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公子风流-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章程,进行一些增补。”

    “哦。”郝风楼端起茶来,慢腾腾的到:“倒是辛苦了徐同知。”

    周司吏笑了:“徐同知是素来敬重大人的,大人在东厂的时候,他倒是颇为着急。还有……”似乎想起了什么事,周司吏从袖子里拿出一份花名册,压低声音:“大人命学生仔细看着这镇抚司,学生将一些关系进行了清理,还请大人过目。”

    郝风楼拿过花名册,里头密密麻麻的写着许多人的背景,以及各种资历,比如徐友海,上头就写他曾是燕山左卫出生,后头特意标注了张家的字样,立了什么功劳,此后调任何处,最后是哪个拍板命他入锦衣卫公干,在卫中,又做过一些事。

    几乎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在标注的十分详尽,由此可见,周司吏是个十分谨慎且细心之人。

    郝风楼不无欣赏的笑了笑:“辛苦了你,如今你的职事还在东城,可是差事却在北镇府司,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我早已说过,要给一些老兄弟谋个前程,所以打算让你到经历司去,当然,经历眼下是不可能的,那是将来的事,眼下,先先磨砺一阵子吧。”

    地方上做司吏,其实是很自在和快活的,必竟是千户跟前的人,若是得到千户信任,那便是千户所中的二号人物,周司吏和曾健的关系一向很好,所以在东城很吃得开。这一次将他调入经历司,却没有得到晋升,其实是吃了亏的。

    可是周司吏却依旧很是感动,原因无他,对别人来说,这或许不是什么好事,可是得到如今锦衣卫中的一号人物青睐,让他在经历司磨砺,这其实,就是让他积攒资历,等到时机成熟,郝大人依然在当锦衣卫这个家,将来的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

    周司吏连忙道:“谢过大人。”

    郝风楼似乎触动了什么心事,不禁把手中的奏报放下,笑吟吟的道:“不必谢,我们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是老兄弟,当年的时候,本官任百户,许多地方,就曾仰仗于你,如今呢,本官已小有成就,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若是你依旧还在原地打转,有人会戳本官脊梁骨的,哎……这世上的事啊,都是如此,每天都有人震天响的喊着,说什么举贤避亲,说什么公门无私谊,这些话,有些时候,当真可笑。这人做了官,若是没有自己的门生故吏,不能给大家谋点好处,谁愿意跟着你?你连一个人都差遣不动,就算差遣动了,人家也是出工不出力,这官做下来,又能办成几件事?大家为你效劳,不就是为了一个前途么?大家跟着你,不就是想谋个好出路么?若是你这官将自己的亲近之人拒之门外,反而去提拔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用不了多久,你就成了庙里的城隍爷了,空有一身泥塑之身,享受香火,却什么都办不成。、”

    “所以啊,依我看,官做到了一定地步,就得结党,不结党,就不能成事,结了党,也就得营私,得将自己的人都安插起来,大家猜知道你的本事,才有更多人愿意来依附,更多人真心实意为你办事,否则那些个读书人,一个个轻蔑道一句朋比为奸,结果呢?他们做了官,为何也都如此?大官招揽门生故吏,小官呢,四处寻觅大树,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一次,锦衣卫只怕要动动筋骨,得有一批人,提上来,曾健就很不错,这事儿,本官得参详一下,眼下却也不急,周司吏若是有什么建言,随时来找我说说。”

    周司吏明白了,忙道:“大人所言,实是字字珠玑。”

    郝风楼似乎有点享受这种奉承的感觉了,他突然意识到,这世上真正的快感,绝非是男女之爱,也未必来自于什么美酒佳肴,真正的痛快,似乎是人和人之间的感觉,所谓衣锦还乡,所谓金榜题名,说穿了,无非享受的就是那种刮目相看,高高在上的感觉罢了。

    “你下去吧,哦,宫中想必会有消息来,且看陛下什么时候召见,有了人来,立即传报。”

    ……………………………………………………………………………………………………………………………………………………………………………………………………………………………………………………………………………………

    天下的事,在皇帝老子眼里,无非都是麻烦,一个麻烦消停了,另一个麻烦,却又出现,如此反复,教人觉得有些头痛。

    朱棣近来显得老了一些,有时忍不住抚着自己的赘肉感叹一番想一想前事,唏嘘不已。

    只不过他也只能唏嘘而已,即便是贵为皇帝,有些事,也不是他所能改变,从前那些老兄弟,各有各的差事,见了自己时,更加恭敬,这让朱棣有一种错觉,仿佛在朱棣眼里,这些人已经变了一个人,已经变得自己有些不太认识了。

