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炮声震耳欲聋!看着炮兵的射击,让人非常的振奋!他们每打出一排炮弹,我们都会在旁边举起拳头高呼“炮兵万岁!”、“炮兵万岁!”的口号!
两个齐射打完,炮手们又来到我们身旁,他们明白自己在步兵们眼里的形象,其中有两个光膀子的炮兵主动解释说:“我们一天要搬上百枚的炮弹,衣服全被汗水打湿,影响装填动作,只能脱掉!大家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没有什么好羡慕的!”
是啊!炮兵的危险程度肯定没有步兵大,但他们耳朵受到的震动和装填手的体力消耗是很大的,如果再遇到越军的反击,那更是危险,好在敌军的炮火完全被我军压制,否则,他们的危险也是很大的!
战场上无论什么兵种都是战士,谁都不会轻松的。
2月22日夜晚,代乃阻击战打响了,前方传来的枪炮声连傻瓜也知道战斗是何等的激烈,大家的心都被揪了起来,有战斗就会有伤亡,不管是哪支部队作战,他们都是我们的骨肉兄弟啊!
代乃,是越南谷柳县到沙巴县主要公路上的一个地名,越军为了阻止我军对其纵深的进攻,派出了主力王牌316A师沿公路由西向东突击,企图对我军主力的侧翼进行攻击。结果行至代乃时,被我师的117团和116团阻止,他们拼命地想夺占代乃无名高地以便打通道路,残酷的战斗打了两天两夜。
代乃阻击战,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西线部队的一次著名战斗,它首次重创了越军王牌主力316A师!也是我军在连续多日的进攻战斗中,首次进行的防御作战!
117团是接替我们任务后投入战斗的,他们与116团并肩在代乃阻击前来增援的越军,听说他们打退了越军多次的进攻,阵前的敌军尸体就有上百人,大家都惊叹他们的战绩,为他们的骁勇善战而喝彩!同时,我牵挂着前线,因为116团有钟力和袁兵!
为成功阻止越军主力部队316A师企图对我军主力侧翼的攻击,防止越军使用坦克和装甲部队继续对我代乃无名高地的进攻,增强前线部队打击装甲目标的能力,上级下达命令:所有后方部队所属的直瞄反坦克火器全部前出增援代乃阻击部队,完成对敌316A师的阻击,达到自卫还击战役的全面胜利。
这是增援的命令!它预示着我后方部队操作火箭筒、82无后坐力炮、重机枪的战友又要再一次地投入前线!
增援,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战术动作,却引来了一个很大的战场问题——“战后怕”,这也是所有参战部队面临的新问题。
“战后怕”,是单指参加过战斗的部队,在经历了血雨腥风之后产生的一种畏惧心理。是继枪炮、硝烟冲击过后又一次对心理产生冲击而衍生出的一种畏惧情绪,这种情绪如不控制,将会极大的影响部队战斗力。他不仅涉及到战士,也涉及到军官。甚至有人说,克服“战后怕”要比动员战士们上前线难好几倍!
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一种新的战场心理现象产生,无形地在战场上蔓延,损伤着我军的战斗力。
很多人不知道,战前动员一个人去参加战斗,让你勇敢的牺牲一次很容易。因为年轻人的热血和激情很容易被调动,初生牛犊不怕虎嘛!可一旦你经历了血雨腥风,尝试了战争的恐怖,结果就不一样了,残酷的战争现实让人人畏惧!参加过战斗的士兵和军官尤其如此!很多人害怕了、胆怯了,眼神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战争的恐惧,这种恐惧远远大于了他们为国作战的激情。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克服“战后怕”的动员开始了。上级领导要求各连队党支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在战斗中克服“战后怕”的思想,积极地动员起来,继续投入战斗!
不管这个问题有多新、有多难,为祖国而战的信念是不变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不变的,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人物就是大家学习最好的榜样!
“怕什么呀?前几天的战斗你们打得很好啊!你们是有胆量的啊!连那些怕上战场的人都参加了战斗,现在你们这些勇士怎么都害怕了?原来你们都是英雄,现在怎么成了狗熊?”连长、指导员处处都在讲这样的话。
“谁英雄,谁狗熊,战场上比比看!”的口号再次在阵地上响起!各班广泛的开展报名上前线参加阻击战斗的动员!
