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根奋斗记-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非常好的合理化建议就是这时提上来的。

    大阳厂食堂的面积很大,大概有几百个平米的上下两层,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用餐。每层都有售卖窗口,伙食也很丰盛。

    王元平打了一碗稀饭、一碟榨菜丝、再加上两个馒头。坐下后用小勺舀了一勺小米稀饭慢慢喝着。

    这时,两个和王元平熟悉的工人端着饭来到桌旁坐下,王元平抬头一看。认识,是机加工车间的两个车工,一个叫李亮,另一个叫钱大壮。

    两人冲着他一笑,李亮道:“王书记,吃着呢”。

    钱大壮拿着自己家调制的辣白菜,放下后向王元平的面前一推,道:“书记,这是我媳妇腌制的咸菜,昨天捎来的,挺好的,您尝尝”。

    王元平老早就认识两人,这个叫钱大壮的年轻人今年二十八岁,是大阳一村人,来大阳厂有四五年的光景了。由于肯吃苦干活卖力气,很早就被调往机加工车间学的车工,去年又当上了机加工甲班班长。他带的班在机加工算是主力班组了。

    王元平刚回大阳厂下车间跟班组熟悉情况时,就是跟的他的班。他对钱大壮很欣赏。此刻听他这样说,也不客气。夹了一口辣白菜尝了尝道:“不错,不错,大壮,你媳妇手艺很不错。你有口福了”。

    李亮道:“可不是咋的,他媳妇很能干,家里外边一把好手。比他强多了”。

    钱大壮听人夸奖媳妇,心里很受用。尤其在领导面前夸奖那更是令他兴奋。但表面装出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眼一番,道:“什么啊,她就是个家庭妇女,不干这个能干什么”。

    李亮坐下后,也夹了一筷子辣白菜放到嘴里,“咯吱咯吱”的使劲嚼着,一边好混不清的对王元平道:“书记,您可别听他的。这个家伙就是大男子主义。他媳妇在咱乡织布厂也不少挣钱,人家是上着班干着家务,空闲时还干着农活。很抓家的一个女人,这小子身在福中不知福”。

    “织布厂”三个字一下子击中了王元平,他不由得停住筷子看了看大壮。但没有显得很热忱,而是继续吃他的早点。

    这时,钱大壮边吃便说:“你知道什么呀,破织布厂一个月开不了几个钱。上个月好像才开了一百多块钱吧。开不着钱还不干家务啊。哪有那么多好事等着她”。

    王元平好像不在意的问了一句:“一百来块钱,还行啊。挣得不如咱们厂,但也可以了”。说着,又夹了一筷子辣白菜。

    “嗯,也还行。比咱厂差远了。她也说,什么时候她们厂能赶上咱们厂就好了。书记,您不知道,好多织布厂的人托我问问想进咱厂。我都给拒绝了”。钱大壮讨好的说道。

    王元平知道这是事实,好多人都想进机械厂的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关于人事问题,他老早就跟杨丹敲死了,没有自己的签字,办公室人事组不许放进一个人来。这是个死规定,高压线。

    杨丹知道厉害,在这个事情上把的非常紧,每个月都要梳理一遍职工花名册。人数烂熟于心。

    钱大壮接着道:“我媳妇那边听说下个月工资够呛,发不出来了,唉,也挺愁人的”。

    李亮脸上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道:“该!都是叫他们厂那群当官的做的。当初坯布卖的多好!瞧着赚钱脑袋发热,你看看他们的小食堂。那叫一个豪华,我去过一次。比洪南饭店差不到哪里去。听说厂领导都在那里吃饭,每顿饭十几二十几个菜。还经常宴请这个那个呢”。

    钱大壮气愤的说:“可不是怎么地,这群王八蛋。不是玩意,听我媳妇说去年组织出去旅游一下子花掉了一万多块钱。您说,能不完蛋吗”。

    王元平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继续吃着他的早餐。实际上他的耳朵早就竖起来了。两人说的每个字都记在心里。这时他停住筷子,抬头插话道:“他们坯布都是卖到哪里去”?

