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昭烈帝-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龙你半年来一直嚷嚷个不停,说什么缺少战马,没办法扩编骑兵,这次满意了吗?”刘备得意地站在甲板上吹着海风,用眼角瞥了赵云一眼。

    “满意,相当满意。”赵云呵呵笑着答道,他这几天的心情很好,对刘备的崇拜又高了一层。

    作为辽东的骑兵主将,赵云半年来一直为了扩编骑兵队伍而苦恼,但辽东的现实情况不适合发展骑兵,这让他十分无奈。

    首先是地理位置,辽东四面环山,没有适合骑兵施展的空间,东边的高句丽人常年生活在长白山中,骑兵不可能追到山里去和步兵对战,这是自寻死路;北面的鲜卑人也是隔着高大的燕山山脉,并且鲜卑人更倾向于从上谷一带南下入侵,对贫瘠的辽东半岛根本懒得用正眼看一下,刘备想拿鲜卑人练兵都找不到人。

    其次是战马来源,辽东本土没有大规模驯养战马的经验,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想要战马只能依靠外部输送。

    说起马贩子,刘备倒是认识苏双和张世平,可是自从黄巾之乱爆发,这二人就杳无音讯,无论怎么找都找不到了,没了这些有特殊途径的马贩子,想要买马,刘备就只能找乌桓人了。

    但是刘备极其不愿意和乌桓人做生意,这些盘踞在辽西和右北平一带的胡人名义上臣服于汉朝,实际上一直暗中积蓄实力,倘若刘备用他们急需的铁料和粮食换来战马,实际上也是资敌,这种扶持潜在敌人的愚蠢行为不可能发生在辽东。

    正因为这些原因,半年来辽东官府不断扩编军队,而作为战斗力和机动性最强的骑兵部队却始终无法扩编,依旧是五百人的规模,并且由于缺少替换的战马,许多士卒只能好几天才训练一次,对骑兵技能的掌握进度十分缓慢。

    “太守的主意很好,无论是辽东还是白马义从,都从中获利不小,而且通过公孙将军,我们与幽州实力最强的部队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彼此守望相助,和胡人抗衡也更有底气了。”赵云向远方眺望而去,思绪仿佛早已飞到了战场之上,他长长的鬓角被迎面的海风吹拂,就像黑色丝绸一样飘扬在脸侧,更衬得他英姿勃勃,潇洒异常。

    长得帅,本事大,面瘫脸,这家伙要是出现在动漫作品里面,绝对是风靡万千少女的大反派,当正面人物太可惜了。

    刘备看着赵云有如雕塑一般的面容,心中又是羡慕又是嫉妒,于是有些恶趣味地问道:“子龙啊,你虽然没有本太守这般丰神俊朗,但也勉强算是英俊潇洒,怎么辽东就没有人向你提亲呢?”

    “有啊,每个月都有,不光是我,云长翼德他们也都经常被人提亲,只是我们功业未建又事务繁忙,无暇顾及这些儿女私情而已。”赵云淡淡地答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如常,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

    卧槽!

    刘备被惊呆了,怎么属下一个个被人盯上了,自己这个太守却还蒙在鼓里,一丝风声都没有听到?

    哎等等,不对啊!按理说本大爷作为一郡太守,辽东最有地位最有前途的优质单身男性,为什么没有人来提亲,反而跑去找那些只知道舞枪弄棒的粗胚?

    赵云简单一句话,就把刘备打击得失魂落魄,可是他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便随口又说了一句让刘备更加受打击的话,“我听那些上门提亲的人说,辽东民风淳朴,姑娘们一般都是喜欢相貌堂堂的男子,太守如此丰神俊朗,想必平日里更是门庭若市了。”

    丰神俊朗,门庭若市,呵呵。

    刘备再也没心情跟赵云说话,低垂着脑袋,佝偻着双肩走下甲板。

    三日后,辽东,襄平城。

    “宁儿,你有没有听说城里哪些人家向云长他们提亲的?”回到太守府里的刘备正捧着大碗狼吞虎咽,他现在早已经习惯了吃张宁做的饭,这个丫头心灵手巧,对烹饪方面更是善于琢磨,无论是做什么饭菜都能合刘备的口味。

    张宁嘴里塞满了饭,只能用力摇头,同时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瞪着刘备,只等他继续说下去,女人嘛,喜欢听八卦是天生的。

    “我听子龙说的,他说辽东这边每个月都有上门向他们提亲的,结果这帮家伙都给拒绝了。我就纳了闷了,按理说本太守在民间口碑这么好,怎么就没人来给说个媒,你说气人不气人?”

