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风雨-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见凤林大君。”此处的守军是被李淏许为自己心腹的朴一志。四十多岁的他穿了一身朝鲜军特有盔甲,三络长髯垂在胸前,看起来大有儒将风范。
  要知道有“小中华”之称的朝鲜,依然如同明一样执行重文抑武,所以朝鲜的武将的发展方向往往取向于儒将方向的发展之道。说起来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让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的话,甚至有一些可笑。
  都城御营厅的演兵场,一营神机营的军兵正在操演,“呯呯”的火枪射击之场不绝于耳。另外一营步军士兵,手上仗剑持戈,伴着口中“嗬嗬”之声,挥戈舞剑操演阵法。
  李淏满意的看着这些军兵的操演,这就是他费心费力打造的都城御营厅的一万城卫军,而且这些军队采取了全新的编制。不但依照过去购自前明的“红衣大炮”而且“大将军炮”在这数年之中亦打造多门。
  主要的是,李淏不再有如同父亲一样重文抑武,他的思想经由“丙子虏乱”后所受到的耻辱及压榨而进行了反思,认为在些乱世之际如果依然执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显然有偏盖全之嫌,为此数年来他一面整军备战,一面想方设法的提高军人地位,而这位朴一志将军显然就是这种政策的受益者。
  “朴将军,诸将士操演极为纯熟,显是平日刻苦之故,今日午餐之时就多些肉腥以示稿劳。”
  朴一志躬躬谢礼道:“凤林大君爱恤如子实让末将佩服不已,属下敢保防军之中皆为敢死之卒,此全赖大君爱护之心方有些悍勇之军实是天佑我国。”
  李淏听了他百般奉承之词,稍稍点点头不置可否。此刻他的心思全都用在城外同他兄长所来的满清五千精骑的身上。
  “朴将军,城外胡皇护送兄长之军已经安营扎寨,今日午时你心防军长官的名义造访,并稿劳虏军。”
  朴一志几乎没有听清李淏话语,此刻他正在心痛他的钱财,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兵营吃军饷”乃是封建帝国时将军们发财致富的不二法门。而凤林大君的稿军命令无异于朴一志的口袋之中掏银子出来,哪能不叫他心痛。
  此刻耳闻凤林大军命令,他心中更是痛的一抽,忙道:“大君之命本不敢不执行,只是私自稿劳虏军,只怕大王知道不妥,这个……”
  李淏看了他一眼道:“朴将军在些事是不必挂心,父王那儿自有我去禀告,你只管去就是,另外劳军之时勿将敌军盔甲、器械,军容、士气探看明白,早早回报。”
  朴一志心中叹口气,知道是躲不过“出血”了,只好躬身施礼道:“全照大军吩咐,末将即刻就去准备。”
  李淏点点头道:“嗯,你去吧准备吧,不用陪我,我再这儿再看一会就回去了。”
  朴一志答应着一声退了下去。
  李淏看着他的背影,心中亦同时喟叹。他如何不明白朴一志所思之事,只是“水清则无鱼”这一句已经为他的举止画上了“规矩”,胸中即是不喜此事,亦是无可奈何!他的目光转向城外清军的营地。
  “兄长,你回来的正是时候,兄弟已经备下精兵五万余人,可要兄长率军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到那时大明便可一鼓复之。也教外人看看我李家的仁义!”
  只是一腔热血的李淏哪里会知道,不久之后,城外清军的营寨之中,进行着一声策划阴谋的谈话。
  依然是那辆神州城出产的“满山跑”,李溰坐在车中。汉城这里的天气较之一路而来的寒冷还是要暖和的多,刚刚练了一回骑射的李溰脸上虽然被寒风吹得通红,可是神色却比来时路上的阴郁明朗了许多。
  他才一踏进车里,却发现随同护送他回来的清军将领多青已然候在车中。
  “世子您回来了!”多青出奇的对李溰这个为质子的世子显得谦恭有礼。之所心如此,却是受了来时多尔衮的严令。
  李溰拱手道:“不知多将军大驾光临,、未在些恭候大驾,多有得罪。”
  “世子不必对下官如此客气,说起来临来时摄政王大人有交待的,这里一切发生的事情都由世子您做主,因此下官冒昧来访是有急事相告!”
  李溰心里“咯噔”一下,心中暗道:“难道是……!”