    钱大壮声音低了许多,道:“听说好像是越州和甬州一带居多。可是价格比别的厂家高。卖不动。他们供销科的人怨声载道”。

    王元平知道越州和甬州都是东吴的纺织之乡,那里自古就是丝绸纺织重镇。

    说到这里,钱大壮的腿被踢了一下,见李亮看着自己。他刚想说什么,李亮眼神一撇,钱大壮偷眼看了看王元平。见他左手拿着馒头,好像在听着什么。他有些纳闷。刚想说什么,见李亮冲着自己摇摇头。钱大壮仔细一听恍然大悟。是广播新闻吸引了王元平。

    广播里的一则新闻引起王元平的注意。“近日,东吴省委副书记、省长蒋高川同志率团访问我省。省长沈建国同志会见了蒋省长一行,宾主双方进行了友好的洽谈”。

    东吴?东吴省可是织布重地!

    王元平敏锐的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他匆匆吃了几口,放下碗筷。和钱李二人打了个招呼,起身走了。

    回到办公室的王元平泡上一杯茶,坐下来静心思考。刚才的新闻一直回绕在他耳边,东吴省可是林业大省,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大阳厂说不定会再上一个台阶。可是,省级领导访问,怎么能接触上。谁能有这个能量呢?

    “当当当“。敲门声把他从沉思中唤醒。

    进来的厂办主任杨丹,快步走到他的办公桌前请示道:“领导,有个叫于得水的人过来找你,说是吴书记让他过来的。我已经让他在办公室等着。您看您见见还是怎么着”?

    王元平抬头打量了一下她,见杨丹穿着一身藏青色套装,头发烫的像大波浪一样洒在肩头,脸上含着淡淡的笑,颇有几份职业女性的味道,心里暗赞。脸上却不漏声色的道:“让他过来吧。你去找几份今天的报纸。另外,通知大海、李平和老谢让他们到我这里来一趟”。

    说罢,冲着她微微一笑。见他脸上笑容柔和,杨丹脸上飘来一片红晕。赶快答应着出去了。

    不一会儿,杨丹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报纸,领着于得水过来了。两人进门后,王元平正站在窗户前思考着什么。见他思考的入神,杨丹过去轻轻道:“领导,于得水来了”。

    王元平这才回过神来,“哦”了一声,等他转过身看清来人的模样时吃了一惊。“你,是你,于大哥。太巧了,怎么会是你”。

    于得水就是于素素的哥哥,王元平病倒洪南时,在医院和于素素家里见过他。

    于得水显然也很吃惊。他上下打量着王元平,又看了一眼杨丹欲言又止。杨丹明白了,忙告诉他这就是我们机械厂的王书记。

    于得水这才明白过来,上来握住王元平的手使劲握了握。两个人都很激动,王元平连声招呼道:“于哥,快坐吧,杨丹,倒水”。

    尽管遇见熟人,但于得水还是显得有些拘谨,坐下后腿收的紧紧的。两手交叉放在一起,看着王元平有些发愣。

    王元平见他这幅神情,笑了。道:“于哥,早知道是你,那就不用刘科长介绍了,呵呵,说说您的情况吧”。

    于得水也笑了,紧张的心情略略缓和了一下:“昨天下午刘科长和我谈了机械厂的事,我一大早就来了。在门卫等了一会,哪知道能遇见你,早知道你在这里干我早跑来找你了”。

    王元平笑了,等杨丹把茶泡好后,他示意杨丹坐下。

    然后冲着于得水道:“于哥,这位是杨主任,我们厂工程基建杨主任负责。围墙的事具体她会和你谈。杨主任,这样,围墙和机加工车间施工的事你不是头疼吗。正好我给你介绍一个队伍。这是在水利局干活的施工队,他是于队长,你把情况和他先谈谈。我还要找大海他们开个会。谈完后你再把情况和我碰一碰。好嘛,于哥,你先和杨主任具体聊聊。中午一起吃饭,杨丹你安排一下”。

    杨丹听完后明白了,利索的从沙发上站起身,叫上于得水回自己办公室了。等他们一出门,王元平捡起杨丹送过来的报纸,见报纸版面已经用红笔勾了一下。里面的内容正是他要的。再翻开其他的几张均如此。他暗暗赞许,这个杨丹还真是做办公室主任的料,心思细腻。连这个都想到了。

    报纸报道的内容比他听到的新闻能详细一些,说的是蒋省长带来的这个考察团着重考察河东的纺织机械市场情况。

    看完报纸后的王元平若有所思:经过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推广,此时的大阳厂名声如日中天,已经超过海崖厂,雄踞木工机械行业前三名。但王元平总惦记着刚来大阳厂上任时和李平的那番谈话。一个工厂如果产品单一,不管这个厂效益如何红火,那都会暂时的,只有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才能永葆企业长青。

    看书罔小说本书

第118章 纺机项目() 
经过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推广,此时的大阳厂名声如日中天,已经超过海崖厂,雄踞木工机械行业前三名。

    不知为何,随着工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火。王元平内心总是感到有些不安!他总觉得一个单一的木工机械品种不可能永远总这样红火下去,如果到时市场饱和了怎么办?