    汉王也是如此。

    朱棣拿着大同的奏疏,不由露出几分冷意。

    这份奏报,是北直隶那边传来的,北京御史上奏,说是汉王到了大同之后,立即与边关各镇的武官打成一片,北平都指挥使居然亲自去大同见汉王,日夜饮宴,很是快活,这还不算,问题就在于,大同知府觉得不是个事儿,不免要腹诽几句,去见汉王,陈说厉害,说是关外蠢蠢欲动,似有大规模兵马调拨的可能,此时殿下理应备战,同时约束边镇官兵,做好万全之策。

    汉王大怒,将这大同知府狠狠抽了一顿,还扬言,本王奉召来此,自有主张,何须你一介州牧官来赘言。

    朱棣见了奏疏之后,实在气得不轻,其实朱棣也知道,汉王的性子,和文官本来就势同水火,这份弹劾奏疏,可能会和事实有些出入,不过牵涉到了皇子,那御史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歪曲事实,料来汉王痛打知府之事,是千真万确,这汉王在他眼里,一直都是个乖孩子,怎么到了大同,就成了这个样子?

    ……………………………………………………………………………………………………………………………………………………………………………………………………………………

    第二章送到,依旧恳求月票,更新确实不给力,可是老虎也确实有事,哎,不说也罢。(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建文天子

    自然,对朱棣来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儿子骄横一些,不是坏事,辛辛苦苦打江山,不就是为了随心所欲?

    汉王的性子,很像自己,或许换作自己,或许也会这样做。

    汉王骄横,是出了名的,隔三差五都有御史来告状,而朱棣为此,也只是一笑而过罢了。

    明知自己儿子就是这么个人,这个儿子无论是性格还是相貌都酷似自己,朱棣理应,更加疼爱才是,一个知府打了也就打了,可问题没有这样的简单,因为这里头牵涉到的,却是朱棣的一件心事。

    朱棣派汉王去边镇的目的,可不是让汉王去和边将们联谊,而是整肃边军的,也就是说,边将日渐骄横,这不但使在面对关外威胁时,大明的边关露出致命破绽,更重要的是,朱棣绝不容忍这样的事发生。

    可是,汉王没有去整肃军纪,他去了那里,理应知道边镇的诸多恶迹,偏偏,他不但没有去理会,反而是和这些丘八厮混一起,如鱼得水。

    他想做什么?

    朱棣可以容忍汉王任何一个毛病,因为这是他的儿子,自己的儿子做什么事,当爹的理应都能忍受,偏偏这一点,却是朱棣决不能容忍的。

    朱棣反反复复,将奏疏看了许多遍,拿起来又丢掉,丢了又捡起来,反复的在权衡,无休止的在沉吟着什么。

    有一种可能,如灵光乍现一般出现在他的脑海深处。渐渐的开始挥之不去了。

    这个人……

    不,这个儿子,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无望。是不是已经预感到了什么,所以……要效仿自己么?

    边镇数十万精兵,而汉王与边镇的关系又最是亲密,边镇上下,都巴望着汉王能够克继大统,况且这几日,朝廷中所释放出来的信号。分明是要好好整顿边镇,这就意味着,会有许多的人头即将落地。这些人狗急跳墙,与汉王勾搭一起……

    不敢想象,不敢想象啊。

    朱棣其实从不担心有人效仿自己当年靖难的行径,因为在他看来。他不是建文。有人想反到造反的祖师爷头上,朱棣会毫不犹豫将这人的脑袋拧下来。

    可是……

    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的至亲。

    朱棣眼眸微微眯着,冷冽又温柔,复杂无比。

    他长长叹了口气,正在这时,却有人来报:“陛下,通政司新近送来的两份加急奏疏。恳请陛下立即过目。”

    朱棣听罢,端坐御案之后。手抚案牍,慢悠悠的道:“拿来。”

    两份奏疏递上,这第一份,又让朱棣有些头疼,却是锦衣卫的事,说是指挥使同知,为郝风楼所杀,已有御史捕风捉影,具实弹劾,只是具体内情,却是不祥。

    朱棣看了奏疏,却也只是笑了笑,便搁置一边了。

    这种事,说大很大,同知都敢杀,真是胆大包天了。

    不过朱棣还是决定将此事暂先压下,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朱棣知道,郝风楼看似鲁莽,却绝不是一个无的放矢之人,他既然敢动手,那么就说明,这家伙肯定会有后招,肯定有足够的理由。

