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势很糟糕!

    不过运气还算不错,驸马徐还、将军岳飞两路大宋精锐之师就在岳州,可以立即驰援两处。

    时机也恰到好处,金军入寇之时,荆湖的叛乱也刚刚平定,总算不至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随着杨幺、夏诚、曹成的几颗人头送到临安,皇帝赵构、政事堂、枢密院的宰相们总算松了口气。

    按理说这时候该班师回朝,庆功封赏。

    但眼下局势,封赏是一定会有的,兴许也可以小小庆祝一下,但班师回朝全无可能。

    狼烟起,江山北望!

    朝臣们纷纷上奏建议,必须劳动平叛胜利的两路王师再接再厉,立即投入到抗金卫国之战中。

第三五八章正中下怀() 
政事堂和枢密院,乃至六部百官,意见一致。

    调动岳州的两路大军迅速北上,阻击金军,保卫川陕、荆襄。

    枢密使赵鼎意见:“徐驸马与岳将军兵分两路,一个西进蜀中,一个北上荆襄,刻不容缓。”

    那么谁西进,谁北上呢?

    如果公允而论,并无所谓,两位将军只要分工协作就好。

    但两位统帅身份不同,有一个是当朝驸马。

    两处地方也不相同,蜀道难,自古众所周知,川陕之地作战无疑更为艰辛。

    而且其中还牵涉到一些君臣心照不宣,却难以摆上台面,宣之于口的问题。

    所以如何分配,当真不好安排,至少朝臣们不好轻易发言。

    见枢密院不知声,新任参知政事秦桧道:“官家,有道是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岳将军出身汤阴,且曾在京西路军中任职,对荆襄中原地区颇为熟悉。

    徐驸马是关中人,对川陕地形气候更为熟悉,故臣建议由徐驸马率部西进蜀中,沿古道北上支援张浚。

    岳将军直接北上江夏、襄阳,阻击粘罕、兀术所部。”

    且不论秦桧的建议是何居心,是否属秉公直言,至少他的言辞有根有据,也算合乎情理。

    挑不出错,没有理由反对,僵持之际,支持似是顺理成章。

    于是乎,百官纷纷附议赞同。

    从赵构的角度而言,自家妹夫是否吃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抵抗金兵,保住江山社稷,让自己,让朝廷安心。

    秦桧所言有理,政事堂和枢密院不反对的情况下,赵构欣然应允。

    在调兵平叛之前,荆湖平叛大胜,该有的封赏不能少。

    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是应有之理。

    徐还、岳飞二人作为主帅,功劳无疑最大,两人本来也都是郡公,功勋卓著,且立即要委以重任,肩负重大使命。

    故而朝廷不吝赏赐,册封徐还为秦国公、岳飞为鄂国公。

    麾下诸将依据功劳大小,依次封赏,其中以张宪、岳翻两人为首,牛皋、李彦先次之。

    甚至连杨再兴这等投诚的叛将,也因及时倒戈,助力官军绞杀叛军而得封官爵,只是相对低微。

    随封赏诏书一并送去岳州的则是调令,命徐还率部西进蜀中,驰援陕西路;岳飞北上襄阳,抵御金军。

    这个结果最终确定之时,秦桧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神色。

    金军出动了,虽然比预料的晚一些,也失去了在荆湖南北夹击徐还、岳飞良机。

    但终究算是来了,成功阻挠徐还回临安,还将他弄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

    秦桧殷切期望,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定徐还有去无回。

    虽然大宋上下将其吹嘘为“战神”,秦桧却不以为然。

    去岁在黄天荡和楚州之战,很大程度是借助水军之利,以及地利优势;洞庭湖平叛也是如此。

    但川陕之地却是正经的山地野战,此乃金军长处,徐还短处。

    完颜宗辅与完颜娄室等悍将倾巢而出,来势汹汹,徐还岂是对手?

    即便不死在金兵手中,想要获胜也难上加难,到时候能守住剑阁,保住蜀中已然难能可贵。

    即便他运气好成功了,届时也可以提出,让其顺势收复汉中、关中。

    总之,不断增加副本难度,延长时间,尽可能将徐还拖在川陕,累死在蜀道之上。

    诏书下达,公主府也立即接到消息。

    首先一件事,西湖畔的长安郡公府该换牌匾了。

    裴元衍既高兴,却也有几分为难。

    高兴的是,他隐约觉得事情正在朝公子期望的方向发展。

    蜀中虽然偏远,却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无人管束。

    徐还以当朝驸马、秦国公的身份,手握大军,只要运作得当,在蜀中、陕西路一言九鼎,等若私人封地。

    蜀中!

