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421中国发现世界-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锘蛩蛭械ザ赖墓┝复退涓潘黄鸷叫小9┝复匣勾乓恍┲参铮泄讼氚阉侵衷诠獾耐恋厣希侵械囊恍┦侵泄碧逑滴蠢吹氖芤嬲撸硪恍┛晌切┙钤谛峦恋厣系幕忍峁┦澄铩9芬脖蛔魑栉锎酱侠戳耍渌囊恍┒锘虮凰茄魇澄锘蛴美醋嚼鲜螅被褂谐闪难侵藜κ亲魑夤怨蟮墓笾氐睦裎锏摹;褂械ザ赖淖奥泶白牌锉淖铩�
  每艘船本身的巨大规模(更不必说舰队了)只有和同时期的其他海军比较才可以想象。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世界上第二大舰队是威尼斯的。它大概由三百来艘大划船组成—这些划船快速、轻便、壁薄,是由软木建造的,它们用桨来划并且只适于在平静的夏日的地中海越岛作战。最大的威尼斯划船大约长150英尺、宽20英尺,最多只能装50吨的货物。相比之下,朱棣的宝船是航行在海上的柚木制成的庞然大物。这些大船的方向舵有一个有11公尺高—差不多是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候的旗舰尼娜号(Ni朼)的全长。每艘宝船可携带两千多吨的货物,它们可在5个星期内到达马六甲、12个星期内到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它们能够航行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每次航行都可以持续数年。中国人在航海中损失的大量船只所能证明的不是它们建构不结实,相反是说明了它们所航行的水域多么危险、多么不可知,从北至南它们航过了多岩的海岸、锋利的珊瑚礁和冰川密布的海洋。保护威尼斯大划船的是弓箭手;而中国的船却装备着火药武器、铜铁大炮、曲射炮、火箭以及向敌人发射火焰的炮弹。中国的船在每一个方面—结构、装载能力、损害控制能力、军事装备、最大行程、联络、在从没有人到过的海洋航行的能力以及连续好几个月在海上维修和保养他们船只的能力—都领先欧洲好几个世纪。郑和将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摧毁驶过他身边的任何船队。就算当时世界上其他所有海军共同和这支中国船队开战也不过像是一队鲱鱼碰到了鲨鱼群。
  在午夜执勤将结束之时—清晨4点—最后一批供应品已运载完毕,船队开始起锚。先向道教中掌管海洋的女神妈祖(Shao Lin)①祈祷,接着红绸帆扬开了,船像大房子一样赶在东北季风来临之前加速航行。船队驶出了黄海,塘沽最后微弱的灯光也消失在黑暗中,这时水手们都挤在船栏边,努力想再看家乡最后一眼。接下来他们将在海上度过漫长的几个月的行程,他们和国土惟一残存的联系就是记忆、一些纪念品和随身所带的散发着香气的山茶花(Camellia roses),这些花被养在罐子中分享他们的淡水。伏在船栏边的水手们大部分再也见不到中国了。许多死掉了,还有的因船失事或落后而被留在外国成了华侨。那些在两年半后最终回来的人将会发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一场霹雳雷霆(1)
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公元1406~1420年)之间,明成祖朱棣亲自督办紫禁城的建筑工程。紫禁城的内城即各皇宫(本页上图及下图全景)。天坛是祭祀的中心,每年元旦,皇帝都会亲临祈年殿祭祀天地(右上图)。随着国都北移,修筑长城(右上图)成了首要的工作。
  在郑和舰队出发两个月后的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公元1421年5月9日)晚上,紫禁城上空突然降临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雨。
  这天晚上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闪电击在皇帝新近修筑的宫殿顶上,起火的建筑物弥漫在火海之中,看起来就像十万支浇了油的火炬,照亮其中……以致整个紫禁城被大火映得灯火辉煌,火势不断蔓延……烧毁了觐见殿(the Hall of Audience)①后的后宫(the Ladies’Apartments)……约250间房子被烧毁,很多人葬身火海,有男有女,尽管采取了各种努力,大火仍继续燃烧,像是要烧到第二天。直至次日下午的祈祷时间②,大火才得以控制。(1)(见附录七:参考书目,下同。)