我很想参加去前线增援,但一种即想去又害怕的矛盾心理困扰着我,跃跃欲试了几次之后,还是没有报名,好在有个借口,我不是直瞄火器的射手,其实“战后怕”同样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那时我军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员来为你做心理疏导,很多医疗研究机构在新中国30年的和平环境中也淡忘了这个课题,毫无疑问给当时的各级指挥员和后方的首脑机关出了一道新课题。
增援分队迅速组建完毕,他们都是由火箭筒手、无后坐力炮手和重机枪手组成,他们肩扛着自己的武器重新踏上了前线道路。
我趴在战壕里,目送他们远去,当看着战友的脚步一步步的从我眼前迈过,似乎感觉到了他们沉重的脚步,战友们又一次分离,心情格外分外难受,我期盼着他们都能早日安全的归来。
随着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军委用“牛刀杀鸡”的打击方针也决不是一句空话!继我13军攻占越南北部重镇柑塘后,上级又把隶属于50军编制的149师配给了我军作为军预备队,令他们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迅速进入越南,继续扩大对越惩罚打击的战果。
其中该师的447团就驻扎在我们营地387的侧后方,即刻也接到军部的命令,令其部穿越黄连山,直捣越南的另一北部重镇——沙巴县。
大约是在2月26号的那天,天气晴朗,烈日下的丛林里显得异常安静,他们跨过我们的阵地,静悄悄的穿行在387营地西侧的丛林间。他们背负着许多物资和装备,沿着密林中的一条小道默默地行进,我们纷纷地来到丛林中为他们送行。
沙巴县在黄连山的西南侧,虽然公路距离只有20多公里,可穿插要走山路近40公里!高山连绵,丛林密布,道路非常艰险,这可不像现在徒步野外旅游那样容易,背负着重型装备的战士们要在一天之内赶到,需要的体力可想而知,要是遇上越军,更是困难重重啊。
我们站在小路边,看着他们在丛林中穿梭的身影,不时地和他们交谈着。
“兄弟,这一带很安全!你们放心走吧!”
“兄弟,你们背的太重了,路程很远,你们会受不了的!”
“我们直接从内地上来的,坐火车到云南之后,就被汽车直接拉到越南了!没什么经验啊!”行军的战士谦虚的说。
听着他们的回答不由得让人担心!他们没有经过边界的适应,对气候,对地理都不熟悉。从他们携带的东西和着装上就知道缺乏经验,昨天还在寒冬腊月的国内,今天就到了亚热带的越南,气温反差太大,很多人冬季服装都来不及脱掉,还有的人带着冬季的绒衣、毛毯等,生怕冻着了,其实这些东西在越南丝毫没有用处,只能增加他们的负担。
他们多数的人来不及和我们交谈,只顾埋头赶路,生怕掉队,有人也不时地向我们发出询问:
“老兵,前面有路吗?还有多远啊?”
“你们不要指望有路了,全是这样的丛林,这样的路算好的啦!”
对比着我们走过的丛林,的确这样的小路要好走的多,在越南你千万不要指望会有四川的青石板小路供你走呢。
“兄弟,你们面临的道路要翻越高山,绝对高度都在1000米以上,你们背负那么沉重的物资,会累垮的!不需要的东西都丢掉吧!后面你们会受不了的!”
经过我们的提醒,很多人停了下来,脱掉多余的衣服,取出背囊中那些毛毯、绒衣、食品等多余的物资扔给我们。
“老兵,这些东西没用了,给你们吧!”
我们一边说着谢谢,一边收集着他们遗弃的物资,这些物资对于我们用处可大了,虽然越南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可旱季温差很大,晚上很冷,他们丢掉的绒衣和毛毯,晚上我们还是用得着的。
他们准备不充分,什么东西可以带,什么东西不能带没有明确规定,凸现部队出发时的忙乱。有一个扛步枪的战士从背囊里取出了一大包民用饼干丢给我了“老兵,这个给你吧!”
我接住饼干,看着它又占地方,又填不饱肚子,对他们长途行军实在没有什么好处,于是没有推脱。饼干可能是那兄弟出发前临时在当地买的,口味还不错,成了我日后晚上充饥的零食。
由于前面的队伍速度较快,后面的人跟不上,掉队后是非常危险的,不迷路也会被小股的越军吃掉。我们便为他们指引着道路,告诉他们掉队的时间,还不时地传授在越南的经验和注意事项,直到把他们的队伍送出我们的视线。
再见吧!战友,你们好自为之,即便我们很多人今生只能见这一次,还是祝愿你们都能平安地回来。
送走友邻部队后,已是日落时分,我们同时接到命令,要我连前去清理447团驻扎的阵地,在天黑前完成任务。
447团的驻地是一座无名高地,高地上地势平坦,构筑有简易的堑壕和隐蔽工事。阵地上散落着大量的背包,棉衣、棉裤、绒衣裤等装备,还有大量的个人物品和食品,甚至还有帐篷等物资,真是一片狼籍,他们携带的物品远比我们想象的还多。
“大家注意,把被装和衣物全部收集起来,堆放在这里,食品全部带走,没有用的东西就地掩埋!”连长做出了安排。
我们填平了战壕,将收集起来的物资堆放在一起,堆放的物资几乎成了一座小山,根本无法掩埋,连长只能命令用火焰喷射器将其烧毁。
“呼!呼!呼!”火焰喷向堆成山一样的物资,瞬间大火熊熊燃起,火光在夕阳下燃烧,烧的我们直叹可惜!
