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汉艳史-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见陈婴的老母见识有多深远,居然懂得糊涂经了。陈婴本来就无当王之心,回去后,便打死也不肯再为王。

  但他的部下可不是吃素的,不断以“###”来做他的思想工作。对于陈婴来说,这是一段艰苦的拉剧战。

  推来让去的结果是,让项梁叔侄捡了一个大便宜。

  好吧,既然你们这么想要一个明主,我帮你们推荐一个吧。

  面对陈婴带着数万人马来投,项梁的脸上笑开了花,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真是天上掉陷饼啊。

  令项梁始料不及的是,天上掉的陷饼不是一块,还是两块,都被他捡到了。

  另一块陷饼便就是英布。

  英布是庐江郡六县人,后犯了罪,被判了黠刑,此后被人称为黠布。

  服刑期间,他也在骊山打过几年免费的工。后来革命的春风吹醒了他头脑,他逃出骊山后,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只因刚刚扯虎皮拉大旗,兵不强马不壮,又惧怕杀人狂魔章邯来剿,所以投靠大名鼎鼎的项梁来了。

  这样一来,项梁手下由八千江东子弟兵一下子变成了八万人的项氏股份(请注意这两个字)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如此之迅速,却是始料不及的。

  
  (4)拜把子的好处

  就在项氏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日新月异时,刘邦以其敏锐的眼光,知道这是一个潜力股,具有美好的投资前景。

  可是,众所周之,股市风险大,入股要谨重,刘邦同志也不例外,虽然很看好项氏股份的发展,但真要入股,总得先考查吧。

  恩,现在就开始吧。

  他考查的方法很简单,首先看看项氏集团的总经理项梁是不是康慨大方,是不是一个好老板。

  试想想,如果一个老板很小气,舍不得给投股的人一点好处,这样的公司再好,发展潜力越大,也不能入股。原因很简单,你投了役也分不到什么钱财,捞不到什么好处。

  于是乎,刘邦一个人昂首阔步的来到了项氏集团公司。对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杀向总经理的办公室找到项梁,然后把早就写好的借条交给项梁。

  项梁有点惊讶的看着眼前这个相貌非凡的人,素末谋面,开口就向自己借东西,这样的人的确少见啊。

  当时项梁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牛!真他妈的牛!真他妈的比牛还牛!

  感叹归感叹,当时项梁不知怎的,拿起笔就龙飞凤舞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

  就这样,刘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当然,他带回去的不是一麻袋一麻袋的钱财,而是五千精兵。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想着这样一个滑稽而搞笑的场面,一个满身是泥的乡巴佬,冲进一个豪华无比的大公司,点明要见公司老总。见了面后,老总诧异地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的看了他一番,最后摇头说了三个字:不认识。

  认不认识并不重要,那乡巴佬二话不说,直接塞给老总一条借条,大言不愧的道,我要向你借多少多少钱。请注意,当时乡巴佬并没有拿刀架在老总的脖子上,也没有任何的威胁条件可言,但老总却想也没有想,就满足了他的条件,塞给了他一大笔钱。

  这样的情节明显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素不相识,你又不是人家的老丈,人家凭什么要借你钱。说白了这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但当时刘邦却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上。

  这个条件很简单,因为他们当时都处于一个阶段层上。(都在闹革命)

  其实这借兵的主意是张良出的,他见刘邦志在夺取丰邑,但苦于势单力薄,就建意他前往项氏集团借兵。

  从后面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借”便借出一段传奇来。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别人什么东西,一度过难关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还”了。

  刘邦也不例外,借了项梁的五千精兵顺利拿下丰邑,打败“情敌” 雍齿后,他自然得来还兵了。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

  也就还兵时,刘邦和项氏集团的少董事长项羽邂逅了。

  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

  明明是两代人嘛。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

  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家事、泡妞的事无所不谈。

  两人越谈心越近,可惜两人都是大老爷们,不能往那方面发展了。

  罢了,罢了,既然不能做情人那就做兄弟吧。

  对于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这一套,对刘邦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拉人伎俩了。

  从小和卢绾结为把子兄弟后,他马上就领略到了结为兄弟的好处,因为从此以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中,他爹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都是卢老地主给付的。(还有那个刘交也是白搭的)

