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当权-第4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算好了日子,自己这几天正好是那个危险期,若是同房,极有可能怀上。

    只是毕竟是女儿家,羞涩,不好意思开口。

    还好孟岩自己主动开口了,不然今晚这么好的机会就给错过了。

    “走!”孟岩哈哈一笑,拦腰一把把白素心包了起来,朝后院白素心的院子而去。

    次日。

    锦衣卫在对河间会馆等多家赌场、妓院查封之后,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波澜,至少老百姓不像以前那样看待锦衣卫了。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一切照旧。

    只是大明官场之上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河间会馆那可是京城最繁华的销金窟,多少达官贵人都在里面有固定的包房,有的长期包房,一郑千金。

    突然说河间会馆跟“白莲邪教”有关,这些平日里跟河间会馆有往来。关系密切的人都开始慌了。

    特别是有生意来往的,更是焦虑不已,尤其是那些在现场被直接抓到锦衣卫诏狱的,更是吓的不行。

    “放,放出来了……”

    “相公!”

    “娘子……”夫妻俩抱头痛哭,这样的场景在锦衣卫诏狱大门口。那太少见了。

    “娘子,怎么回事,我怎么会被放出来了?”

    “锦衣卫派人来家里通知,只要家里出保,缴纳一定的保释金,就可以取保候审,不用坐牢,将来确定无罪,不但保释金全数返还。其他合法财产也会发还!”

    “这是真的?”

    “真的,你看,那边还有告示,这还有缴纳保释金的凭证和说明!”妻子取了出来递给丈夫。

    “保释金纹银一百两,被保人三个月内不得离开京城,随时接受锦衣卫质询,若查明无任何犯罪行为,保释金即刻发还……”

    陆陆续续的有人被放出来的。基本上,除了何要抓的人和一些查明犯罪的人才会被继续扣留。普通人,视其身份缴纳一定的保释金,都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都释放了。

    交不起保释金的,也没有受到虐待,这些人。孟岩也不会关他们太久。

    最多关上七八天,然后查证一下,没有问题,直接开释,那些叫了保释金的都是有钱人。他们是不愿意在牢里待上这么长时间的。

    想要早点儿出来,那就交钱了,这个无可厚非的,也没什么怨言的。

    再说了,这钱只要人没问题,还是会拿回来的,也没什么损失。

    当然,最后有没有损失,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原本还有人准备弹劾锦衣卫的,在听说这一次抓人是因为白莲邪教,这一下谁都不敢挑头了。

    二十年前那场叛乱对很多人来说还记忆犹新,谁敢给白莲教说话?那不是寿星公吃砒霜,嫌自己命太长了?

    锦衣卫抓人也就一阵风,并没有继续扩大,可以说是毕其功于一役,这也让朝廷上的官员们松了一口气。

    瓦剌和鞑靼的朝贡使团又出发了,朝廷这一次规定他们只许五百人进京,货物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从大同入境的朝贡使团,两方加起来有三千人之多。

    这一次朝廷没有给他们机会,严令只许五百人进京,其他的人要不留在大同,要么自己回去。

    朝廷的态度十分强硬,瓦剌和鞑靼方面十分恼火,经过谈判,最终在货物的数量上让步了,但进京人数却严格限制了。

    以物易物,这对朝廷来说,也是有利可图的,但进京朝贡人的吃喝拉撒好,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他们待的时间可不短。

    大明朝廷可没有多余的粮食养这帮家伙。

    朝廷开始正视朝贡贸易的弊端,不再是大把的撒钱了,这完全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

    赠送一些礼物可以,但价值要有度,开展贸易也行,但必须是等价交换,别拿天朝上国是冤大头。

    天朝上国就是金山银山,迟早也会给这些贪婪的家伙们给搬空的。

    白莲邪教的案子很快就平息了,很快的,也从人们茶余饭后谈话中消失了。

    天色渐冷,又是一年万寿节到了。

    皇帝二十岁了,弱冠之年了,太子也两岁了,大打仗了,帝国经济情况开始好转,皇帝的心情自然好的多了。

    孟岩终于官复原职,锦衣卫佥事,执掌南衙,名正言顺的成为锦衣卫第四把手。

    当然,就实际权力而言,他仅次于岳父郭怒。

    他升值之后,郭怒即将被调离锦衣卫的传言越来越多,皇帝似乎也有这样的想法。

    这翁婿同时把持锦衣卫,权力实在太大了,必须把郭怒调走。

    可郭怒已经实授二品俸禄了,还给了一个骠骑将军的武散官,这可是实打实的二品。

    他若是外放,至少要给个正二品的武官,就是再升上一级也是应该的。

    郭怒如果调走,谁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这个人定不下来,那郭怒就动不得。

    很多人都希望把郭怒调走的,尤其是王振还有后宫的那位,不知道几次在皇帝面前游说了。

    皇帝也似乎有些意动了,郭怒也该往上升一升了,是去五军都督府当个都督同知呢,还是外放一任副总兵或者总兵呢?(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二章:秘社