  敬告各位书友,这部书已经和17K正式签约,书名也改为《南明风雨》两卷重叠,持续连载,不笑生在仆了百万字后终于获得这个机会,所以非常感激17K给不笑生这个证明自己的机会。面对大家的支持,不笑生唯一可以贡献就是自己的汗水、笑容和眼泪,所以请大家相信我会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谢谢大家!同时,请诸位一直支持不笑生的书友继续支持下去。
  


第二章 扶桑血劫 12节 朝鲜事变…震山收虎

  
  如果说仅仅是清使前来,要父亲来城外迎接原无不当之理,毕竟朝鲜已然臣服于清廷,可是自己既然在此,这个决定似乎就有些欠斟酌。然而他心里也明白,这定然是摄政王多尔衮早已安排好的计策,无非是迫自己于城下表明心迹罢了。
  多青毕恭毕敬道:“世子,刚刚得到城里通知,今日正午防军的将领要来此处拜访世子,末将只怕他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说完之后,多青依然表现的毕恭毕敬,只是眼角不断瞄着李溰的脸色。
  李溰的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不住思量目前自己的处境。
  纵然自己出言反对如此作为,清使亦不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办。可是如果表明了自己真正心迹,按照摄政王大人的手段,只怕这条小命也就不久了。而这个领军将领的来访未必就安着什么好心。
  一时之间,他内心之中颇觉凄凉。一面是如狼似虎的清军,一面又是亲情如冰的父亲、兄弟,站在两股即将相撞的势力之中他实在有些难以取舍。
  “世子,当断不断必遭其乱啊!”
  多青靠近李溰的身边轻声言语,只是不知为何李溰自他的话语之中似乎听了到威胁。心中一寒之下,李溰只好痛下决心。
  “多将军,不知你认为咱们如何就付为是呢?”
  李溰轻声说着,尤其把“咱们”两个字咬得特别重,立时表明了立场。心中却有一种无可奈何的酸楚,看来他父亲、兄弟之间已经不可能再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按部就班的完成权位交接。尤其是那位兄弟,他的英武、干练,在脑海之中是有印像的。唉!这就是托生帝王家的生活,所谓的不得不权谋吧!
  “多谢世子如此器重,那末将就抖胆说出想法,供世子考虑。据末将估计,那位防军将领前来无非是探听虚实,此事原不必紧张,只是如若想深一层,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多青一边说一边观察李溰的脸色,看他脸上神色未变,心中也暗暗赞叹他是做得大事之人。
  嘴里接着说:“就算他们得了虚实之后,不敢动兵但其为祸之心已昭然若揭。世子,此时此刻却下是决断之机,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我们大可将计就计如此……为之”
  李溰越听越是心惊,看来此事已经由不得他们父子。父与子各自站在明、清一边,根本势同水火,绝无可能同朝相容。
  有道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固然他的心中已下决心,脸上神色依然一丝不变,只向多青躬身拱手道:“如此,李溰全仗将军之力,将来事成之后,必不忘将军大恩。”
  多青躬身一礼道:“既然世子决心以下,末将现在就去安排一切。”
  李溰抱拳道:“如此全仗将军成全!来日定当厚报。”
  多青不再说话,只点点头,一拱手离了“满山跑”。
  看着他出去的身影,李溰一屁股从在小几旁的椅子上。伸手打开窗户,寒冷的空气涌了进来,吹在他脸颊上,冷汗才一络络的在身上出现,浸透了衣服。他怔怔的望着不远处的城墙,一时间大脑停止了思考,不能再想任何事情。
  朴一志的牛皮战靴踏在厚积雪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一边走他一边四处观察。
  大冷的天气,清州精骑的兵士们依然在地面上踩平一大块积雪,形成一个空场。骑兵们来来回回的冲刺,手中长枪、大刀。
  朴一志注意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那些士兵身上全都背着弩弓,而且那些弩弓的样式颇为奇怪。
  没错,这些清军使用的正是博洛用努山的性命在延平城下换去的战车上,使用的“枪式弩弓”枪托提高了稳定性,曲柄和箭匣提高了射速,而带十字的圆环瞄准具提高了准确性。
  为此清军已经用这种“枪式弩弓”全面替代了弓箭,这样骑兵的攻击能力被进一步提升。同时已经使用仿制的复命装甲替代了过去的盔甲,独只头盔还使用过去的头盔,长长的“避雷针”使这一套穿上去可就显得有些怪了。
  朴一志看着清军八旗的精骑不但马上功夫了得,连在地下搏杀的能力也要高出朝鲜士兵何止一筹。
  清军士兵们一个个手中平端“枪式弩弓”,向一群草人扑去,在行进的路上,弓弦响处,一枝枝弩箭飞射而去。而且他们弩弓的射速极快,甚至堪比般弓箭。不多时草人身上早已是箭枝满身。
  及至到了近前,才将手中枪式弩弓背在背上,拨出腰刀向草人身上砍去。这些动作一所呵成,毫无阻滞,手中长刀挥处自然是又快又狠。
  朴一志看得心惊不已,暗咐自己手下兵士如果和他们交锋的话,没到近前且已经被射杀数停,及至到他们面前,拼刀子只怕更加不如。
  想到此,内心之中不禁焦虑万分,看凤林大君的意思迟早要与这些清军见仗,就凭这一看,朴一志已经料定朝鲜防军必败无疑。
  跟在他身旁的多青时常装作无意,向他介绍道:“朴将军请看,那就是我天朝精骑,他们现在的盔甲是我天朝新近制成的甲胃,实在是坚固非常……。”他一边介绍一边把朴一志领到了李溰所住的“满山跑”的门前。
  “朴将军前来劳军,下官实在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啊,因为特在暖车之中备下水酒,打算与将军一醉方休呢!”说着多青不由分说,用手把着朴一志的手进入车中。
  朴一志并无他想,由着多青拉着进入到车内,令他吃惊的是车内居然温暖如春,而这温暖如春的空间之中居然坐着一个身穿朝鲜王公衣服的人,此刻正满眼含笑的看着他,不是世子李溰又是哪个。
  猛然间,朴一志感觉自己似乎上了什么圈套,一旁的多青却隐含威胁的说道:“朴将军腰挂兵器参见世子,可是心有不轨吗!”
