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剑、镜子与珠宝目前仍是日本皇位的标志。
素戋鸣尊之子大国主命,平定荒地有功,成为英雄。他的兄弟,甚至他的父亲素戋鸣尊,因为嫉妒屡次陷害他。他们谋杀他若干次,但他每次都复活了。
大国主命的儿子们同意天照大神的要求,让她的后代统治。天照大神的曾曾孙神武成为日本的第一位天皇。
日本的古代神话最早在7世纪晚期被记录下来,最后在712年以《古事记》、在720年以《日本书纪》书籍形式出现。天武天皇(673~686在位)下令进行神话编纂工作,确立王室是神的后裔的说法,如此王室的至高无上就获得合法化。
奇怪的是,虽然有这样的目标,神与凡人之间在行为、道德上或从创造角度来看,真正的区别并未被表明。除了书中几次提到但未解释的神秘的土人之外,神话中的人们似乎是神或半神半人的尘世的后裔,意思是说几乎所有日本人都能声称是神的后裔。至少王室能声称是源自至高无上的天照大神,不是源自堕落的素戋鸣尊。
这两本史书作为史实记录显然是不可靠的。然而,对于谨慎的观察家,它们仍然是理解日本古代的珍贵的工具。
它们透露出以天照大神家系为代表的皇室与另一以出云作为基地、由素戋鸣尊家系代表的敌对家族之间的冲突,该冲突因后者承认皇室的至高无上而告结束。这几乎是真实事件的当然反映。然而,这些史书的政治色彩贬低了出云的重要性。1984年,一堆青铜剑在出云被发现,总共358把,暗示着出云对敌对权力的实际威胁。这个数目比日本其他地方发现的古剑的总数还多。
神话中许多事件的不寻常、特殊的性质,诸如剥了皮的野马的事件,也强烈暗示实际的人物与事件。这类事件提供了有关古代日本生活的有趣的评论:一个暴力与猝死的世界,一个残酷、冲动胜过感情的世界,一个父母杀害或遗弃小孩、兄弟相残的世界。
残忍似乎很普遍。有一次,大国主命的兄弟劈开一棵树,用楔子顶住缺口,把他强行推入缺口,然后拿掉楔子,他就被夹死了。也是基于纯粹的恶意,这些兄弟骗一只受伤的野兔到盐水中沐浴,然后躺着被风吹,身体因而起泡受苦。另一个故事描述一位王子用最鬼祟的方法,趁其兄正在大解时把他杀死,然后将其四肢扯下来丢弃。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创造天皇的神(2)
世界其他地方的神话与古史中,并非没有这样的残忍行为。但日本神话的独特之处是避免作出善恶的道德判断,某些行为被责备、惩罚,但没有道德说教。举例来说,素戋鸣尊只是因胡作妄为被驱逐,未被谴责为邪恶的。神祇与他们的尘世的后代在道德水平上没有区别。行为依据情况被接受或否定,不是依据任何明显的普遍原则,这正是当今日本许多评论家评论行为的模式。这样的行为显然源远流长。
第二节 最早的居民
(至大约公元前13000年)
无人确知日本列岛上最早出现人类是在何时。有学者声称50万年前日本列岛上就已出现人类,有学者甚至预期将来能证明100万年前就有人类出现在岛上。虽然已知的日本最早人类化石仅仅溯自约3万年前,目前一般学者接受的说法是大约20万年前日本列岛上已出现人类。
直至最后冰河时期结束时,即大约15000年前,日本才藉由若干陆桥与亚洲大陆连接在一起。这些陆桥是北方的萨哈林岛(库页岛)、西边的对马岛以及南方的琉球群岛。换句话说,移居这个地区不难。移民一拨一拨抵达,尤其约3万年前从东亚和东南亚,接着是约14000年前来自东北亚的移民。
我们难以确切地描述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海岸线目前大都深深地没入水中。当时的海岸活动可能比现存的内陆遗址所显示的多很多。
迄今浮现出来的图像,基本上是随着季节移动的一小群一小群的猎人/采集者。猎人不仅猎野猪、鹿,也猎诸如象、野牛等大猎物,但在旧石器时代最后阶段,这些猎物变得较稀少,原因是气候暖化和随着人口增加而来的狩猎者增加。采集者则寻找各类浆果和坚果。
旧石器时代团体由几个大家庭构成,人数约20~150人。大家庭对于儿童的养育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父母在30岁前就死了,许多孤儿需要成人之中较长寿者的保护。虽然人口有所增加,但可能从未超过2万人。
作为机动的猎人/采集者,大多数团体可能只有暂时的季节性基地。然而,在这一时代末期有些人群定居下来。也有某种程度的专业化,导致交易的产生。早在2万年前,黑曜石(用来制作工具的火山玻璃)就被用于交易,范围达至少150公里。这几乎可以肯定是以水路运输,显示船很早就已被使用。
石器时代的人们通常被描述为洞穴居民。然而,至少在日本这个个案上,洞穴似乎很少作为重要的永久住所,但相当多的洞穴被使用作为暂时居所。对开放场址的偏好显示,人工居所被普遍使用,尽管它的性质并不清楚。
