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三)-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月中旬,蒋军重新占领济南。8月6日,冯军为挽回颓势,发动了总攻徐州的8月攻势。经过七昼夜的激战,蒋军几乎不支,准备从陇海县正面后撤,但由于晋军行动迟缓,为保存实力而不予以配合,再加上连日大雨,战区一片泽国,后勤补给跟不上,冯军官兵极度疲劳,被迫停止了进攻。蒋军再次得到喘息机会,蒋介石抓紧时间调遣援军,并派精锐部队进入河南,威胁冯军后方。此时,阎锡山已无心恋战,密令陇海县上的晋军撤至黄河以北。8月21日,蒋介石于河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全力对付冯军,采取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使用锥形战术,在陇海线、平汉线两侧编成十三个纵队,以郑州为目标,各纵队同时向郑州钻进。9月18日,东北军张学良通电援蒋,出兵入关,随即占领平、津、石家庄,晋军退回山西,冯军腹背受敌,士气涣散。尽管冯玉祥还想“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但终因吉鸿昌、梁冠英等人降蒋和其他部将被重重包围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0月4日,汪精卫、阎锡山赴郑州促冯玉祥共同发表停战通电,8月,冯玉祥和阎锡山下野。至此,中原大战结束,冯玉祥苦心经营的军事集团就此土崩瓦解了。  

冯玉祥小传(5)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被迫“释权归田”,避居山西汾阳县峪道河。“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他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此期间,冯玉祥对蒋介石“剿共”政策深为不满,曾激励被蒋调往江西“剿共”的原西北军旧部季振同加入抗日救国行列,并说:“蒋调你们去打共产党,你们和共产党只能做朋友,不能做敌人。”不久,季振同即率部参加宁都起义。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起义,指出:“以宁都起义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冯玉祥与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率部收复多伦等失地,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蒋介石却诬蔑其“破坏整个国策”,以重兵相逼。冯玉祥被迫辞职,隐居泰山。1935年,在蒋介石答应抗日的条件下,冯玉祥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4月,冯玉祥被国民党政府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卢沟桥事变后,冯玉祥先后任第3、第6战区司令官,不久受蒋介石排斥而离职。冯玉祥在南京期间,虽被解除军职,但仍然多方奔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冯玉祥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在美国期间,他多次发表演说,揭露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祸国殃民罪行,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坚决拒绝美帝国主义对他的引诱,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1948年7月,冯玉祥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准备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归国途中,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1949年9月1日,中共中央为冯玉祥将军逝世一周年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送去的挽词中写道:“冯玉祥将军逝世周年纪念谨致悼意。”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冯玉祥将军在泰山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作者点评
冯玉祥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周恩来曾对其做过准确评价:“先生的丰功伟业,已举世闻名,自滦州起义,中经反对帝制,###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决御侮,都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冯玉祥不仅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更是一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和桀骜不驯的民主斗士。  冯玉祥出身贫寒,历经磨难,他为人正直坦率,爱打抱不平,生活简朴,热爱学习,厌恶酗酒、赌博、抽大烟等不良习气,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曾用自创的“丘八诗”写道:“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其实,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老百姓亲切称他为“布衣将军”、“民主将军”。而反动统治者却骂他“怪”,国民党###吴稚晖以为没有人能与冯玉祥合得来。实际上,冯玉祥正是以其特立独行的风格来划清与丑陋社会的界线,做到了“出污泥而不染”。尽管他在政治上曾走过一段曲折迂回的道路,甚至是倒退,曾经敌视过共产党人,然而到了晚年,他痛改前非,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反对内战,主张抗日,大踏步地走完了最后的光辉历程,完成了由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人士并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过程。  冯玉祥将军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以善于练兵、治军严明著称。其军事指挥艺术高超,善近战、夜战,常采取侧后突袭的战术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在军事理论方面,他也卓有建树,给我们留下了《抗日游击战术问答》等具有实战作用的军事典籍。在其五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他胜多负少,成功地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西北劲旅,被誉为“当世之雄”。在我国的近代军事史上,冯玉祥无疑占有一席地位。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张治中小传(1)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文白。1890年10月27日,张治中出生在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西乡洪家疃村一户农民家庭。张家祖上曾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但到张治中爷爷和父亲手上,家道早已一落千丈,败落不堪。