    他的内心一直惦记着刚来大阳厂上任时和李平的那番谈话。一个工厂如果产品单一,不管这个厂效益如何红火,那都会暂时的,只有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才能永葆企业长青。

    王元平并不是心血来潮,之前,就这个问题,他仔细调研过多次机械市场,发现除了木工机械,其实还可以做橡胶机械和纺织机械!

    为此,他还专门去过几次纺织机械发达的乡镇——柜镇。

    在洪南,除了海崖是木工机械重镇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工业发展比较好的乡镇——柜镇。

    柜镇在洪南的正北方,是著名的交通要塞。其所在位置正是洪南和洪州的交界处。柜镇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镇,人口和面积均是大阳的两倍,镇上工业发达,工厂众多,较为出名的是洪南县第一纺织机械厂和第四纺织机械厂。

    与大阳不同的是,这个镇的个体户经济生机蓬勃。依托上述的两个大厂,当地的好多个体户组装和生产纺织机械配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铸造、加工、组装和安装一条龙的产业链。

    由于这个镇生产的纺织机械的技术来源于日本,因此,纺织机械的质量在行业内鼎鼎有名。越州和甬州一带的客户对他们的机械非常认同。

    也是因此,在洪南,柜镇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弱,经济地位仅次于海崖镇。

    正是因此,王元平曾经有一段时间考虑在大阳厂设立纺织机械分厂,这样既能满足多种经营的需要,又能把未来造纸厂和织布厂淘汰的职工,有了分流之处。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

    这次是个机会,如果能想办法把东吴的考察团弄到大阳厂来参观,那么说不定就会有什么意外收获呢。

    问题又来了,怎么能把考察团弄到这里来呢。他苦思冥想了半天似乎没有什么良策。

    此时,敲门声再次响起,他烦的够呛,喝了一声“进来”。

    李大海和李平在门口听见他的这一嗓子,知道可能书记的心情不太好。两人都挨过王元平的骂,知道他的厉害。李大海冲着李平一努嘴,意思是你先进,李平白了他一眼。心说这些搞销售没有一个好东西。鬼心眼太多!他有些战战兢兢的轻轻推开门,探头探脑的进去了轻轻叫了声:“书记,您找我们”。

    王元平看见两人畏畏缩缩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脸色阴沉,沉声道:“你们怎么搞得,早就通知你们早点过来。为什么到现在才来”?

    李平和李大海互相看了一眼,心说什么时候早通知了。不就刚才的事吗?看来谁惹着他了,我们还是小心点。两人都知道王元平的脾气,不敢解释,站在原地。

    “要守时。以后注意点,坐吧”。王元平焦躁的情绪稍微好一些了,见两人的样子心里也觉得自己过火。

    二李刚坐下,老谢也来了。王元平见人到齐了。没有离开自己的办公圈椅,一伸手把桌上的报纸拿起来递给离他最近的李平,道:“你们看看这个”。

    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王元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过报纸的李平分发给其余二人。

    十分钟后,三人纷纷抬头。李平反应快:“领导,您是不是想这个考察团这次访问做文章?”

    经李平这一说,李大海也明白过来,道:“我知道了,领导是想从这里挖金子”。

    老谢多少也经过点市场,开始有些迟钝。不知道他们说的什么,但李大海说完后也明白了,他呵呵一笑:“挖金子恐怕不那么容易。我看王书记的意思是想把他们弄到我们厂参观吧”。

    王元平点点头,心里想,这姜还是老的辣!到底是历经风雨的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自己怎么想得。

    他说道:“既然大家都明白,那我也不兜圈子了。直说吧,如老谢所说,我想把他们弄过来参观咱厂。但没有什么好办法,咱们大家集思广益”。

    三位副厂长面面相觑,均想:从报纸上来看,这个考察团主要的考察对象是纺机厂,这与我们厂有什么关系。

    李平反应快,当想到这里时,他心里一动:是不是领导考虑再上纺机?可现在上是不是来不及?

    想到这里,他看着王元平试探着问道:“领导是想扩大我们厂的经营范围吧?”

