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实用中医常识:一看就懂中医养生智慧-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颜色:无色透明,多是脾肾阳虚的虚寒证;白色为脾湿下注;黄色为湿热下注。
  2。  带量:白带的量相对的多和少,一般能反映病情的轻重。如果带量过多,是湿邪太盛,或是正气太虚,如脾虚下陷、津液下脱等。
  3。  质地:白带质清稀的,多属虚证;质稠浊的,多属热证。
  4。  气味:白带有异常气味,腥臭的,多属寒证;臭秽难闻,多属湿热郁蒸所致。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望闻问切(8)
■  儿科
  询问小儿病情比较困难,幼儿本人不能准确自述,所以主要依靠询问亲属。根据小儿的生理特征,询问小儿病情,除一般问诊内容外,还要特别注意询问出生前后(包括孕育期和产乳期情况),是否患过麻疹、水痘,有无高烧、惊厥史,曾做过哪些预防接种,是否与传染病患者接触过,采用什么喂养方法,走路、学语迟早,父母健康情况,有无遗传性疾病,兄弟姐妹有无特殊疾患等。关于发病原因,如有无受惊、着凉、伤食等,都须根据病情逐一详细询问。
  五、切诊
  脉诊的部位,现在用的是诊寸口(即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两手寸关尺共为六部,分候脏腑之气,左手寸部候心,关部候肝,尺部候肾;右手寸部候肺,关部候脾胃,尺部候肾。这种分部以候脏腑的方法,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须结合病情灵活掌握,不能机械硬套。
  脉诊时,应先让病人稍事休息,使气血比较平静。诊时,使病人手掌向上平放,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上,以使气血通畅。然后医生从外侧先用中指定关部,再用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如果病人身高臂长,三指的距离可以稍疏;如果病人身矮臂短,则三指可以稍微靠拢。按脉时,须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即轻按(浮取)、不轻不重地按(中取)、重按(沉取),以体察脉象。一般先三指同时用同样的指力按三个脉位,然后根据病情再分候寸、关、尺三部。如候寸部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候关部时微微提起食指和无名指,候尺部时微微提起食指和中指。诊脉主要辨别脉搏的浅深部位(浮沉)、次数快慢(迟速)、气势强弱(有力、无力)、形态特点(如粗细、软硬)和节律的变化,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正常脉象是:不浮不沉,中则可得,不快不慢(一息四至,即医生呼吸一次,脉跳四次,约每分钟六十至八十次),不大不小,不硬不软,从容和缓,均匀有力。但因年龄差异、体质胖瘦、生理特点以及气候冷暖变化不同,脉象也可有差异,如小儿脉多速,胖人脉稍沉,夏季脉稍洪,运动员脉多迟缓等,这都不属于病脉。当人在运动、饮食,以及受到精神刺激时,也常会影响脉象的变化,但都是暂时性波动,稍事休息,脉象也就恢复正常。此外,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部位,而从尺部斜向虎口的,名“斜飞脉”。也有脉见于腕部背侧的,名“反关脉”。这都是桡动脉的位置异常,也不属病脉范畴。
  以下介绍一般临床上常见的病脉:
  (一)浮脉
  脉象: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稍弱。
  主病: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见之,多为阳气外浮之象,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机理:浮脉主表,反映病在经络肌表的部位。外邪袭表,卫气与之相争,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浮有力;弱浮而无力,表明卫气不足,表卫不固。
  (二)沉脉
  脉象:与浮脉相反,重按始得,轻取不明显。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如邪热与燥屎里结的阳明腑实证;无力为里虚,如脾气虚、肾气虚等,都可见此脉象。
  机理:病邪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象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气血不足,脉象难以鼓动,则脉象沉而无力。

望闻问切(9)
(三)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在六十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寒实证,如寒食积滞的冷积。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阳虚里寒证。
  机理:寒则血冷滞,气血的运行缓慢,故脉见迟而有力;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故脉象迟而无力。
  (四)速脉
  脉象:与迟脉相反,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在九十次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证,如外感病,风热之邪在表,脉多浮速;风寒之邪化热入里的里热证,可见洪速脉等。无力为虚热,如阴虚内热的细数脉,阳虚外浮的速大无力等。
  机理:邪热鼓动,血行加速,故脉数有力。虚热内生,热则血行速,但津血不足,故脉数无力。
  (五)虚脉
  脉象:三部脉轻按重按都无力。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临床可见于各种慢性衰弱性疾病。
  机理:正气衰弱,气血不足,鼓动无力,故脉虚。
  (六)实脉
  脉象:与虚脉相反,三部脉轻按重按都有力。
  主病:实证。临床多见于高热伴有大便秘结、停食以及气血淤结的病人。
  机理:正盛邪实,邪正搏斗激烈,所以脉道坚满,搏动有力。
  (七)洪脉
  脉象:应指浮大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多见于高热病人,且常与数脉并见。
  机理:内热充斥,脉来汹涌有余,故见洪脉。
  (八)细脉
  脉象:与洪脉相反,脉细如线,但应指起落明显。
  主病:诸虚劳损,阴阳不足。常见于久病体弱、阴虚、血虚等证。
  机理:阴虚血弱,脉道不能充盈,故脉体应指细如线。
  (九)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直起直落,如按琴弦状。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等。临床常见于肝胆疾患、各种疼痛、痰饮等疾病。
  机理:肝病则脉道紧急,故呈弦象;痛证则经脉紧张,亦见弦脉;痰饮内停,气机输转不利,故见弦象。
  (十)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应指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痛、宿食。如寒邪在表的寒实证,脉来浮紧,以及各种疼痛等证。