又是一个黑夜来临,那晚我没有值勤任务,累了一天的我躺在掩体里,庆幸终于能好好的睡上一觉,而这一觉有了447团战友留下的毛毯,让我再不用裹着那僵硬的雨衣来抵挡风寒了。
我盖着那柔软、舒适的毛毯静静地睡了,第一次在异国他乡那么舒服的睡着了…… (二)
第十六集 清剿总在硝烟后(一)
387高地上可以俯瞰越南连绵的山峦,也可遥望祖国的山河。它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越南的“解放区”,在“解放区”可以玩扑克、下象棋,还可以聊天说笑。
“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首当年脍炙人口的解放区歌曲在这里唱也十分合适。没有了战争的恐吓,越南的老百姓也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二月是越南的春耕季节,田野中有了村民的身影,村庄里也有了一丝生机。
由于两个翻译在215高地战斗中受到战友的惊吓,他们再也不愿意和其他战士住在一起,连长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安排他们与我同住一个猫耳洞。理由是我理解他们的心情、理解他们的文化、更能听懂他们生硬的普通话。这样,两个翻译就把我当成了唯一能依靠的人。
我们住的猫耳洞实际上是一个经过改造的A型工事,里面的空间能满足三个人生活和战备的需要,三人即可以坐在里面聊天,又可以躺下睡觉。L角的洞口在战壕的后壁上,洞口外的环形的战壕上又连接着其他的猫耳洞和掩蔽部,连接着高地中心的指挥所和弹药。
白天的阵地上非常炎热,火辣的太阳已经让我们晒掉了好几层皮,所以我们只要不值勤时都躲在坑道里聊天,谁也不愿在外面站着。阿关和阿昆开始用闲暇的时间教我学越语,学习标准的“京腔”,介绍京族的文化,阿关教我朗诵民谣,阿昆教我时髦的越南歌曲,短短几天,效果极其显著。我不仅学会了二十多个字母,还学会了很多拼读方式,日常用语更是会说不少,有些我至今记得。
中越两国虽然都是亚洲国家,但毕竟有着不同的文化,年轻人在一起,最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在男女问题上。尤其是男女青年之间如何表达爱意,成了我们相互学习的主要内容。
“妹崽儿,我们去看电影嘛!” 我用重庆话教他们如何对姑娘发出邀请。“郭尼该,喂嘞哩厥依!”(姑娘,过来和我玩玩!),他们用越南话教我向姑娘打招呼。一来一往,兴趣盎然。
除了一般生活用语外,向姑娘表达爱情、能引起阿妹们注意的语言我是一定要学会的。
阵地上也有人开始传播下流文字和图片了。有些人为了表示对越军的愤怒,用在阵地上搜集到的越军士兵家人的照片,胡乱勾画出下流的图画并加上侮辱性语言相互传看,如同厕所里的文化,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些照片有越军的父母,有他们的姐妹,有他们眷恋的爱人……
“不能这样!你们也太没有人性啦!我们都是士兵,你们想想,如果是你死后人家这样对你,你的灵魂还能安定吗?” 连领导进行了制止,很多人也对这种行为提出了批评!
领导制止的目的并不是要战士们尊重这些异国的对手,而是要制止这种流氓行为的曼延,这不仅关系到军人的礼仪和尊严,更关系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声誉!军人是可杀不可辱的!
从越军的阵地上和尸体上我们还搜集了大量的往来信件,是那些可怜的越军士兵自己保留的,战火使这些信件像雪花一样在阵地上到处飞扬。连长让我进行收集并让两个翻译查看,一来整理了阵地,二来寻找有价值的情报。
当两个翻译逐篇翻阅时,才知道这些信件没有任何军事价值,他们阵地管理的都那么好,何况保密工作呢?但信中能反映出对手的心理活动,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 我坚持要翻译为我一一的翻译。
小阿昆看了两页后就不耐烦的把信一扔:“没什么看的,都是些你想我,我想你的话,都是家务事,没意思!”
