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此次奥运服饰的赞助招标并没有公开的仪式,北京奥组委一直在和国内外很多著名的服装品牌谈判,最终阿迪达斯取得胜利,所凭借的无非是资金和实力。这位知情人士称,在北京奥组委与这些企业的谈判过程中,企业能够提供赞助费用也节节上升。在达到8亿元的时候,只剩下了国内最大的体育品牌李宁公司和国际第二大体育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双方对于竞争对手的开价也格外关注,在阿迪达斯得知李宁公司出到10亿元的时候,直接以13亿元结束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依照国际奥委会不成文的规矩,赞助商没有严格的准入门槛,而一个品牌的赞助费用到底是多少也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但北京奥组委的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奥运经济的合作伙伴名额有限,可能是九个或十个,并且合作伙伴招标工作将在第一季度完成,所以最后的几个名额也就成了昂贵的“蛋糕”。 由于赞助费用的不公开制度,外界无法知道阿迪达斯最终得到这块“蛋糕”的真实价格。但一位参加过奥运会的运动员对记者表示,在国外参加奥运会,大家都知道一个规律:在一大串的赞助商名单里,是以所提供的赞助费用的数额来排名的。
竞标结束后,李宁公司表示他们不会放弃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只是他们在奥运推广宣传策略中的一环。李宁公司的一位高层人士表示,李宁公司不是没有继续竞争下去的实力,只是出于全方位衡量投资与赞助的考虑,并且这次较量的影响不是一两年就见效的,可能会持续很多年,真正的结局也许到2008年以后再见分晓。 在企业品牌战略中,体育营销是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许多企业在对奥运会的赞助上尝到了“甜头”。如三星电子凭借对奥运会的赞助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可口可乐拥有全球38%的饮料消费份额,“奥运会指定饮料”的头衔更是功不可没。
“非奥运营销计划”
在东方卫视的《头脑风暴》节目里,主持人拿着两张纸片,一张写着“阿迪达斯”,另一张写着“李宁”,让观众选择哪一个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企业,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有一半人选择了“李宁”。
这一方面是因为“李宁”是本土品牌,另一方面也说明李宁品牌塑造的成功。当然,李宁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奥林匹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遵守规则的结果,也说明了李宁的努力。因此,绝对没有人相信李宁会放弃奥运会,包括胜利的阿迪达斯,因为它相信李宁这家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上展现自己更多的身影。而且,李宁的“非奥运营销计划”,为那些没有入围奥运赞助的企业指明了另一条道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张志勇:奥运会“一切皆有可能”(3)
角逐奥运会服装赞助资格失利仅仅几天后,早有第二手准备的李宁开始接连挥出数记重拳:2007年1月5日,李宁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订协议——2007…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需身着李宁牌服饰。此举意味着,在北京奥运期间,只要打开央视体育频道,李宁的Logo就会映入观众眼帘。这是一次颇具创意的营销方案,它十分巧妙地躲过了“奥运知识产权”的壁垒,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去拥抱北京奥运会——我不能跟北京奥组委合作,我就跟中央电视台合作,赞助不了整个赛事或者运动队,我就赞助报道赛事的主持人和记者。
截止到今年2007年5月上旬,备战奥运数月之久的李宁已经打造出一支星光璀灿的“李宁代表团”:其中包括中国射击队、跳水队、乒乓球队、体操队。李宁会为它们提供服装,而这四支球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数超过中国队金牌数总和的一半。 “李宁代表团”里还有些“国际纵队”:瑞典奥运代表团、阿根廷篮球队、西班牙篮球队、苏丹田径队。李宁会为它们提供服装。其中,签约瑞典奥运代表团使李宁公司成为第一个签约外国奥运代表团的中国品牌。
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时,出镜的央视记者和主持人都穿上了“李宁服装”,这使坐在电视机前的许多中国观众误认为李宁才是中国队的服装赞助商,此举让砸下重金赞助中国亚运代表团的耐克郁闷不已。张志勇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可以用来概括李宁的非奥运营销:“与阿迪达斯和耐克比花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没关系,我们有的是主意——而且保证都是好主意……李宁公司很早就开始想办法寻找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广品牌: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花小钱办大事。”
