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在过去的世界之中,那些民乐家们同样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在缺乏低音弦乐器的时候,该如何塑造一个纯血统的民族乐团呢?
最后还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大手一挥确立的方针。
有资料记载。
1964年,***总理十分关心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他说:“要搞出自己民族的低音乐器来,不但造型要美,要有民族特色,而且要有自己的演奏方法。”
于是乎,国家又出手了——
1993年,文化部将低音拉弦乐器列入到文化部民族低音弓弦乐器公关项目。
2013年,将《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正式列入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
有了经费,众多音乐学院才参与进来,进行共同研发。
随着漫长的时间,终于开发出了一些适合民乐的新型乐器。
当然这条路沈武寰暂时是没法走通的,因为她也不知道这些乐器的构造,只能一步一步交给这个世界的人们自己去完成了。
她只是负责带路而已。
紧接着一个年轻的民乐演奏者站了起来,他刚要提问,却被他前面的老者训斥,让他赶紧坐下。
沈武寰见状点了点那位老者道:“今天的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您的徒弟有畅所欲言的欲望,那么我希望他能够多说几句,今天发生的一切都不会对您的风评产生影响,如果您有任何的疑问,可以事后来找我,我会确保我的话有相应的效力。”
这种情况的出现还是标志着民乐的不开明,想要进行改革,无法抛开面子这种东西,是无法寸进的。
那老者听罢,挣扎了片刻,便由得他徒弟开腔了。
这名年轻人站起来有些兴奋,在表达了自己对沈武寰的崇敬之心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沈教授,即便现在西洋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其大的影响力,但我始终认为民乐是高于西洋音乐的,因为我们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可为什么西洋音乐却更能够深得人心,甚至在进入了我国仍然能够抢占我们的市场呢?”
沈武寰点头作答:“民族音乐是一个标签,而在座的许多人身上都贴着这个标签,但事实上音乐是不分国界的,所谓的西方音乐在当地,在它们出生的地方也是民族音乐的一种,不管你们怎么看,这些东西和我们是拥有相同标签的,但为什么人家的民族音乐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大的反响,而我们的却不行呢?”
沈武寰提出这个疑问后,自问自答道:“并非是我们差,只不过是我们不试着和外部进行接触,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数百年里,别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度上,我们又能拿什么东西去和他们比呢?”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状,而不是一味的拔高对自己的看法,没错,民乐确实拥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但在这段历史之中又有多少的民乐传承断绝?这些东西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想一想,我们所处的这个领域中仍然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不进步便被淘汰,自古有话云‘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尚且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如今眼下的情况更是已经濒临崩溃了,如果还不作出改变,一切就都结束了。”
沈武寰最后在这里总结道:“西洋音乐并非比我们更优秀,但在眼下,西洋音乐确实更加优秀,我们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并没有什么丢脸的,更重要的是,西洋音乐的崛起更证明了一句话的真实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这一句话终于将在场所有民乐人士的情绪点燃了。
一时间讨论声轰隆。
甚至有一些西乐演奏者也加入到了这些讨论里,为民乐出谋划策。
在披着西乐演奏者这层外衣之下的人们,他们骨子里流着的还是炎黄子孙的血脉啊。
经过一连串热烈的讨论之后,沈武寰示意大家静下来。
“接下来我准备了一首曲子,有些人听过,有些人没听过,但我重新进行过编曲,采用钢琴作为重奏乐器,在民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效果,虽然准备仓促但也请大家欣赏一下。”
等下么有了=…=大家晚安呢
第三百二十章 真是活见鬼了(求月票!)()
廖大师敲着椅子,心里寻思了起来。
今天的交流会确实商议了一些不得了的东西,在场的很多人都被沈武寰的话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情绪,但廖大师的理智告诉他这里的问题实在很多。
首先要做到民乐交响化,单靠民间的力量那是万万不可能成功的,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和官方产生巨大的瓜葛。
同时,所谓的民族交响化相对于大环境,还是太过理想,能否受到公众及地方音乐家的支持根本尤未可知。
这样的情况实在说不上有多乐观,可此时台上在做准备的沈武寰却一脸轻松,丝毫没有担忧。
沈武寰此时在廖大师的眼中神秘色彩更浓重了一分,难道这人就是凭空冒出来拯救民乐的吗?
