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经典: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王寿梦统治时期,吴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富国强,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
  公元前563年,晋与诸侯会吴王寿梦于楂(今天山东省临淄一带)。从此开始,吴国日益强大起来,寿梦也学着他国的样子开始称吴王。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
  3.兄终弟及
  吴王寿梦有五个儿子。老大诸樊、老二余祭、老三夷昧、老四季札、老五蹶由。吴王寿梦喜欢老四季札。于是吴王寿梦临死之前,让五个儿子都过来,说我死了老四接班,谁都不许推翻他,得保护他,行不行?大家都同意了,于是他就高高兴兴死了。
  他死完了,大家就想拥护季札继位。结果,一找季札,找不着了。季札跑了,跑到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去了。季札不想当国家的头儿,有那工夫还玩会儿呢,贵贱不干。他不干怎么办?哥几个说他不干咱们想个方法,采取兄终弟及,谁也别跑,老大先当,死了老二当,老二死了老三当,老三死了老四当,这不就完了嘛。于是诸樊继位。
  刚继位的诸樊立刻找回季札,并且马上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并说:“这是父王的遗志。”季札答曰:“父王在世时,我不愿位列东宫,父王归天,我怎么能抢兄长的王位?哥哥若再逼我,我只好出避他国。”诸樊拗不过季札,只好以父命继位。
  作了吴王的诸樊,心想:“我要是活到老才死,按次序传位,传来传去,四弟还能继承王位吗?我得另想办法。”于是,他亲自率领吴军攻打楚国,战死在疆场。大臣们依照寿梦的遗愿,立余祭为吴王。余祭了解兄长的心意,说:“哥哥战死,为的是要把王位尽快传给季札。”他也亲自率军去攻打越国,打了胜仗,自己却让越国的俘虏刺死了。三公子夷昧依次当立,他也不肯登基,坚持让位于季札,并说季札访问徐、鲁、郑、卫、晋诸国的时候,各国的君主和大臣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吴国溯源(3)
原来,季札曾经奉吴王余祭之命出巡鲁、齐、郑、晋、徐等国。在鲁,品评乐器优长,使鲁人钦服;在齐,与相国晏婴交了朋友;在郑,与相国子产交换衣带作为纪念;在晋,与赵武、韩厥、魏舒相友善。尤其是在徐国的举动,更让世人感动。
  季札和徐君会谈时,徐君非常羡慕季札随身佩戴的宝剑。徐君没有明言,但季札知道人家欣赏自己的宝剑。季札很想送给他,可因为还要访问别的国家,不能没有防身的兵刃,只好作罢。等到季札完成使命回来,再过徐境的时候,徐君已经死了。季札得知徐君已死,马上到徐君的坟上去祭奠,临走时解下宝剑,挂在坟前的树上。季札的随从不明白啊,便问:“徐君已经死了,还送宝剑干什么?”季札答曰:“贵在心交,我的心里早已答应送给他,怎么能因为人死了就失去信义呢?”
  得知这个消息的夷昧更加敬重季札,诚意让位。但季札宁死也不同意,夷昧只好自己作吴王。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身患重病。临死前他重申父兄之命,要季札接替王位。季札再度拒绝,并逃到边邑延陵躲藏起来。
  那阵儿的人管季札叫做隐士。在我们中国,那时候可夸这些隐士了,这叫高人。什么高人?其实是对国家、民族完全不负责任。放任国家爱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是死是活都不管,就自己玩。什么高人?什么隐士?我看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一群人而已。
  国不可一日无君,群臣遂奉夷昧的嫡长子州于为王,改名僚,称吴王僚。
  吴王僚继位不要紧,惹恼了一个人,这个人就说了,兄终弟及,老四不当该轮到老五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你爸爸死了,我是你大爷的大儿子呀,哪儿轮上你了。所以这个人就要发动政变,推翻吴王僚。这人是谁呀?就是寿梦的长孙、诸樊的嫡长子公子光。公子光认为:按照嫡长子的继承传统,王位当属自己;按照先王传弟不传子的遗嘱,也轮不到夷昧的儿子州于。
  但发动政变,可不是一个人能干得了的,可不能凭力气,要凭智慧。没人帮不行,怎么的也得找仨臭皮匠才能干成这事啊?得找人。就在他发愁时,他认识了一个人,就是伍子胥!伍子胥也是楚国人。
