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迟实施赶上天亮,那么又很容易被苏军侦察机侦察到。
最后军官们一致同意,将时间定在了凌晨五半,也就是天亮前的半小时。
另外,为了能让“撤退”更真一些,斯特莱克将军还让炮兵实施配合。
当然,整个计划与位于前线的第3装甲军也通过气,让他们也制造出一些假像,比如将前线的坦克往回撤等动作。
最后,斯特莱克问着秦川:“我们有足够的ME63吗?”
斯特莱克将军为什么会这么问就不用说了,两百辆坦克对阵苏军七百多辆……即便是德军坦克性能上有优势,即便苏军上当发起进攻,德军也很有可能会被淹没在这钢铁攻势中。
就像上回在科沃平原,苏军只出动三百辆坦克就差点攻入德军防线,这回的地形更开阔,苏军甚至还可以从右翼铁路发起进攻。
所以,如果没有ME63的话,这场仗通常就只有一个结果……全军覆没。
“放心吧,将军!”秦川回答:“我们有足够多的ME63!”
第八百三十章 弱点(求月票)()
但其实秦川不确定。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ME63的确足够多,自从第1步兵团走上战场时ME63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运输,到现在已经拥有一千枚。
一千枚ME63,如果发挥得好的话可以击毁三百辆敌方坦克,就算单纯的减去这数字……苏军七百辆坦克被摧毁三百辆就剩四百辆,这数字对比德军的两百辆坦克已经没有很大优势。
更何况,从科沃平原上的作战态势来看,新式武器在战场上能发挥的作用有时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的问题,更是对全场控制的问题。
比如苏军坦克洪流对德防线发起冲击,一波上来恰好就有那么十几、二十辆坦克能突破德军的火力封锁杀入德军防线,然后就是这十几、二十辆坦克造成德军防线的混乱导致最后其防御的崩溃最后就会输了这场战役。
如果ME63能将这十几、二十辆坦克摧毁在路上,苏军坦克就一波又一波上来全都被击毁在进攻的路上而无法杀进德军防线。
甚至这种冲击力度还会随着坦克残骸越来越多以及士气的问题越来越弱。
所以,如果ME63真能摧毁三百辆坦克的话是没有问题的,那时只怕苏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早就崩溃了,德军毫无疑问会取得胜利。
问题就在于ME63能不能还像之前一样,以高达三比一的命中率摧毁目标。
秦川一直在担心一个问题……操控手必须持续操控ME63战斗部十几秒,这个缺陷如果被苏联人发现的话,那么ME63的作用就会成级数降低。
秦川的担心很不幸成为了现实。
ME63做为一种紧急研发并装备的反坦克武器,在战场上使用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ME63发射出去但没有爆炸的问题。
于是,苏联人就得到了两枚几乎完整的ME63战斗部。
瓦图京欣喜若狂,第一时间就调来了几名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之所以将科研人员调到前线而不是将火箭弹送回去,是因为担心在送回去的过程中意外爆炸。
然后毫不意外的,科研人员就发现了连接在战斗部后方的导线,接着很自然的就会推导出这枚火箭弹是怎么在空中改变轨迹并命中目标的。
“他们认为,是有人在操控这枚火箭弹并使其命中目标!”卡扎科夫中将向瓦图京报告道:“就是利用这根连接在火箭弹上的导线,而且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许多人在战场上发现过这样的导线,只是他们不知道这是用来做什么的!”
“你的意思是说……”瓦图京一边看着图纸一边拿着手上那根细得肉眼很难发现的导线,说道:“他们是利用这根导线控制火箭弹?”
“是的,瓦图京同志!”卡扎科夫中将回答。
“所以,它不是自动跟踪?”瓦图京又问。
“是的,瓦图京同志!”
顿了下,卡扎科夫中将又指着图纸后方的曳光管,说道:“我们很多人都在战场上看到它后方的一个亮点,之前一直不明白这个亮点有什么作用,现在结合导线……我们认为它是便于射手观察火箭弹位置并进行较准!”
瓦图京点了点头,然后若有所思的说道:“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持续用十几秒的时间控制这枚火箭弹,才可能精确的命中目标……”
就在这时,参谋拿着电报向瓦图京报告道:“瓦图京同志,罗特米斯特罗夫同志报告,德国人有撤退迹像!”