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包括宫城县高森、栃木县星野、长崎县福井洞穴、东京都调布市附近的野川、群马县岩宿,以及冲绳县港川。从港川挖出的估计生活在约17000年前、高155公分的一具男性遗骸来判断,日本石器时代的人依现代标准似乎块头较小,类似东亚其他地区的石器时代的人。
日本考古学者直至第二世界次大战后,一直倾向于依据诸如《古事记》、《日本书纪》等神话与史实混杂的古史来解释考古发现,史前史知识的建立因此受到阻碍。史前史知识目前正在增加,但仍有许多等待被发现。目前甚至仍不清楚最早居民是智人还是较早期的直立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节 石器时代的猎人与采集者(1)
绳文时代
(大约公元前13000年至公元前400年)
公元前13000年左右,日本出现陶器。它们是世界已知的最古老的陶器。
直到最近在长野县发现15000千年前的陶器前,最古老的陶器是公元前10000年的陶器,而前者构成这时代的开始日期。比这陶器古老两倍的陶制小雕像已在东欧被发现。关于绳文陶器是否是日本人自己的发明,或是从大陆某地引进的,学者对此意见分歧。
它们也标志着绳文时代的开始,绳文的命名是因为陶器上大都印有绳子条纹的缘故。
陶器可能暗示着定居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的定居的确有增加,尤其从大约公元前5000年以后。团体也扩大成为较大的部落社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绳文村落是在青森县三内丸山,该村落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持续繁荣了约1500年,涵盖约04平方公里,最鼎盛期居民可能高达500人。有学者甚至认为,日本可能是早期文明的一个摇篮。
定居也和农业有关。在森林中辟地、焚烧的原始农业,可能早在公元前5700年就在日本西部实施,但这还有待证明。最近在北海道呗美发现的似乎是史前农作社区的遗址,也有待证实。此遗址溯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如经证实,这将是日本的真正农作的最古老的遗址。在本时期末,公元前1000年左右,稻米连同粟、大麦从大陆引进日本西南部,但未广泛种植。它们种植在旱田或沼泽地,而不是在水田。在这些作物引进之前,最重要的作物可能是紫苏与稗草。
然而,尽管有陶器与偶尔的农作迹象,绳文人的生活主要是狩猎与采集,特别是在海岸。定居地通常是半永久性质的,在一定的地区设基础营地,有大约12间住所。这些住所通常是坑屋,茅草屋顶延伸至地面。
内陆绳文人使用弓箭(和陶器大约同时期出现),大都狩猎野猪和鹿。他们有时也吃各式各样的动物,诸如蛙、獾、狼、西伯利亚狮,事实上似乎是日本丰富动物系的全部。狗是本时期惟一的驯养动物。
许多绳文人居住在海岸,特别擅长利用海洋资源,从藻壳类至海洋鱼类。绳文人非常能适应这种生活,特别是在这一时代后期,他们的骸骨显示出耳部保护结构的发展,强烈显示他们定期且常常潜水。绳文人偏好居住海岸的原因是,15000年前左右气候暖化(切断了陆桥),这也意味着海洋暖化与海洋资源的增加。如东京湾附近的横须贺市夏岛的大贝冢所证明的,几千年来藻壳类成为主要食物来源。
5000年前左右,气候开始再度变冷,海平面下降,人们因此多加利用内陆资源。尽管气候尚冷,许多绳文人在大约1000年内返回海岸。这显示出他们保持着对海岸采集与渔猎生活的偏爱。
稻作在约3000年前被引进,可能是从中国经由朝鲜传来的(朝鲜的稻作比日本略微早一些),但学者们对于有关传来路线彼此意见分歧。由于稻米和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今日许多日本人认为远古时代日本人就已种植稻米,但事实上日本是亚洲民族之中最晚采用稻作的。
认为绳文时期是不变的单一整体是一种误导,因为依据地区与时期的不同,这一时期之中存在很大的区别。
绳文期时常被细分,以反映时间推移所带来的变化。然而,新的发现意味着时期细分变模糊,必须增加进一步分期,因而产生混淆。举例来说,绳文期以前被认为从公元前7000左右展开,学者造“绳文中期”的术语,意指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但现在绳文中期的实际时期已产生重大变化。为了避免混淆,在此故意不提时期细分。