    关于这一点,朱棣很是自信,既然如此,若是自己兴师问罪,反而显得他这天子,不能知人善任,到时候寻个机会,随口一问便是,不必如此大张旗鼓。

    况且……

    朱棣是个很踏实的人,或许在别人眼里,这种事难以接受,他却相信,郝风楼敢这么做,正因为是了解自己,而郝风楼所了解的,必定是要做大事,也就是说,郝风楼虽然只是暂代锦衣卫,可是很明显,他想切切实实的做出一番大事来,要做大事,首要的就是整肃内部,使上下一心,铲除掉内部的掣肘,方才能团结一致,挥如臂使,随心所欲的发挥自己的才干。

    在这一点上,朱棣不禁有些惆怅,自己那儿子,堂堂的汉王,不能做到的事,郝风楼的表现却是如此的果决,在这一点上,汉王和郝风楼相比,远远不如。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朱棣做的就是大事,当然懂,既然懂,那就不要多问,到时候只看这个家伙,最后会把锦衣卫折腾成什么样子,岂不是更好?

    想到这里,朱棣竟有几分期待了,他不由莞尔,心情没有沉重,反而舒服了不少。

    郝风楼这个家伙,做人和做事,总是透着那么一股子神秘,不到最后一刻,即便连朱棣也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惊喜,每每想到这些,朱棣这沉闷的帝王生活,就朵了几许期待。

    “由着他去吧,且看他又要玩出什么来。”朱棣莞尔,将奏疏束之高阁。

    倒是这第二份奏疏,让朱棣猛地心惊。

    他打开一看,便见奏疏上写道:“臣福建漳州知府奏陈,漳州左近,有三平寺,香火旺盛,近来却多有形迹可疑之人,出入其间,微臣听闻奏报,不敢携带,命差役人等,前去查探,探出一年之前,有僧人姓黄,用的乃是建文三年的度牒,此和尚有随扈十余人,虽是僧人打扮,面色却俱都不善,行迹尤为可疑,遇有差役,便露出惶然之色,微臣不敢怠慢,命人拿捕,本以为只是区区蟊贼,谁知拿捕之后,才知事有蹊跷,其中内情,微臣不敢尽言,事出突然,微臣亦是无措,此事牵涉甚大,微臣不敢闻,也不敢继续问,如今已将黄姓僧人人等,俱都解送入京,恳请陛下圣裁。”

    朱棣的脸色,骤然变了,建文三年的度牒……黄姓僧人……不敢闻不敢去问……

    这个僧人是谁?

    其实朱棣不用去问,就已明白。

    当时建文出逃,坊间早有传闻,说是扮作了僧人,紧急出走,朱棣曾命人分析过,觉得确实可信,所以朱棣命人前去鸿胪寺,命人前去调了太常寺所有僧人的资料,尤其是靖难时期颁发了度牒地僧人,命人四处查探,便是想借此,查出一点蛛丝马迹。

    只是可惜,虽然绝大多数都已经摸清了底细,可是依旧有不少漏网之鱼,一时之间,也差不出什么出处,盖因为那时候太常寺着火,许多存档,俱都不见了踪影。

    这就更加印证了朱棣的猜想,当时靖难已经接近大功告成,建文大惊失色,必定有心腹之人,谋划后事,一方面紧急在太常寺颁发了诸多度牒,与此同时,放了一把火,将所有的踪迹抹去。、

    这些度牒在外,依旧成了身份的证明,可是朝廷这边却又断了线索。

    而现在……这个人出现了,想不到他出现在漳州,聊来是本打算坐船出海,可是朝廷决心下西洋之后,觉得不妙,便决心先在漳州隐藏。

    寺庙确实是最好的容身之所,一方面,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轻易查访,又可隐匿于山野,了无踪迹,只是想不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朱棣不由激动起来,一时之间,竟是一下子将所有的烦恼抛之脑后,激动的站起来,背着手,来回踱步走动。

    终于……要了却一桩心事了么?