  火球顺着御道滚下来,正好沿着紫禁城的中轴线,烧毁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③—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3个月前朱棣还接见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朱棣的宝座也烧成灰烬,“他心里万分痛苦地赴宗庙,用极大的耐心做祈祷,说:‘尽管我无恶行,既没有触犯父皇,也没有触犯母后,更未实施暴政,上天还是迁怒于我’。”(2)大火烧死了皇帝宠幸的妃子,朱棣心烦意乱,竟未能为她在帝陵中的葬礼做出很好的安排。
  由于极度痛苦,他无法确定如何安葬死去的要人,朱棣病倒了……死去妃子的私用马匹被放生,可以自由地吃草了……在修筑坟墓的山上,派遣了许多宫女和太监于坟墓附近……给他们预留了可供五年的生活用品,五年后,当食物耗尽,这些人也就陪葬于此(3)。
  中国皇帝认为他们的统治是受命于天的。闪电击中宫殿和无情的大火之后,接下对于朱棣来说大概还有更多的恶兆。这一可怕的自然灾害可能是上天要求改换皇帝的信号。朱棣暂时把权力交于他的儿子朱高炽。“皇帝的病情不断恶化,他的儿子经常前来并坐于觐见厅”(4)。朱棣努力去理解降临于他的灾难的性质,于是他向人民颁布了一道诏书:
  朕心惶惧,莫知所措。意者于敬天事神之礼有所怠欤?或祖法有戾而政务有乖欤?或小人在位贤人隐遁而善不分欤?或刑狱冤滥及无辜而曲直不辨欤?……是此而致(火灾)欤?下厉于民,上违于天,朕之冥昧,未究所由,……朕所行果有不当,宜条陈无隐,庶图悛改,以回天意(5)。
  可以预料,这道诏书引起了来自大臣们的非难浪潮。大多数批评是冲着朱棣的庞大计划和项目,特别提到上天降火烧毁的紫禁城。大面积的树木被砍伐光,用来建造宏大的宫殿;成千上万的工匠长年在巨大的宫殿上劳役;投巨资于采办汉白玉(大理石)和玉石;修复大运河用上百万只船来运粮;于是国库空虚,农民甚至陷入吃草的地步。所有这些辛苦、痛苦和牺牲换来的仅是一地灰烬。伴随火灾的还有一些可怕的不名流行病,这些病在南方肆虐了两年之久。仅在福建省就有174000多人病死,他们的尸体因无人掩埋抛于荒野而腐烂。流行病似乎是上天发怒的另一信号。
  户部尚书夏原吉曾设法为紫禁城和郑和的庞大舰队筹资,对于灾难他勇敢地站出来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但这于事无补。朱棣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安抚人民保住自己的皇位。26位朝廷高官被派遣去安抚人心(6),朱棣还颁布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法令。暂停与西洋宝船有关的一切 活动并禁止外国人来华旅行。
  朱棣一直被其他的讥辱和不幸所困扰。在此前的4年中他承受着一系列的打击,被用含有砒霜和水银的长生不老药给他治病,大概是有人想毒死他。大火前的不久,他又从自己的战马上摔下来,这匹马原是跛子帖木儿(Tamerlane)的,是来自这位蒙古征服者的儿子之一的波斯沙哈鲁王的礼物。朱棣大怒,决定处死沙哈鲁的使臣。
  回教判官……来前,谓大使等曰:“可下马,叩首至地。”使者从之。
  皇帝命大使等复骑。使者上马,皇帝顾谓沙的火者(Shadi Khwaja)①曰:“即欲两国连好,择马或他贵物而献于帝王,须择最佳者。昨日朕乘尔等所献之马,不意马已过老,竟将朕颠仆于地。朕手受伤,变青黑色。敷金甚多,痛始稍减也。”(7)
  一官吏替波斯人答道:
  使人无罪。不可责。其君王择良马进献,可无疑义,且使臣无权干预其君也。陛下即将使臣斩首,亦无伤其君王。四夷将怨。恶闻陛下之名矣。人将言中国皇帝违背一切公理,竟将加害于无辜之使臣也。(8)
  诋毁朱棣缺男人气,更有失尊严。朱棣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后再未生子,大概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皇后死后,他已经阳痿了。两个妃子为了满足她们的性欲,企图与侍候她们的一位太监私通,这被发现了。在后来的株连中,2800名妃子和太监被指证卷入了这场叛逆事件,朱棣亲自处死了不少。但在他们临死之前,其中几个高丽妃子理直气壮的侮辱他,讥讽朱棣的阳痿:“你已阳衰,那就是你的妃子与年轻太监私通的原因。”(9)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一场霹雳雷霆(2)