    郭怒跟孟岩这对翁婿将锦衣卫经营成铁板一块了,朝中早就有人看不顺眼了。

    这一次既然连太后都有微词,王振更是卖力的怂恿,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自然是不断的煽风点火。

    郭怒外放几乎成了一个定局。

    留在京中,不管是平调还是升职,肯定不能给郭怒一个闲职儿,否则,这就失去人心了。

    这些人拼命的在皇帝跟前说好话,为了的不就是让皇帝重用郭怒吗?

    锦衣卫指挥使,顶天了也就是个正三品,就算加个武散官,也就二品到头了。

    这郭怒还不到五十岁,年富力强的,怎么的也不能让人在这个毫无希望的位置上再干十年不是?

    不能这样对待有功之臣,不是吗?

    朝野一片呼声,郭怒升职已经是铁板钉钉了,但去哪儿,还没定,还有,郭怒去职后,谁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

    如今锦衣卫上下都是郭怒原来的老人,是从其中一位指挥同知中提拔上来一位呢,还是从别的地方空降一位指挥使呢?

    皇帝也头疼!

    从一位指挥同知中升上来话,这个人未必能压得住阵脚。

    空降的话,那就更容易让郭系抱团。

    王振自然希望排个人去锦衣卫搅动一下,这锦衣卫现在是铁桶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这人就算不能掌控锦衣卫实权,恶心一下郭系也行,至少也能掣肘。

    一些大臣不同意,尤其是首辅曹鼐为首的坚决反对空降指挥使,锦衣卫好不容被郭怒调教好了,换一个人。未必会执行郭怒留下的政策。

    他们更倾向于让孟岩直接掌握锦衣卫,毕竟翁婿二人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孟岩还是新锦衣卫规矩的制定人。

    锦衣卫如今已经是正义和廉明的化身,不能让任何人破坏,一旦出现锦衣卫肆意妄为的行为,那对官僚集团来说并不是好事儿。

    就是一些不不喜欢郭怒的大臣们。也反对从别处调任一位锦衣卫指挥使。

    锦衣卫一共有两名指挥同知,一人执掌大汉将军营,受宫中宿卫将军领导,一位就是现在北衙镇抚使傅啸尘了!

    傅啸尘升官很快,一年之内连跳三级。

    如果论资历的话,傅啸尘是没有资格接替郭怒成为锦衣卫指挥使的,可如果论亲属和对锦衣卫全盘考虑,他是目前接替锦衣卫指挥使的最合适人选。

    还有四名指挥佥事,孟岩就是其中之一。孙家老五孙纯宗也是锦衣卫指挥佥事,然后原来锦衣卫南衙镇抚使杜重,加上一个驸马都尉井源。

    一共四个人。

    这四个人理论上也是有资格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但有限考虑的还是从两位指挥同知中选择一位。

    大汉将军营负责保卫宫中安全,虽然资格老,可锦衣卫可不仅仅是安全保卫工作,所以这样一个人来掌握锦衣卫,其实是不合适的。但这个时候,如果傅啸尘没有机会的话。他却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振、陈循等人却又不乐意了,这跟郭怒有没有去职都是一样的,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互相不干扰。

    还闹出了一些笑话,有人自荐要当锦衣卫指挥使,让皇帝一脚给踢到云南去了。

    锦衣卫指挥使。那必须是皇帝信任的人,否则,谁敢把自己的安全交给另一个人?