瓦图京二话不说就接过电报,看了一会儿后就把目光转向了地图。
“他们或许是希望撤到普肖尔河以南据河而守!”卡扎科夫中将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麻烦了!”
瓦图京没有说话,他看了看火箭弹的图纸又看了看时间,还有二十分钟左右就天亮了。
瓦图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当即下令道:“把资料发给罗特米斯特罗夫同志,然后让他马上组织进攻,绝不能让德国人逃到普肖尔河南岸!”
“是!”
罗特米斯特罗夫上将此时正率领着的他的指挥小组在普罗霍罗夫卡西南的一个高地上观察德军。
从一开始,罗特米斯特罗夫就主张主动进攻,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部队已有足够的实力辗压对手,但瓦图京却一再严令不得轻举妄动,原因是德国人手里有一种新式反坦克武器,它很可能会给坦克部队造成致命打击。
但罗特米斯特罗夫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近卫第5坦克军在科沃平原上的失败是因为攻击面不够宽坦克部队无法展开。
普罗霍罗夫卡就不一样了,在这里,坦克部队可以从两面对敌人发起进攻,即便德国人拥有什么新式武器……最终也会在其排山倒海的攻势下崩溃。
也正因为如此,德国人才会希望撤至普肖尔河南岸。
罗特米斯特罗夫焦急的在望远镜里看着对面引导坦克的灯光渐渐远去,身边还有参谋不断报告:
“普肖尔河上观察到敌人坦克,开往南岸!”
“发现德国人在前线布设地雷!”
“敌人在南岸构筑工事!”
……
“罗特米斯特罗夫同志!”这时参谋报告道:“瓦图京同志命令我们马上组织进攻,不能让敌人逃到普肖尔河南岸!”
“总算等到了!”罗特米斯特罗夫下令:“战斗准备!”
“还有这个!”参谋递上另一封电报,说道:“他们查到了‘跟踪火箭弹’的弱点!”
罗特米斯特罗夫接过电报一看,然后就点了点头说道:“侵略者的末日到了!”
于是,还不等天色完全大亮,苏军就对德军展开了进攻。
战役是以空战和炮战拉开序幕。
首先是大批的炮弹带着啸声涌向德军阵地,其中相当一部份是针对普肖尔河上的浮桥……只要击毁浮桥就能有效的阻止德军撤至普消尔河南岸。
其次就是战机掩护着大批轰炸机飞至普肖尔河上空,在投下几枚照明弹之后,轰炸机就朝浮桥投下大批的炸弹。
苏联人没想到的是,德军根本就没有逃到南岸的打算。
第八百三十一章 进攻(求月票)()
凌晨6:30分。
双方战机在普罗霍罗夫卡上空展开制空权的争夺……斯大林在这方向不仅是投入了预备队也就是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还投入了第2空军集团军。
苏联空军已完成改组,它们不再是像之前一样作为地面部队的附属品受地面部队作战的牵制。此时的它们是以空军集团军的形式存在,每个空军集团军有500到1000架各式飞机不等。
通常在关键性战役中,苏军都会投入两到三个空军集团军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不过这也不一定。
因为在某些紧急情况中,一线空军集团军还能得到来自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航空兵军和师的加强,飞机数量可达2500至3000架
比如,支援普罗霍罗夫卡的第2空军集团军就得到航空师的加强,拥有1500架各型战机,与此同时最高统帅部还在组织后续的增援部队。
这使苏军第一波就能投入超过五百架战机对德军防线狂轰滥炸。
而一向拥有制空权的德国空军当然不甘示弱,马上派出战机反击。
于是,普罗霍罗夫卡上空几乎是在那一霎那就到处是飞机的呼啸和机枪、机炮密集的枪声,甚至不需要抬头,就可以看到有如蚊子般密集的战机在不同高度盘旋、追逐、厮杀,时不时就有几架飞机中弹冒着黑烟从空中坠落下来,甚至还能看到两架战机撞在一起然后双双在一片火光中在空中解体化为碎片。
在地面上的秦川却无暇顾及这些,因为已经有成片的炮弹和炸弹从空中落下狠狠的砸在阵地周围,整个阵地乱得就像是一锅粥。
接着,不知道是谁大喊一声:“来了,他们来了!”