其父靠种几亩地和闲暇时给别人做点篾器活挣点钱,一家人才得以勉强口。张治中是家里长子,因此,父母亲虽然度日维艰,还是送张治中进了私塾,让他跟先生寒窗苦读十年,希望儿子有朝一日应试及第,重振家业,光宗耀祖。1903年,张治中参加了一次清王朝的科举考试。落榜后,张治中发愤攻读,准备来年再考。但这时清王朝为维护其封建腐朽统治,借口顺应全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进行了一系列“筹办新政”的假改革。其中一项即是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学。面对关上的仕途大门,父亲决定改弦更张:他将张治中送到丰乐河镇吕德盛号百货店当了一名学徒。  对于富有远大理想的张治中来说,做一名小商人显然不是他的愿望。1907年,张治中和几位同乡远走省城安庆,看能否有机会考进一所免收学费、包吃管住的武学堂。在等待中,他过起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先后做过富家公子陪读、门房,当过“备补兵”等。后来,在一个当警察巡长朋友的帮助下,他当了一名正式警察。任务是给扬州盐运使署大门站岗。在此期间,张治中一边发愤学习新知识,一边继续等待着进入军校的机会。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但使张治中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礼,也为他带来了发展机遇。此时,他觉得“一个伟大的光明的日子到来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光复运动,如火如荼,我卷在这一个狂潮热浪的漩涡里,也变成一滴飞溅的浪花。”  1911年底,张治中前往上海参加了学生军。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但他仅任职1个月又13天,便让位于袁世凯。1月,上海学生军被调往南京,改编为临时政府陆军部入伍生团。1912年冬,在孙中山先生等人的周旋下,入伍生团的学生被收入武汉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学习。两年后,张治中又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尽管置身在军阀气息浓厚、各种恶习深重的氛围中,张治中却始终能洁身自好,怀着振兴家国的壮志,刻苦学习,努力进取。1916年,张治中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前夕,面对军阀混战、外国列强入侵的动荡局面,苦苦思索着个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917年初,张治中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安徽军阀倪嗣冲的安武军中当了一名见习军官。安武军前身是袁世凯任清廷大臣时期给他担任警卫的武卫军右翼,是一支军旗上沾满辛亥革命起义将士鲜血的反革命军队。张治中置身在这支罪恶、腐败的队伍中,觉得郁闷之极,六个月的见习期还未满,他便悄然出走,经上海再到广州,找到了时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请求参加护法运动。经孙中山介绍,张治中加入滇军第8旅并随军开赴福建###闽督军李厚基。不久,张治中严谨的军人作风和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使他受到旅长伍毓瑞的高度赏识。张治中的职位从一个挂闲职的上尉参谋,先后担任警卫队长、连长、营长。张治中带兵,从不摆长官的谱。他同士兵们同吃同住,从生活上细心关照他们,从精神上耐心教育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张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带兵方法,使他深受士兵的爱戴。不管他走到哪里,士兵们一看到这位面容文雅和气、身材高大挺拔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呼他张长官。遇到敌情,张治中总是冲锋在最前线。后来,他在回忆录中曾谈到自己一生有五次历险,其中就有三次是出现在征闽战事中。  随后,张治中又随部奉孙中山之命到广东###桂系军阀,结果部队反被军阀吞并。张治中几经辗转,又加入川军。历经四川各军阀混战,他死里逃生,再次来到上海。1922年春,张治中进入有“红色大学”之称的上海大学。当时,上海大学被视为“宣传共产主义的著名温床”,蔡和森、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曾在上海大学执教过。1923年,应伍毓瑞之邀,张治中二下广州,来到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不久,张治中加入国民党,并进入国共两党合办的黄埔军校任职。正是在黄埔军校,张治中结识了两个对他后来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一位是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另一位是共产党人周恩来。前者,他视为中国革命的希望和领袖;后者,他们互相欣赏,无所不谈。周、张二人不但从此结下深厚的友情,也使张治中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他日后成为坚定的主和派代表影响至深。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逐步走到了国民党政治舞台的中心,夺取了党政军大权。表面上,蒋介石仍打着“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但实际上,蒋介石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积极培植自己的党羽,伺机而动。北伐战争期间,1927年4月,蒋介石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公然背叛革命。张治中的精明强干,雄才大略,使他很快成为蒋介石的麾下虎将,蒋介石不断对他委以重任。但同时,蒋介石对思想激进,被学生戏称为“红色团长”的张治中又满腹狐疑,一再派人暗地里调查他是不是共产党或有通共的蛛丝马迹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张治中小传(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随着蒋介石的下野,张治中去了欧美国家。经过在国外的一番游历,面对别国的蓬勃发展,对比中国的落后、动荡和分裂,使他深受震撼。他感到,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和平与发展,才能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28年秋,张治中向国民政府辞去军政厅厅长职务,坚决请求继续到军校工作。这不仅是因为他觉得办军校是自己的专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办教育不失为一条提高国家地位的途径。经蒋介石批准,张治中被任命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次年,张治中升任教育长。对于张治中办军校的高水平,蒋介石是深信无疑的。从1928年到1937年,十年中,张治中共为国民政府培养了12000余名学生。其间,张治中曾奉命率兵参加过三次“讨逆”之战和两次抗击日寇之战。  