    一个锦衣卫指挥的任命就拖了三个月,一直拖到,年关之后。才有结果。

    郭怒去向正式定了,去宣府担任副总兵,正二品,算是小升一级,这是诸方较力换来的结果。

    王振等人倒是希望能把郭怒弄到南方去,可是皇帝不同意,最后没办法,郭怒出任宣府副总兵,给武定侯郭玹担任副手。

    倒是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一时间没有定下来,指挥使一职空着,对锦衣卫的运作来说,并没有影响。

    过完年后,郭怒就走马上任了,宣府离得近,来回十分方便,只不过这种戍边的将领,没有皇帝的旨意,轻易是不准回京的。

    秦小雅和孩子还太小,只能留在京中,交给女儿女婿代为照应,郭怒就带了老达和老祥两个人和一支一百人的卫队走马上任了。

    老丈人去宣府,这也算是正中孟岩的下怀,写了一份亲笔信,派人送到宣府,交到宣大总督于廷益的手中。

    郭怒可不是从边军中一步一步升上来的,他要在边军中立足,没有有力的支持是不行的。

    在宣府,孟岩能够想到的人也就只有宣大总督于廷益了。

    好在他们两之前还有一些私交,于廷益在查处边境走私和贪腐上面,跟宣府副总兵杨洪等将领有些矛盾。

    若不是总兵郭玹调停,可能会爆发更大的冲突。

    这一次郭怒就任副总兵,职位仅次于郭玹,恐怕又是一番争斗。

    不过,郭怒的到任对于廷益来说,那不啻是一个好消息,他虽为总督,可对边军的影响和掌控力还不如边军的将领,郭怒的到来,是他天然的盟友。

    为了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皇帝最终还是没能拗过王振,启用遭贬官的马顺,重新担任锦衣卫指挥使。

    马顺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立刻遭到朝臣的反对,但是皇帝已经下了圣旨,总不能让皇帝自己打脸,再把圣旨给收回去吧?

    马顺这一复职,立马就奏禀告皇帝,推荐一同被贬职的卢忠担任北衙镇抚使,理由是,傅啸尘已经是锦衣卫都督同知了,不宜在兼任北衙镇抚。

    皇帝同意了,随后,不少马顺的部下都顺利的官复原职,重新回到锦衣卫。

    卢忠到了北衙后,大肆培植自己的实力,打击异己。很快就把北衙弄的乌烟瘴气。

    傅啸尘没办法,气哼哼的来找孟岩商议对策,再这么下去,锦衣卫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声誉都让马顺、卢忠那些人给毁掉了。

    “没关系,北衙让给他们就是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人要做狗,那就让他们多吃些屎就是了。”孟岩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这种情况从马顺被官复原职之时,他就已经预料到了。

    “让给他,怎么让?”

    “把北衙我们的人都撤出来,只留一些人盯着他们的动静,甚至打入他们中间。”孟岩道,“我打算成立锦衣卫保密司!”

    “石头,你这是?”

    “我们得未雨绸缪了!”孟岩叹息一声。

    “这么说。你是要……”傅啸尘惊的嘴巴张大大的。

    “有些东西,该舍弃的就舍弃,北衙就让马顺、卢忠他们折腾去吧,我们干我们自己的。”

    “对外,锦衣卫的编制不变,但我们内部会成立一个秘密组织,我把它称之为秘社!”

    “第一批秘社成员,都是我们这些人。我们会制定一个章程出来,考察、加入以及如何让惩治叛徒等等。”孟岩道。“这些我已经让蔡先生起草了。

    “好!”

    “锦衣卫舆情司和北衙部分人员全部并入新的保密司,保密司下属总务处、行动处、情报处、行动处以及法医、证物、仓库等科室。”孟岩继续道,“具体如何编制,我已经跟赛姨仔细商讨过了,她会负责这件事。”

    “这是在京的锦衣卫,那派驻外地的锦衣卫又该如何呢?”傅啸尘问道。

    “暂时不动。我想,斗争集中在京城,我们要掌控的也就是宣府、大同以及辽东和辽东行都司这些千户所就可以了。”

    “嗯。”

    “从北衙撤出来的人,去什么地方呢?”

    “东郊的映雪山庄,那里会是保密司的总部所在地。”孟岩道。

    “以什么名义呢?”

    “匠作司要在东郊修建一座兵工厂。需要人手。”孟岩道。

    “兵工厂?”

    “是的,铁大叔他们已经把我要制造的燧发枪给做出来了,这是战场上的杀人利器。”

    “火器?”

    “不错,等傅叔你见到了就明白了,我已经密奏圣上,他已经同意我建造兵工厂,秘密打造这些利器。”

    “原来是这样,可这等利器你就直接给了朝廷,万一圣上不放心的……”

    “圣上会派人进驻兵工厂的,不过,这个人现在是我的人,不必担心秘密泄露,兵工厂产能扩大后,每天至少可以生产二十支燧发枪,但是,我给圣上报告的只有五支!”

    “这么少,圣上会信吗?”

