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骐。
【解析】关于这八个人,历来的解释其实都是牵强附会,谁也不知道这几个人究竟是谁,有些什么事迹。不过单从名字看,应该都是周人。有趣的是,伯仲叔季各有两人。
【现实解说】周有八士,今有八婆。
16。38(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解析】周朝初期,周公在周朝中央服务,大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国。赴任之前,周公给儿子讲了很多治国理念和方法,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鲁国治国的基础是周礼,但是人事原则是“亲亲上恩”,就是亲近亲人,提拔故旧。总的来说,就是任人唯亲,靠宗族血缘来统治国家。所以,周公要对伯禽这样交待。
从当时的情况看,鲁地属于东夷的地盘,伯禽率领周族征服这里,人生地不熟,确实需要一个超强的凝聚力。但是,这样的做法固然提升了国家的统治力,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生产力,对于国家的发展没有好处。相比较是齐国,姜太公的方式是主动融入当地,与当地人成为一家。历史上对两种方式褒贬不一,但是现在看来,都是形势所迫。对于伯禽来说,保持高压是不得已;而对姜太公来说,他能带来的周族的兵力有限,高压很难实施;另一方面,姜太公本身就是东夷人,懂得怎样与当地人打交道。
后来的发展是齐国强大而鲁国落后,但是,姜太公的后代在春秋末期就被外姓取代,而伯禽的鲁国直到战国末期才被灭掉。从家族利益来说,鲁国的方式是正确的;从国家利益来说,齐国的做法更好。
鲁国人重亲情的传统后来成为整个中国的习俗,几千年来,这种习俗让一个个家族轮流坐庄,却让整个中国没有进步。
显然,孔子认同鲁国的理念。
【现实解说】注重亲情,很好。但是,把亲情凌驾于法律和正义之上,就大大地不好。在公平和亲情之间,我们宁可要公平。
16。39(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解析】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因为周公是周礼的设计者。年轻的时候,孔子经常梦见周公给自己上课,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到后来颠沛流离,克己复礼基本上没有可能实现了,孔子梦见周公的时候就少了,证明他对周礼的痴迷程度低了。
至于说到老了梦不到周公,有很多原因,譬如岁数大了觉少,做梦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再者,老了之后,孔子成了道家,就算做梦也是梦见彭祖、老聃等人。
表面上在说做梦,实际上是说人老了,就没有什么理想了。
【现实解说】人老了,精力不行了,还是让那些有梦想有精力的年轻人继住开来吧。
16。40(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解析】周公是什么人?简单介绍一下。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
周公的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唐代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总之,言孔子必及周公,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况。这种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种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则反映了古人对西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视,以及对周公这位伟人的真诚敬仰。
周公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教育开创时期的杰出代表。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渊源关系,在教育实践上也存在着继承关系。周公生活于三千多年前,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作用。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人,那么周公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开创者。
可以说,在孔子心目中,周公地位至高无上。如此完美的一个人,如果骄傲而且吝啬,也就没戏了。因此可见,孔子对于骄傲和吝啬是多么的反感。
那么,孔子在说谁?综合来看,似乎在说季康子。
【现实解说】如果一个人谦恭而且慷慨大方,就算没什么本事,大家也会喜欢跟他交往。《水浒传》里的宋江就是个例子。
16。41(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解析】这一段,几乎都是抄用古本,大致是《舜典》《商书》和《尚书》,对于孔子来说都是古文。基本上,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圣王的执政思路:把功劳归于上天,把福利归于人民,把罪过责任自己来承担。宽厚、诚信、勤敏、公平,于是老百姓都心悦诚服,最终达成和谐社会。
【现实解说】执政为民就是这个意思吧?要让老百姓心悦诚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第十七部分 论学
孔子是个老师,这是孔子最重要的标签。事实上,孔子一生,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教育,最成功的也在于教育。
孔子的最伟大之处不在于知识的丰富,而在于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们。关于因人施教,前面已经说了很多。那么,关于学习方法本身,孔子的领悟同样超卓。孔子的许多话成为格言,千古以来流传下来,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深远。即便是五四运动之后批判孔子的人们,往往也要引用孔子的话,这证明孔子的思想对所有中国人的影响。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17。1(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什么样的人可以当老师?懂得归纳总结,懂得从已有的知识中得出新的领悟的人,这样的人就能当老师了。孔子的话是正确的,只会死读书的人缺乏创造力,又怎么能启发学生呢?这样的人当老师,只能一蟹不如一蟹。所以,每当学生们有了新的感悟的时候,孔子总是特别高兴,这就是他特别喜欢和子夏和子贡谈话的原因。
温故知新,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如今当老师不需要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故就好了。按照教学大纲来讲课,以考试为目的。真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要到硕士研究生这个阶段了。但是每个人经过填鸭式教育十几年,温故知新的能力早已经衰减到了原始阶段。
17。2(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解析】所以,既要学习,又要思考;既要思考,也不能放弃学习。学习而又思考,这是好学生的标准。孔子一向就非常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所发挥,而不是死记硬背。当初孔子以为颜回就是死读书的人,后来发现他还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感到欣慰。不过,仅仅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不够的,孔子还希望学生能用自己的思想与自己交流甚至争论,这样自己也会有进步,而孔子之所以喜欢子夏,就是因为子夏具备这样的才能。
【现实解说】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本身就不是孔子的思想。现在的教育,学生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知道学到了知识用去哪里,对未来迷惘无知,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们的思想。
17。3(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析】这是学习知识的不同台阶,最低一层是懂得;高一阶是爱好,这样既会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内涵;而更高的层次是乐在其中,那么就是整个身心都在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领会其中的精神。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两个人进入了乐之者的行列,颜回是对老师的学说乐在其中,而公西华是对周礼乐在其中。
孔子乐在什么?乐在周礼。
【现实解说】所谓发烧友,大致就是乐之者了。大致最完美的成功者,就是自己“乐之”的事业成为了自己职业。譬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他们都是“乐之者”,他们乐在创新。每个人在闲暇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乐在哪里?
