渡过河,偷袭了孟获的粮仓。孟获迁怒于手下将士,反而被手下趁其睡觉时抓获。此次被擒,孟获又说自己是被自己人出卖,不算战败,不能服气。诸葛亮见孟获仍不心服,再次将其释放。其后诸葛亮又多次识破孟获的计策,第三次被擒孟获已经“低头无语”。最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孟获垂泪说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表示自此之后不再造反。经过此次南征,以孟获为首的西南蛮夷从此忠于蜀国,诸葛亮得以安心进行北伐,由此拉开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序幕。
诸葛亮七擒七纵,绝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擒之纵之,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变,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要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招,使王浚对石勒更加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却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决定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四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欲擒故纵就是以退为进,使其心服口服,甘拜下风。取法其上,适得其中。纵敌不是要使敌人日益强大,而是要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以便顺利擒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1)
类以诱之,击蒙也。
【释义】
用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敌人。诱惑成功后,便可打击这种愚蒙之人了。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
通过抛砖,能引出种种的宝玉。但是再名贵的宝贝,都比不上一个人的信任。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的故事。秦孝公时期,秦国也只是西方的强国,对于中原各国的事务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尽管多年以来实力也在缓慢增长,那也是因为中原各国彼此攻击给秦国留下了发展空间。秦孝公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希望能够通过一次彻底的改革来提高秦国的实力,这种想法主要是受了邻国的启示。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称霸中原几十年,变法的力量已经获得公认。秦国本身是奴隶制度残存最为严重的国家,大贵族对于国家的贡献寥寥,却消耗着大量的国家财富,占有着大量的人口,浪费着巨大的生产力潜能。急于图强的秦孝公想要聘请一位雷厉风行的法家人物,进行一个总的改革。
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当他来到秦国和秦孝公一番畅谈之后,秦孝公决定起用商鞅作为变法的总设计师。作为一个法家人物,商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消除贵族和平民身份鸿沟,以军功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形态,建立保甲制、小农的土地制度和宗族家长制,任务非常复杂。然而商鞅则认为,首要的任务不是这些,而是获得民众对改革的信任。因为在一个贵族和贱民二元分割的社会里,要打破这种贵族垄断,就要获得贱民阶层对改革的认可。取信于民,是法家政策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讲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就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达成的改革契约。
但是这种彼此之间的信任在当时的社会基本不具备可能性,因为在奴隶主当政的时代,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身份和国家义务上的鸿沟。统治阶级依靠先天获得的高贵身份来实施统治,奴隶和普通百姓服劳役提供国家财富,在两者之间只有绝对的服从,彼此的信任因素比较淡薄。加上秦国是西方的国家,向来被认为近似于夷狄蛮族,所以在统治方式上比较血腥野蛮,老百姓和贵族之间的关系缺少亲近感,更谈不上彼此信任。
为了获得这种信任,商鞅在当时的首都栎阳城进行了一次改革的推广活动:他在栎阳北门竖起了一根木头。木头不高也不粗,然后公然宣称,如果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北门扛到南门,便能获得五十金的赏钱。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全城都沉浸在惊讶、猜测和激动当中。五十金是普通百姓很难挣到的,但是百姓对于商鞅也存有不信任感。大家都围在北门对着那根木头指指点点,但是谁也不敢出手一试,都害怕钱没拿到却丢了小命。这时有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看到赏金丰厚,自认原本一无所有,就算是粉身碎骨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于是走上前去抱起木头就往南门走,不一会儿流浪汉就来到南门。商鞅听说后,立刻赶到现场,当众向这个流浪汉兑现赏金。看到这个衣衫不整的穷鬼一下子翻身做了有钱人,大家都后悔莫及。人们从此相信了商鞅,各项政令的推进从此获得了民众的信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2)
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做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地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突然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但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员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于己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一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肌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然而,路途艰难,行进迟缓。黄昏时分,只听一声炮响,绝壁之上,顿时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首领。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中无人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硖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释义】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在田野大地之上争斗,也还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摧毁敌人的主力,抓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群龙无首的队伍,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斩首行动其实并不新鲜,摧毁敌人的指挥中枢,历来是战场上的制胜秘籍。公元403年十二月,已经身为楚王的东晋权臣桓玄,威逼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位于己,建国号楚。桓玄称帝后,东晋大将刘裕立即和手下将领谋划讨伐桓玄,意图借此控制东晋朝廷。双方交战之后,桓玄战事不利,于是向江陵撤退,同时留下自己的手下何澹之镇守湓口阻挡刘裕的军队。何澹之为了隐蔽自己,就把统帅的指挥船用羽旗装饰了一番,让人一看就是帅船,而他自己则躲入另一艘船中进行指挥,以为这样就可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刘裕的大将何无忌率水军来到湓口,两军在江面上交战,何无忌命令军队全力攻击这艘羽船。诸将都很不理解这个决定,纷纷阻止他说:“将军,据我们的探马获得的准确情报,何澹之并不在这艘船上。同时,这艘船上的守卫力量很强,我们费尽力气才能攻下来,而且攻下这艘船也没有用。”
何无忌说:“你们说得不对。尽管他不在这艘船上,船上守卫的兵力也很强,但是只要我们多用兵力,配合强弓硬弩进行攻击,一定能俘获这艘船。何澹之虽然在另一艘船上进行指挥,但是他的士兵们未必知道这件事,如果看到我们占领帅船,一定会以为主帅已死,我军将士也会以为敌军首脑毙命,那时我军士气更加旺盛,而敌军则更加恐慌,恐慌会大大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样就会彻底打败他们。”
将领们将信将疑,但也只好全力攻打这艘羽船,经过艰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