两次淞沪抗战,即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1932年新年伊始,日海军便在上海吴淞口不断挑衅我军民,28日晚,日军公然对我上海守军发起进攻,驻上海的国民党十九路军被迫反击,“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治中面对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和妥协的投降政策,坚决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去上海阻击日寇侵略者。2月14日,张治中率领由87、88两师合成的第5军,兼辖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独立炮兵第1团山炮营,日夜兼程奔赴上海,与主动抗日的上海驻军19路军并肩作战。在前线,张治中作为左翼军指挥官,率领第5军防守在庙行镇、蕴藻浜南北两岸及吴淞口西等地。他抱着为国家民族殉职之心,留下遗书一封,表示:“……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仆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2月22日,与日寇庙行战斗一役,日寇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张治中率领第5军全体将士奋勇抵抗,战斗打得空前惨烈。及至同敌人进行肉搏战,有的伤员不能动,就对敌人用牙咬、手抓,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我方军队以死相拼的顽强作战精神,使日寇遭受严重挫败,只得仓皇撤退。张治中赴沪抗日,取得庙行首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和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一·二八〃淞沪抗战从1月28日持续到3月3日,历时35天。参加抗日的将士和上海人民共伤亡近30000余人。然而,这血的代价最后却被国民政府换来一纸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5月18日,张治中郁郁回到南京,继续在中央军校担任教育长。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全面展开其侵华的罪恶计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浪潮。历经“西安事变”的蒋介石,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呼声,只得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自1936年开始,张治中秘密兼任京沪分区的负责长官。他长年往返在京沪路上,一面积极实施防御措施,一面密切注视着日寇在上海淞沪一带的行动,随时准备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正义战斗中。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本着“为至中国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最要者”的野心,再一次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面对日寇发起的疯狂攻击,驻上海的国民党军队奋起还击,痛击侵略者。上海守军分为左右两翼,分别布防线于苏州河北、南及黄埔江西、东地区。张治中作为临战受命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淞沪战役的左翼阵地。早在此前的8月1日,张治中便以京沪警备司令官名义于同日先后发布《告淞沪将士书》和《告京沪区民众书》,号召大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勇往直前,携手共进,抗击侵略者,并表示了自己抗日之决心。战斗打响后,张治中始终穿梭在第一线,冒着敌人的炮火,从容指挥作战。有时候,由于遭遇敌人飞机轰炸,他就舍弃汽车,以自行车代步。作战中,张治中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数次下达总攻命令,将被日寇占领的阵地一个个收复。正当战斗朝着有利于我方的形势发展时,南京最高统帅部却先后发来三次停战命令。在最关键时刻停止进攻,不但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宝贵的攻击时间,更给日寇以喘息之机,得以调遣大军增援。张治中愤懑难抑,加上日夜为战事操劳,身体极度虚弱,以致到了行路都需要人架着走的地步。9月4日,他向蒋介石递上辞呈,请求免去其第9集团军总司令一职。9月22日,张治中怀着难以言表的沉重心情,离开了战火中的上海,回到南京。这期间,在淞沪战场上,日寇兵力已增至10万,国民党军队战术已不得不由积极攻势改为被动守势,继续同敌人艰难抗衡。最后,在侧背受敌的情况下,南京最高统帅部于11月8日下达全线撤退命令,上海沦陷,历时三个月的“八一三”淞沪抗战告终。  张治中参加和指挥的两次淞沪抗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张治中在两次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为国家、为民族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使他无愧于抗日民族英雄的称谓。  此后,张治中结束其军校生涯。1937年11月下旬,张治中被南京政府任命为湖南省政府主席。针对官场普遍存在的萎靡、腐败风气,为了对症下药,一上任,张治中便微服私访,下到各县了解情况。访查中,张治中痛心地看到,官员们根本无心为民造福一方,而是绞尽脑汁欺压民众,为自己搜刮民脂民膏,极尽贪赃枉法之能事,而广大农民被各种苛捐杂税压得透不过气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路所见所闻,使张治中感到,国民政府要想繁荣兴盛,必须励精图治,非彻底整治这种在国统区蔓延的颓废腐败风气不可。张治中在任湖南省主席期间,制定了《湖南省施政纲要》和《湖南省组训民众改进政治加强抗日自卫力量方案》,并积极推行和实施,希望以此来“改造旧社会,建设新湖南”。张治中在湖南最突出的政绩,一是组织训练民众参与政治管理和团结抗日;二是联共抗日。他始终认为,只有全中国人民携起手来,才能有力地抗击入侵者,并最终取得民族自卫斗争胜利。他在任职的一年时间里,湖南省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的共产党员大部分得到释放。他不但在自己权利范围内努力维护和建立与共产党的合作关系,他甚至不顾蒋介石和国民党顽固分子的猜疑,致电蒋介石,建议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并加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然而,张治中理想中的政治局面根本没有来得及全面展开。1938年11月13日,在蒋介石的“焦土抗战”的反动政策下,一场有预谋的长沙大火,几乎将这座历史名城焚毁殆尽,并给长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大火发生后,张治中含悲忍辱,处理完善后工作,怀着对长沙人民的无比负疚心情,引咎辞职而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张治中小传(3)
这时,南京政府已迁往重庆。蒋介石致电张治中要他立即奔赴重庆。在重庆,蒋介石深知自己对这次长沙大火难辞其咎,张治中只是自己的替罪羊,因此,他没有再为难张治中,而是将张治中当座上宾款待。蒋介石拿出两个职位要张治中挑选:一是中央党部训练委员会主任,一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张治中挑选了后者。尽管侍从室主任完全是蒋介石独裁的傀儡,张治中必须直接听令于蒋介石,然而,张治中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张。在其先后任职侍从室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