朱棣看起来被老天所遗弃,失去尊严、多病和心烦意乱的老皇帝还面临正在增加的政治问题。紫禁城、漕运、宝船舰队和数百英里长城的修复,这些工程建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以及引起在安南(Annam)和占城(Vietnam)大片的硬木林砍伐中爆发的起义。首次起义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爆发,由占城朝廷前国相黎季嫠(Le Qui Ly)领导,他篡夺了王位并实行改革措施,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他简化税收,对外国人开放港口,繁荣贸易,在占领地区对于损害农民富裕的行为加以限制,推行关心健康的措施,并且改造军队与吏制,从此国家用人惟才。他的最终目标是结束占城被中国的统治。占城将不再是一个殖民地,而是一个自主和统一的主权国家。朱棣派遣了一支军队南征,镇压叛乱,废黜黎季嫠并开始有步骤地清除占城民族自立意识。当地的文学作品被焚,艺术品被毁,中国的经典古籍要求在学校学习,汉服和汉式发型强迫占城妇女接受。本地宗教仪式被宣布为非法,私人巨款被充公,同时,继续掠夺林木。
  另一暴动始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此次暴动由一贵族地主黎利(Le L’oi)领导,他是统治占城达360年之久的王朝的缔造者。其两次被明军击败,但每次都设法逃到丛林地带,继续战斗。尽管明朝投入众多军队,但是始终未找到黎利,也不能消灭掉他的游击队。
  叛乱波及到整个安南和占城,红河(the Red River)三角洲(相当于今天的河内)南部所有的沿海地区,均发生叛乱。大量明军陷于丛林之中,耗费了大量钱财,挫败了锐气。叛乱是一个严重的政治和军事问题,而这一问题如果遇上精力旺盛又专制的皇帝,像盛年时期朱棣,是可以用残酷的手段来解决的。朱棣因家庭麻烦而增加了不少负担,镇压叛乱失败。而且黎利给中国军队以沉重打击,这是明朝曾经历的第一次失败。这对于中国人的士气和他们的皇帝来说是又一重击。尽管黎利直到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才明确占城正式独立,事实上在永乐十九年六月(公元1421年7月)以来,朱棣已放弃了占城。
  失去信心的老皇帝也失去了对大臣和中国本身的控制。明朝中央政府本来就存在矛盾,其实际上分为两派,各自为政。内阁控制财政、经济、国内事务和法令,而宦官统领武装力量并执行朱棣的外交政策。当处于权力之巅时,朱棣容忍臣子的批评,允许他们影响他宠爱的儿子和继承人朱高炽。事实上大臣们不赞成朱棣庞大的计划和他的外交政策以及将京城北部地区弃为荒地的做法。他们趁朱棣多病而权力削弱之机,希望太子朱高炽来彻底改变其父的政策。
  外交危机加速了朱棣政府的瓦解。紫禁城大火后,蒙古统治者阿鲁台(Arughtai)意识到皇帝的软弱,便拒绝向明朝进贡。朱棣看到了一个可以重新树立自己权威性的天赐良机,他将亲征阿鲁台。在年轻时,朱棣曾依靠快速的骑兵,智胜了蒙古军队。现在,他和他的宦官监军集结了近百万人和340000匹马、骡子的大规模的笨重的部队,缓慢而艰难的向北进入大草原。仅运送粮草供应庞大的军队,就需约177500辆马车。户部尚书夏原吉,一位理财能手,就是他为修紫禁城、拓宽大运河、漕运和郑和舰队筹集了资金的人。而对于最近的这次国家冒险,他直截了当地表明无法筹到钱。刑部尚书吴中也反对,两人均被捕入狱。兵部尚书方宾自杀。在那个可怕的一年的年末,朱棣失去了能干、忠诚并长期侍奉他的几位大臣。他的内阁就此解体。
  就像大臣们所担心的那样,朱棣的远征惨败。而且,阿鲁台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八日(公元1424年8月12日),身心彻底垮了的朱棣死于追击阿鲁台的途中,享年64岁。人们将一些军用壶和军用锅熔为一棺殓之,将他运回火灾后萧条的紫禁城,按仪制,停灵百日。
  朱棣的葬礼就像他的一生一样壮观。送葬队伍由老皇帝的忠实侍卫开道,上万士兵和官员簇拥着灵柩,缓慢地行走了两天,到达北京西北山脚宏大的帝陵—长陵。秋天的阳光透过薄雾,人们顺着两旁列有石像生的神道进入朱棣宏大的墓中,将其葬于其中。动物作为祭品祭祀他的列祖列宗,他的黄袍和盔甲随葬在身侧。有十六名嫔妃殉葬,活活和他埋在一起。地宫封闭时,濒死的妃嫔的哭声为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家与赌徒的一生写下句点。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424年9月7日),朱棣之子朱高炽即帝位。就在当天,他颁布了一道诏令①:
  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太仓②〔长江一港口〕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诸番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前去。原差去内外官员速皆回京……民稍人等各发宁家。
