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使们唯唯诺诺陪着笑脸答应了,虽然没有拿到黄家的回信,但是得到了口信回皮岛复命。
第五百一十八章: 阵斩李九成
东江镇反骨仔知道黄家不回信是不想落下跟他们暗中有联络的把柄,他们知道黄家人一诺千金,能够口头答应中立已经谢天谢地,哪敢挑衅,果然跟黄家商船相安无事。
荷香见东江镇叛军不但没有在黄家湾岛附近出现,连黄家山岛和觉华岛都没有敢去骚扰,安心了不少,静观其变。
大明朝廷过完了惴惴不安的新年,黑虎被崇祯点将,给了他右都督的荣勋实授山海关总兵率领本部人马和武经略马世龙的队伍入关去登莱平叛。
山东也有兵马可调,其他人马战斗力不值一提,唯独鳌山卫指挥同知鲁承祖带领的一千余人马一枝独秀。
崇祯四年十二月,鲁承祖奉调率领人马进入平度州境内击贼。
虽然鲁承祖麾下的大部分正兵战士都随着家主远去南方作战,但是时隔半年,一直勤练不已的乡勇战斗力又提升了不少,关键是火器犀利。
高举“战神”大旗的浮山所明军在平度遇上一支乱军,嗷嗷叫着冲锋的卫所军,叛军根本没见过,因为司空见惯的卫所军如同农民,根本没有一丝战斗力。
这个鳌山卫的卫所军难道吃错药了?怎么一个个如同狼崽子一半?
有些东江镇老兵见到了“战神”大旗才知道对手有可能是黄胜大人的余部,终于明白了“战神”人马可不是徒有虚名。
鲁承祖的卫所军还没来得及好好冲杀一番,叛军就溃败了,漫山遍野夺路而逃。
他虽然只得到了七百余级斩获,但是明军对阵登莱孔有德叛军的第一次胜利,朝廷自然要厚待之以激励各路明军奋勇向前。
朝廷的封赏这一次特别快,鲁承祖连升两级被朝廷委任为青、胶参将,带着本部人马会同右都督黑虎、武经略马世龙的队伍参加平叛。
黑虎见鲁承祖没有打自己的旗号而是依旧打着“黄”“战神”大旗,他如今作为平叛主将吃水不忘挖井人,也高调的打起“战神”“黄”字大旗。
这个旗帜一打出效果太好了,一路上简直是箪食壶浆,老百姓根本不是如同见到其他明军过境那般躲着走。
黑虎的队伍也是军纪严明,一切规章制度都是照搬黄家私兵,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那是必须的。
鲁承祖的人马更是山东子弟兵,当然善待父老乡亲。
他们也用不着靠抢劫吃饭,永平府有了粮食结余,足以供给黑虎大军的耗用,连马世龙的人马都沾光了。
登莱糜烂流民遍地,鲁承祖提供粮食派出乡勇组织他们往浮山所迁徙,一小部分留下准备再占取土地屯垦,大部分乘海船南下海南岛或者交趾安家落户。
鲁承祖是黄胜手把手带出来的第一批学生,如今的官职已经高于卫指挥使,吞下自己已经渗透几年的鳌山卫那是必然。
山东平叛最终得益者是黄胜已经毋庸置疑,打着“战神”大旗的明军不仅秋毫无犯还扶危济困,菩萨兵的美谈在山东半岛家喻户晓,投奔“战神”的山东好汉多不胜数。
东江镇的兵痞见到了战神大旗,无不望风而逃,黑虎、鲁承祖一路收复所有被孔有德部占领的州县直逼登州。
捷报送达京师,崇祯皇帝欷不已,黄胜的形象不断出现在他的脑海,此时此景他不知该如何任用这位能力超群得可怕的“战神”了。
随即又有山东捷报传来,黑虎率军和李九成部三月七日野战于登州西二十里。
那是叛军的始作俑者李九成被不断的胜利自我膨胀得不可一世,东江镇诸将都不敢跟“战神”的人马对决,没人敢出战。
李九成见孔有德的威势又逐步盖过自己,他想要立下奇功夺取叛军第一人的位置,根本不理睬孔有德、耿仲明几个的劝阻,蛊惑几千人马出登州城跟黑虎大军鏖战。
黑虎见登州居然出来了一支五花八门的人马野战,直接率部冲击,乱哄哄的叛军阵列未成,“战神”的人马就结阵如墙压了过来。
黑虎的骑兵有可能是当今时代最好的队伍,跟建奴重骑兵对冲都不落下风,李九成的乌合之众如何能敌?