老阿关可不一样,认真地对待每一封信。
“阿风,你听啊,这封写得好!”他边说边读。
“阿哥:我知道你现在丛林的山上回不了家,但我好想你,你在我心中就好比林中的鸟窝,我是那山林中的小鸟,我要天天飞回鸟窝,投入你那温暖的怀抱……”
老阿关只要一发现好的内容,马上就读给我听。
看着敌军士兵亲人那种质朴纯真的爱情表白方式,那种带着泥土芳香的浪漫,让人向往,让人陶醉。触景生情,仿佛自己又一下回到了美丽的山城,在如梦如幻的夜景中,又看到我那倾慕的姑娘……
“越南人都习惯这样表达爱情吗?”我天真的问阿关。
阿关对我说:“越南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在农村,有很丰富的民谣来表达爱情呢?”他说着就朗诵了起来。
路边桃子路边花
叫你嫁我你嫁他
他有哪点好过我
我有哪点不比他
“真好听,旋律和韵味如同我国广西的民歌”我赞赏着。
三匹茅草是哥家
妹你过路来吃茶
家中无茶吃冷水
吃口冷水慢回家
洋桶打水扁担挑
见妹挑水哥心焦
哪时等得长流水
来到哥家不做挑
听着阿关的朗诵,又让我想起在家当学生时,男同学们总喜欢把家喻户晓的《刘三姐》中的情歌对唱挂在嘴边,只要见着了倾慕的女孩儿,就会高声唱着:“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
阿关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思绪在飞翔,继续朗诵着他所记得的民谣,好象是在回忆他青春的年代、他恋爱的时节。
舍不得来舍不得
绿丝腰带各半截
绿丝腰带割断了
差哥心肝割不得
哥上街来妹下妹
我脸相碰脸丢开
有情当作无情事
神仙下凡也难猜
一句句,一段段,如醉如痴,活灵活现的把越南青年恋爱时的画面承现在我的面前。随着阿关的民谣,我的思绪早已回到了祖国,多么想回家呀,战争让我们与亲人之间不能互通信息,也不知道现在的家乡是个什么样?家里的亲人在干什么?亲人们一定非常惦记着我们,父母们一定为他们的子女是否安全而担心!
“阿风,你在听吗?”阿关看着我傻瞪着眼睛,拍着我的肩膀说。
“啊哈!太好啦!”我若有所思的鼓起了掌来!
“阿关,你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一个采花匠!”我边夸奖着阿关的朗诵,边赞叹阿关的记忆如此之好。小阿昆在一旁听着傻笑,显然他感受不到我和阿关的内心情感。
在猫耳洞里的那种生活,真是让人难忘。
一天,阵地下路边的岗哨报告说,有两个越南小姑娘赖在我们的哨位上不走,又听不懂她们说什么,需要支援。连长随即命令我带着翻译前去解决问题。
听到这个命令,我高兴的跳了起来!来到越南十多天了,活人都没见着几个就别说姑娘了,今天有姑娘路过你的防区能不让人高兴吗?于是我带上排长的861电台来到路边的哨位,满以为能看到我朝思慕想的“琛姑娘”。
还是在那条447团走过的小路上,两个越南小姑娘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
两个姑娘手里提着布包袱,个子矮小,瘦瘦的身段,显得异常苗条。一个瓜子脸,一个小圆脸,不算漂亮,也不难看,穿的是深色斜扣的中式服装,她们说自己满了17岁,可那渺小的身材让人总觉得是未成年少女,如同国内刚毕业的小学生。
阿昆一见这两个小姑娘,一下子来了精神,还没有等我认真检查她们所带的东西,他就立刻上前和两个姑娘攀谈了起来,来到越南还没见过他有这么兴奋。
“真是他妈的一个小色鬼!”我随口骂了他一句。
小姑娘一见来了一位英俊的解放军,还能说着流利的越语,立刻显得有些羞涩,脸上微微泛着红光,相互低着头,一边回答着阿昆的问话,一边抬眼看你一下反应,一副扭扭捏捏的模样,让人很是怜悯。
看着阿昆冒失的上去,我十分担心这两个小姑娘会有恶意的企图,类似的情况我们曾听到不少。越南的军民经过长期战乱的生活,积累了诸多的游击战经验。尤其是在60年代的抗美战争中,老太婆腰里绑着手榴弹、妇女菜篮子里装着炸药包、小孩送香蕉的时候突然扔出手榴弹等等的故事特别多,如同现在的恐怖分子,我们一点也不敢马虎大意。
旁边的哨兵似乎明白了我的担心,悄悄的对我说:“放心吧,没有问题,她们的包袱里都是些衣物,我们已经检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