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实用中医常识:一看就懂中医养生智慧-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喘有虚实之分。若喘息气粗,声高息涌,唯以呼出为快的,属实证,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若喘声低微息短,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出纳无力之故。
  ■  咳嗽
  咳嗽是肺失宣肃,气逆不降的反映。闻诊时应注意其声响,以及有无痰声等变化。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有回气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干咳无痰或只少量稠痰,多属燥邪伤肺或阴虚肺燥。

望闻问切(3)
(二)嗅气味
  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气、汗气、痰涕以及二便的气味等。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证;口气酸馊,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白带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气者多属虚寒证。如大便臭秽为热,有腥气的属寒。小便臊臭,多为实热;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的,多为热毒炽盛淤结成脓的肺痈。
  四、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其陪诊者,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时间、治疗经过、平素体质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问诊,首先要抓住患者自诉的主要病痛,然后围绕其主要病痛,有目的地按步骤深入询问,以搜集病情资料。问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没有重点,则抓不住主要矛盾,会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若不做一般了解,又容易遗漏病情。问诊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对此要做到较全面而又有重点,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总结为“十问”。“十问”的基本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必须问经带,小儿当问麻疹斑。本节叙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减,现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明:
  (一)问寒热
  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凡病人主观感觉怕冷,甚则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谓之恶寒。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有些也仅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问寒热,首先要问病人有无恶寒发热的症状。如有,就必须问清寒热的轻重、时间及其兼证等,从而为深入分析判断寒热的证型提供必要的依据。
  ■  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多属外感表证。为外邪犯表,邪正交争的反映。因外邪的性质有风寒与风热的不同,故在其症状表现上有轻重的区别。如外感风寒表证,多具有恶寒重发热轻的特征。因寒为阴邪,束表伤阳,必然表现以寒性反映为主,故恶寒重;其所以发热,则是寒性凝敛,使腠理闭塞,卫阳郁遏不宣所致。病人多兼有无汗、头身痛、脉浮紧等症。又如外感风热表证,多具有发热重恶寒轻的特征。因热为阳邪,必然以热性反映为主,故发热重。其所以有微恶寒的征象,是因邪在皮毛,卫外之气受到损伤所致。病人多兼有口渴、有汗、脉浮数等症。
  ■  寒热往来
  病人时冷时热,反复发作,谓之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因邪正纷争,互为进退,故往来寒热。病人多兼有口苦、咽干、胸胁满闷等症。若先寒战后壮热,发作有定时,多属疟疾的征象。因疟邪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所致。病人多兼有头痛欲裂、汗出热退等征象。
  ■  但热不寒
  病人自觉发热而不恶寒,谓之但热不寒。根据发热的征象和特点有壮热与潮热之分。
  1。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谓之壮热。多属表寒入里化热,或表热内传的里实热证。因正盛邪实,阳盛于里,里热蒸达于外,故热势嚣张,表现为壮热。病人多兼有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