  机理:寒邪与阳相搏,或因疼痛,正邪相争,可致脉道紧张,而见左右弹指的紧张。宿食停滞,也可见紧脉。
  (十一)濡脉
  脉象:浮细而软。
  主病:多主湿病,如湿邪在表的表湿证。
  机理:湿邪黏滞,壅遏脉道,气血被困,故脉浮细而软。
  (十二)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流珠。
  主病:痰、食积、实热。常见于高烧、痰饮壅盛、饮食积停、咳喘等证。
  机理:痰食内滞,邪气壅盛。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滑利。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受胎以后,气血充盛以养胎儿的生理现象。
  (十三)涩脉
  脉象:与滑脉相反,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淤。精伤少血的多涩而无力,可见于失血、久泻以及遗精的病人,多为虚证。气滞、血淤的多涩而有力,如中风偏痈、症瘕等证。
  机理: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气滞或血淤,使血脉受阻,亦见涩脉。
  (十四)结脉
  脉象:脉来迟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
  主病:主阴盛气结,寒痰、淤血,以及积聚等病证。
  机理:阴盛而阳不达,故脉来缓慢而有时歇止。寒痰淤血等,使脉气阻滞,故也见结脉。
  (十五)代脉
  脉象: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
  主病: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扑损伤。
  机理:代脉是脏气衰微或脾气竭绝的征象。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见到代脉,是因心气失和,脉气不相顺接所致。
  (十六)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
  主病:主阳热亢盛,气滞血淤或痰食停积等病证。
  机理:阳盛热实,阴不济阳,故脉来急数而时有歇止。凡气、血、痰、食、肿、痛等诸实热证,均可见此脉,但促而有力。若促而无力,多见是虚脱之象,临证应加注意。
  (十七)相兼脉
  主病:因为疾病的情况是复杂的,所以上述诸病脉在临床上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数种脉象同时出现。这种数种脉象同时出现的,称为相兼脉。相兼脉的主病,一般都是各脉主病的综合,如浮与数,浮为表,数为热,浮数即是表热证的脉象。又如沉滑数,沉为里,滑为痰,数为热,所以沉滑数脉即是里有痰热的脉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漫谈中医养生
一、概述
  《黄帝内经》(亦称《内经》)为中国最早之医学经典,记载中医养生、生理、病理、针灸等内容的文章有数十篇,为中国医学之最高指导原则,其内容主要由黄帝与医学天师岐伯间的一问一答而产生。以下内容便是依据《黄帝内经》养生之理论基础来阐明。基本上养生之要点有三:(1)饮食有节;(2)起居有常;(3)不妄劳作。在精神修养方面,则要求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明如下:
  二、饮食有节
  (一)饮与养生
  1。  饮水:每天进水量在两千毫升左右。凡是不干净的水不宜饮用。果汁、天然饮料、矿泉水有益健康,不妨多饮用。
  2。  饮茶:不提倡饮浓茶、咖啡。服药期间不宜饮茶。凡有失眠、贫血、肠胃病、高血压、肾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要慎饮。
  3。  饮酒: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折寿,易人本性。饮酒过度,丧命之源。
  (二)食与健康(平常健康人)
  基本营养:糖、蛋白质、无机盐、水。
  原则:“均衡节制”。米饭甜食不宜多,辛辣油腻病宜忌,鱼肉卵蛋择适量,蔬菜水果不可少。
  (三)老人饮食基本要求
  1。  食宜早:早起空腹,不宜外出,必须吃些饮食,以实脾胃。
  2。  食宜缓: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切忌粗吞。
  3。  食宜淡:淡食最宜人,五味各有所伤,咸多伤心而凝血,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
  4。  食宜少:食宜节制,大饥勿大食,大渴勿大饮,晚食宜少,黏硬难消之物宜少,荤腥油腻之物宜少。
  5。  食宜暖:脾胃喜暖而恶寒,老人所以多疾,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
  6。  食宜软:坚硬之食,难以消化,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
  三、起居有常
  指人的生活作息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黄帝内经·四时养生论》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古人有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灸法保健防病
  一、概述
  灸法是中国古老医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的作用非常广泛,能温散寒邪、疏风解表、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淤散结、拔毒泄熟、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
  二、艾炷灸和艾条灸最常用
  灸法治疗痢疾,已有悠久的历史,一般可分艾灸和非艾灸两大类。临床上艾炷灸和艾条灸最常用,是灸法的主要部分。艾炷灸是最常用的艾灸法,将艾绒制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烧灼的称为“直接灸”,又根据燃烧的程度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艾炷灸的另一种方式是不直接把艾炷放在皮肤上的“间接灸”,而是通过药物隔开施灸,常用的是将艾炷放在姜片、蒜片、食盐、药饼等物上施灸,又叫“隔物灸”。常用的灸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艾条灸是将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
  如用在艾绒上加入辛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药艾条施灸,称为药条灸。一般都使用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种手法。温和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于约距离皮肤二至三厘米处进行重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十至十五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则是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三、施灸时应注意事项