  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其采办铁黎木〔建船用的硬木〕只依洪武〔朱棣之父〕中例,余悉停。但是买办下番一应物件并铸造铜钱、买办麝香、生铜、荒丝等物,除见买在官者于所在官交收,其未免者,悉皆停止……所差去官员人等皆尽回京(10)。
  朱高炽还下令立即释放那些被朱棣监禁的高级官员,包括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原吉立即采取措施以控制物价飞涨,禁止开采金银,稳定货币流通中非纸币的总量(纸币是中国人于公元806年发明的,几个世纪前它传入欧洲)。胡椒的价值就是中国人把它作为一种付款手段。当时,在国库中的全部胡椒被分发出去,一切奢侈品的购买被明令禁止,预算赤字大幅下降,所有西洋宝船上的耗费亦削减。中国境内物产丰富,那么,为什么要从国外购买毫无价值的小玩意呢?(11)
  

第二章  一场霹雳雷霆(3)
勤奋又严谨的年轻胖皇帝对军事并无兴趣,他宁愿与他的高级幕僚们一起留在京城,也从不愿陪同他的父亲进行军事远征。他严格按照儒家道德行事;“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溺,不可迟疑”。(12)他知道不必听信协助他父亲扩张、把中国带到灾难边缘的太监。
  巨大的宝船舰队在海上漂泊了两年半之后,残存的船只于永乐二十一年九月(公元1423年10月)份艰难地驶回故土。郑和的部下丝毫不知国内发生的重大变故,以为他们肯定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他们的航行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到达了无数处未知之地,并不断地增加了他们的航海知识。然而,取代称赞的是返回的海军将领们被当前统治中国的那些人所唾弃。也许是郑和的影响力太大,仅他被赦免而未被削去官职,亦未当众受辱。郑和被迫退下来,成为南京皇家港的守备。在南京,他准许拥有豪华的府第,并继续建他的清真寺。
  朱高炽只做了一年皇帝,死于宣德十五年正月初三(公元1425年),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朱瞻基加强了他父亲的政策,中国社会恢复了和谐,但已转向传统的乡绅的统治。只要水利设施得到维护,农民就能丰衣足食和免于饥荒,很少要求经济或政治变革或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国家制度就像保存在琥珀中一样永恒不变。商人很少有政治权力,事实上,金融者和士兵也没有,外贸收入减少到占政府财政收入不到百分之一。朱瞻基准许郑和的告别性航行—最后一次去麦加的航行—但是随着1435年朱瞻基的死,彻底的排外开始了。停止所有西洋宝船,在一连串诏令中,第一个就是禁止海外贸易和航海。一些试图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被视为海盗而处死。一段时间里,甚至学习外语或给外国人教汉语亦被禁止。
  在后来的一百多年中,明朝政府顽固地坚持海外贸易禁止令。1644年,接替明朝末帝的清王朝则变得更为严厉。为了防止对外贸易和联系,清政府将南部沿海长700英里、宽30英里的狭长地带焚毁,人口遣入内地。不仅造船厂不再使用,而且连建造巨大宝船的设计图和郑和的航海记录也故意毁掉。兵部的一名高级官吏刘大夏从档案中得到了航海记录,他宣称“三宝(郑和)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船队带回来的货物—“酱、邛竹、蒲桃、石榴、大鸟蛋”等类东西—是无用的。所有这些航海记录—“恢诡怪谲,辽绝耳目”—因此应烧掉。然后,他轻描淡写的向兵部汇报说郑和的航海日志和记录已“失”(13)。不仅最伟大的、珍贵的航海遗产将永远失传,而且外域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将被清除。只有海盗的掠夺和走私活动才能使中国与外界联系起来。中国在非洲、澳洲和南北美洲建立的殖民地被放弃而置之不管。
  永乐十九年年底(公元1421年)始,中国历史开始倒退了几个世纪。朱棣、郑和以及他们的巨大宝船所留的遗产差不多彻底破坏了。他们曾航行到过什么海洋、看到过什么陆地、曾有何发现、曾建立过什么殖民地,对于这些,中国的统治阶级不再感兴趣。曾进行航海的船只未妥善保管而任其腐烂,航海日志和记录被毁坏。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对于它们的记忆消除得如此彻底,就像这些事从未发生过。当中国在她繁荣的航海业和科学文化倒退到一个长期闭关自守的时期之时,其他国家则在崛起。但是,他们的探险家、殖民者和发现者均航行在朱棣的舰队投下的长长的影子里。
  

第三章   舰队起航(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