    “这种形式火器,不那么容易造的,容易出废品,每生产出合格的五支出来,就要废掉二十甚至三十支之多,成本高昂,当然杀伤力也惊人。”

    “原来是这样。”

    “多出来的枪支,我会优先装备我们自己的队伍,除了枪之外,我们还造炮。”

    “造炮!”

    “嗯,所以,以兵工厂保卫需要人手的理由,我们可以北衙掏空了,我想,马顺他们会求之不得吧。”孟岩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郭怒用了半年时间在宣府站稳了脚跟,一些受马顺排挤的锦衣卫基层官员,纷纷请调,加入宣府边军,在郭怒麾下继续效力。

    锦衣卫的掌控权似乎逐步的被马顺等人蚕丝掌控,以前的恶习也都出现在锦衣卫的身上。

    臭名昭著的诏狱又出现了。

    孟岩步步后退,但还坚守锦衣卫南衙以及跟皇家仁济大药堂几处重要的机构。

    这些要么就是马顺根本没胆子染指的,要么就是马顺根本染指不了的。

    正所谓蹦的越高,摔的越惨,马顺等人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训,他们以为有王振撑腰,就能为所欲为了吗?

    很快,宣府传来一个消息,武定侯,宣府总兵郭玹突发暴病,死于镇所。

    消息至京城,皇帝痛哭失声,九月,灵柩运至京师,皇帝下旨工部厚葬,其母徐氏,其妻,继室皆有恩封诰命。

    郭玹死后,宣大巡抚罗亨信、总督于廷益等人上书,以副总兵郭怒暂代总兵之位,主持宣府军务。

    同年十一月,皇帝下旨,封郭怒为武清伯,挂镇朔将军印,出任宣府总兵。

    一转眼,一年又过去了,正统十三年到来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三章:皇帝亲征

    这一年,草原遭遇一场大雪灾,过半的牲畜冻死,明廷又限制朝贡的人数。

    虽然开放了边境的马市,可这并不是什么公平的贸易。

    战争的阴云开始聚集!

    双方都在暗中备战,朝廷三年内给西北边关投了上百万的银子,用以训练士卒和整饬边防。

    可以说,现在的边关的守备情况要比历史上要好得多。

    王振也是个好战分子,他也想着青史留名,何况,只有立下战功才能封侯。

    也先方面越是忍气吞声,朝廷自然是步步紧逼。

    正统十三的年的朝贡,按照之前定下的协议,也先方面最多可以派五百人进京,但实际上却有九百多人。

    王振以朝贡人数超出协议为理由,削减马价!

    这对也先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本来就是不平等的贸易,一匹上等战马,以物易物只能换一百斤的茶砖,要是茶砖的品质好一些,倒还说得过去。

    明朝这帮官员采购的都是劣质茶砖,可把也先给坑苦了。

    也先也没有办法,草原上的部族,天天吃肉,如果没有不吃茶的话,那身体会吃不消的。

    这个是必需品,而且只能从大明购买,别的地儿也也买不到。

    如果不答应明廷削减马价的要求,以明廷现在的强硬的态度,恐怕明天就会撤销边境马市,那对草原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也先在这个时候,他还不想跟明廷直接对抗,虽然他也知道明廷加强了北边的防御,也把国防的重点从南方转到北方来了。

    他内部还没有完全平定,战争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完成。这个时候发动战争,无疑是正中明廷的下怀。

    历史往往有他特有的规律,沿着它自己的方向往前走。

    正统十四年春,孟岩因为打造新式火器而再一次获得晋升,锦衣卫指挥同知,正三品!

    二十二岁的正三品。大明朝开国以来,除了那些有父荫的之外,靠自己能力从底层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马顺虽然还是指挥使,可他再也没有能力压制孟岩,傅啸尘这个指挥同知被调去大汉将军营,原来的那位指挥同知年老了,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了。

    大汉将军营又被孟岩掌握手中,等于说掌握了皇宫内外的安全。

    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王振和孙后都表示过反对,但是皇帝这一次没有听他们的。

    而马顺、卢忠等人只能把持一个北衙,继续狐假虎威。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从郭怒不断传送回来的有关瓦剌方面的情报看。

    也先和脱脱不花已经正式联合,正在厉兵秣马,准备给大明一个沉重的打击。

    大明方面,也在调兵遣将,不断的增加边关的防御力。

    “石头。看着样子,大战一触即发。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傅啸尘自从接手大汉将军营之后,很少有机会来见孟岩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