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文辉见朱振语气沉着,目光炯炯,便知道军山部应该是存了全军奋战的心思。
等回到中军,朱标最为关心军山的情况,来问询了一番,何文辉告诉朱标,朱标闻言,不由的有些沉默。
朱元璋闻言,就指着前方说道:“平日里不少人抱怨,说凭什么朱振一个年级轻轻的后辈,便可以列土封疆?
他们追随某多年,升官都难。
可某却不得不说,他们若是人人有朱振之决心,朱振之功勋,一个列土封疆,某朱元璋真的舍不得吗?”
朱元璋见朱标情绪有些低沉,就开解道:“此子军山营之精锐,怕是我们也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你无须担心。
况且其常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咱们家的列土封疆,可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朱标用力点头,而一旁的宋濂则忍不住抽了抽嘴角,国公啊,你们家的列土封疆不是不好拿,而是除了你们家自己人,根本拿不到。
这朱振若不是你女婿,他能有这个机会?
怕是用来补偿长女的委屈更加多一些吧?
大军迅速开动,没过多久,前方的斥候,就遇到了李伯升派出来的小股游骑,双方激烈的缠斗了一番后,互有死伤。
朱元璋对于这种战争方式,甚至有些习以为然,接到汇报后,只是点头说道:“这只不过是敌军的试探罢了,李伯升是战场的老人了,这份谨慎还是有的。
只是可惜他追随错了主人,传我的令下去,令左右两翼向中军靠拢一些,斥候拓宽侦查范围,放的再远一些。”
朱标等人走后就问道:“父亲,可是担心敌军插入我军缝隙吗?”
朱元璋诧异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抚须笑道:“正是,你是如何知晓的?”
连后面的刘基等人都是目露异彩,想听听朱标的解释。
朱元璋自己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但是这个时代人的寿命都不长,而且战场之上,乱箭无眼,自己保不齐哪天会死在战场上,所以接班人是否拥有战略眼光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是朱标能否继承自己的衣钵,便是不能问鼎天下,起码也可以南北对峙,建了个百年的王朝。
被一众人看的有些羞赧的朱标说道:“孩儿曾经在军山呆过一段时间,振哥儿经常给自己的亲卫和军官讲解兵法,其中就有一个经典案例,说的便是以小股精锐兵力,直插敌军腰肋缝隙,打乱敌军的布置,使其指挥失灵的战术,这套战术打得好,甚至可以让敌军的心腹地带严重混乱,导致三军溃败。”
朱元璋按捺不住心情,喝了一声好,然后再次解释道:“我中军和左右两翼若是被切开,则各自为战,大军散乱之下,不败者能有几人?”
朱振居然会兵法?
这个疑问在几人的脑海中转动了一下,随即就认为这是纸上谈兵。
朱振虽然在军山打得不错,前段时间也救援了衡南县,可那些都是硬碰硬,并没有什么谋略在其中。
大军浩浩荡荡的在平原上行进,前方的斥候不时的遇到游骑。
而且越往前,遇到游骑的频率就越高。
双方的厮杀也越发的惨烈,经常是百人队规模的骑兵成建制的消耗掉。
。
这是李伯升人在随时保持着对朱元璋军队的位置确认,那么……今日必有大战!“游骑密集,敌军不远了!”
朱振用千里眼看到了前方的骑兵不断上去增援,就知道大战即将来临。
“国公,杨总管已经靠近右翼。”
斥候流水般的来汇报军情,而朱元璋也是当即决断,毫不拖泥带水。
“令杨兴可夹击敌军左翼。”
前方已经出现了烟尘,朱元璋马上指着右方的山包道:“敌军已至,中军随本公移到上面去。”
登高才能望远,朱元璋摸着胸前的千里眼,不禁看了朱振那边一眼。
朱振正在给麾下打气。
“弟兄们,李伯升人已经来了。”
朱振看着这些穿着胸甲、戴着头盔的军士们,心中激荡着,大声的说道:“见证我们的时刻到了……”朱振的声音很大,连边上的友军都在听着,甚至还有人去打小报告,说朱振不务正业,临战才鼓舞士气。
朱元璋淡淡的道:“他说了什么?”
“……我想说的是,今日,就在今日,我们军山将用实力证明我们是这个时代最强悍的军人。”
“国公在看着我们…”朱振的声音逐渐的嘹亮起来:“应天的百姓在看着我们,大宋的百姓在看着我们,他们在看着我们如何击败这些时刻在觊觎着我们的东吴!”