  话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就会说了:哟,怎么,咱们今天讲的不是吴越争霸嘛,怎么净讲楚国人呢?说的是呢,这要没有楚国人,吴越两国指不定能不能争霸的起来呢。您继续看下去,就知道了。
  咱们还是继续说说楚国人伍子胥怎么来到了吴国的。
  4.楚国动荡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名员。
  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奢特有名气。怎么有名气呢?就是性子特别直,有什么话就说,谁是奸臣,马上就弹劾。当时的统治者是楚平王。楚平王一看,你伍奢这么直性子,干脆你教我的儿子去吧。楚平王的儿子是太子建,就是楚平王的接班人。
  与伍奢一块教太子建的,还有一位名叫费无忌的人。费无忌可不是一个大废物,那是一个大奸臣。费无忌对太子建不是很忠心。有一次楚平王让费无忌去秦国一趟,因为太子建岁数大了,该结婚了,要讨媳妇了,想去秦国讨,因为楚国跟秦国要结盟,就是说这是一门政治婚姻,让费无忌瞧瞧秦王的女儿,费无忌心想好活啊,到了秦国马上派自己的手下密报给楚平王。说平王啊,我告您,您可千万别跟您儿子说,这姑娘天下第一大美人,这样美人您怎么能让您儿子享受呢?您有毛病啊。结楚秦之好,您不会自己享受吗?再给您儿子讨老婆算啥啊。楚平王一听,真那么漂亮啊!那我收着吧!于是秦王女儿就嫁他了,然后马上废掉太子建他妈!立秦王女人为王后。生一孩子叫轸(读作zhěn),将来想让他当太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吴国溯源(4)
楚平王另给太子建娶了媳妇,又让他去很远的一个叫做城父的地方守着。那个城对面就是晋国,你去跟他打仗去吧,你哪天死了就别回来了,其实就这意思。太子建这么一走,费无忌升官了,也不跟太子建了,就留在楚平王身边。
  费无忌哄好了楚平王,得罪了太子建。费无忌一想:万一哪天楚平王一死,太子建继位,那还不立马杀我。于是他跟楚平王说太子建要造反!都准备好了。楚平王马上派人去捉。太子建一看赶紧跑,跑哪儿去呢?他想跑晋国去,但还不能直着跑,对面谁知道你是谁啊,人家射箭怎么办,得拐着弯跑。他得先从楚国跑到一个既跟楚国又跟晋国关系不错的国家。他就跑到了宋国。跑了以后应该天下太平了。跟伍子胥他们家没关系了吧?不,关系大了去了。
  费无忌又在楚平王面前陷害伍奢的两个儿子。楚平王就派人召伍奢两个儿子,说:“来,我使你父亲活命;不来,现在就杀死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打算前往,伍子胥却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并不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我们一到,就要和父亲一块处死。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去了,就叫我们报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借助别国的力量洗雪父亲的耻辱。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呀。”
  但伍尚说:我知道他拿咱爸爸当人质,咱们一去都得死。可是自己爸爸要叫你去,你不去,将来成就多大的事儿,也不得好死。孝是第一位的呀!你就是父母的孩子,让你死你就得死,明知道死也得去。我也说不动你,咱哥俩兵分两路,我前去慷慨赴死,你为我和你爹报仇吧。于是伍尚被俘,而伍子胥则骑马飞奔,逃跑了。
  5.伍子胥逃亡
  要说逃跑,也怪不容易的。伍子胥一想我能去哪儿呢?一打听知道太子建在宋国呢,于是他也赶去,太子建在宋国没歇两天,伍子胥一来,正好赶上宋国的宫廷也乱了。这哥俩一想,走吧,还是投奔咱们的敌国——晋国吧,从宋国到晋国中间必须得过郑国,俩人就来到郑国,郑国君臣好吃好喝好待,照顾得非常之好,但是两个人不能在这儿待,必须得走,得投奔到楚国的敌国去,得报仇啊。