民乐交响化其实已经不能说是一种音乐改革,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运动,是符合当下国情所作出的必要改变。
而且看沈武寰刚才作答如流的样子,显然没少做功课,这也就难怪廖大师如此震惊了。
不单单是廖大师如此震惊,来自文化局的几位领导也震惊非常,这其中自然包括宁文兰、孙允文这两位大佬。
所谓的民乐交响化,他们并不是没想过,甚至已经计划了好多年,但因为一直无法和民乐家们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流,所以这个计划就这么搁浅了。
而其中针对民乐如何完成交响化进程的问题,就连文化局内部都没有任何相关的计划,原因自然是因为根本没有熟知民乐的人愿意和他们进行交流,以至于造成如此窘境。
但再怎么样这个大方向的计划也是由文化局的公务员们一起制定的,沈武寰不但提出了相同的计划,更是对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进行了补完?
她难道是怪物吗?
他们当然不会知道沈武寰原来的世界之中早已经制定了相同的计划,经过了漫长的研究也发展出了一些成效。
她只不过是把他们照搬到这个世界来了而已。
“好了,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这首曲子是《赛马》,在场应该有些前辈是听过的,不过,这次的改编我又融合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毕竟给我们的准备时间不多,那么有请我们的余杰成余老师。”
余杰成走上台,打过招呼之后便坐了下来。
而沈武寰则抱着一把二胡搬着凳子坐在了三角钢琴边上。
此时台下的人们看着这俩人的组合,那是怎么看怎么觉得不搭调。
但现在沈武寰竟然要让两件乐器同台表演?
这不得不说有些疯狂。
沈武寰和余杰成这次表演的《赛马》其实是来源于郎朗和郎父在卡耐基音乐大厅上表演的一出二胡二重奏。
整体短小精悍,却格外吸引外国人的眼球。
特别是那一声马嘶更是引起在场的外国人的惊呼。
但相对的在国内,人们却多半认为这两者的搭配并不出彩,这多少还和文化差异有关系。
不过正因为这样,沈武寰才会选择让这首曲子再次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外国人喜欢,那么自然我们也要相应的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目的并非是为了哄外国人开心,只不过是单纯的要赚外国人的钱而已。
当然,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俗套,完全的商业化也是艺术家们极度厌恶的现象,但当民乐连基本的经济效益都无法保证的时候,还不作出改变,大家还是一起饿死吧!
跟别说在原来的世界,最早在国外崭露头角的民族乐器之一便是二胡。
就连当初郎朗在欧洲表演拉三的时候,BBC的主持人还特意来嘲讽:“你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不拉二胡,反而来弹钢琴,还弹这么高难度的曲子?”
即便二胡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一句充满了嘲讽意味的话语中,但仍然足以证明他的知名度打开了。
当音乐声响起之时,钢琴的旋律便呈现极其欢快的伴奏段落,以阶梯式极进,呈现出一种从远处奔跑而来的态势。
二胡《赛马》的进程同时启动。
此时的乐曲就像是两只奔驰的骏马在不断角力。
二胡婉转且极具辨识力度的音色在沈武寰的手中更是响度惊人,整体音色极其饱满。
余杰成的钢琴虽及不上沈武寰那样夸张,但其本身也是一位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这样简单的旋律还是手到擒来的,再加上沈武寰给他特化的演奏方式,整体表现也可圈可点。
事实上,以二胡和三角钢琴的响度对比来说,二胡是万万无法跟三角钢琴来媲美的,但在特别的安排下,钢琴部分的触键经过调整,凸显出了二胡的声色。
这是此曲的一大重点。
骏马奔驰之际,两人你追我赶,钢琴虽然在模仿马蹄声上相较二胡来说是万万不及的,但在悦动的音符行进之中,强弱的变化也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强的观感。
当二胡的主题部不断发展之时,钢琴的触键也不断增强,连续不断的重击下,比赛的焦灼得以重现。
可就在这时,二胡声却突然变的缠绵了起来。
这里采用的同样是《战马奔腾》选段之中较为轻柔的一段,钢琴也随之缓落。
在节选段落过后,钢琴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轰炸来袭了,而二胡也用马蹄声回应着同样的段落,好像两匹马进行着最后的猛烈冲刺。
当整个音乐进入到了最终时刻时,沈武寰那招牌式的马嘶声响彻整个音乐厅。
顿时引起一片惊呼。
一曲终了,部分民乐演奏者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玩意儿的时候,却见整个观众席的最后几排,几个外国记者突然站起来使劲的拍着手掌。
同时口中大喊道:“Brv!”