朱振的目光坚定,手中握着刀柄,目光缓缓转动,在这些年轻的脸庞上滑过……这些人中,今日不知道会有多少再也无法回到故乡,再也看不到亲人。
“诸君,今日一战,我朱振不会退后一步,若是我退后一步,请斩我首级震慑诸军!”
朱元璋听到这话也有些动容,而朱振也在做着最后的鼓舞。
“弟兄们。”
朱振突然捶打着自己的铁甲嘶吼道:“今日……就让我们横扫千军,有我无敌!”
前方的烟尘越来越高了,所有人都捶打着自己的铁甲嘶吼道:“横扫千军,有我无敌!”
“横扫千军,有我无敌!”
热血在人潮中涌动,当大队开始进发向前时,所有人都是昂着头,腰板挺的笔直。
朱元璋站在小山包上,千里眼中已经看到了敌军。
在前方几里地的两个山包上,此时李伯升人已经分成了三路,正居高临下的看着行进中的应天队伍。
朱元璋一挑眉,就喝道:“去!逗弄一下李伯升人!”
马上就有一队重甲骑兵冲了下去。
两边相距不过是两里地,重骑兵缓缓到了山下,朝着上面喝骂起来。
原来真有这等单挑的战法吗?
朱振好奇的看着那一队重骑兵,也期待着这场复古的单挑。
山顶上的一个穿着金色盔甲的将军却冷笑道:“这等小把戏当真可笑,朱元璋不过如此,此战我军当大胜。”
其实他心底多少是没有底气的,他不相信朱元璋如此无能。
他之所以还这样说,无非是想给手下人打打气。
实际上,李伯升对于此战的凶险,心里已经有了预估。
结果,非常不理想。
但是为了吴王张士诚,这一仗自己拼死也要打。
哪怕打光了军队,也要为扬州减轻压力。
因为扬州方面,面对的徐达,他们的压力只会更大。
而扬州一旦丢失了,前期一切努力就白费了。
边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金甲男子盯着不远处的那个小山包,喝道:“既然朱元璋要战,那就让我李伯升来终结应天吧!”
手一挥,号角马上就响彻山上。
听着渐渐涌起的马蹄声, 李伯升的眉间全是傲然,这便是他李伯升的底气。
作为与张家的盟友之一,这些战马都是从张公子那里重金买到的,这些北方的马与朱元璋那种南方养起来的马大不相同,他们高大而富有冲击力。
手再次一挥,顿时万骑奔涌,都朝着山下冲去。
李伯升人此来都是一人三四匹马,也不用顾及马力,直接就冲着那一队重骑杀去。
朱振看到这一幕后,不禁担心的说道:“张士诚如何来的那么多骑兵?”
常升在边上摇头道:“这不科学,张士诚怎么会有那么多骑兵?”
这时候还不走就是傻子!只见那一队重骑兵马上就策转马头,飞快的朝着本队奔来。
“看不成了。”
朱振看到中军已经列阵了,就让虎二去协调各部之间的联系。
“开始了……”万马奔腾是什么感觉?
朱振总算是体会到了,觉得就像是在地震。
“冲锋”
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遇春落马()
为了此次战事,常遇春做了充足的准备。
红巾军的老人虽然投军时间长,但是因为邵荣多年来以保存实力为目的,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好。
而除却红巾军老人之外,朱元璋调动的部队也是以地方部队为主,战斗力并不算非常高,若是硬碰硬少不了要吃苦头。
而且之前与李伯升交手,常遇春就已经感觉到了李伯升的不正常,所以对于地方有可能出现大规模骑兵,其实早就做了预案。
所以当战场上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骑兵的时候,常遇春虽然也感觉到一丝惊骇,但不至于彻底乱了方寸。
先是火炮发威,军山生产的火炮虽然并不是多么领先的科技,但是其威力着实不容小觑。
轰轰的炮鸣声中,则是敌方骑兵队伍中泛起朵朵浪花。
只是敌军骑兵太多,即便是火炮造成的影响,也只是让局部混乱,而无法影响到大局。
接着便是被前置在军中的大规模的弓箭手。
箭如飞蝗,天空中升起浓浓的箭雨。
火炮真正的作用,是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第一会扰乱敌方将士的心神,第二则是让战马四处乱窜。
而真正有杀伤力的则是如蝗的箭雨。
瓢泼的箭雨从天而降,敌人的前峰队伍立刻倒下一片骑兵。
朱振听到了斥候的汇报,说此次李伯升骑兵出动了足足有三四万人,可见张家真的是给足了李伯升和张士诚面子。
其中很有可能也是元廷的意思,目的便是让南方的诸侯打的头破血流,将来好收拾。
常遇春已经不复战前的豪情万丈,他站在队伍之中,当看到敌人越来越近的时候,立刻吩咐军中的床弩发威。
常遇春准备的床弩,是在宋朝较为流行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射死对方的骑兵。
甚至有些弩箭将人马穿成呼噜,然后才重重摔倒,被后面的战马踩成肉泥。
可李伯升这一支劲卒着强悍,面对如此强大的火力,甚至连眉头都不眨一下,对着朱元璋的大营,踩着伙伴的尸体,继续发起强攻。
常遇春的表情越发的动容,但是却并不妨碍他组织军队防御,令旗挥舞,顿时弩箭再次射出。
“放!”