在爆炸声中探出头往外望去,果然就看到一辆辆坦克从对面的丛林中缓缓开了出来。
同时在另一面,也就是在右翼铁轨方向,也有一辆辆坦克冒出了头。
正面和右翼之间留有一公里宽的空隙……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因为随着坦克不断前进,两道互成夹角的进攻线在夹角处会发生进攻重合的现像,这会导致进攻混乱甚至还有可能误伤。留下空隙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是,进攻线的空隙都有一公里长,可想而知苏军进攻规模有多大了。
秦川想的没错,罗特米斯特罗夫第一波进攻就投入了三分之一也就是两百多辆坦克。
因为在罗特米斯特罗夫看来,在坦克性能不如敌人必须近战的情况下,那就该投入越多的坦克越好,尤其是他们还发现了德军“跟踪火箭弹”的弱点。
右翼大慨4公里的进攻线上,是巴哈罗夫少将指挥的红军第18坦克军,拥有坦克180辆。
第一梯队包括第170、181坦克旅;第2梯队为第32摩托化步兵旅,近卫坦克第36团;第110坦克旅准备随时跟进。
正面大慨7公里的进攻线,是基里琴科中将的红军第29坦克军,拥有坦克237辆。
兵力包括第31坦克旅、第53摩托化步兵旅,第32和25坦克旅,第1446自行火炮团。加强部队有第1529自行火炮团;第9近卫空降师第28团的空降兵将搭载在坦克上进攻。
另外还有第2近卫坦克军和第5近卫机械化军,分别拥有190辆和105辆坦克做为两条进攻线的预备队。
各部份坦克总数为712辆,其中大多数是苏联的T34坦克,美式M3轻型坦克其次,在预备队中还有一部份是来自英国的“瓦伦丁”或是“玛蒂尔达”坦克……这些坦克速度太慢不适合进攻。
凌晨7:11分。
苏军对德军发起了冲击前的炮击。
这次炮击原计划是30分钟的,但因为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紧急驰援携带的炮弹不多,于是就将炮击改为了15分钟:5分钟前沿火力急袭,继尔5分钟浅近纵深射击,接着就是5分钟的火力延伸。
当炮火停止的一霎那,罗特米斯特罗夫通过步话机向全体部队发出了:“钢铁、钢铁、钢铁!”的进攻信号。
刚刚平息的炮声很快被苏联坦克隆隆的轰鸣所取代,苏军坦克携带着士兵穿过硝烟朝德军防线发起冲击。
这是苏军作战的一种特色,或者也可以说是这时代坦克作战的一种特色。
坦克常常需要步兵跟随,但步兵的速度又跟不上坦克。
英国人的做法是让坦克慢下来使步兵能跟得上,德国人则是让步兵上车跟上坦克的速度。
苏联人……他们更多的是让士兵直接趴在坦克后方,为此他们还在坦克背部焊上了几个铁制抓手,这样步兵就不会被颠簸的坦克抛下来。
当然,即便是这样,在坦克上的步兵还是很危险的,因为坦克在不平的路面上全速前进还会造成一系列的事故,同时这些步兵在坦克上还会成为很明显的目标,而他们却因为要全力抓住抓手而无法还击。
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坦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缺乏步兵掩护,就算坦克在往前冲的路上被击毁了,还是能将步兵带往前线并投入战斗。
“开火!”当敌人冲进1000米距离时,奥尔布里奇上校就大声命令。
“轰轰”随着一阵炮响,一发发炮弹从炮管飞射而出直击苏军坦克。
一辆、两辆……冲在前头的十余辆坦克接二连三被击中,毫无还手之力。
但苏军坦克继续以排山倒海之势朝德军防线冲击,试图拉近与德军坦克的距离。
几辆坦克辗上了反坦克地雷,然后在一片烟雾和火光中停下。
于是秦川就知道敌人距离防线大慨只有800米了。
“发射!”秦川朝着步话机大声下令
经过几次实战,秦川从操控员那得知800米距离是ME63最理想的发射距离。
因为在这个距离上操控员有充足的调整时间以及良好的视野(指的是可以很好的观察到目标以及ME63战斗部)。
于是,秦川就选择在这个距离攻击。
然而,几秒钟后,也就是ME63还在飞往目标的途中时,天空中就传来了一片迫击炮炮弹的呼啸声,目标直指ME63发射阵地。
第八百三十二章 分散防御()
分类月票榜第一名了,多谢各位兄弟的支持,不过第二名很快就要赶上来了……士兵只想说,能不能让士兵在这个位置上多呆几天养养眼,话说士兵写书十几年,从没在分类月票榜上第一名过,哪怕只是分类。
*********
第一时间,秦川就意识到苏联人已经发现ME63的弱点。
原因很简单,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对ME63发射阵地实施炮火压制显然是事先做好准备的。
所以,秦川马上朝步话机大喊一声:“迫击炮,注意隐蔽!”