  在使用灸法时,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就施灸部位来看,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背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此外应更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郁而生不良后果。在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症,应慎用灸法。对于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也不宜施灸。施灸时更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因烟尘过浓,污染空气而伤害人体。
  
  四、不妄劳作
  1。  劳力:唐代医家孙思邈云:“养身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黄帝内经》有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老人运动有八项法则:缓慢进行,适当暖身,禁戒强制运动,达到一定的量,缓慢停止,小憩片刻,温水淋浴,规律化。
  2。  劳心:用脑而不烦恼,按摩劳宫穴(手心)可健脑,缓解疲劳紧张。
  3。  房劳:孔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生命之根,精壮则神强,神强必多寿,精虚则气虚,气虚必多夭。养精之道,贵在寡欲,寡欲之要,则在清心。
   。。

药补与食补(1)
一、概述
  药补与食补,顾名思义,补者,补品也,即是指有滋补身体功能的药物和食品。对身体衰弱、易患疾病者,服用补品有滋养气血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也有利于增加机体抗病能力和机体的康复。
  有人以为胖的人不需要进补,认为再服补品会变胖,这是对补品的误解。服补品不在于胖瘦,而在于身体是否健康,因此难免要问一般人如何进补,合理进补又是什么?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这是说小儿正在发育生长时期,内脏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完善,体内的精血、津液等还不充实,所以小儿不但受体内因素影响,也受外在环境影响,易寒易热、亦虚亦实,根据情况亦当进补。小儿的进补,主要目的是为加强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青年人血气方刚,身体机能旺盛,朝气蓬勃,壮年人体质坚实,精力充沛,这是一般的情况。由于现今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性,一些年满三十岁的人已出现了早衰现象,此时进补也十分必要。少女、青壮年妇女和老年妇女,因在各期都有生理表现,一般比男性易于出现气血两虚和肝肾不足的情况,进补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常言说“人老体衰”,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肾气渐衰,机体功能退化,抗菌能力低下,适时适当进补,对于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治疗疾病都是不可缺少的。药补与食补,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历来名医多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重于调补”,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根据以上食疗的理论,开发具有良好滋益功能的食品是大有前途的,如果说进补是一项健康投资,那么保健食品应是健康投资的重要措施。结合现代营养学的发展与中医食疗理论,就可能开发新一代的新型保健营养品。作为现代优良的保健营养品,除了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现代人的需求、重视,还应符合下面四点:
  1。  使用高品质功能的天然食品。
  2。  产品的杀虫剂、化学物质残留量应在严格控制范围内或绝无。
  3。  产品中应无人工防腐剂、色素与香料。
  4。  产品保存、储藏的高标准。
  二、观念的厘清
  有不少人一提到进补就首先想到人参。人参大补元气,是补品中之上品,然而无节制地过量服用人参,可能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据报道,正常人一次内服3%的人参酊两百毫升,就可引起中毒症状,因为市售的营养滋补品大都是万人一方,缺乏个体适合性。其他如常用的十全大补汤类的补品,适合气血两亏、阳气不足的族群,而热性体质的人服用后会觉得太热、胃不舒服等。正如俗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保健营养品亦是这样,合理、科学、适量使用保健营养品,受益无穷;盲目进补,滥用保健营养品,反而损害身体。
  (一)进补要对路
  “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各类进补药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每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病症有别、体质有异,所以进补必须对路,因人因证因病量身定制,“一人一方”有针对性地进补才能符合“个体化医疗”。通补百虚、通治百病的滋补药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能不管张三李四,千篇一律就用那么几味补药。中医学指出,大凡虚症有气、血、阴、阳四类。对于阴阳俱虚、气血双亏、数病同发、病情错综复杂者,如代谢紊乱综合出现“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又当按照辨证论治精神,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谨慎搭配、合理用药,进补“对路”,补泻得当,方能奏效。 。。

药补与食补(2)
(二)无虚不补
  对那些身体健康并无任何虚症表现者,尤其是青少年,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补。有些人对进补期望值过高,认为进补总比不补好,原本身体健康,也指望通过进补来个所谓的“超常发挥”。其实进补以补为主,兼顾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恢复到健康状态,提高生活品质,延年益寿。所谓“超常发挥”是不实际的,对健康的人来讲“药补不如食补”。有许多的科学医学证据指出,均衡营养与规律运动最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而且完全能代替药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