    刘备自顾自地说着,分析得头头是道,却根本没有注意到,张宁的脸色正在变得越来越红,眼中也渐渐蒙上一层雾水。

    “气气气,就气你,气死你。”张宁重重将碗一顿,饭也不吃了,站起身来瞪着恍然不觉,还在愤愤不平的刘备,可她咬牙切齿了半天又不知道说什么,只好狠狠踩了刘备一脚,然后转身跑出屋子不见了。

    “哎哟哟哟哟,死丫头犯病了啊?怎么开个玩笑就当真了。”刘备扔下饭碗,呲牙咧嘴地揉着自己的脚,这傻丫头,明明两人都是夫妻了还这么爱吃醋。

    张宁跑出太守府,茫然地走在襄平城里,没有方向地胡乱走着,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不停地滴落。

    这个负心汉,都吃干抹净了,居然还想着别人来给他提亲,究竟把我当什么?

    今天刘备回来,张宁特意打扮了好久,还把平日里舍不得用的胭脂涂在脸上,就是想让心上人看见自己最美的一面。

    满脸的胭脂都花了,被泪水冲出一道一道的痕迹,衣袖一抹就全沾在了袖口上,张宁看着红了一片的袖子,原本已经停止哭泣的她又忍不住心里的悲伤和委屈,再次哭了起来。

    不知道转悠了多久,眼看太阳就要落山,街道上的行人也渐渐变得稀稀拉拉,张宁低垂着脑袋,缓缓向城中心的太守府挪去。

    那里有她挂念的人。虽然这个家伙没心没肺,整天喜欢乱跑,回家就胡言乱语,但他毕竟是自己的男人,也是自己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依靠了,张宁扁着嘴,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刘备。

    张宁在太守府附近躲了半天,终于小心翼翼地从街角的房屋探出半个脑袋,让她轻松而又失望的是,太守府门前空空荡荡,根本没有半个人影。

    她轻轻叹息了一声,更多的失落感和委屈又涌上心头。

    跑出来这么久,也没见出来找找,他果然不在意我。

    “干什么呢,不回家在这鬼鬼祟祟的。”熟悉的声音从下方传来,把张宁吓得跳了起来,花容失色地捂着胸口。

    刘备懒洋洋地从墙角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等你半天,都快睡着了,跟我回家。”

    “哦。”张宁扭捏片刻,终于还是笑了,她低下头,乖乖地任由刘备牵起自己的手走向太守府。

    这里是家,两个人的家。

第88章 全幽州最好的姑娘() 
“你说说你,这么大的人了,性子还是毛毛糙糙的,都不能听人把话说完。”

    刘备牵着张宁一边走一边咕哝着,然后偷偷地瞄了张宁一眼,只见她脸上泪痕还没在,胭脂和眼泪混合起来,把脸涂得像花猫一样,也看不出是什么表情。

    张宁低着头也不说话,进到太守府之后就甩开刘备的手,径自回自己那间小屋去了。

    “老大,你怎么把张姑娘给惹了?”就在这时候,裴元绍从门房的窗口里伸出个脑袋,兴致勃勃地看着刘备问道。

    “看什么看,睡你的觉去!”刘备正愁找不到撒气筒呢,当下对着裴元绍就是一嗓子,裴元绍吓得一激灵,连忙把脑袋缩回去不敢出来,刘备左看右看,悻悻地回转到自己的卧室。

    还是自己的床睡着舒服啊,刘备躺在柔软的大床上满意地伸了个懒腰,他有认床的毛病,一出门就睡不好,这几天无论是在广阳郡那边还是在船上,都被失眠折腾得够呛,如今终于回家了,刘备决定好好地睡一觉,等明天再设法哄张宁开心。

    迷迷糊糊地睡了一阵之后,刘备忽然感觉屋里有其他人的气息,他疑惑地转身一看,只见张宁披头散发地坐在床前,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在昏暗的油灯光芒下,这副场景像极了恐怖片。

    “傻娘们,你是想把老汉吓死,然后卷了家产改嫁不成?”刘备一个激灵坐起身来,随后就用力拉过张宁,将她略有些丰腴的身子整个搂进了怀里。

    这小妮子,一年来好吃好喝的,原本单薄的体形也变得越发凹凸有致,刘备将她抱在怀里,闻着她身上诱人的香气,双手便忍不住地不安分地游走,呼吸也沉重起来。

    张宁本来是过来兴师问罪的,谁想到这个无赖二话不说就上下其手,她用力抵抗了几下,发现根本挣脱不开,刚想说话,可是刚一开口,香唇就被刘备紧紧吻住,片刻之后,她便觉得身子软得不行,索性放弃抵抗,任由刘备施为。