  刘老爹开始还过意不去,后来就理所当然起来。用卢老地主的话来说,我家绾儿既然和邦儿是兄弟,就是一家人了,还讲什么彼此。

  刘邦后来粗粗地算了算(他数学不好,也不知道少算了多少),为此至少为家里节省出盖一栋楼的钱出来了。因此,他常常这样感叹,我小时候和卢绾这一“拜” ,拜的真他妈的有水平,有情操,有内涵……(靠,扯远了)

  挫学后,刘邦走上了流氓这条光明大道,他和那些一起混的狗肉朋友都称兄道弟的,虽然再也没有领略到卢老地主那样的好处来,但平常打架斗殴,刘邦高呼一声,兄弟们便提着家伙浩浩荡荡地涌到他身边来,那架式你看看当今的黑社会的火拚就知道了。

  可以说,刘邦就是靠拜把子,发家致富最终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此时见项羽已中了他的“糖衣炮弹”,自然不会错过机会,也顾不得坚韧的地板,“扑通”一声,先跪在地上再说。

  可怜的项羽毕竟年轻,哪里知道刘邦有这么多“拜把史”,眼见比自己大14岁的刘邦可怜惜惜的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着跪下去,良心和道义都说不过去吧,再说,还有这么多项氏集团的员工眼巴巴地在看着呢?

  于是,两人设案焚香,拜天拜地对拜(晕,这好象是结婚的礼仪),然后对天起誓,还是刘邦说的口都起茧的那几句老掉牙的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随后传来这样一段音乐:

  这一拜 

  春风得意遇知音 

  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这一拜 

  保国安邦志慷慨 

  建国立业展雄才

  展雄才 

  这一拜 

  忠肝义胆 

  患难相随誓不分开 

  这一拜 

  生死不改 

  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

  只是令人讥刺的是,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六年,到了31岁时就在乌江被拜把兄长刘邦逼的自杀身亡。而比项羽大14岁的刘邦同志死时那可是活了好几十年才老去。

  什么“同年同月同日死”统统都见鬼去吧。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纯粹是战述上的需要。他那时势单力薄,而项梁项羽兵强马壮,先借项羽这棵大树乘下凉,伺机再一展抱负。

  就这样,刘邦拉拢了项氏集团的少懂事长,又见项氏集团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自然把自己的股份投进去了。

  只是他投入股的资金虽然少,收获却一点也不比另外几个大股东陈婴、英布小。而且他的股份是不动股,嬴利了就分红给他,没有嬴利与他无关,他的股份还是原封不动的在那里,最为特别的是,他还拥有随时撤股的权力。(想什么时候撤就什么时候撤)

  刘邦同志自加入项氏集团后,什么事也不用做,整天就是看看股份涨跌情况,吃香的喝辣的睡软的,那日子可是过得消遥之极。

  结拜的好处有这么多,难怪后来很多人都学刘邦动不动就搞个什么结拜主义,看来这一招是无上法宝,古代通用啊。

第七章:小牧童一步登天
(5)集团的改革

  项氏集团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后,项梁对董事长这个称呼似乎不太感冒,觉得这个名字太书生气了,没有一点刚阳之气。

  “总经理英名果断,德高望众,应立认王才对。”属下员工似乎早就看透了项梁的心思,这样善意的提醒说。

  是啊,当大王多威风。就在项梁将要点头答应的时候。

  这时候,人群中出现了一位老者。

  这老者年逾七旬,头发花白,乍一看,简直就是如假包换的糟老头一个嘛。

  但糟老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他来了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就给项梁上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

  他详细的分析了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这里简单的归纳为:陈王出身低微,不立楚王之后为王,刚起义就自立为王,违背了民心,所以失败。

  他的话一针见血的指出陈王起义失败的偶然和必然因素。

  是啊,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原本在庄稼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脚子,突然有一天坐在皇帝的龙椅上,对大家说,从今而后,我就是皇帝,大家都得对我三磕九拜。这是不是很怪异呢?信服的人又有多少呢?