这些外国记者显然陷入了疯狂,而民乐演奏者们却有些不知所措,强烈的反差带给他们极其别扭的感觉。
就连廖大师都是一头雾水,刚才这段四不像的曲子,到底是触发到了这些老外哪根神经了?
竟然让他们这么激动?
真是活见鬼了。
第三百二十一章 光靠我一个人,很难(求月票!)()
其实道理很简单,外国人的审美观跟我们国人不同,这首曲子对于他们来说充满了异域风情,更重要的是那极具震撼的马嘶声也是他们生平仅见。
会产生这种效果也是正常的。
相反,国人,特别是这些固执的民乐演奏者们,现在是万万无法理解沈武寰的这种安排的。
商业化并非完全是负面的东西,商业化的越成功,就越能抓住受众群体的喜好,这也是一种行业发展到极致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现在沈武寰肯定是不指望这些民乐演奏者们能够接受这种音乐的,但这个消息既然已经放了出去,只要外面有人喜欢,他们逼着也得往这方面靠拢。
虽然在初期肯定要遭受一些非议,但作为改变的阵痛,是可以接受的。
整个交流会在此刻落下了帷幕,同时宣告的是此间临时成立的民乐团将准备一首全新的民乐交响曲目。
记者们争先恐后的向沈武寰提问,她则驾轻就熟的一一作答,看得周围民乐演奏家那真是一愣一愣的。
说实话,和这些媒体打交道对于这些民间艺人来说还属于稀少的情况,一些演奏者被采访到的时候都显得格外拘谨,和普通市民几乎没什么区别。
相对的西洋音乐人这边就要好很多了,这些青年音乐家多数都有上台表演和接受采访的经验,日常训练和身后的经纪人也多数都是采用的现代的商业模式。
当所有的中方记者带着新消息满心欢喜的回去时,久侯多时的外方记者终于挤了上来。
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性白人记者,身后跟着一位摄影师,沈武寰对她有些印象,她激动的询问着:“沈教授,您刚才的表演真是太让人意外了,刚才那件神器的乐器是什么?那马嘶声实在太逼真了!”
沈武寰提起手中的二胡一边比划一边介绍道:“这件乐器叫做‘二胡’,有两根弦,方便理解的话,你可以叫它中式小提琴。”
“中式小提琴吗?”记者兴奋的把话筒揣到兜里,然后捧起沈武寰手中的小提琴,试着拉了拉,但拉出来却都是些奇奇怪怪的音色,让她尴尬不已。
沈武寰笑道:“这件乐器难度非常高,并不在小提琴之下,所以想拉好并不容易。”
记者当然知道小提琴的难度有多高,在听到沈武寰这么说之后,马上面色好转了不少。
既然这么难,那也就不能怪我了,嘿嘿。
化解了尴尬,记者说道:“想不到沈教授不但钢琴、小提琴都是顶尖水平,连这么一门神器的乐器都能熟练演奏,真是太厉害了。”
接着她话锋一转问道:“不过,您现在推行这种乐器,是否是打算将这件乐器推向世界呢?”
嘿,就等你这句话呢。
沈武寰微笑着道:“不不不,我并不是想把这件乐器推向世界,相反,在我的国家有着无数种不亚于二胡的乐器,它们都是这个世界的瑰宝,可它们蛰伏了实在太久,现在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不然,岂不是他们的遗憾吗?”
她用的是他们,而不是它们。
言辞之中的意思自然不言而喻。
没听过这些C的民族乐器,是世界人们的遗憾!