    那可是能够成就帝王霸业的地方。

    刘邦、刘备都是在那里奠定基业,但凡乱世,割据蜀中也能成为一方枭雄。

    想必皇帝赵构,朝中大臣也曾有过顾虑,大宋在蜀中可是吃过两次大亏的。

    一次是王全斌灭蜀,处置不当,导致蜀中平而复反;还有一次便是王小波之乱,整个蜀中一片纷乱,都费了很大劲才平定。

    这样的战略要地,要让一个武将进驻,难免有所顾虑。

    在只有徐还和岳飞两个选项的情况下,皇帝和朝臣们都倾向前者。

    除了徐、岳二人籍贯,扬其所长的考虑,更重要应该是信任问题,岳飞是外臣,而徐还是皇亲国戚。

    相比之下,赵构更愿意信任自家妹夫。

    裴元衍经不住连连冷笑,殊不知此举于徐还而言,堪称是正中下怀。

    至于蜀道难,以及战事艰辛,那是无法避免的,裴元衍相信以徐还的能力,一定能够从容处理。

    反倒是自己这边,驸马短则半年一年,长则两三年都无法回到临安,公主府上下需要照顾妥当,让驸马绝无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徐还临走之前交代的那些事情必须尽快。

    图霸天下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还需要笔头和口舌支持,士林文坛,市井民间,各种舆论都至关重要。

    文澜阁正在如火如荼修建,征集孤本,抄录书籍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不出两三年,定能将文澜阁打造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藏书阁。按照公子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借此吸引文人士子们前来孤山阅览,继而聚集。

    除此之外,西泠诗社的筹备也已七七八八。

    文人聚集,诗酬唱和本就是这年头的风尚,只需略微引导,甚至不用刻意组织,便能成型。

    李清照携带金石收藏到达临安之后,立即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来品鉴,其中不乏文坛大家。

    再有陆宰出面相邀士林好友,顿时聚集了不少人人气,眼看着秋高气爽,西湖风光正好,西泠诗社也该开张了。

    当然,恰逢金贼入侵,吟诗作赋或许有那么一丝不合时宜。

    但只需稍微改头换面即可,以边塞抗敌、报国壮志为主题,权当是忧国忧民,激励士气。

    此事对裴元衍而言不难,可以从容安排,他真正担心的是柔福帝姬那里。

    本来长公主已经盼着驸马归期临近,眼下却又遥遥无期,真不知该如何开口禀报

第三五九章后顾无忧() 
虽然为难,但终归不能瞒着,也压根瞒不住。

    裴元衍只好硬着头皮,如实相告。

    出乎意料,柔福帝姬听闻之后很平静,没有任何的不满与失望情绪,更多表现的是担忧。

    “裴先生,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徐郎入蜀作战,会否多有困难,有危险吗?”

    裴元衍道:“困难肯定会有,不过都能克服,至于危险,驸马素来用兵如神,且吉人自有天相,殿下不必担心。”

    “也是,那么多险境都过来了,徐郎向来是逢凶化吉的。”

    柔福帝姬悠悠道:“关中乃是徐郎故乡,趁此机会若能回故乡一行,倒也不错。”

    “是!”

    柔福帝姬叮嘱道:“天气转凉了,打点些许衣物,滋补物品送去岳州,徐郎出征在外,难免辛苦。”

    “臣这就去安排。”

    裴元衍告辞离去,柔福帝姬的神色这才有些微微黯然。

    丈夫已经离家数月了,儿子出生至今,连爹都没见过,眼瞅着就要得胜而归,阖家团圆,偏偏又再度奉诏出征。

    川陕抗金,也不知要去多久,反正张浚自打去岁苗刘之变后前往,一年半载就没回来过。

    唉!

    柔福帝姬多少有些遗憾、惆怅,但转念一想,国家安危面前,哪里有什么儿女情长,天伦之乐?

    何况她知道,丈夫素来胸有大志,而今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身为妻子,自当全力支持。

    某些时候,她心里也泛起过些许念头,带着儿子前去岳州,或者蜀中陪伴丈夫。

    但转念便摇头断了念想。

    儿子太小,经不起长途跋涉折腾;况且军中作战,将帅不宜携带家眷。

    再者,皇兄也不会准许自己和儿子离开临安。

    除了不舍之外,还有一层心照不宣,不好摆上台面的理由——大将出征,妻子儿女留下有人质的意味。

    即便自己贵为公主,也不例外!