  也许有人会问,古往今天,这么多皇帝是农民出身的呢?但问题是形势不同,所以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他刚刚起义,天下还是大秦的天下,他只不过还是一个造反者。如果他把天下打下来了,再称王称帝,那时候就算你不同意,大家也要把你推向皇帝的宝座。

  一个高明的谋臣就是要具备审时夺势的能力。换句话说,此时项梁项羽的处境跟陈胜差不多,虽然他们是名门之后,但如果刚刚起事就自立为王,那么他的下场将会只有一个,那就是赴陈胜王的后尘。

  这个糟老头便是范增。在日后灭秦及项刘两大集团争霸时,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这里先且搁一搁,后面我们将看到他的精彩表演。

  一语惊醒梦中人,项梁自然知道范增的意思,他项氏集团虽然发展快,现在已初具规模,但是毕竟刚刚成立不久,和其它地方的大型集团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晒。

  项氏集团现在招商可以暂告一段落了。但集团要想有所突破要想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就必需走出去打天下。

  江湖路不是那么好走的,要想走出去,就必需有强大的后盾。如果把项氏集团依附在楚王这块金字招牌上,岂不是事半功倍?

  接下来的事是这样,为了项氏集团美好的明天,项梁几乎发动了集团中所有员工地毯似的去搜寻楚王的后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一个牧童娃,据说他便是楚怀王的第四代孙。

  反正当时没有DMA验证,当时他们凭什么就认为这个仅仅十二岁的牧童娃是楚怀王之后,我现在都持怀疑态度。

  但如果你知道当时项梁只需要一个并不需要讲话办事的楚王来做品牌,你就会明白这个小牧童究竟跟楚怀王有没有血缘关系其实并不重要。

  于是乎,这个山野牧童一步登天拥有了他祖父一样的名号——怀王。

  而最早加入项氏集团的两大股东陈婴和英布分别有了自己的官衔——上柱国和当阳君。

  当然,这一切目后的操作人项氏集团的总经理项梁先生自封为武信君。

  战国时,齐国有孟尝群,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这些名字中凡是带君的人,当时要么就是公子王孙,要么就是封侯封王之人,总之都不是一般的人。

  项梁自封为武信君,其雄心可见一斑。

  就这样,楚氏集团(楚国)算是彻底的复辟了。其集团下又分为项氏集团,陈氏集团(陈婴),英氏集团(英布)三大集团。

  陈氏集团和英氏集团表面上从项氏集团里划分出来了,但仍受项氏集团的节制和管理。原因谁都明白,因为整个楚氏集团都是项梁一手打造出来的。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同志因为是小股民,还没被分为单独集团,暂时和项羽呆在一起。。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七章:第一次亲密接触
(6)项羽和章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就在项氏集团的兴起时,秦朝的杀人狂魔章邯也没有闲着。

  首先得申明一下,章邯看似凶残,但并不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眼看战国的六大旧集团纷纷复辟,为了大秦,为了自己的前程,他那个急啊。

  在打击陈胜集团时他就是选择个个击破的战术。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因此,面对赵、燕、魏、楚、韩六大大型旧集团,章邯首先选择了相对来说是软柿子的魏氏集团(魏国)。

  你想一个个击破,那只是你一个人的想法,六大旧氏集团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都明白唇亡龄寒这个道理,咱们联手来抗秦。

  齐和楚离魏国最近,自然最先去支援了。当时楚国项梁派的出大将是有着项氏血脉的项它,而齐国的齐王田儋为了显示他抗秦的决心,更是亲自挂帅前往魏地。

  于是小小的临济,一下子汇集了四路大军。

  三打一,战争就这样开始了,令章邯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战居然打了三天三夜还没分出个胜负。

  这下章邯急了,他自出道以来,打的陈氏集团落花流水,从来都没有打过败战啊。

  既然明的打不行,那本帅不陪你们玩了,咱们来点暗的,看看谁厉害。

  就这样,双方打的难解难分之时,章邯手一挥,便领着自己的兵马摇头摆尾潇潇洒洒的退了。

  三国联军行注目礼好一阵,才明白是怎么回事,OK,人家都主退去了,我们还死打烂缠不成。

  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三国联军太累了,几乎所有人都躺在地上蒙头就睡。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睡觉是他们最大的奢侈,胜过黄金白银。

  睡吧睡吧,这一睡就将永远都没有醒的机会了。

  就在三国联军酣睡时,章邯的军队却没有闲着,他们先是拿出干粮来吃饱喝足,稍事休息后,乘着浓浓的夜色出发了。

  目标直指睡的象死猪一样的三国联军。

  看官们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章邯军和三国联军一样,都打了三天三夜的战,此时居然还能够作战,难道他们是铁打的身子不成?