黑虎一马当先箭发连珠,叛军首领李九成为了获得勇冠三军的美名捞取成为老大的资本,也带着心腹家丁冲在最前面。
两军的主将都是悍勇之辈,居然同时身先士卒可歌可叹。
黑虎惹麻烦了,被家主知道又要挨揍,黄胜早就明文规定,军官不是用来冲阵的,每个人都肩负着指挥麾下战士更加有效、有组织杀敌的使命。
黑虎虽然违抗军令亲自冲杀,虽然被黄胜处罚已是必然,但是此情此景效果太好,他的麾下为了确保主将安全也一个个不要命的冲击敌军。
两军接近乱箭对射,黑虎的钢箭又准又狠,李九成被射杀阵前,叛军气势被夺瞬间崩溃被明军随后掩杀两千余。
由于黑虎的骑兵突击迅猛,在城头观战的孔有德、耿仲明等等反骨仔害怕被“战神”骑兵突入,不敢开城接纳败兵。
剩下的两三千残兵败将根本没有机会逃入登州,溃散了,钻入老林上了山岗,这些贼骨头祸乱地方已是必然。
经此一战,孔有德部已经丧胆,他们终于亲眼见到了“战神”人马的彪悍和威猛,一个个感到后怕。
此时“战神”主力还不在这里,主将南安侯远在几千里外。偏师跟悍勇的李九成部冲杀都如同砍瓜切菜,以后这个日子怎么过?
唉!得过且过吧!东江镇叛军再也不敢出战,如今龟缩在登州城消极防守,他们知道黄胜的一贯作风,杀人时也收敛许多。
平叛大军的这一次战斗可以算大捷,因为叛军大头目李九成授首,首级已经由六百里加急送达京师。
衮衮诸公在朝堂上纷纷议论黄胜大人,人人都在叹息,大家悔不当初,如果黄胜任辽东经略哪里会让大明遭受如此大败,根本不会出现孔有德诸般宵小。
盘踞登州的叛军势大,他们凭城固守,拥有的火炮居然多过明军。黑虎、鲁承祖的兵力、火力都不占优势当然不会贸然攻城。
这是黄家所有将领的必修课,人人都会珍惜麾下战士的生命,以最小损失战斗是首选,如果伤亡不可控,果断放弃军事行动留得青山在。
不断有被叛军打散的山东籍明军前来集结,有许多人是张可大的部下,经过询问这些知道登州内情的将士,黑虎得知登州城中粮食有限。
他跟马世龙和鲁承祖商议,也不向朝廷请求援兵,准备分守要地,等叛军粮尽突围时以骑兵优势一举剿灭。
第五百一十九章:计擒祖大寿
祖大寿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他能够抛下自己的几个儿子和诸多出生入死的老部下,用阴谋诡计逃回锦州就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这个人完全是个只顾自己利益的卑鄙小人,为了他自己连儿子都可以舍弃,这样的人眼中怎么可能有大义?指望祖大寿精忠报国简直如同与虎谋皮。
逃亡锦州的祖大寿可不是甘于做个无兵无权的少传总兵官,他妄图夺回锦州的兵权。
何可纲以前是副将,麾下人马只有祖大寿的四成,一直被祖大寿压制,现在当然不可能还会听命这个丢了一万五千人马,丢了驻守城池不清不楚活着走回来的总兵官。
建奴撤兵后又有零散的大明驻防大凌河城的兵丁逃回锦州,祖大寿曾经投降建奴的事情暴露了。
何可纲将信将疑派出心腹监视祖大寿,无意中截获祖大寿和建奴来往的信件。
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何可纲怒不可遏,密奏朝廷祖大寿降敌之事。
崇祯皇帝接到密报勃然大怒,往事的一幕幕又涌上心头,他决定派缇骑逮拿祖大寿满门回京,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上任不久的东厂提督曹化淳。
曹化淳可谓位高权重,不仅是大明第一特务组织东厂的最高领导,而且提督京营戎政。
崇祯知道祖大寿在辽东经营多年,关系网盘根错节,稍一不慎会直接导致祖大寿带着人马判明投敌,叮嘱曹化淳一定要用心思巧取。
曹化淳是信王潜邸的旧人,是崇祯看重且无条件信赖之人,皇帝能够托付如此重任与他就可见一斑。
接到这个棘手的任务曹化淳愁坏了,在辽东万军之中擒拿叛将归谈何容易。
辽东将门沆瀣一气曹化淳早有耳闻,东厂番子千里迢迢去了,被那些军阀斩杀后,报上厂公麾下时运不济遭遇建奴突袭全部力战而死,朝廷吃个哑巴亏也无可奈何啊!
唉!难啊难!厂公在家里长吁短叹。
吕直见干爹如此萎靡询问道:“干爹,不知您何事烦恼?”
曹化淳看着吕直想起了牵线搭桥见表妹荷香之事,条件反射般想起了南安侯黄胜,问道:“你最近可有跟黄胜侯爷的家将来往?”