    柔福帝姬悠悠一叹,兜着摇篮里的徐承嗣笑道:“平安郎,我们再等等,等爹爹打个胜仗回来好吗?”

    徐承嗣提溜着大眼珠子,虽然听不懂,却发出了咯咯笑声,让柔福帝姬甚是欣慰。

    封赏和调兵的诏书一起送到了岳州,徐还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正中下怀。

    秦国公!

    意料之中的爵位,以如今战功积累的速度,国公之爵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过这往后,再立新功,或许会是开府仪同三司,某某大将军。

    再往后

    正常情况下,大宋的臣子生前封王是不可能的,职爵高到一定地步,也就意味着危险。

    功高震主,不能不防。

    蜀中!

    看到让自己率兵入蜀的诏书与枢密院调令,徐还嘴角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想瞌睡就送枕头,很及时,也舒坦。

    尤其是听闻此乃是秦桧提议之后,徐还便忍不住想笑。

    想来大奸臣本身是不安好心,不怀好意的,不过恐怕要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帮了自己一个大忙。

    仔细说起来,真不知该如何“感激”他呢!

    诏书下达,可以名正言顺入蜀。

    不过在此之前,岳州还有一些事情要安排,说好的庆功宴是绝不能少的。

    毕竟荆湖将士辛苦了大半年,眼看着又要投入苦战之中,没有一点慰劳和鼓励实在说不过去。

    岳阳楼整修已然完毕,所以这场庆功宴就设在楼下城门下,三军将士齐聚于此,喝酒吃肉,热闹庆贺。

    主帅和岳州将官们则在城楼上设宴,一边欣赏壮美的洞庭湖光山色,一边饮酒道贺。

    将官们纷纷举杯,向徐还和岳飞祝酒道贺。

    眼前二位年岁都不大,却都已经是国公,而今又都被委以重任,前程不可限量,自然要多加恭维,甚至是巴结。

    这点小心思,徐还完全理解,欣然接受。

    虽说要离开岳州,但与此间将官保持良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入蜀之后,在粮草物资方面少不得需要东边的一些支援。

    虽说枢密院和三司已经同意,成都路转运使治下财税首先调用,作为川陕之战军饷,但战事旷日持久,唯恐不足。

    到时候若是调拨,肯定是就近原则,荆湖也是鱼米之乡,少不得多加仰仗。

    有道是小鬼难缠,万一到时候这些地方官使绊子,或是有意拖延耽误大事,多不划算?

    再者,徐还是想成大事之人,必须尽量团结力量,争取更多支持。

    虽说当前不宜公然广施恩惠,但作为荆湖主将,眼下做些安排都是名正言顺的。

    如此良机,自然不能放过。

    徐还甚至考虑在荆湖安插私人,或者说荆湖将领变成自己人。

    首先一个是程昌寓,自从到了岳州之后,此人就在麾下效力,一直勤勤恳恳,也足够听话,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徐还隐约已经当其视为自己人,但此番入蜀却不便带他通往,一个水军将领在川陕山间毫无用武之地。

    但荆湖水师交到他手中还是放心的,洞庭湖、湘江、长江、汉水,未来都有可能都战火,必须有水师驻扎。

    一来可以稳定水域与沿岸局势,二来沿着长江入蜀运送物资,沿着汉水北上支援襄阳,都离不开水师。

    为了保障自己和岳飞的后勤补给,徐还有意将程昌寓推上荆湖水师统领的位置。

    再有便是驻守岳州的将领,作为川蜀门户外的战略要地,此地的将领也至关重要。

    即便不完全是自己,也要足够配合,必要的时候有为我所用的可能。

    荆南制置使王躞是个不错的人选,此人虽说吃过败仗,也犯过糊涂,但后续平叛之中还是很卖力的,算是将功折罪。

    重要的是,徐还有恩于他。

    第一次艑山战败,孔彦舟与叛贼勾结,他这个主将本有失察之罪,难辞其咎。

    但徐驸马到岳州之后,并未过多追究。

    而且还给了他机会戴罪立功,并以荆湖初定,人心不稳,犹有少量叛贼余孽活动,需要驻军清剿为由,徐还与岳飞一道保举他为荆湖制置使。

    如此,无论是自己入蜀,还是岳飞北上,都至少能做到后顾无忧。

第三六〇章微斯人,吾谁与归?() 
庆功之后,岳飞所部率先开拔。

    陕西路好歹还有张浚盯着,荆襄战事却是一触即发,刻不容缓。

    岳飞只能紧急出动,岳州余下的扫尾事宜全部交给徐还处理。

    出发当日,徐还带着麾下诸将前往码头送别。

    “鹏举兄,战场凶险,粘罕、兀术都不是善于之辈,千万小心应对。”

    “嗯,川陕艰险,子归也好生珍重。”

    “愿我二人联手抗贼破敌,复我疆土,还我河山。”

    “复我疆土,还我河山!”