在秦川看来,最重要的永远是手下这些精锐的生命,ME63或是能否命中目标都是其次,因为培养一批精锐士兵所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用这些装备来弥补的。
不过在战场上这东西往往又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比如现在,一味的保护士兵就意味着让苏联军队坦克闯入防线中然后展开屠杀。
或许是因为这一点,又或者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目标坚守自己岗位,相当一部份操控员居然没有服从秦川的命令继续操控着ME63朝目标飞去……
这不能怪他们什么,因为在训练时就有这样一个科目,就是排除一切干扰集中注意力瞄准目标,这其中也包括射向他们的子弹和炮弹。
于是,随着一阵爆炸声,冲在前头的二十余辆苏军坦克被炸毁,但几乎紧接着迫击炮炮弹就狠狠的砸在了ME63阵地上爆出一阵阵辐射状烟雾。
“一连出现伤亡!”
“二连操控手牺牲两人!”
……
伤亡接二连三的从小型步话机报告到秦川这里。
“转移阵地!”秦川下令:“注意隐蔽!”
“是!”士兵们应了声,马上沿着交通壕转移位置。
下一秒,成片的炮弹就苏军方向呼啸而至……那是苏军的大口径榴弹炮,这些密集的炮弹几乎将刚才的ME63发射阵翻了个底朝天。
“各单位注意!”秦川朝步话机下令道:“敌人很可能已经知道ME63的弱点,分散防御!”
“是,分散防御!”
“分散防御!”
……
这就是小型步话机的好处,它的通讯使秦川能随时随地的将命令传给第1步兵团,从而使第1步兵团能够根据情况做出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反应。
ME63的确有弱点,就像之前所说的,它需要持续操控很容易遭到干扰和炮火压制。
如果是在之前,德军是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德军一直占据着制空权,制空权接下来就会影响炮战。
因为只要苏军炮兵一开火,其炮兵阵地马上就暴露在德军飞行员的视线下,接着德军就可以用轰炸机、战斗机还有炮兵对苏军炮兵阵地实施压制。
反之,失去制空权的苏军就无法这么做。
但现在苏军空军却拥有数量上优势:1500架各式战机对德军700架战机。
虽然苏军这1500架战机还是有可能落败,原因是德军战机性能尤其是飞行员素质要比苏军飞行员好得多,这导致天空中一架架冒着黑烟被击落的飞机大多都是苏联空军的。
问题就是……
数量上的优势决定了德国空军可以做的苏联空军也一样可以做。
简单的说,之前苏联空军无法压制德军炮兵甚至无法用侦察机引导己方炮兵压制敌人炮兵阵地。但现在这些已完全不是问题了。
于是,敌我双方炮来炮往很难分出胜负。甚至火炮数量众多同时还大量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苏军更占优势。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ME63会像刚才一样遭到苏军的炮火压制。
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秦川早就考虑到会有这种弱点被敌人发现然后遭到炮火压制的情况。
要应对这种炮火压制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将Me63较为集中的使用而应该将其分散至整条战线上去。
炮火精度不高的特性,决定了它更多是用来对目标进行覆盖轰炸。如果目标化整为零分散开来,那么炮火覆盖压制基本就失去作用了……除非苏军能覆盖前线的每一个分散的ME63发射点。
但如果苏军有这么多火炮这么炮弹做到这一点的话,根本就不用这么做了,因为这些火炮和炮弹已足以将德军的坦克全部敲掉并轻松取胜。
于是,原本ME63是视情况以营或连为单位在有利地形上构筑几个ME63阵地。得到命后马上就各自以原阵地为中心向两翼分散开。
不久,德军阵地就重新闪出一道道ME63的轨迹,一枚枚精准的将坦克击毁在进攻的路上。
但客观的说,分散防御与之前的集中防御还是存在很大的弱势。
这弱势主要是因为后勤补给的问题:
集中防御时,可以事先向后勤部队标识ME63阵地,于是后勤部队十分明确应该要把弹药补给往哪里送或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