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论语-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知者乐水呢?因为水是流动的,可以看到变化,利于观察;为什么仁者乐山?因为山是静止的,可以抑制人的欲望,利于思考。为什么知者乐?因为知者常有新想法;为什么仁者寿,因为与世无争。

孔子在把“仁”精神化之后,需要给出定义给出描绘了。所以,开始总结仁者的特征了,顺便把知者也带上。幻化到人间,就是孔子带着子贡。基本上,孔子就是按照自己和子贡的性格特点来定义仁和知的。

在这里,仁者的最大特点是沉静、爱山,孔子就是这样的。仁者的好处是什么呢?长寿。基本上,孔子说这话的时候过了七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孔子差不多是当地长寿冠军了。

【现实解说】从运动和锻炼身体的角度来说,登山和游泳是一样的。但是住在山里和住在水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了。最好的房子当然是背山面水,所谓“半山别墅”,快乐且长寿。

13。18(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者没有忧虑,知者没有困惑,勇者没有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解析】仁智勇是孔子常说的三件事,也是他认为的君子必备的三个条件。孔子说自己都不具备,有一定谦虚成分,但是也很真诚,因为他也有忧虑、也有迷惑、也有恐惧。子贡的话虽然有一定拍马屁的成分,但是也很真诚,他确实对老师非常敬佩。

为什么仁者不忧?因为无欲无求了,忧愁什么;为什么知者不惑,因为利害关系看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为什么勇者不惧?因为相信自己的力量。

这是孔子继续在为“仁”作定义,仁者的好处除了长寿之外,还没有忧愁。

没有忧虑的人是没有的,除非是傻瓜。忧虑少的人是有的,我们称之为“乐观”或者“看得开”,把它归于性格的范畴。实际上,知者没有困惑,既然没有困惑,自然也就没有忧虑;勇者无惧,认为自己什么都能搞定什么都能克服,自然也就不用忧虑。

【现实解说】这个时代,不是忧虑的时代,是焦虑的时代。生下来就面临幼儿园的竞争,之后是小学初中高中,然后面临考大学的竞争;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竞争;就业了,面临买房成亲的压力;成亲了,面临生孩子以及孩子户口的压力;生了孩子,面临孩子上学的压力;孩子长大了,面临父母年老多病的压力;退休了,面临自己年老多病的压力。死了,还面临火葬场乱收费和墓地涨价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这么惨酷的竞争,而且贯穿一生,能不焦虑吗?就算是仁者来,也会焦虑的。这也就难怪,这个年代没什么仁者了。

现在有一种病叫做焦虑症,进一步发展就是精神病。

13。19(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仁者没有忧虑,知者没有困惑,勇者没有畏惧。”

【解析】孔子总是对弟子们说:言多必失。同样的话,不要再说第二遍。遗憾的是,孔子自己没有做到,这样的话又说了一次。更加遗憾的是,果然出事了。

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孔子的这段话是不正确的,并且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驳斥这段话的根据来。

孔子说了:“我非生而知之。”后来韩愈在《师说》就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者不惑,只能说对他已经了解的知识不惑,对于他所不了解的知识,怎么能不惑呢?

孔子又说了:“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不是忧吗?后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还就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仁者怎么能无忧呢?仁者无忧,是对自己无忧,对父母、对朋友、对家庭、对国家,怎么能无忧呢?

勇者不惧。什么是勇者?子路是勇者吗?不是,用孔子的话说,子路只是“好勇者”,卖弄勇敢的人。孔子怎样定义勇者呢?孔子说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才是勇者。所以,怎么能说勇者不惧呢?

孔老师,言多必失啊。

【现实解说】每个人都有忧有惧有困惑,但是要懂得破解,不要在忧惧和困惑中停留太长时间。

13。20(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流传后世),有言论流传下来的人不一定有德。仁者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

【解析】这一段解说,还是李零先生的最好。

鲁国的叔孙豹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叔孙豹出访晋国,晋国上卿(相当于宰相)士匄迎接,问叔孙豹:“古人有句话叫做‘死而不朽’,什么意思?”士匄没等叔孙豹回答,自己就说了:“我们家,在虞以前就是陶唐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周朝是唐、杜两氏,现在晋国最强大,我们又在晋国是士氏,我们这个家族是不是不朽?”