数百架弩车同时射出、“嗖嗖嗖。”
弩箭腾空的声音太过于密集,以至于朱振感觉自己有了轻微的耳鸣。
在阵地的最前方,李伯升的骑兵成建制的被消灭,死伤惨重,连带着攻势也开始减弱,常遇春不失时机的命令弩车前移,再次射击。
“嗖嗖嗖。”
又是几轮射击过后,李伯升的骑兵终于抵挡不住,调转马头。
毕竟不是正规训练出来的骑兵,就算是有了战马和马具,也发挥不出骑兵应有的威势。
“随本公来。”
朱元璋征战多年,他敏锐的发现了李伯升的攻势放缓,就率领身边的亲卫和锦衣卫以及大量的直属骑兵部队发起了反击。
朱沐英看着那面代表着朱元璋的大纛忽然前移,激动的喊:“振哥儿,国公亲自冲阵了。”
朱振也看见了,那面大旗下,朱元璋的直属部队从发起冲锋开始,就像是一支离弦的箭一样,仿佛空气都被撕破,沿途所有的军队就主动让开缝隙,将士们忍不住开始发出阵阵欢呼。
“国公万岁!”
朱振是发自肺腑的钦佩,要知道朱元璋眼下的地位,距离列土封疆,称王称霸也只有一步之遥。
他的身份之尊贵,与在姑苏城里当王爷的张士诚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同为对手的张士诚,此时在姑苏城里享受着阳春三月,坐拥锦绣繁华。
而朱元璋却带领着他的袍泽,冲锋到了最危险的前线,亲冒矢石。
他不成功,谁能成功?
他不当皇帝,谁该当皇帝?
朱振来不及分析形势,只是对身边的将士们喊道:“我部分属国公直辖,眼下国公已经冲锋,我们有何道理窝在中军,兄弟们随我冲!”
朱标在山包上看的清清楚楚,不仅父亲的大纛动了,便是在军中格外显眼的军山大营的军旗也动了,心里百年抑制不住欲望,想要跟着冲上去。
“世子,请恕老臣无礼了。”
宋濂立刻拉住了朱标的缰绳,正色说道:“世子,国公冲锋陷阵,中军没有人坐镇可不行?
您莫非要让老臣在这里发号施令吗?”
朱标在队伍中寻找刘基的身影,这才发现平日里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刘伯温刘先生,竟然也提着宝剑上了战场。
无奈之下,只能拿着千里眼,眺望整个战场的形势。
并嘱咐旗牌官,一旦形势不利,便要立刻听从自己的号令,鸣金收兵。
“杀!”
朱元璋一马当先,手中的战刀寒光闪烁,快若流星,一个看着朱元璋的盔甲想着升官发财的骑士,甚至来不及反应,便被砍掉了头颅。
而朱元璋帐下的亲随,也各个骁勇无比,立刻将李伯升的阵线凿的是摇摇欲坠。
而李伯升则非常坚决的选择了撤退,在付出了一定代价之后,远远的将朱元璋的骑兵甩在后面。
“咬住他们!”