17。4(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害怕追赶不上那样,又像担心已经得到之后又丢失掉。”
【解析】这是孔子在讲自己的学习态度,总是担心学不到新的知识,还总是担心学到的知识被忘记掉,因此总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温故知新。当然,这是孔子在给弟子们上课的时候说的,希望弟子们能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渴望。
【现实解说】学习就好像是追女朋友,一方面渴望得到,另一方面害怕失去。
17。5(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解析】前面是讲学习的态度,现在开始讲学习的方法。孔子的意思,学生如果自己不想学习,就不教;自己不努力寻求答案,就不教;自己不动脑子,就不教。所以,孔子的学生都必须学会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教育方式很现代。
这就是启发式教育。
发愤、启发,这两个常用词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启发式教育的关键在于什么?在于正确的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但是,不同的年龄段,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和不同的教育内容。譬如小学生,需要教导他们的是基于人性的内容,譬如要诚实,要懂得尊重人等等。如果小学生你就讲爱国、讲舍生取义,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怎么会有兴趣?怎么会有问题?所以,孩子们的教育,要以孩子们能够接受的,善良的人性的方面去引导。而不是从大人们的角度,迫不及待地向他们灌输成人应该具备的思想。
17。6(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解析】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有人问孔子当老师是不是很辛苦很枯燥,孔子于是这样回答他。对于孔子来说,学习和教导学生都是很快乐很轻松的事情,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一个好老师可以诲人不倦,一个糟糕的老师则能毁人不倦。
17。7(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解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可以让人学习的地方。这里的最大问题不是学不学习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判断什么是善者什么是不善。
说起来当然很容易,听起来也很动听。不过,孔子本人做到这一点也很困难,学生三千,孔子向哪个学生讨教过呢?
三人行的“行”字并不是行走的意思,而是在一起的意思。
【现实解说】多看别人的长处,自己就能进步。问题是,怎样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是更大的学问。
17。8(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没有告诉你们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解析】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亲疏的,一碗水永远不可能端平。为什么孔子要说这样的话?很显然,有人认为孔子偏心,私下向个别弟子传授了什么“独家秘籍”。也难怪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你看着老师总是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吃喝玩乐,你也会这么想。孔子身边,似乎永远是那几个弟子,其余的弟子没想法就怪了。所以,孔子要告诉大家:同学们,我跟子贡冉有颜回们虽然常常在一起,不过就是吃吃喝喝,真没有上过小课。
事实上呢?跟老师混得近的人,肯定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诲。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在卫国或者刚从卫国回到鲁国期间说的。
【现实解说】跟老师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学到知识的,跟老板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得到机会的。
17。9(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人分明自己不懂,还要不懂装懂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学问,我不是这样的。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实行;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解析】孔子又是在说谁?好像孔门弟子中足够狂妄的就是子贡了,所以这应该是子贡入学初期的事情。当然,也有可能孔子所说的并非自己的弟子,而是另外的人。“知之次也”通常被译为“次一等”或者“其次”,其实不然,应该是次序、方法,也就是多听多看多学多记,才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不懂装懂。
【现实解说】多闻多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向先进文化学习。
17。10(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解析】孔子说话很客观,还带着一些谦虚。孔子的知识其实比寻常人丰富得多,他自己说跟大家差不多,这是谦虚。重要的是后面一句,那就是孔子认为自己的执行力不足。事实上孔子确实存在执行力的问题,周游列国期间,孔子真正见到的国君似乎只有卫灵公,推销自己,却见不到老板,这就是执行力的不足。孔子的性格比较木讷好面子,求人的事情张不开口,这是他的最大问题。
换了在今天,以孔子的性格,也就是混个副教授。
【现实解说】人其实各有短长,有的人擅长于理论,有的人擅长于执行,如果一个人每个方面都擅长,那就是全才了,但是全才毕竟是少数。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了发挥自己长处的基础。
17。11(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学问吗?其实没有学问。有一个乡下人向我请教,我对他的问题完全没有概念。我上上下下反复思考,却一点头绪也没有。”
【解析】按照从前的解释,孔子先说自己没有学问,随后乡下人来问他问题,问题问得空洞无物,于是孔子从两头来发问,循循善诱,解决了乡下人的问题。这样的解释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