望闻问切(4)
2。  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来,一日一发,定时而至或定时而热更甚的,谓之潮热。为阴虚证或阳明实热证的主要征象之一。阴虚潮热,多见于午后。因下午和夜晚属阴,手足心为阴经所过,病在阴分,故其热象在属阴的时间和部位上反映出来。病人多兼有盗汗、舌红少津等症。阳明实热,也可表现为午后热甚,谓之“日晡潮热”,与阳明气旺于此时有关。病人多兼便秘、腹满鞭痛等症。
  ■  但寒不热
  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自觉恶寒而不发热,谓之但寒不热。多属里虚寒证。是因脏腑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肌腠所致。病人多兼有肢体寒冷、脉沉迟无力等症。
  (二)问汗
  在生理情况下,汗是由人体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病理性的汗出在外感及内伤病中均可见到。询问搜集疾病有关“汗”方面的病情资料,对分析机体阳气和津液的状况以及病邪的性质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问汗,首先要问有汗还是无汗,如有汗,就要进一步问清汗出的特征及有关兼症等。
  ■  表证辨汗
  辨别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了解所感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
  1。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因寒性凝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而无汗。
  2。  表证有汗:有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中风表虚证,也有外感风热所引起的表热证。因风、热均属阳邪,其性开泄,皆能导致腠理疏松而汗出。临床上当根据不同的兼症加以区别。
  ■  盗汗
  入睡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属阴虚征象,因阴虚则阳亢,蒸发阴津而为汗。病人多兼有潮热、颧赤、舌红少苔等症。
  ■  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谓之自汗。多属气虚、阳虚征象。因阳气虚衰、卫气不固所致。病人多兼有畏冷、神疲乏力等症。
  ■  大汗
  全身汗出量多,谓之大汗。属津液大泄的征象,其病变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汗出蒸蒸,并见高热、烦渴冷饮、脉洪大等症,是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里实热证。
  若大汗淋漓,伴有神疲气弱、脉微肢冷,多属阳虚气脱的重症,又称为“绝汗”。是因真阳外脱、卫阳衰竭所致。
  ■  头汗出
  汗出仅局限于头部,谓之头汗出,又称“但头汗出”。多为上焦热蒸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前者,多兼有烦渴、苔黄、脉浮数等症;后者多兼有身重困倦、小便不利、苔黄腻等症。
  (三)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口味包括食欲、食量、口渴和口味等方面。
  ■  食欲与食量
  应注意询问欲食与不欲食、食量多少以及对饮食的喜恶等。这些变化不仅能反映脾胃功能的盛衰,而且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异常变化:
  1。  不欲饮食:是指病人不想进食,即是勉强进食而量少,谓之不欲食,或称为纳呆。这是脾失健运的病理反映。食少见于久病形瘦、便溏、倦怠、舌淡苔薄白的患者,多属脾虚失运;若食少兼有胸闷、腹胀、苔厚腻的患者,则为湿邪困脾。
  2。  厌食:见食则恶或恶闻食臭,谓之厌食。多属饮食所伤,胃肠积滞的病理反映。病人常兼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腐腻等症。
  3。  消谷善饥:病人食多饿快,反见形体消瘦,谓之消谷善饥。多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4。  饥不欲食:病人感觉饥饿,但不欲食或进食量少,谓之饥不欲食。多因胃阴受伤、虚热内扰所致。

望闻问切(5)
5。  嗜食异物:病人喜食生米、泥土等,谓之嗜食异物。多见于小孩,往往为虫积的征象。常兼有形瘦、腹胀痛、呕吐蛔虫等症。
  ■  口渴
  口渴是临床上重要的自觉症状之一。病人反映说口渴,就要进一步问清喝水的多少,以及喜热喜冷等。
  口渴与否,常反映着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在病变过程中,口不渴,标志着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若口渴,则多提示津液损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化气上承所致。应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多少,及有关兼症加以分析辨别。