叔孙豹说:“以我听说的,好像不是你说的这些。你这叫世禄,世代做官而已,而不是不朽。鲁国从前有个大夫叫做臧文仲,他死之后,他的话还能世代流传,这才是不朽。我听说啊,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其次是留下言论。能做到这些,历经多长时间都不会被废弃,这才是不朽。至于您刚才说的,也就是保留了祖上的姓氏,守住了宗庙,使祖先能够得到祭祀,这样的家族,每个国家都有。并不是官越大,钱越多,就能不朽。”《左传》原文是这样的: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里,“有德者必有言”完整地说应该是“有德者必有立言”。不朽分三等:立德立功立言,第一等的立德同时拥有第三等的立言,所以,上古的圣人都有言论流传下来,这就是“有德者必有言”。而某些统治者强迫老百姓背诵自己的言论,想要不朽,这就是“有言者不必有德”。

同样的逻辑,孔子常说仁知勇,也分成了三等,于是第一等的仁者拥有第三等的勇也就顺理成章了。既然仁已经成为了精神,对仁的追求就成为了一种理想。仁者就是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通常是无畏无惧的。所以,“仁者必有勇”是正确的。

说来说去,孔子还是在给仁下定义,描述仁的特征,把仁赋予更多的内涵。

【现实解说】仁者有勇,但是不一定有知,如果这样,仁者就很容易有勇无谋了。所以,有勇无谋的除了可能是傻瓜之外,还有可能是仁者。

13。21(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解析】上帝说:要有人。于是便有了人。孔子说:我要仁,于是仁就来了。心中有仁,就是仁;心中有爱,就是爱;心中有佛,就是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说来说去,仁成了禅。

围绕着仁,孔子作了很多阐述。在“仁”这个问题上,一开始是指某种行为,后来是指某种想法,后来就成了精神。这个时候孔子虽然还在说仁,实际上“仁”已经成了“道”。

最终,孔子不讲仁讲道了,也就从儒家成了道家。

【现实解说】对一个东西强调得太多,或者太依赖,最终就是把它精神化、神秘化了。造神运动,往往就是这么开始的。

13。22(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喜欢暴力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解析】这一段李零先生的《丧家狗》解说得很好,不妨照抄过来。“好勇疾贫”,讲的是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好勇”是暴力倾向,“疾贫”是恨自己太穷。苦大仇深,诉诸暴力,当然会出乱子。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人而不仁”,主要是讲富人活着统治阶层不仁,不拿穷人当人,为富不仁。穷人恨富人或者统治阶层,再自然不过,但恨得太深,就会出乱子。穷人困苦无告,好勇不行,恨自己穷不行,恨富人富统治阶层特权也不行,这些都会造成乱,那该怎么办?孔子没说,李零先生替他说了:忍着吧。

自从逐渐把屁股从儒家挪到道家之后,孔子开始逐步认同老子的愚民政策,逐渐认为老百姓是愚蠢的。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前是怨恨统治者不识货,现在则是认为老百姓没头脑。

【现实解说】不要恨自己穷,不要恨贪官污吏,稳定压倒一切。

13。23(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解析】孔子口中的小人,并非后来所说的小人。什么是小人?一种是指所有士以下阶层,另一种是指没地位没学识的人。总之,小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孔子开办农民工学校的时候,招收了很多小人做学生。而到了晚年,身份地位不同了,已经不需要小人的学费了。事实上,孔子到了晚年已经完全不屑于去教小人了。

由儒及道再加上老年痴呆伴随的心胸狭隘,使得孔子在晚年说了很多令人诟病的话。

【现实解说】人老了,说话更要注意。一辈子说名言警句,老了老了晚节不保,岂不是很亏?

13。24(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畏惧,就好像对于水火一样。我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为了仁而死的。”(旧译: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渴求,比对于水火的渴求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解析】历来的解说都说孔子认为老百姓渴望仁,其实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前面一句的水火被解释成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后面一句的水火怎么就成了危险物品?事实上,这句话分明就是孔子在埋怨老百姓的觉悟太低。为什么历来的解说都是黑白颠倒?因为他们要维护孔子的形象。直到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才第一次指出孔子不是在赞扬百姓,而是在贬低百姓。

整段话想要表达的是,老百姓对于仁的恐惧甚于水火。他们宁可死于水火,也不愿意接受仁。

这几段话与孔子当初讲德政的话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孔子从前认为:老百姓的仁,取决于统治者的德。