    半晌之后,两个人软绵绵地瘫在一起,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俩人别说生气,就连动动手指头的力气都没有了。

    “就会气我,欺负我”张宁慵懒地躺在刘备怀里,喃喃说道。

    “谁让你没耐心,听话听一半就跑。”刘备嘿嘿笑着,“我那会儿想说的是,或许是他们知道,全幽州最好的姑娘已经在我身边,所以自惭形秽了吧。”

    “油嘴滑舌。”被刘备这么一哄,张宁终于不生气了,脸庞也挂上了满意的笑容。“可是我连个娘家都没有,郎君娶了这么一个人,会被天下人耻笑的。”

    “怕什么,我也没爹没娘的,也没见谁敢笑话,你再等等,等我把辽东这边的事情都处理好,带你进京去找卢植先生,让他亲自来辽东给咱俩操办,给你个堂堂正正的名分。”刘备伸出手指头,在张宁的鼻头轻轻刮了一下。

    “真的?”

    “光问真的真的,你还不相信我?”

    张宁又惊又喜,被巨大的幸福感冲击得不敢相信,她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又没了亲人,而刘备的前途是可以预见的无比光明,两人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事天差地别。

    原本张宁只是想着可以一直陪伴在刘备身边就好,但刘备今天跟她说要明媒正娶,还要请自己的老师,天下闻名的大儒卢植先生来见证,这让她产生了不真实的幸福感。

    感觉到自己对张宁有些亏欠之后,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备索性扔下手中的事务,带着张宁在襄平城周围闲逛起来,视察了好几个聚集地。

    如今秋收已经基本结束,农夫们正忙着在晒谷场上晾晒麦子,由于今年风调雨顺,辽东这边迎来了期待中的大丰收,刘备二人一路走来所见的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垂髫的孩童,他们的脸上都满是幸福的笑容。

    “这都是刘太守的恩德啊。”那些认识刘备的农夫们一个个恨不得把满肚子的好话都说给刘备听,但他们本身大字不识几个,也说不出什么新鲜话,往往念叨了半天,最后都汇聚成一句话,都是刘大人的恩德。

    张宁见所有人都不住嘴地夸赞刘备,心中别提多高兴了,她笑得合不拢嘴,一双大眼睛都眯成了月牙儿。

    “哎,别这么说,官府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比起本太守,你们更要感谢天公作美,今年风调雨顺,还有最重要的,感谢你们自己一整年的辛勤劳动,感谢你们用双手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每到一处,刘备都要详细询问亩产,而他得到的反馈也十分令人振奋,辽东如今的数百万亩农田几乎都被改造成了水浇地,在新式水车和大量农家肥的帮助下,平均亩产比过去翻了一番。

    “别忘了把秸秆,还有其他杂草翻出来,在地里烧成灰,来年的土地会更肥沃。”满意归满意,但刘备还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嘱咐,争取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

    焚烧秸秆之后剩余的草木灰是天然的钾肥,但在以往,百姓们做饭和取暖都得用秸秆,所以利用到农田里的很少,如今情况不一样了,玄菟郡和辽东本地的煤矿被被大量开采,乌黑的煤炭每日源源不断地从地下被开采出来,又被大大小小的船只沿着河流运输到每一处百姓聚居的地方,辽东百姓终于可以奢侈地焚烧秸秆来补充地力了。

    “若是天下处处都像辽东,那该多好?”张宁跟随刘备走在河岸边高高的堤坝上,看着一望无际的广袤农田,不禁轻叹一声。

    刘备笑着指了指大梁水中整整齐齐排列,像是一个个巨大车轮般,还在不停地从河中提水上岸的水车,“这些水车,还有咱们用的曲辕犁,精铁农具,都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等到时机成熟,咱们就把这些好东西推广到全天下。”

    “可是东西再好,农田全都归了地主豪强,百姓还是得饿肚子啊。”

    “会有办法的。”刘备握着张宁的手向前走去,“会有办法。”

    沿着大梁水闲逛了几天,刘备和张宁也对乡村的景色有些厌了,二人回到襄平,生活再次回归正轨。

    徐荣被刘备派人召来,他这一年来处境有了巨大的变化,从每日里担惊受怕,生怕哪一天就被阳终派人取代,变成了现在被刘备器重,主管辽东郡南部防务的主将,徐荣如今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听到刘备相请,连忙快马加鞭赶回了襄平城。

    “老徐啊,南边那些县的收成怎么样?”襄平这边和大梁水沿岸可是大丰收,刘备觉得南边那些沿海的县应该也不错。

    徐荣的回答也基本在刘备意料之中,辽东半岛南部六个县虽然没有张焕亲自坐镇,但有了大量的新式农具之后,农田产量也比以往高了许多,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渤海附近的那部分土地十分平坦,日照也足,农业有很大的潜力,让当地官员和百姓不要自满,继续努力。”见徐荣肯定地点头,刘备又开口问道:“之前我说过的,改造海边滩涂,引水晒盐的事,做得怎么样了?”