  一般来说,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多为热盛津伤。渴欲热饮量少,多为痰饮内阻,津液不能上升所致。口渴欲饮,饮入即吐,多属“水逆症”。渴而不欲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大量饮水,饮不解渴,小便反多,多为消渴病。
  ■  口味
  指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临床上,以口苦属热证,多见于胆热气溢;口甜而黏腻不爽,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伤食积滞;口淡乏味,多为脾虚失运。
  (四)问二便
  二便是指大小便而言。由于医生在诊病时往往难以直接观察到病人大小便的变化,所以多通过问诊进行了解。
  ■  大便
  正常的大便为黄色成形而软,一天一至三次或三天一次。大便的形成和排泄,与大肠的燥化传导及脾、胃、小肠、肾、肝、肺等脏腑的功能有关。
  问大便应注意问清其形状、次数、颜色、气味及病人的排便感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兼症,以全面地搜集病情资料,为辨证提供依据。现分别介绍如下:
  1。  形状:大便燥如羊羹的,多属热结或津亏;大便呈稀糊状,多属脾虚或脾湿;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失调,燥湿不济;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郁脾虚;水粪杂下,多为脾肾阳虚;大便泻下稀黄水兼有肛门灼热感,多属胃肠湿热;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腐浊臭秽,多为伤食积滞。
  2。  次数:大便次数的多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轻重,而且对分析治疗效果和病势趋向有一定的意义。如便秘患者,便次愈少,病情愈重,经治疗便次增多,则是好转的征象;若腹泻、痢疾患者,便次愈多,病情相对愈重,经治疗便次减少,应属向愈的征兆。
  3。  颜色:大便的颜色,除可受某些饮食或药物的影响外,若色黑如胶漆状,是胃肠出血,多属淤血;若便暗红黏冻,是湿热*气血,为痢疾。
  4。  气味:是指大便出现特殊的臭味。如酸臭的,多是积热内蕴;腐臭难闻如坏鸡蛋的,多属食积肠道。
  5。  病人的排便感:病人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多是热迫直肠,属热症;便时滑脱不禁的,多属脾虚气陷的久泻;大便里急后重的,是痢疾气滞肠道的征象;大便不爽,多为肝失疏泄的表现;若腹痛则泻,泻后痛减的为伤食,泻后痛不减的多为肝木乘脾。
  ■  小便
  正常的小便为淡黄透明的液体。小便由津液所化,与肾阳和膀胱的气化有关。
  问小便,应问清病人小便的颜色、排量、次数以及病人的排尿感等。
  1。  颜色:小便颜色除与饮水的多少和气候有一定关系外,小便色黄是津液被热熏的反映,为热证;小便清长,是病无热邪,多属寒证;小便混浊,多属湿热下注或浊精下泻;小便红赤,多是热伤血络。

望闻问切(6)
2。  排量:一般是就每次排量而言,排量增多,是肾气虚弱固摄无权所致。若排量减少,既可由于津液亏耗,化源不足,也可由于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正常地变化为尿液所致。若小便点滴而出,甚则点滴不通,谓之癃闭,既可见于肾气衰竭,气化失司,全无尿意的虚症,又可见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滞涩不通,欲尿而不能出的实证。
  3。  次数:小便次数增多,谓之小便频数。其中量少而急迫的,多属湿热下注膀胱;量多色清的,多是肾气不固、膀胱失约的征象。小便次数减少,除津液亏少,化源不足外,多属水湿内停,气化不利的表现,如水肿等。
  4。  病人的排尿感:小便时感觉尿道疼痛,甚则如针刺刀割,伴有急迫、灼热等感觉的,多是湿热症;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小便后余沥不尽,多属肾气不固;小便不能控制,谓之遗尿,在夜间又称“尿床”,多是肾气不足的虚症;若神昏而尿失禁,则是心神不主,膀胱失约之象。
  (五)问痛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关于疼痛的产生,中医学里有“不通则痛”的论述。问痛,就是要搜集与痛症有关的病情资料,为我们进一步寻找致痛的原因,分析痛症的病机和进行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问痛,除应全面了解病史及兼证外,必须详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时间等方面。
  ■  疼痛的部位及性质
  疼痛的部位总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分辨疼痛所在的部位,对于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有一定意义。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病人所感觉的疼痛反映也往往不一致,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特点的疼痛。因此,分辨疼痛的特点,对于分析痛证的病因病理是有一定意义的。
  1。  部位:
  (1)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脏腑的精气血亏损不能上荣,导致髓海空虚,可以引起头痛;邪扰清阳亦会引起头痛。至于从经络分布的部位叙述头痛,常见的有少阳头痛(痛的部位在两侧太阳穴),太阳头痛(痛的部位在后头颈项处),以及阳明头痛(痛的部位在额头、眉棱骨等处)。此外,头痛往往伴有头晕,多因肝阳上亢、痰浊上扰、气血亏虚等原因所引起。
  (2)胸痛:胸为心肺所居,其疼痛多反映心肺的病变。胸部痰浊阻滞,气机不畅,可发生胸痛。
  (3)胁痛:胁为肝胆经脉分布的部位,肝胆经脉受阻或经脉失养,均可导致胁痛。
  (4)脘痛:脘分上脘、中脘、下脘,统称胃脘。脘痛亦称胃痛,其疼痛多在上腹。
  (5)腹痛: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子宫;小腹两侧称少腹,为肝经所过。因此,各部位疼痛多反映上述有关脏腑经络的病变。
  (6)腰痛:腰为肾之府。腰痛除局部经脉阻滞外,多由肾虚不能充府而引起。
  (7)四肢痛: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外邪侵袭所致。
  2。  性质:
  (1)胀痛:痛而且胀,胀重痛轻,是气滞疼痛的特点。但头部多属火热上扰所致。
  (2)重痛:痛而兼沉重,是湿邪困遏气血为病的特征,为湿性重浊的原因所致。
  (3)刺痛:痛如针刺,是淤血疼痛的特点之一。因血淤脉络不通,故见刺痛。
  (4)绞痛:痛如绞割,多是有形实邪突然阻闭气机的表现。
  (5)掣痛:短时而有间隙的牵引跳痛,称为掣痛。或痛无定处,忽此忽彼,见为肝风致痛的特征,所谓“风胜则动”,多与肝病有关。

望闻问切(7)
(6)灼痛:痛如火热灼肤,有热辣感者,谓之灼痛。多由火热窜络所致。
  (7)冷痛:自觉痛而局部有凉感,谓之冷痛。是因寒凝伤阳所致。
  (8)空痛:痛而有空虚感觉的,谓之空痛。多由精血亏虚,经脉不充,运行不畅所致。
  (9)隐痛:隐隐而绵绵作痛,除了说明疼痛的程度较轻和持续时间较长以外,一般为虚寒致痛的特征。
  ■  疼痛的病史和兼证
  除上述内容外,病史和兼证对于判断疼痛的病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有从各方面搜集疼痛的有关病情资料,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符合病情实际。例如病人新病头痛不减,兼有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便知是由外感风寒、邪扰清阳所致的头痛。又如头痛反复发作数年,平素嗜酒性躁,发则胀痛而晕,兼目赤耳鸣,暴躁易怒、脉弦,则属肝火上炎,火扰清阳所致。
  (六)问妇儿
  妇女、小儿具有和男子、成人不同的生理特点,询问他们的疾病,除上述介绍的问诊内容外,应有所侧重。现将妇、儿科疾病的问诊要点介绍如下:
  ■  妇科
  妇女有月经、白带、妊娠、产育等生理特点。即使与妇科疾病无关的一般疾病,也应当注意询问这些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月经和白带。
  1。  月经:月经周期一般为二十八天左右,行经约三至五天,量适中,色正红无淤块。询问时应注意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经量、经色、经质及其兼证。必要时应询问末次月经的日期,或停经年龄。
  2。  经期:若周期提前*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多是血热内迫,或气虚不能摄血的征象;若周期推后*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多为血寒凝滞,或血少冲任空虚之象;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而先期,时而后期,称为经行前后无定期,多属肝气郁滞、冲任失调的征象。
  3。  经量:经量超过正常量(多伴行经时间延长),称为月经过多,多是热邪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的反映;经量少于正常量(多伴行经时间缩短),称为月经过少,多属血虚化源不足,或寒凝血淤的反映;月经停止三个月以上者(妊娠除外),称为闭经,多是化源不足、气血亏耗,或血淤不通,或血寒凝滞的反映。
  4。  色质:经色淡红质稀,多是血少不荣,属虚证;经色深红质稠,多是血热内炽,属实证;经色紫暗有块,多属血淤。
  5。  疼痛:正常月经初潮微痛。若每次行经时小腹疼痛,或伴有腰痛,称为痛经。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者,多属气滞血淤;小腹冷痛者,多是寒凝;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者,多是气血亏虚;痛而喜按者,多属虚寒。
  ■  白带
  正常妇女*内应有少量乳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起濡润*壁的作用。如果分泌过多,绵绵不断,谓之带下,又称白带。白带为湿浊之象,其产生机理为带脉失约所致,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询问白带应注意白带的色、量、质和气味等。
  1。  颜色:无色透明,多是脾肾阳虚的虚寒证;白色为脾湿下注;黄色为湿热下注。
  2。  带量:白带的量相对的多和少,一般能反映病情的轻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