“没有,但是如果干爹要找他们联络倒也容易。”
“好、好、好,有了‘战神’黄大人的麾下协助,大事可成。”
曹化淳下了决心,派吕直联系黄家人马,和东厂共同商议如何逮拿祖大寿。
他知道这位远亲经营辽东多年可谓众望所归,虽然主力远去南海,想必留守老家的麾下也不会太弱。
吕直联系上了汤道衡坦言曹老公奉旨捉拿祖大寿,由于辽东形势错综复杂,担心祖大寿谋反投降后金,请黄家动用辽东关系网协助。
汤道衡火速禀告北直隶军情处主官钱猛,随即几个北直隶军情处最高头目开会定计。
崇祯五年三月底,忠明堡出发了一支两千人马的队伍,还有两千五百余在忠明堡征用的民夫推着独轮车、赶着四轮马车跟随。
他们冠冕堂皇的任务是给锦州送粮草和装备,由于去年锦州屯田的麦子被建奴收割,锦州缺粮,因此春荒之时送粮草合情合理。
这两千人马一小半是驻守忠明堡的黄家火枪手和最近才升级的高级乡勇,还有一千二百是庆格尔泰精选后派出的骑兵。
忠明堡的两千五百多民夫也不那么纯粹,里面初级乡勇、中级乡勇有一大半,战斗力恐怕能够干翻普通大明边军。
吕直为了立功得到干爹赏识争取早日出人头地,讨了这个看似很危险的差事带着十几个东厂幡子化妆成一个随军主簿参与行动。
相关文书和兵牌一应俱全,军前送粮人马轻而易举进入锦州城,主持行动的左守权马上联络到了在锦州明军里的特工。
明军主将乃是军情处主要监视对象,祖大寿的官邸又不是什么秘密所在,左守权、汤道衡很快掌握了祖大寿的情况,得到了他家的详细地图。
左守权派出盯梢点对祖家进行监视,为了不打草惊蛇连何可纲都没有预先通知,当天夜里四更,一千余人马包围了祖大寿府邸。
与此同时,两千五百民夫在汤道衡指挥下,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推着车用粮袋把锦州四个城门洞堵得严严实实,城里的人想要离开恐怕不容易。
吕直一直参与其中,他不懂排兵布阵很乖很听话,黄家人让他干啥他就干啥。
黄家人一个个都是如此精干,连细节都反复推敲以确保绝无遗漏,把太监吕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见一切都在按照黄家人一直讲的那个什么预案进行,知道如今智珠在握,由东厂番子簇拥着高调来到锦州原辽东巡抚官署击鼓聚将宣读圣旨。
何可纲接到圣旨当然积极配合行动,派遣心腹将领分守四门,亲自带着一群锦州文武赶去被包围的祖大寿总兵府。
包围总兵府的指挥官是左守权,他手上有黄家正兵火枪手一个百总,现在都是荷枪实弹排列攻击队形。
听到聚将鼓声的祖大寿也急匆匆起床穿戴整齐准备去巡抚衙门,谁知已经无法出门。
家丁头子祖宽告知家主,府邸被来路不明的一支人马团团包围。
很明显是东窗事发,祖大寿后背发凉,他毕竟征战多年反应迅速,马上命令集合家丁准备死战突围。
左守权见祖大寿府邸的家丁蠢蠢欲动,冷笑数声,他胸有成竹,知道落入黄家算计的敌人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有能够逃出生天的意外。
他传令麾下高度戒备,防止猎捕对象狗急跳墙。
对方乃是明军不可以不教而诛,这是黄家私兵的规矩。
黄家火枪手齐声宣读已经熟知的圣旨内容接连三遍,祖大寿见曾经投敌之事败露本来还想负隅顽抗,谁知被嚎啕大哭的老妻死死地抱住大腿。
她道:“老爷,朝廷只不过是拿老爷去京师问罪,结果还不得而知,您现在不奉旨如同谋反,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啊!”
“妇人之见,我若被逮拿去了京师安有命在?如今奋力一搏说不定还能逃出生天。”
就在这时急匆匆赶到现场的何可纲声音响起:“祖少传,本官已经派了重兵把守四门,如今城门都被堵死,包围你府邸的可不是锦州人马,他们是黄胜侯爷的前关前道火枪手,你最好束手就擒,如果敢造反,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太监吕直这时早已穿上自己的官服,他见已经围死了祖大寿,知道大事成矣!尖着嗓子对那些和明军对峙的祖家家丁道:
“圣上下旨捉拿祖大寿去京师问罪,从众既往不咎,你们难道不是大明兵丁,不是朝廷供养,可知谋逆如果朝廷治罪会株连九族?”