    “呵呵,还是李平反应快,是的。”王元平笑着赞道。

    李平没再接话,其余二人懵了,心里均想:领导是不是有点糊涂?怎么好好的突然想起上纺机项目?先不说能不能干起来,即便就是能干起来,那也得来得及啊。

    看着他们的表情,王元平心里感到好笑。

    “你们一定在想这个项目可能来不及上,是不是?”

    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还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点点头。

    王元平呵呵笑起来,站起身走到窗户旁,凝视这远处的栗山没有再吱声。

    王元平不说话,其余人也没有贸然吱声的,办公室里一阵沉默。

    本书于看书辋

第119章 未雨绸缪() 
半晌,王元平转回身靠着窗户,看着几人缓缓道:“我们不再重新上,而是直接买一个。”

    “买一个?”三人一听,更晕了,他们实在不知道领导在怎么想得,李大海大着胆子说道:“领导,您怎么打算的,还是给我们讲讲吧。”

    “是这样,从南方刚回来时,我与李平讨论过机械厂的前途问题。大家看,现在的木工机械行业,我们雄踞全国前三名。暂时没人能够撼动我们的位置。可是,同志们,木工机械不能一直这样好下去吧。市场总有饱和的那天吧?”

    老谢和二李思考了一下,觉得有理,便都点了点头。

    王元平继续说道:“真到那天,各位,我们厂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人了。这么大规模的工厂;这么多的工人,一旦市场萎缩,我们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

    李平点点头,道:“是啊,领导说的很有道理,真到那时候,恐怕遭殃的就是他们了。”

    “人一旦没有饭吃了,什么事都能干的出来。那时三千多人可就是定时炸弹了。”王元平接着说道。

    李大海和老谢齐声道:“没错,领导说的有道理,这么多人一旦发不出工资,那肯定会闹起来。”

    “且不说他们闹不闹,即便是真到时放假回家,我们也对不起这些工人啊。别忘了,他们可是指着这个厂发工资养活一家人啊!到那时让他们去找谁?我可不想对不起这么多辛勤工作的工人,更不想留下骂名!”王元平斩钉截铁的说道。

    老谢眼里充满了敬意,赞道:“我真没想到,领导会想得这么远。咱们大阳厂的工人真是有福啊,摊上了一个好当家人!”

    王元平听了,摆摆手道:“不说这个。我接着讲,为什么会考虑到纺机呢,是因为我之前回家时听说的。大家知道柜镇吧?在家里和朋友聊天时聊到了柜镇,我很有兴趣,于是就跑那里连续观察了两天。柜镇离我家很近,有十五公里的样子吧。每天早上六七点钟我就让司机把我送过去,两天我把柜镇的所有纺机厂都观察了个遍。这个镇的纺机规模让我感到震惊!没有想到柜镇的纺机规模做的这么大。在镇周围我数了一下,大概有三十几家做纺机的,当然,除了第一和第四纺机厂之外,其余都很小。产品种类也不全。”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大概是站的时间长了,王元平重新回到沙发上坐下,继续说道:“说来也巧,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就是柜镇的,考察的第二天中午正好碰见了他。我们俩说了会话,我这才知道他就在一个纺机厂工作。他和我详细的介绍了纺机市场和柜镇的情况。也就是这次谈话,促使我下定决心要上这个项目。只是怎么上还没想清楚。”

    说到这里,王元平又是一停,扫了一眼三人。见老谢等三人直愣愣的看着自己谁也不说话,便笑了笑,接着说道:“从柜镇回来没几天,我这个同学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这样一个信息。柜镇的一个个体户纺机厂因酒后伤人致死,被抓起来了。家里无心再经营这个小厂,想要连技术带客户一起转让。因为我和我这个同学说过想干这个。所以我同学得知这个信息后,马上就给我打了这个电话。呵呵,正好,借此机会,我做通了他的工作。我们厂可以把这个厂买下来,总共一百万左右。”

    老谢和李大海听完后沉默不语。李平看了看他俩,赞道:“领导,这个决定太英明了,我支持。其实,纺机我多少也了解一些。柜镇的纺机属于粗放型的,基本都是买回配件组装,即便是一纺机和四纺机也是这样干,只是这两个厂做的是梳棉机等大型纺机,而其他个体户做的是剑杆织机和喷水织机。纯粹的组装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这也是柜镇之所以有这么多厂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干就不一样了。”

    王元平等三人一听,抬起了头,饶有兴趣的看着李平。他们明白,说到机械技术。李大海虽然懂行,但这几年毕竟不太管了,而李平却一直靠在一线,应该是绝对的行家。他说不一样,那肯定是有道理的

    就见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