    看着那銮椅,朱棣一时失神。

    叔侄之间,看来是要来个了断了,朱棣突然很想见到那个人,不知道那个人怎么样了,是不是依旧还怀着国破家亡的愤恨,又或者在逃亡之中,风声鹤唳,早已下破了胆子。

    不过……朱棣意识到,眼下自己还有许多事要安排,这件事,首先必须不能让人轻易知道,同时,还要确认这个人的真正身份。

    而能办这件事的,只有两个衙门……厂卫。

    王安已经完了,东厂现在也已混乱,眼下,似乎只有锦衣卫了。

    朱棣突然想到了郝风楼,想到郝风楼,朱棣放心了一些,他不禁微微一笑,抿抿嘴,道:“来……来人……”

    一个内官快速进来,道:“陛下有何吩咐?”

    朱棣背着手,目光幽幽,却并不急着开头,似乎还在思量着什么,足足盯了这小内官很久,以至于这小内官跪在地上,不敢抬头,这时候朱棣才道:“命郝风楼立即入宫,明白了么?立即!”

    “遵旨。”

    朱棣又想起什么,又道:“漳州知府纪灵,朕久闻他的贤名,教化地方,颇有功劳,下条子给礼部,敕他入京,胜任户部郎中,快马加急送去,让他速速入京述职,不得有误。”

    小内官得了旨意,不敢怠慢,飞也似地去了。

    朱棣这才长长松了口气,却又不禁摇头,似乎是在想,自己是否有什么疏漏,在确定了方才的话能万无一失之后,才重新回到了御案之后,看着那奏疏,又陷入了深思。

    “朱允文啊朱允文,朕的好侄儿,你我看来就要见面了!”

    …………………………………………………………………………………………………………………………………………………………………………………………………………………………………

    第一章送到,恳求月票。(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三章:天大的事

    紫禁城接连几匹快马窜出宫去,那宝马载着黄门轻骑而出,宛如一阵旋风,须臾之间,便抵达各处。

    北镇府司照旧是戒备森严,近日纪律一新,连门禁也和平时不太相同。

    “什么人……”

    这太监已经下了马,根本懒得理这些校尉,气喘吁吁的往里头冲:“陛下有口谕,郝风楼立即入宫觐见,陛下有口谕……”

    宫中的人,往往都会气定神闲,好彰显出那么点儿皇家的气度,可是今日,却是心急火燎,像是失了魂儿一样。

    那太监见有人拦,立即取出腰牌,口里大叫,门口的校尉也不拦了,连滚带爬的前去通报。

    郝风楼在堂里听到动静,自也是出来,黄门太监也不避讳,直截了当的道:“陛下有急事相召,大人请速速入宫。”说罢,这小太监压低声音:“陛下有要事相商,在宫中已是心急如焚,大人决不可耽搁,车马已经备好,大人这就请吧。”

    郝风楼沉眉,对天子来说所谓的大事,那么势必就是非同小可了,自己哪里敢耽搁,连忙道:“公公先请。”

    这小太监何德何能,配得上郝风楼一句请字,无非,不过是郝风楼的一句谦词罢了。若是以往,以这传唤太监的身份,少不了要说一句,奴婢怎么敢当,还是郝大人先请为好,可是今日这小太监却似是已是忘了规矩,只记得赶紧入宫。竟当真信步动身。

    郝风楼跟着太监走了,北镇府司里,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又怎会不知情,各家大人那儿,早就收到了消息,一开始是以为因为同知陈新的事,宫中有了动作,可是只得知是太监传召,而非是拿办。大家便不禁起疑,陛下若是震怒,一道旨意下去。立即便叫有司查办就是,莫非还要先面了圣,摔杯为号,方才左右刀斧手杀出么?

    这显然是有悖常理。既然如此。那么臣子犯了这么大的事。不先拿办,却还召见什么?既然召见,就说明要商量事儿,天子会和一个罪臣商量事儿么?太多太多的疑窦,教人起疑,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郝大人没事了。

    还真没事了,就在昨天。动了一个锦衣卫同知,居然什么事都没有。说出来,还真没什么人敢信,可是这确实真真切切的发生,是让人有点儿傻眼。

    ……………………………………………………………………………………………………………………………………………………………………………………

    朱棣整整半个时辰,都在焦虑和欣喜中度过,对朱棣来说,今日接到的这份奏疏,实在让他有点儿不可置信,可是奏疏是真真切切的,那漳州知府什么玩笑都敢开,偏偏这种玩笑,绝不敢开,所以朱棣认为,这件事很靠谱,基本上是**不离十。

    可是……该如何处置这个侄儿呢,如何确认这个侄儿的身份呢?如何保密呢?

    漳州知府衙门,必定有人多少知道一些内情的,这一点,朱棣几乎可以确信,除此之外,押送的人可靠不可靠,这一路的安排,会有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