第89章 坏出技术含量() 
众所周知,食盐,也就是氯化钠,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不但是调味品,还担负着调节人体内酸碱度,体液正常循环的作用,一旦人体内缺少食盐中的钠离子,就会四肢无力,肌肉痉挛,抽搐,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华夏的先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盐的重要性,传说在神农氏的时代,在山东有一位夙沙氏,开创了煮海为盐的技术,为华夏制盐之鼻祖,从此大海就被华夏民族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到了汉朝,在沿海地带煎煮海水,从中提炼出食盐,仍然是官府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在山东的沿海地区,盐业更是发达。

    辽东海岸线绵长,同样具备良好的发展盐业的自然条件,可是因为此时盛行的是煮盐法,需要大量人手砍伐树木,而辽东自古以来人烟稀少,根本无力支撑大规模产业,故而一直是望洋兴叹。

    就在今年春天,刘备在乐浪郡的时候,曾经因为当地百姓生活贫苦而烦恼,当他回到辽东之后,苦思冥想之下,就想到了海水晒盐,这个被后世广泛运用的技术,并让徐荣在南部沿海地带开始试验。

    一说起晒盐,徐荣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在他的主持之下,沓县百姓在海边平整出来了方圆几十亩的滩涂,建起了两个巨大的池子,并且从远处运来胶泥,将池子底部糊得严严实实,不让海水有渗透到地下的机会。

    “我们按照太守的设计图,将蒸发池和结晶池建好之后,又造了几十架龙骨水车,日夜不停地从海中引水,如今每天能出产一千斤粗盐,虽说产盐速度比不上煮盐法,可是胜在节约人力。”徐荣认真地介绍着,盐铁一向是国家的核心物资,所以近一段时间以来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这方面了。

    汉代一斤是二百三十克左右,每天一千斤粗盐,换算成公制是二百三十多公斤,一年下来就是近一百吨了,刘备一边听着报告,一边在桌子上写写画画,计算起来。

    按照后世的科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摄取盐分应该在六克左右,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年至少需要两千克食盐,才能满足人体需求。

    如今一个盐田的产量,就可以满足五万人的用量,弄上十来八个盐田,整个辽东就都解决了,有这么厉害的吗?

    但是刘备忘了,如今的大汉王朝可是有近五千万人,他还不知道的是,就在六百年后,唐朝大历年间,全国海盐官方产量是六百万担,约合三十万吨;到了宋朝末年,单单四川地区,依靠开采井盐,年产量就可以达到三万吨。

    在这恐怖的数字面前,他那个小小盐田,不知道弱到哪里去了。

    “不止如此,下官回来的时候,李木匠已经带着他的徒弟们赶到了沓县,据他所说,若是在水车上安装巨大的翅膀,借助风力来提水,非但可以省下大量人手,还可以日夜不停地运转,将产盐效率提高数倍。”

    李木匠就是当初和刘备研究水车和齿轮的,作为辽东手艺最好的工匠,他如今已经不满足于制作物件,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和改造之上,有了刘备的指点和提携,这位在木匠台上趴了半辈子的民间天才,彻底焕发出了几乎所有的才华。

    比如这一次的风车想法,刘备只是跟他提及了一下,在沿海地带,缺乏水力资源的地区,可以考虑利用风力来磨面。

    没想到李木匠举一反三,就琢磨出了利用风力来汲水的想法,这种自发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才是刘备最希望看到的。

    华夏民族从来不缺少具有才华的人,只要能让他们通过施展才华来保障生活,获取财富乃至是社会的尊重,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就会像海潮一样,一波一波地涌现出来。

    “转告李木匠,只要他能将盐田所需的风车研究好,并且投入生产之后具有可行性,能省下多少人力,我就赏赐他多少人一年的俸禄。”刘备满意地笑了起来,随后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盐田要多搞多建,尤其是在不适合耕种的地方,要给百姓们更多的劳动岗位,另外在乐浪那边,也可以推行一下经验,那边的海水比渤海里的要咸,气候也更热,应该更适合晒盐。”

    徐荣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回去之后就会召集更多人手。

    “还有,不要担心晒得盐太多,咱们吃不下,还可以供应中原嘛,打渔队每次捞上来那么多鱼,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