朱元璋微微喘息着,暗自恼怒,应天的舒坦日子,让自己懈怠了不少。
何文辉想要劝谏,却被朱元璋用眼神严厉制止。
而邵荣则是眼睛时常闪烁,虽然紧随其后,但是不知道在想什么。
双方一个追击,一个撤退,两军之间瞬间变得混乱不堪。
朱振的队伍,步卒偏多,虽然紧随其后,但是也只能喝点儿糖粥,根本没赶上大阵仗,等到了朱元璋大军旁边儿的时候,李伯升的骑兵已经撤退到了较远的地方,并且集结完毕,稳固住了阵线。
朱标也赶到前线,看着朱元璋浴血的征袍,喘息不止的身体,就连忙劝阻道:“父亲,敌人既然已经稳固阵型,咱们是不是暂且往后退退。”
朱元璋却摇摇头,眸子深邃的盯着李伯升的队伍,“我大意了,没有想到李伯升有那么多骑兵,要是我们大军撤退,他定然会派出精锐游骑骚扰,主力寻机伺机而动,那么我们必败无疑。
没想到啊,没想到,李伯升这招以退为进用得好啊,我着了他的道了。”
朱元璋有朱元璋的苦衷,而李伯升也有自己的犹豫。
一旦撤退,李伯升敢保证,自己会陷入朱元璋无边无际的追击和屠杀之中。
可进攻的话,自己的骑兵在验证过后,又明显不如北元的骑兵精悍。
“损失了多少人?”
李伯升问向自己的赞画。
“三千多。”
李伯升感觉自己的肝脏在颤抖,自己的队伍看似非常多,但是这已经是东吴的老底儿了,要是打光了,扬州战场势必动荡,而扬州要是再输了,意味着今后的几年之后,东吴都没有了再次进攻朱元璋的能力。
“那么便战吧。”
李伯升最后还是选择了防御,这样只需要坚守到天空,双方就不得不停止战斗,而到那个时候,依靠骑兵的速度,自己则定然会再次掌握优势。
甚至有可能给朱元璋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李伯升开始变幻前线阵型,转攻为守,而朱元璋也不含糊,立刻调兵遣将,准备进攻。
大军军阵频频变化,左翼右翼同时发起进攻。
朱元璋安排完之后,就死死的盯着地方的中路,只要李伯升敢调动中路的兵马去支援两翼,他就会立刻发起冲锋,给李伯升致命一击。
“标儿,战场凶险,你给为父老老实实的在这里呆着,再乱走,为父定然不会宽恕你。”
朱元璋说完,不给朱标开口的机会,便将自己的中军队伍不停的向前移动,靠近最前线的位置去指挥。
“杀!杀!杀!”
激昂而雄浑的战鼓声在战场之上回荡,左路的攻势最先开始,双方的队伍直接绞杀在一起,战况格外惨烈。
朱振的队伍再次被嫌弃,朱振只能命令手下弟兄席地而坐,恢复体力,而自己则拿着千里眼观察着整个战场。
左翼前峰打的很是奋力,可是李伯升手下的坚韧,竟然死死的拖住了朱元璋队伍的进攻,这导致左翼前峰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还吃了不小的亏。
这个时候,常遇春终于率领队伍赶到。
常遇春的弩箭给对手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那弩箭不要钱似得往前挥洒,一次齐射数百人的死伤,让人想想内心就会感觉到悸动。
战场上的一切变故都是一瞬间的事情。
一支乱箭射中了常遇春的胸口,差点儿要了常遇春的命,常遇春刚用手扭断箭杆儿,又是一支箭簇射中了头盔,常遇春闷声下马。
左翼差点儿直接动荡,常遇春闷在地上半天没出生。
李伯升的队伍立刻欢呼起来。
“敌军左翼统帅战死!兄弟们冲锋啊!”
李伯升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欲要进攻,常遇春的亲随纷纷赶过来,想要守住常遇春的“失守。”
等到众人搀扶起常遇春的时候,却见只是发髻散乱。
常遇春捂着脑袋上的包,苦笑一声道:“这军山的头盔到底是不错,老子这一下子笑话闹大了,孩子让人家带也就算了,命都是人家救得。”
身边的亲随焦急道:“将军,别说闲话了,敌人都要冲上来了,您赶紧下令,让兄弟们顶回去吧。”
与手下的兄弟们的紧张完全不同,常遇春嘴角却咧起一抹阴谋得逞的笑容。
“不急,不急,让兄弟们的弩箭,火炮都给我准备好了,放进了打。”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天大的勇气()
应天的兵马在持续的作战中,劣势逐渐显现,那就是士兵的战斗力,明显不如在扬州作战的精锐,敌人一旦再次发起反冲锋,瞬间就战死了无数的将士。
朱振看了这一幕,心中很是焦急,不时看向朱元璋那边儿,心想国公怎么还不下命令。
常遇春率领的这群乌合之众,明显是抵挡不住了。
常茂也在军中不时埋怨朱元璋,说吴国公怎么那么眼瞎心瞎,给自己父亲一群鸟兵,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