借势塑造国家品牌
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竞争落败后,中国体育英雄、李宁公司董事长李宁和CEO张志勇在许多公开场合都表达了心中难以忘却的遗憾。痛定思痛,李宁公司向公众推出了“国家品牌”这个全新概念,同时也把“国家品牌”建设当做公司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在张志勇看来,国家品牌是指一个地区文化代表的商品呈现给消费者的一种印象,很多方面都是印象,说到法国,说到意大利就是时尚,说到日本就是高质量、精细的概念,这是一个国家品牌的概念。
中国国家品牌的现状如何?张志勇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以我自己专业方面来看,美特斯邦威作为一个零售品牌,在供应链能力、设计力量国际化方面,在中国做得都非常出色。但是,上海淮海路进行改造时,当地有关方面要把它清除出去。因为它是中国品牌,不是洋品牌,更有品位的人会消费洋品牌。不仅如此,目前大商场普遍都分国际品牌区和国内品牌区。为此,我还跟长沙的一个商场‘打过一次架’。李宁在那里凭效益排第二位。商场说,‘对不起,你要到那儿去,因为你是国内品牌’,我说,‘对不起,我退出’。一年以后,他们发现李宁退出损失太大又回来找我。这种现状造成本土品牌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逼着很多人搞假洋鬼子。”
塑造中国的国家品牌,必须靠本土企业的持续努力。张志勇认为,作为本土企业必须要作好两件事情:“第一是好男儿当自强。首先自己要做好,不要在提供消费者的使用价值方面出问题。第二是开放心态。把产品的使用价值做到最好,比任何竞争对手都做得更好。”
国家品牌是企业最终实现价值的一条路径。张志勇表示,希望联想、海尔等中国企业成长为中国的国家品牌。这也是李宁品牌追求的目标。
失去北京奥运赞助商资格,李宁公司上下都很遗憾,但没有沉沦。在家门口的奥运上,作为本土领军品牌,“李宁”不甘为看客。张志勇在接受我的专访时称,“奥运战略是李宁公司近期的战略核心。我们不会放弃,但会遵守规则。公司利用运动营销的诀窍和系列分析工具已经研究安排了100多项营销活动方案。”
当全世界篮球迷对身穿李宁牌的西班牙男篮封王2006世锦赛还记忆犹存的时候,李宁品牌又签下了一支世界冠军队——雅典奥运会冠军阿根廷男篮。而且,在今后的六年中,包括阿根廷男女篮在内的阿根廷篮球各支“国字号”胸前将统统“标配”李宁品牌的标志。有专业人士感叹李宁品牌的营销妙招:左手西班牙,右手阿根廷,拥有两支篮球世界冠军队。
张志勇:奥运会“一切皆有可能”(4)
“一切皆有可能”。有一种可能值得期待,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决赛,阿根廷大战西班牙,双方身披“李宁”战袍上演一场斗牛士经典探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王振滔:天佑奥康(1)
王振滔,奥康集团董事长,“2004年中国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温州商神”。
如何提升品牌?跋涉在国际化路途上的中国企业当前最需要的,是一个让自己的产品被世人所熟悉的窗口。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鞋业就因鞋类生产占用劳动力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逐渐减少等原因,逐渐向海外开拓新的生产加工基地。因此,世界鞋业的重心也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中国大陆就成为了世界鞋业产业转移的集中地。这种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贸易救济工具,欧委会应该从全球鞋业发展的格局来看待中欧鞋类贸易现状,推动各方站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展开充分的竞争与合作,推动全球鞋业生产力持续发展,这才会使它更具生命力。
“无论是从欧盟还是从中国的角度,欧盟对中国鞋子的反倾销都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说,以西班牙为例,其制鞋企业规模主要集中在3—5人、10—19人或20—49人,200人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而目前中国制鞋从业人员已达220多万人之多,仅奥康一家就有15000人。对中国鞋子的反倾销不仅会影响到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对欧盟影响也会很大,因为反倾销会直接增加欧盟成员国采购商和消费者购买鞋子的成本,尤其是欧盟制鞋的产业上下游,如做鞋机的企业,他们会失去世界制鞋第一大国中国的市场。所以说,只有合作才是中欧鞋业互惠互利的最佳途径。欧盟有很好的研发中心,有很强的品牌优势,中国则可以提供优良的做工技术和较低的制造成本。事实上,欧盟也有许多名牌皮鞋已经选择在中国设厂或销售。