多么有魄力的一个人啊。
记者顿时有点激动,她年纪渐长,外派到C来也有些年头了,她的新闻也一直没有得到欧洲总部的重视,但显然现在机会来了。
女记者已经下定决心要回去好好大书特书一番,至于标题改成“C独家乐器挑战世界”亦或者是“沈武寰携民族乐器王者归来”这样有噱头的都行啊!
沈武寰自然知道这些记者心里在想什么,她根本不在意,甚至可以说,这家伙如果不这么写,她还会感觉有些别扭呢。
只有让这些民乐演奏者们真正的感受到了危机,他们才会下定决心去改变,否则待在原地踏步不前就能改变,他们早就已经完成转型了!
随后,两人又“开心”的聊了几句后,那名女记者就带着兴奋的表情离开了。
待送走了最后一波记者,沈武寰方才转过头去,准备招呼着现场的民乐演奏者们进行第一次排练。
可就在这时,廖大师和方大师结伴找到了她,似乎有话要对她说。
此时的两人对沈武寰的想法是越来越琢磨不透了。
“沈教授,您和刚才那位外国记者是朋友?”
“不算朋友吧,采访过我几次,算是熟面孔。”沈武寰随意的答道。
廖大师和方大师对视一眼后,方大师问道:“沈教授,刚才那首《赛马》之所以能够吸引到那些老外,和你有没有关系?”
“当然和我有关系。。。”沈武寰面露奇怪,却突然想到了什么,“不是我说,你们在担心些什么,我可不会在音乐上作假,刚才那都是他们的真实反映,这也是我要告诉你们的。”
廖大师一脸茫然,他年龄已经大了,显然接受不了沈武寰这么跳跃的思维:“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当然是告诉你,民乐想要发展下去需要的必要条件!”沈武寰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廖大师和方大师在音乐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但太过脱离实际情况,以至于在这件事情上反而跟猪队友差不多。
沈武寰说道:“民乐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的进行转变,我们必须以极短的速度挖掘出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种是针对国内观众,出一些脍炙人口的曲目,而另外一种是抓住国外观众喜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曲目,刚才那首《赛马》就是给国外观众做准备的,效果很不错。”
廖大师此时真的有些汗颜,在他们还一脸懵逼的时候,沈武寰已经想到好几步之后的事情去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长时间处在封闭的环境之中,他也不可能给出什么有建设性的建议来,这和他的智商无关,只和他接触的领域有关。
沈武寰见两人有话难说的样子最后补充道:“民乐想要崛起实在太难,必须要所有人全册权利才有希望,所以你们也应该赶紧把观念改编,不然光靠我一个人,很难。”
第三百二十二章 民乐交流大火热!(求月票)()
“新时代的来临?民乐和西乐的首次民间交流正式落下帷幕。”
“民乐与西洋乐器擦出的火花,一曲钢琴二胡二重奏,引来外国记者交口称赞。”
“新的艺术形态?民族音乐的全新道路?”
“交流会后,沈教授联合民乐演奏家组建临时大型民乐团,民乐交响时代即将来临?”
一连串新闻轰炸再次将沈武寰推上了风口浪尖。
先前,成为众矢之的的沈武寰,马上因为这波风潮立刻再次成为香饽饽。
说到底,将自己的作品授权给漫画虽然是个挺严重的黑点,但并不算什么原则性错误,而这次牵头民乐和西乐的交流则无论从各个方面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短时间里在网上攻击沈武寰的人就销声匿迹了,转而又开始大肆吹嘘沈武寰作出的贡献。
虽然现代人民大多数对民乐的概念并不完整,但要说一句振兴民乐,那必然是众志成城,绝对不会有一个人说上一句不好。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现在,任何足以形成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都是国家足以炫耀的资本。
即便这东西在老百姓眼中已经是个老掉牙的东西,即便消失了好像也不怎么影响大局,但仍然不能阻止任何一丝兴起的势头。
当天采访的记者在文化局指示下合理的安排炒作,一方面是提醒大家,属于民族乐器时代的序幕已经被拉开,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告诉大家,揭开这次序幕的正是由沈武寰组建的民乐团。
“沈武寰一个西洋音乐人,怎么又和民乐扯上关系了?她凭什么牵头?”
“我再不懂行也知道西洋音乐和民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