第五百二十章:卷土重来
太监都是天子近臣,他的喊话效果不错,严阵以待的祖大寿家丁乱哄哄议论起来。
左守权大喝:“本官乃是‘战神’黄胜侯爷家将,今日奉旨捉贼,如果谁敢抗旨不尊杀无赦。”
黄家私兵一齐高喊:“奉旨捉贼,放下武器,否则杀无赦。”
黄家人马在辽东可是如神一样的存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威名人人敬仰。
“当啷。”一个家丁扔下了刀子举着手跑出队列,随即“当啷、当啷……。”之声不绝于耳,大多数家丁选择投降朝廷。
家丁头子祖宽见大势已去,跌跌撞撞跑进了后堂扑通一声跪在祖大寿脚下道:“大人,不能谋反啊!卑职也无法命令麾下跟朝廷人马动手啊!”
祖大寿颓然坐下,喃喃道:“完了,早知今日还不如不回来呢!”
祖大寿最终放弃了抵抗缴械投降,原本历史上的他死活不离开辽东,不离开自己的部队,朝廷的召见被他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搪塞就是不挪窝。
崇祯皇帝被祖大寿要挟无可奈何还得养着他,不断加官进爵给好处。
而由于黄胜横空出世,这位脚踩两只船的军阀被生擒。有一副对联较好的刻画出了这位首鼠两端军阀的形象。
“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瞧瞧这个袁崇焕扶植倚重的第一大将,他哪里对朝廷有一丝忠义,他为什么不肯投降后金?
因为他每年拿着大明若干辽饷,走私物资粮草卖给蒙古甚至后金牟取暴利,在辽东吃香喝辣过着奢靡的日子如同土皇帝一般。
后金军事贵族能够给他什么?不但不能给他兵马钱粮,他还必须夹着尾巴做人。
看看崇祯皇帝多么不识人不会用人,这位“献城卖国卖友里外不是人”的祖大寿在历史上玩了大明王朝小二十年,一直到崇祯十五年再次献锦州投降红歹是,崇祯皇帝却无可奈何。
这位祖大寿还是个地地道道的魔鬼,守大凌河城是把一万余民夫吃光了投降,守锦州又是吃光了老百姓后投降。
大明有了黄胜,终于不会受这个小人的窝囊气,祖大寿被成功逮拿,他家还在大明的家小有一百多口,全部被抓捕,左守权哪里会跟祖大寿客气,抄家。
吕直也不含糊,拷饷,他不敢对祖大寿用刑,可是祖家的管家、姨太太有十几个呢,根本没有用得着打几下,他们一个个竹筒倒豆子交代得干干净净。
抄没祖大寿家产一共获得财物价银五十七万余两白银。不动产如祖家豪宅、城外田亩等等无法变现只能作罢,交予锦州公用。
最后黄家分了十万两,吕直拿了十万,给了何可纲六万两,打赏了庆格尔泰手下一人十两银子去掉了一万二千两,其余全部押解京师成为皇上内帑。
打了一个辽东大土豪,崇祯皇帝内帑入账三十万两很不错,从今往后祖大寿这个拥兵自重讹诈大明的总兵官烟消云散。
四月份祖大寿的一大家子才被押解进京,崇祯皇帝心里其实相当憎恨祖大寿这个军头,只不过投鼠忌器不敢逮拿他正法。
崇祯下了决心缉捕祖大寿后一直在忐忑中等待,见曹化淳派出东厂番子没有激起兵变成功押回祖大寿满门,相当高兴,给了曹化淳不少赏赐。
祖大寿被投入诏狱,接下来就是经三司会审定罪,他的妹夫吴襄此时根本不出面活动救这个大舅子,恰恰相反他要置祖大寿于死地。
大凌河城守军满城皆降,唯独吴襄的儿子吴三桂不肯判明,率领六百余骑血战大凌河城外为国尽忠。
崇祯皇帝感佩三桂子忠义,厚赏他老子吴襄,本来给吴襄的平西伯是个流爵,如今变成了世袭罔替。
儿子的血铺就了吴襄的升官道路,他当然会想起儿子的诸般好处,对大舅子祖大寿恨之入骨。祖大寿众叛亲离死期不远了。
皇帝实在不信任文武百官,更加不信任那些骄兵悍将,派出太监去各地督军。此时的崇祯也走上了哥哥天启帝的老路,开始重用太监。
可惜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留着魏忠贤和他的班底多好。
吕直因为这一次逮拿祖大寿立功得宠,被委任为辽东监军之一派驻锦州,监军所有的关外人马。
太监的办事效率比文武百官高多了,接到中旨的第二天没有一个监军太监滞留京师,都是快马加鞭去上任。
吕直脑瓜子灵活,他见识了黄家人在辽东的号召力,恳请干爹曹化淳请黄家派出一些家丁陪着他赴任。
辽东形势堪忧,一直让天子心力交瘁,曹化淳对崇祯当然忠心耿耿,他知道黄胜虽然远在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