与欧盟反倾销“斗法”,让王振滔尝尽企业国际化的酸甜苦辣,因此他决心借助奥运,打造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在国际化方面,中国企业可谓步履维艰,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是中国鞋产品缺少强势品牌。”王振滔说,“如何提升品牌?毫无疑问,跋涉在国际化路途上的中国企业当前最需要的,是一个让自己的产品被世人所熟悉的窗口,一个向国际同行树立品牌的制高点。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命运之神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当年王振滔欲将自己皮鞋产品注册为“奥林”,发誓要发扬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尽管后来被告知“奥林”为国际公有,不能作为商标注册,但热心的工商人员给他提出了个建议:不如改成“奥康”,即发扬奥运精神,健康发展。
19年后,奥康也正式与奥林匹克结缘,2007年春天,奥康终于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对这一结果,董事长王振滔认为在意料之中:“论规模我们不是最大的,但我们对奥运是最执着的。”
大奥运之梦
2007年3月3—5日,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在滑雪胜地黑龙江亚布力如期召开。作为本届年会赞助商的奥康集团员工,在会上忙着发放董事长王振滔的新书《商海王道》。一个风雪之夜,记者与王振滔先生一起乘车从论坛会场回宾馆的路上聊起了奥运,没想到王总一脸神秘地说:“张记者,透露给你一个好消息,奥康要成为北京2008奥运会的供应商了,很快就会宣布。”
当时我与王振滔约好,等奥康成为奥运供应商的消息一公布,他就接受我的采访。2007年3月22日,这个消息在人民大会堂公布。随后王振滔就投入了为奥运品牌做全球宣传推广的奔波中了。
2007年4月底见到王振滔时,他正以系列的慈善活动出现在公众面前,继2006年当选“中华慈善大使”之后,又推出“王振滔慈善基金会”,并且在“善行天下·2007年中国慈善排行榜颁奖盛典”上获得“特别贡献奖”。
“五一”之后,奥康把奥运与公益行动结合起来了:通过帮助奥运冠军实现个人“公益梦想”,构建2008“公益奥运”的“圆梦行动”正式启动。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圆梦基金同时成立。马燕红、高敏、钱红、王军霞、杨凌、田亮等6位奥运冠军于2007年5月10日亮相启动仪式,成为第一批“圆梦大使”。圆梦基金总额约为3000万元现金,王振滔透露:“这笔钱将通过一定的程序,由民间专业基金组织管理执行。此次6位奥运冠军为第一批”圆梦大使”,2008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将会有更多的奥运冠军加入进来,成为新一批“圆梦大使”。这,或许是奥康迈出奥运公益营销的第一步。
王振滔:天佑奥康(2)
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家酒店,西装革履的王振滔先生终于和我坐在了一起,畅谈他的大奥运之梦。
奥运“入场券”的背后
2004年,王振滔打上了奥运的“主意”:奥康集团出资组建的“奥康全明星雅典奥运会助威团”通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明星猜想》节目和在搜狐网站点击活动选拔出21名幸运观众,与10位前奥运冠军、5位新闻记者及奥康成员共40人组成,阵容十分强大。
“国际化一直是我的梦想,也是中国企业的共同梦想。目前,奥康已在日本、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建立了五大销售中心,并在米兰设立了鞋样设计中心。但尽管如此,我们的国际化还只是在初始尝试阶段。”王振滔说。“国际化并不仅仅是个口号。首先是产品走出去;其次是产品###络走出去;再次是品牌走出去;最后,是整个民族工艺走出去。而奥运会对中国民族产品形象的提升和品牌的树立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国际化方面,中国企业可谓步履维艰,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是中国鞋产品缺少强势品牌。“王振滔说,”如何提升品牌?毫无疑问,跋涉在国际化路途上的中国企业当前最需要的,是一个让自己的产品被世人所熟悉的窗口,一个向国际同行树立品牌的制高点。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一边是国际化,一边是参与奥运会。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主题,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连接在了一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脚步渐行渐近的背后,孕育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渴望和梦想。
奥运品牌带来了什么
成为北京奥运供应商,能够给奥康带来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需要谨慎认真地回答。实际上,如果把中国企业对参与奥运会的热情简单地理解为逐利冲动和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理想,或许过于简单。