地区的不同清楚地反映出当地条件,产生诸如东北海岸以深海渔业作为中心的次文化。时期的不同不仅反映气候的变暖与变冷,也反映新技术的发展。举例来说,麻布从大约公元前5000年开始制造,漆器从大约公元前4000年前开始制造。
第三节 石器时代的猎人与采集者(2)
人口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原因常常不清楚。虽然学者估计不同,但只是“最佳猜测”而已,本时代开始时人口大约是2万人,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口增至约10万人,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尽管气候变冷,人口仍然增加超过一倍,尔后在本时期末再度回跌至约10万人。此外,到这一阶段,人口再度因不明原因集中于北部与东北部。
随着时间推移的其他广泛变迁包括对超自然的逐渐关注。这种关注带来更加流行的巫术、新的埋葬仪礼、日本北部神秘的石圈以及似乎有超自然意义的小雕像。某些地方的蛇雕像暗示着蛇崇拜。
宗教仪式重要性的增加,带来了仪式专业知识的需要。这也将有助于社会阶层的分化。部落首长连同较有能力的猎人、生产者,明显地比大多数人享有较高的地位。然而,关于绳文社会大抵是阶层社会还是平等社会,学者们仍有争论。
在绳文时代这么长的时期里,很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群体从不同地点移民进入日本,某种程度增加了种族多样化。陆桥的消失不意味着完全切断和大陆的关系。举例来说,有些人引进稻米。移民人数并不清楚,但可能不会很多,或至少体型不会很不一样,因为似乎有一种可认出的“绳文型”。
绳文人就整体来说被描述为身材矮小。专家们提供的身高数字彼此不同,引起混淆,但一般来说绳文男性在本时代后期似乎身高157公分左右,而女性148公分左右。他们的身高与公元前400年左右到来并开启新时代的弥生移民形成对比。弥生人大约比绳文人高3~4公分,和20世纪初弥生人的现代日本人后裔没什么差别。
在1900~2001年,20岁日本男性身高从公分大增至公分,20岁日本女性身高从公分增至公分。这些数据想必反映了饮食、卫生和一般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
除了身高相对矮小之外,绳文人体格健壮结实,他们有重骨骼、平腿骨及宽阔方脸。
事实上,绳文人很像今日北海道的爱奴人。这并不令人惊奇,因为体质人类学者的研究证实爱奴人无疑是绳文人的后裔。这使他们和其他主要岛屿的现代日本人不同,后者继承弥生人的成分较高。目前仍不清楚爱奴人何时抵达日本,也不清楚他们究竟来自何处,但他们无疑和日本居民一样古老。有趣的是,尽管爱奴人与北部有关系,爱奴人与其代表的绳文人种却可追溯至原先来自中国南部和东南亚的古代蒙古人种。
爱奴人实际上是日本原住民。许多世纪以来,弥生人后裔的现代日本人(在本背景下称为大和日本人)总是加以否认,把爱奴人边缘化,甚至予以忽视。直至1997年,官方才承认爱奴人作为日本原住民的真实地位。
我们在爱奴人身上看见绳文人是日本的起源,但绳文时代的日本距离形成一个民族仍很远。接下来的弥生时代将对日本国的形成有较多的贡献。
第四节 新的开端:弥生时代(1)
(大约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50年)
公元前400年左右——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或者可能甚至早至公元前1000年——外来移民强力入侵日本。
2003年年中,日本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一支考古队伍宣称,碳测定显示弥生陶器的历史比原来人们认为的年份还要早大约500年,根据这个观点,该时代的起始年份则应该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个观点并未被广泛接受。
移民一拨接一拨从大陆抵达,他们在外形与文化上和绳文人相当不同。他们皮肤较白皙,身材较高,脸庞较窄。他们的文化包括诸如青铜与铁等技术,也更加依赖稻作。
对于这批移民潮的性质、规模甚至动机、起源,学者们的意见极为分歧。
有关移民,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大陆移民人数少,而有人认为可能来了大量移民。学者们一度认为有可能毫无移民来到,而逐步进化能解释绳文与弥生的不同。然而,最近的遗传研究证实确有移民到来。有关移民在日本内部的确切移动路线,学者们意见稍有不同,但有关移民抵达日本的路线,即经由朝鲜的路线,学者们对于这一点的意见较一致。然而,起点是朝鲜还是中国,则并不清楚。