  朴一志心脏猛得一抽,知道人家早就已经有了打算,就等自己自投罗网。如果现在自己呼喊起来,门外带来的部下固然来救,立时就是一场恶战。心中一想到要和刚刚操练的那些满州精兵恶战,不由就怵了起来。
  多青一旁一声轻喝:“朴将军还不拜见世子更待何时?”
  


第二章 扶桑血劫 13节 朝鲜事变…铁血之仇

  
  朴一志就着多青一声轻喝,趁势双膝一软,解下腰刀放在一旁并跪在昭显世子李溰的面前,颤声道:“末将朴一志参见世子殿下。”
  “朴将军何必那么见外呢,说起来朴将军是我朝鲜的忠臣良将,到此何必客气呢!……来,快请坐下来,这儿暖和。”
  昭显世子李溰早已经知道,面前这个朴一志却是汉城防军的统帅,只要把他握在手中,这汉城的一大半就已经落在了他的手中。所以一见朴一志跪在地下,他忙伸出手搀起朴一志,嘴里自然更是大加恭维,就些汉城防军的统领朴一志被清军的攻击力一吓,再为李溰倾心收买,立即就倒戈投降。
  李淏自然并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此刻他全心全意的领着人黄土铺路,净水洒道迎接自己的兄长归来。虽然兄弟之间十年未见,他以为那份血脉相通自然不会轻易割舍。至于说到王位的争夺,于此他倒没有那么多心思。
  此刻他满心欢喜的欢迎自己的兄长,希望兄长回来主持大局,好有一日可率大军恢复中华,为大明的复苏进朝鲜李氏应尽之力。至于他为何会心怀中原战事,简单来说两个原因:一报恩,二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至于臣伏满清对于这自认为身属“小中华”的他来说无异于认贼作父之举。
  至于安排朴一志前往清营稿军,顺便探听虚实,无非是防患于未燃罢了。然而,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已经成为了同胞兄长昭显世子李溰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很快所谓的吉时临近。汉城之中欢迎的鞭炮声和鼓乐声齐齐响起,穿戴一新的李淏来到父亲面前,请仁祖大王李倧主持祭于祀地,然后出城恭迎接“胡皇”使者入城。
  可是当他来到父亲歇息的庆熙宫会祥殿内之时,所见到的情景使他一愣。不过他很快意识到,父亲已经下了某种决断。
  仁宗皇帝一身光鲜皇袍看上去有些臃肿,脸上泛着一层不健康的潮红,表情严厉。
  而他的面前直挺挺的跪着自己最小的同胞兄龙城大君李滚,他是一千禁军的领军首领。他所率禁军装备优良,马披皮甲,人着鳞衣,长弓、倭刀、长枪无一不备,全部骑兵的禁军也是朝鲜军中实力最强的军队,是兄弟二人耗费无数心血建立起来的一支劲旅。
  “凤林大君听旨!”他才向前走进,忽然听到父亲仁祖大王李倧大喝一声。忙恭敬的跪在地下,行了大礼道:“儿臣李淏接旨。”
  “……着凤林大君与龙城大君李滚即刻率全部禁军前往釜山公干,一切行止均依秘旨行事,即刻起兵不得迟误,钦此。”
  凤林大君李淏和龙城大君李滚立即应到“儿臣接旨,依旨行事!”