奥康的“抱负”就不止这些,王振滔说:“奥康能够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皮具产品供应商’,我相信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相同的精神和共同追求的梦想把奥康和奥运联系在一起。”王振滔说。“奥运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它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赢得冠军,而是全民参与,促进社会的发展。奥康也是一样,奥康不追求企业的规模最大,不在乎财富多少,而是在做强做大企业的同时,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人类的进步而服务。”
从2007年3月份宣布成为奥运会供应商以来,王振滔已经收到很多来自国外的利好消息:为奥康生产皮鞋提供鞋机的意大利厂家老板,在飞机上看到了奥康成为奥运企业的消息,回去告诉他们的员工说:“我们的机器在为奥运会所用。”那家鞋机厂全体员工都非常自豪;奥康在印度的合作伙伴,也为这个消息激动着。王振滔说:“这些都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感觉。”
奥康目前已制定了针对奥运会的“风采计划”,并已开始向全世界进行绿色奥运商务皮鞋鞋样的招标。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奥康已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以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资源为平台,树立中国皮鞋和皮具的企业标杆。
。 想看书来
唐师曾:我为申奥斡旋中东(1)
唐师曾,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2001被当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
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战地记者,当年如何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为北京申奥运积极奔走中东?
“其实我认为中国人特适合当我这种记者。伊拉克人、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都管我叫兄弟,有人说我唐师曾太狡猾,说我上午还搂着阿拉法特呢下午就搂着沙龙了。在利比亚,不仅我的相机被人没收了,还被人揍过,后来就在相机里插一张搂着卡扎菲的合影,有一次被逮住了,他们本来要曝光我的相机,一看我跟他们领导的合影就还给我了,而我从利比亚到以色列后又被人给逮起来了,看到那照片了,更觉得我是恐怖分子,他们就大骂卡扎菲,我说你们之间有矛盾是因为哲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又不交流就会打仗。以色列好多军官也是在哈佛读过学位的,他们感觉我说的也对,就把我放了。”
在新闻界,唐师曾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记者。现在,给予他尊敬的人们已经超出了新闻界,社会公众也多闻其名,尤其是那些怀有新闻理想的青年。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唐老鸦”,他倒很欣喜地接受了。
但他们不知道这只鸭子为新闻理想付出的代价:海湾战争让他落下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由于对工作的过度投入,老婆和他离了婚,他最爱的儿子也被判给了老婆。
为什么要采访唐师曾,除了向这位新闻前辈致敬以外,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他在《北京晚报》副刊上的一篇回忆,说他在做新华社长驻中东记者期间,曾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丰富人脉关系,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中国的申奥,联系中东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为最后申办成功出了力。
作为专业报道奥运的我读到这篇文章时如坠入云雾中,唐师曾作为国家通讯社驻外记者,究竟为我们申奥做了什么事情?是如何做到的?这篇文章在说到关键处语焉不详。我一直想当面向他请教。
那是2005年8月,和唐师曾约好了在他的新书——《我的诺曼底》签售会后采访。当我冒着大雨赶到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时候,发现会场里已经挤满了人,他笑容可掬地站在台上,与传说中的并无二致——光头、大眼镜片儿,美式军服,两块手表,用唐氏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他的新书,和每一个认识的朋友打着招呼,滔滔不绝地回答大家的问题。等到他为每一位读者签完名,我们才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