  话说经过郑国转眼就到了晋国,到了晋国以后,晋国君臣也是好招待,在招待的过程中,晋国国君就留了一个小心眼,问他们都去哪儿了?他们就回答说去了宋国,还去了郑国。那怎么没在那儿呆住呢?又回答说宋国乱了。晋国国君又问说:郑国呢?两人就回答说郑国君臣对我们挺好。晋国国君一听说那好,我交待您一件事,您看行那就行,不行就算了,我给您出一主意。您还回郑国,就说我们晋国不招待您,你们哥俩一块在郑国住下,然后给我刺探一下情报,将来咱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把郑国灭了以后郑国的地盘就归太子建你了。好不好?太子建一想,我要跟我爸爸算帐,我得有一基地呀:好,就这样吧。这太子建心就坏了!伍子胥也得跟着去呀!俩人一块到郑国,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里应外合了。这时候太子建因为一件事儿,要惩罚自己的一个卫兵,因为这卫兵不尊重他,结果这卫兵所有的事情都知道,心想你把我宰了?我还把你宰了呢?马上跑到郑国君臣那儿一五一十实话实说,郑国君臣马上就杀了太子建。太子建死了,但伍子胥没死,跑了,不但跑了,还带了太子建的儿子胜一起跑了,再跑到跟楚国仇敌的国家,只有吴国了。

吴国溯源(5)
可是从郑国跑到吴国,必须得过安徽,安徽是楚国的地盘,还得回到楚国这儿。这一路之上跑啊,几个国家捉拿这俩人哪,转眼就跑到了今天安徽含山县的昭关。
  那时候的昭关,里里外外搜查得非常紧,伍子胥过不去昭关呀,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满头白发!就在此时,伍子胥碰到了一个特别的好心人,东皋公。
  东皋公说:你看看你,现在都成了啥模样了?你都这模样了,你还过不去昭关?你怕啥呢?还怕人家万一要是抓到了你,你就报不了仇啦?
  这样,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做皇甫讷,长相特像原来还没有白头的你,我让他先过一回昭关,人家昭关的守卫肯定把他当作了你,然后人家昭关的守卫把他当作你一逮,然后你再过昭关就没人管了——想想,你的头发都这么白了,谁能够知道你才是真正的伍子胥啊?然后,你就放心大胆的过去呗。这样,伍子胥就真的过了昭关了。
  伍子胥一过了昭关,就看到前面有一条河,过了河就是吴国了。河边有一条船,船上有个老头,伍子胥赶紧登上船,划过去了,到了吴国的境地,终于安全了。伍子胥高兴啊,身上就一把宝剑了,摘下来要送给摇船的师傅,说师傅您辛苦,我这把宝剑可值千金,我把它送给你。老头说:还送我一把宝剑呢?你没瞧那儿告示上写着,活捉伍子胥赏金两千,外带一个二品的官吏。我要逮住伍子胥给他送过去,我马上就是堂堂二品嘞。你一把宝剑够这些吗?伍子胥说:那就谢了,把宝剑背上,走了。其实老头一开始就知道他是谁,就想安安心心送他过去。伍子胥到了吴国就投奔了公子光了。
  6.专诸刺僚
  到了公子光的手下,伍子胥才知道公子光企图取代吴王僚的野心,就向公子光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专诸,而自己离开了朝廷,和太子建的儿子胜到乡下种地去了。
  专诸是吴国堂邑(今无锡鸿声乡鸿山西走马港)人,屠户出身,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一次,专诸与一大汉厮打,众人力劝不止,其母一唤,他便束手而回。伍子胥恰巧路过此地,见之深为敬佩,随即二人结为八拜之交。
  公子光马上找到专诸,找到专诸也不说什么事,在那儿好吃好喝,知道他孝顺,就把他妈也接过来好吃好喝。
  专诸傻,就知道吃喝。他妈不傻,就问公子光,您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呢?公子光就说了干妈我跟您说实话吧,我要干一件大事,想用您儿子,可是您儿子是一个特孝顺的人,没您的命令他什么也干不了。老太太一听,不就嫌我碍事吗,你放心吧,第二天老太太自杀了,还给儿子留一封遗书,说你就听公子光的,他让你怎么办就怎么办。专诸埋了母亲。一看母亲的遗言,让他跟着公子光,那就跟吧。
  专诸说:这事好办,不就杀吴王僚嘛,我去学做鱼,制鱼、烤鱼,学三个月,咱们设计一个计策。三个月之后,学成了做鱼手艺的专诸就成了公子光手下的一个响当当的大厨了。
  转眼之间,又过了五年,这就到了公元前541年了。楚平王死了。轸继承王位,就是楚昭王。吴王僚趁着楚国办丧事,派兵袭击楚国。楚国出兵切断了吴国军队的后路,使吴军不能回国。
  刺杀吴王僚的时机已成熟,公子光入见吴王僚,说:“有庖(páo)人从太湖来,善炙鱼,味甚鲜美,请王辱临下舍尝之。”吴王僚欣然允诺,答应来日便去。公子光连夜预伏甲士于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约死士百人,在外接应。
  第二天,吴王僚因为怕公子光有阴谋,故在赴宴时戒备森严,从王室到公子光家厅堂内外都布满了自己的甲士,他自己也是身穿三重盔甲,亲信不离左右。
  话说酒过三旬、菜过五味之后,公子光哎哟一声:哎哟!我腿,钻心的疼啊!不行了!吴王您慢慢吃着、喝着,我下去看看我的腿到底是怎么回事,马上就回来!