    两位将领在岳州码头豪言壮语,互相道别。

    拔锚起航,徐还在码头上目送岳家军离去,伫立许久,直到帆影彻底消失不见,才叹息一声,转身返回。

    此去一战,应是岳飞扬名立万,威震天下之时,自己也不能落后才是。

    是时候打点行装,准备入蜀了。

    却不知某些人

    徐还正心心念念之时,回到中军帅府便见到了司马靖,随行的还有一位半老徐娘,正是李师师。

    虽上了年岁,但保养得宜,看起来只有三十许,脱下道袍,换上裙装之时,依旧是光彩照人,风姿卓越。

    “恭喜司马先生、李娘子!”

    瞧见二人携手同行,相谈甚欢,甚至是柔情蜜意的情景,徐还欣然道贺,同时也满心好奇。

    不过十几日时间,也不知司马靖用了什么手段,这么快就将李师师拿下了?

    看来武陵野老不仅在机关制造,兵法谋略方面是高人,也是情场圣手啊!

    不过被徐还打趣,司马靖似乎有些不大好意思,老脸一红,讪讪一笑,并不答话。

    倒是李师师落落大方,上前欣然一礼:“谢过驸马。”

    “李娘子客气了,娘子能与先生缔结良缘,可喜可贺。”徐还并未因出身而看不起李师师,说到底她也不过是个可怜女子罢了。

    沦落风尘,被迫委身男子,被赵佶玩弄,还要被冠上红颜祸水的称号。如今国破家亡,流落异乡,栖身道观也着实可怜。

    能遇到司马靖这样一个专情久候之人,也算是她的福气,但愿她往后洗尽铅华,专心相夫教子,与司马靖琴瑟和谐,安享太平生活。

    “李娘子初至,内子会为你准备起居之所,一应用品,尽可放心。”

    李师师是聪明人,知道徐还与司马靖有要事相谈,欣然笑道:“奴正欲去拜夫人,且先告辞。”

    辛赞立即派人引李师师前去见黄若彤,徐还则笑道:“先生,岳阳楼整修一新,不若登楼一观如何?”

    “甚好!”

    天气不错,秋高气爽,登上岳阳楼,但见湖水茫茫,直至天边,八百里洞庭波澜壮阔。

    “先生如何打算?是如范蠡一般,携佳人泛舟湖上,还是”

    徐还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直接询问。

    司马靖凝望湖光山色,沉吟片刻,问道:“驸马盛情,靖岂能不知?而今能与师师携手,着实多谢驸马,算是了却在下一个多年夙愿。

    余生除了与她相伴偕老之外,也该考虑第二个愿望了。”

    “先生还有何愿望?”

    司马靖悠悠道:“靖毕竟是个读书人,读的是孔孟之道,横渠之学,而非黄老之术,岂能没点抱负?”

    徐还心中一动,看来司马靖似是横渠先生张载门人。即便并非弟子传人,也受其学说影响较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为横渠先生名言,门下弟子传人多少受其影响,大都心怀抱负,希望建功立业。

    有戏!

    只听司马靖续道:“昔年我也曾入东京汴梁科考,意图报效朝廷,施展凌云壮志。

    却发现朝堂上尽是尸位素餐之辈,帝王昏聩,奸臣当道,东京城里,达官贵人们醉生梦死。”

    徐还听在耳中,有些意外司马靖竟如此直言不讳,看得出武陵野老年轻时多半也是一位愤青。

    “失望!”

    司马靖吐出两个字,叹道:“当时我便对朝廷失望了,放弃科考,饮酒买醉,也是那时候见到师师的倩影,可惜”

    那时候,东京人尽皆知李师师乃官家赵佶的禁脔,一个落魄书生不要说染指了,连多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没想到,这一面之缘,一眼情缘,司马靖记了几十年,最终成就良缘,得偿所愿。

    “当时的朝廷确实”

    “如今也好不到哪里去,驸马以为然否?”司马靖径直打断,出声反问。

    徐还并未答话,但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司马靖看在眼里,也是一笑:“不过也许有另外一种可能。”

    “什么可能?”

    “有几个问题想问问驸马,不知驸马能否开诚布公?”

    “当然!”

    司马靖笑道:“听闻杨幺逃亡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