尽管意见分歧,但清楚的是,新来者抵达了日本且彻底改变了日本的面貌。
1884年,东京弥生町首次发现一种无装饰、带红色的新型陶器,并被认定不同于绳文陶器,学者们就以“弥生”命名这个新时代。这个名称未能表达这个时代的活力,因为当时,学者们还不了解该时代的活力。
弥生时代总是被强烈地和稻作联想在一起。起初,学者以为稻作是由新移民带来的,但现在我们已知道那是过度简单化的说法。更早的时候,稻作已被引进。然而,在弥生时代稻作才被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水田的种植,而且是在南部与西部,这清楚地反映出新来者的文化偏好。这将成为后来的日本人直至现今日本人的文化基础。
如青铜与铁的传播一样,稻作的传播反映出移民可能的移动。至公元1世纪左右,稻作从西南部相当迅速地传播至本州中部,但进一步向北传播较缓慢。虽然稻作、青铜及铁从早期阶段就已存在于北部,但并未被大规模采用,而北部直至8世纪或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绳文阶段。易言之,北部与南部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文化鸿沟——今日北海道爱奴人的存在仍象征着该鸿沟。
日本出产有限的金属矿,因此金属用具倾向于和高地位有关。然而,持有金属的“象征地位的物品”并不是当时社会愈来愈阶层化的惟一因素。如同大多数的农业发展一样,稻作引起社会内部资源基础的缩小,使社会精英较容易控制社会资源。稻作也导致较永久的定居、较广泛的土地确认以及保卫且扩大边界的需要,特别是当人口增至200万人左右之时。战斗随之增加,持有金属武器加上有能力号召战士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就进一步提升。当然,部落之间战斗愈来愈多,使得各部落依据战斗胜负而排列等级。
在这愈来愈阶层化的世界,奴役很常见。低阶者在路上遇见高阶者时退至路旁并鞠躬让后者通过——这种习俗继续延至19世纪。阶级由头衔来区分,高阶男子有四五个妻子,较低阶的男子也有两三个妻子。
加速阶层化的另一个因素是财富,特别是经商带来的财富。有些部落够幸运,在他们的领地内有金属资源。有些部落因新的技术发展获利,例如从公元1世纪左右起在九州生产的丝绸。玻璃技术与冶金也有所发展。产品多样化导致交易增加,包括与大陆之间的交易以及列岛内的交易,而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市场。爱知县朝日,就是这样的一个交易中心,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弥生定居地遗址中最大的,占地约平方公里,而典型的定居地介于~平方公里之间。
部落之间的战斗、精英的出现以及控制资源的竞争,导致政治化程度的增加。许多部落首长与邻近的部落缔结同盟,组成了无数的小王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节 新的开端:弥生时代(2)
我们对于这些小王国的知识,如同我们对于弥生时代的了解,大都来自中国文献。有关日本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从公元82年成书的《汉书》可以找到。《汉书·地理志》提到由100个王国组成的倭地(早期中国史书称日本为“倭”),倭人定期携贡物来汉朝在朝鲜的领地乐浪郡(建立于公元前108年)朝贡。较详细的描述可以在公元297年成书的《魏书》里找到,《魏书·倭人传》也记载了当时的朝鲜、满洲。
《倭人传》描写魏使臣在公元240年访倭地,对100个倭国中最强大的邪马台国描写得最详细。邪马台国由一个没结婚的巫术女王卑弥呼统治。她是一个在多年战争后获得权力、“事鬼道能惑众”的谜样人物。她定居在城堡里,由一百名男子守卫,一千名婢女、一名男子服侍。她通过这名男侍和外界沟通。她关切灵界的事,把统治的行政事务交给其弟。
依照从至少公元57年以来有些倭国统治者遵守的习惯,卑弥呼在238年派遣朝贡团来魏。
《后汉书》提及来自九州西北部的倭奴国使臣来汉朝朝贡之事。公元57年,光武帝颁给倭奴国使臣的“汉倭奴国王”金印,1784年在福冈县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