  当然,话说到这里,我们知道,这公子光的腿没有任何毛病——他是装的,其目的是为了迅速行使他的计策。可吴王僚不知就里啊,他认为公子光的腿真有了毛病了:有毛病?你就下去看看吧,看完了再来喝酒、吃肉也不迟啊!
  他这一声令下,人家公子光下去了。主人下去了,客人吴王僚还在这儿喝呢,这会儿专诸端着一盘子进来了,“这是我新烧的鱼,您尝尝”。话刚说完,“啪”从里面拿出宝剑,“咵”从后背一扎,当时吴王僚穿的是三层盔甲,结果这把宝剑力透三层铠甲又从后心穿到前心,吴王僚当即死亡。周围几十个卫士啊,一下扑过来,专诸粉身碎骨,被人千刀万剐。
  外面公子光埋伏了好几百个人,一下子又把这几十个人全给一锅烩了。公子光继位,改名为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就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这回天下是自己的了,要证明给别人看我比你们强啊,就要到外边去打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吴国崛起(1)
公元前541年,吴王阖闾继位,开始了他长期征战的历程。他的手下有三位重要的官员:一是伍子胥:阖闾重新召回伍子胥,官拜为掌管接待宾客之礼仪的行人;二是孙武;三是伯嚭(pǐ)。这里,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孙武其人。
  1.孙武出山
  孙子也就是孙武,他们家是舜的后代,姓妫(读作guī)。西周建立后,封给舜的后代妫满一个地方,建立一个小国,叫陈。后来这个陈国乱了,陈国的一个叫陈完的大臣跑到齐国,改姓田,叫田完。田完这一支又过了五代,到了一个叫田书的人。田书帮助齐国打仗,把莒国灭掉了。齐王特高兴,于是把一个叫孙的地方送给田书做奖励。这个田书就改姓孙,叫孙书。也就是说啊,在过去那会儿,妫、陈、田、孙都是同一个家族的人。
  孙书的儿子、孙武的父亲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书的孙子便是孙子,就是孙武。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惠民一带)。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公元前546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zhù)。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联合起来,又赶走了庆封。再后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的念头。
  走到哪儿呢?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517年左右,正值18岁青春年华的孙武毅然离家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
  孙武到了吴国,恰巧见到了伍子胥。伍子胥说:你有什么本事?孙武便说:我可会打仗了!我们家世世代代会打仗!我还能写打仗的书!伍子胥一听,说那你先写点书,写完以后我给你送到吴王手里,证明一下。
  孙武到吴国见到伍子胥的时候,正好是吴王僚在位的最后几年。转眼之间,就发生了前面我们所说的“专诸刺王僚”的事件,随后便是公子光继位,改名为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继位后,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感觉到,好机会来了。于是他把自己写好的13篇兵法托伍子胥交给吴王阖闾,并请伍子胥在吴王阖闾前引荐自己。
  孙武托伍子胥交给吴王阖闾的13篇兵法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孙子兵法》。那么,这部《孙子兵法》13篇到底有些什么内容呢?
  2.《孙子兵法》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计篇》。《计篇》论述了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怎样进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要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计划。孙武还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以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肯定要失败的。

吴国崛起(2)
第二篇的题目叫做《作战篇》。《作战篇》论述了速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