  随着吉时已到,接旨的队伍,装扮一新吹吹打打的向城外行去。队伍中间,是仁祖李倧乘坐的暖轿,身后跟着的是徒步行进了文武百官。
  防军将领朴一志已经安排心腹手下在昭显世子及清廷使臣多青进城的道路之上,好在有人袭击之时加以保护。防军官兵一个个着坚执锐于防区来回巡逻,足可见朴一志对于昭显世子的一番“忠心”。而更多的士兵以保护迎接清使的队伍为名,跟在后面。
  轿内的仁祖李倧随着队伍的行进,脸色越发显得随郁。父亲去迎接儿子,虽然名义是迎接清廷前来宣旨的钦差,实际是向他一件宣布一件铁一般的事实,王位将要移交给昭显世子李溰,否则清廷不会让他的生命再继续下去。
  然而,仁祖大王李倧却是个进行守朝鲜内斗的君王。天启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鲜发生宫廷政变。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党势力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的别墅内会合,打入庆云宫,发动宫廷政变。三月十三日晨,绫阳君李倧即位于庆云宫之别堂。是为李朝仁祖。仁祖即位后,光海君的亲信——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被赐死,光海君和家人被流放到乔桐岛。
  他心中稍有悲哀,看来这党争及兄弟阋墙之事又要在他的眼前暴发,怎能不让他心如刀搅?只是时机不能再等,要知道以八旗精兵攻击汉城实在不算是一件如何费力的事情,只要那个仵逆子进了汉城一切都就完了。
  此刻他已经下定决心,定不受此耻辱,即使了结残生亦在所不惜。心中欣慰的是,自己最钟爱的儿子已经率精兵离开汉城前往釜山,他此刻要作的就是结下这个死结,让两子永远不忘此恨,将来率领各路勤王兵马为他报仇雪恨。
  他心里想着,外面队伍已经来到了大道附近,大道那边不远的地方就是清军大营。数十骑清军骑兵从使营中飞奔而出,直奔迎接队伍之前,大声呼喝。
  “使营近前当缓步而行,车轿坐骑一律不得行走”
  随着外面的清军营官运亨通一声高喝,如同雪地之中蠕动的长蛇一般的队伍停了下来。
  “着藩国君王李氏讳倧前往使营迎天朝上使进城一一!”
  几乎在声音传入轿内的一瞬间,仁祖李倧原本满布病态潮红的脸色起了变化,似乎一股涌动的热血喷涂在脸上,使他的脸上瞬间腾起一团煞气。他猛然一掀暖轿的门帘,原本病中常显得佝偻的身体挺直了起来,手中更是拈着一把长剑,回身向迎使队伍大呼。
  “胡虏使节就在眼前,儿等随我上前杀敌……杀呀……”
  随着仁祖大王李倧一声高呼,迎使队伍突然抛掉手中的旌旗,乐器,汇成一股洪流直向清军大营扑去。
  按照仁祖大王李倧的打算,只要迎使队伍进行冲击,防军自然紧随其后,如果侥幸得胜,则下旨宣回二子便罢。如果不幸兵败,二子亦已经展翅而翔,将来自己血仇自然得报。
  就在迎使队伍大呼之中扑向清使大营之时,的确把清营之中的多青和昭显世子李溰打了个措手不及。
  


第二章 扶桑血劫 14节朝鲜事变…入城之胡

  
  看着愿本如同长蛇一般的迎使队伍,突然散开,如同潮水一般向清营涌来,已经换了华服的昭显世子李溰和多青两人讶然失色。
  要按多青的设想,朝鲜君臣虽然对于父王迎儿臣多有怨言,只是他们不敢也没有能力进行抵抗。最后只能是忍耻隐辱迎接世子进城,然后在多青的五千精兵威逼之下,仁祖大王李倧传位昭显世子,到那时虽然朝鲜可能没有那么强的国力派军入华作战,但侧后之危已解,且能防止扶桑与郑家联手自海上来攻。
  所以他只是按照多尔衮所授计策,收服朴一志控制人数一万的都城御营厅,自然就可安然进城,他想不出朝鲜君臣如果没有都城御营厅的军力相助能翻起什么大浪来。
  站在使营处的李溰虽然没有料想到迎使的队伍会向他们发起攻击,尤其起先挥剑之人他看了个一清二楚,那个头发斑白的不老父又是哪个,一股酸涩涌上心头。可是,他心中的感情丝毫没有显示在脸上。
  李淏眼中冒出两点寒光,嘴里淡淡向多青道:“多将军,如若我所料不错,定然有宗族子弟逃往釜山,那儿城大兵多,将来必成祸患,还请将军派一支人马向釜山方向追逃,杀无赦。”
  多青看了瞟了他一眼,李淏眼中冒出的寒光使他不由也冷到心底。他脸上毫无表情,也就没有说话,只是信手一挥传下令去。满清八旗的骑兵不愧是训练有素,几乎眨眼之间一个千人队从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