【现实解说】世风日下,是老百姓不仁吗?上无德,则下不仁。

13。25(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的水平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使用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解析】仁被神化了,那么,仁是不是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呢?孔子说不是的,还需要两样东西。为什么神化的东西还要有辅佐的东西?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仁可以让一个人长命不老,但是要不生病,还需要有注意事项。

知、仁、庄、礼四个概念在这里,重要性排位显然是仁高高在上,礼已经被放在了辅佐的地位上。

【现实解说】这段话的现代话解释版本是这样的:好学上进可以让你娶到老婆,但是情商不够,老婆还是会跟别人跑;好学上进,而且情商很高,但是长得太对不起人,老婆就不好意思把你介绍给别人;好学上进,情商也高,还挺帅,但是挣不到钱,这也不会太幸福。

13。26(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对仁的追求,就是老师,也不让给他。”

【解析】简单说,就是仁比老师更重要。进一步,当老师与仁矛盾的时候,选择仁而不选择老师。当仁已经被神化,当仁已经至高无上,老师当然就算不了什么了。甚至,在仁和父母之间做选择,也要选仁。

当仁不让,这个成语从这里来的。

【现实解说】当从精神层面讨论问题的时候,当你面对心中神化的理想的时候,人性往往就会被摧毁。

13。27(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抛弃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解析】当仁不让于师,当仁和老师相矛盾的时候,舍老师而就仁。那么进一步,当仁和你的生命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孔老师说了:去死吧。

孔子老了,想法越来越极端,整个人掉进了“仁”这个概念里。事实证明,对于“仁人”的“杀身以成仁”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如果用这条类似于狂热的标准来框定什么是仁人,整个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几个仁人了。

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子曰:杀身以成仁。老百姓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第十四部分 论孝

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基本上没有什么孝敬父母的机会。因此,在孝敬父母方面,孔子缺乏实践。他对孝的理解,恐怕多数还是来自周礼的部分。所以,尽管孔子强调孝,在孝的方面的言论并不多,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对自己的儿子孙子,孔子也很少用孝来教导他们。

14。1(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解析】这段话其实是孔子给学生们的操行守则,告诉大家要尊重师长,要团结不要闹矛盾,这些都做好了,才能学习知识。这段话不能在招生的时候说,否则大家一看要做到这么多才能学习,都没信心报名了。

【现实解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实是一种美德,不要抛弃。

14。2(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因为具体的事情上他只能听从父亲的);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处世。三年之内他不改变父亲生前的做法,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解析】三年不改父亲的做法,为什么一定是三年?因为服孝三年,这三年时间,应当当做父亲还在世,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三年之后,才能施行自己的想法。

这句话与《论语》10。12(19。18)是相关联的,孔子所说的这个人就是孟庄子。

【现实解说】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标准完全不复存在了。

14。3(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同上。

【现实解说】略

14。4(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解析】这又是孔子在推销的礼治理念,什么事情都要往礼上套。孟懿子问孝,孔子的答案是“无违”,估计孟懿子的任何问题在孔子这里得到的答案都是“无违”。恰好樊迟驾车,孔子就教他一招,谁知道樊迟的悟性不够,害得老师还要解释一番。

无违,不是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而是不要违背周礼。如果出个选择题给孔子,在父亲的意志和周礼之间如果相对立,遵从哪一个?孔子大致会说宁可违背父亲的遗愿,也不能违背周礼。

其实,孔子之意不在孝,而在礼。

【现实解说】如今没有周礼让我们去“无违”了,怎样算是孝敬父母呢?没有准则,靠良心吧。父母在世的时候,关心父母照顾父母。父母去世了,每年清明祭祀他们,怀念他们。

14。5(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解析】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父亲身体不好的时候来向孔子问孝,孔子当然这样回答他。

孟家和孔子的关系一向是比较好的,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的父亲孟献子在生前叮嘱两个儿子向孔子学礼,另一个是南宫敬叔是孔子的学生以及侄女婿。

父母老了,就要特别关心他们的身体了。这时候身体抵抗力差,任何小病都不要马虎。有的时候父母不舒服,怕麻烦子女而不说,子女就要多问多观察了。

【现实解说】色难?色真的很难吗?如今流行认干爹干女儿,干爹是奔驰宝马北京开会,干女儿LV爱玛仕齐B小短裙,色难吗?干女儿怎么孝敬干爹呢?日后再说。

14。6(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