  还真被你说对了,章邯军本来就不是一般的军队,他军队中的人大抵是在骊山服役的囚犯组成的,服役时他们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累没受过,什么痛没尝过。此番这几天的连续交战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后面的进程很简单。章邯找到睡在地上的三国联军,然后就象切西瓜一样乱斩乱砍。

  你没有身临其境的话肯定不会明白那砍瓜感觉,一个字,爽。

  项它不愧是项氏集团派来的人,逃跑的功夫也是一流的。他闻到响声不对,来不及穿衣系鞋,当下使出“登萍度水”的独门绝世轻功扬长而去。动作虽然有点变形,样子也不太雅观,但能活命就算不错了。

  其它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包括魏王齐王在内的三国联军都成了刀下之瓜。

  面对项它的哭述,项梁知道章邯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了。与其等章邯来攻,到时候再被动的还击,不如先下手为强。

  与是乎,项氏集团大军主动的来到了章邯所在地东阿。

  不克东阿,誓不回军。

  项梁下了死命令。

  秦朝末年天下最英勇的两员大将项羽和章邯便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两军对垒,闲话免谈。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直奔主题,开打吧,项羽手中的银戟出手了。

  来而无往非礼马,章邯岂肯落后,挥出宝剑迎战。

  喜欢武侠的朋友请注意了。这里且来领教一下项章两人的高超本领吧。

  此时场上就象两位绝世武林高手一样。你一招“黑虎掏心”,我一招“顺水推舟”;你一招“横扫千军”,我一招“旱地拔葱”;你一招“力劈华山”,我一招“举火燎草”……

  如果你当时在场的话,一定会看的目瞪口呆目眩口痴目歪口水流。

  当然,这只是针对不懂武功的平常人来说的。如果稍稍有点功学基础的人就会看出一点端疑来。

  前面那人的招式什么“黑虎掏心”,什么“横扫千军”都是在攻,而后面那人分明是在躲嘛。

  这里必需说明一下,攻的人自然是项羽,躲的人舛然是章邯。

  章邯打了这么战,从末一败,曾自称为“东方不败”。开始不免对项羽有轻敌之心,对两人交上手后,他才后悔,因为他这时才明白对手有个比他更牛的绰号——“孤独求败”。

  不败对求败,你说哪个境界更高些呢?

  就这样,战了几十个回合后,章邯知道他再不逃,他就不仅仅只丢掉“不败”这个头衔这么简单了,只怕连自己的性命也要丢掉。

  什么不败,什么记录,什么面子,比起生命来说算什么。

  章邯是聪明人,自然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

  于是乎他和大数武林高手一个模式,先是虚晃几招,再施展绝顶轻功开逃。值得一提的是,章邯为了逃的顺利逃的风光逃的有水平,什么“陆地飞云”、什么“八步赶禅”,凡是我们在武侠小说里中所提到的绝世轻功都用上了。(晕,他不是骑着马么?那他的千里马不是白搭了。)

  古时代打仗很文明,将对将,兵对兵,主将能胜的话,这一战差不多就嬴定了。

  章邯手下的士兵本来和项羽的士兵正打的难解难分,突然发现主帅这么拚命的逃跑,先是一惊,然后自然也不甘落后。

  跑就跑,不就是跑步比赛吗?士兵们呼拉拉的追随章邯而去。

  想跑,没那么容易,这边项羽不干了,煮熟的鸭子能让他飞了么。

  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章邯贯以出名的穷追猛打咬人战术,被项羽活生生的剽窃过来了。

  当时逃的心惊肉跳屁滚屎流的章邯一定会后悔,早知道这样,不如早把自己的“穷追猛打咬人战术”申请专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