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这实际上是主张战争应该〃诛乱禁暴〃。嬴政手下有如此杰出的军事家,这是他能统一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秦国的福气。
◇欢◇迎访◇问◇BOOK。◇
第7节:股肱之臣(7)
在《尉缭子》中,尉缭根据战国时期战争所面临的新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对孙武的〃奇正〃战术加以研究,提出了更为灵活多变的〃奇正〃战术……排兵布阵的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法,四为正,四为奇,互相变化使用。〃四正〃一般指正面迎击或打击敌人,〃四奇〃一般指从两翼或敌后出奇制胜,以配合正面作战。这种避实就虚的战略战术在秦统一过程中曾多次发挥重大作用。
嬴政统一天下必须依靠军事实力,所以,王翦父子、蒙氏祖孙三代在兼并六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嬴政不光倚靠这些能征善战的武将,他麾下还有一批文臣也非常了不得。
文臣之中当首推吕不韦。特别是在嬴政十三岁即位到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之前的九年里,吕不韦对秦国的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当然,吕不韦的情况比较特殊,最终因为他不知止于当止之处、当止之时而被贬,后自杀。吕不韦是嬴政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在那九年之中,秦国并没有停止对六国的不断打击,这些进攻都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完成的。比如东郡的建立就是在吕不韦主政期间完成的,而东郡是切断六国合纵的一把利剑,也是一把刺向齐国腹地的利剑。
继吕不韦之后,嬴政身边最重要的文臣是李斯。李斯提出了率先灭韩的统一总方略,揭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比较开放的人才政策,所以一些时代精英纷纷到秦国谋求发展,嬴政身边的人才数以千计。面对这些人才,嬴政的态度是什么呢?《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位叫顿弱的特别的人与嬴政的一次见面,从中能看出嬴政对待人才的态度。
这位非常特别的人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他见到君王不下拜(有些学者认为,顿弱即是尉缭)。顿弱扬言,我做人的原则是不向称王者下拜,如果能满足我这个条件我就见;否则,不客气,老子不伺候。这话传到了嬴政那里,嬴政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顿弱不拜而见(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战国策·秦策四》)。
一见嬴政,顿弱开口就说,天下有三种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种人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第三种人是既无其名又无其实。
嬴政听了顿弱这番没头没脑的话,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你说的我不明白。
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他们不用拿着农具辛勤劳作,但是,他们却有吃不完的粮食。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民,他们冬夏劳作,辛辛苦苦,却没有粮食吃。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是君王,身为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没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个不孝之实。嬴政一听,气得浑身哆嗦。顿弱说,山东1六国如此强大都没有损伤大王的名声,但是,大王软禁自己的母亲却毁掉了自己的名声。
BOOK。▲虹桥▲书吧▲
第8节:股肱之臣(8)
顿弱谏嬴政一事当发生在嬴政处理嫪毐事件之后。此时顿弱进谏,还坚持不拜嬴政,而嬴政居然能够接受顿弱的不拜,还最终听取了顿弱的批评。
上部在《赵姬之乱》中讲到茅焦谏止嬴政,嬴政从大局考虑,迎回母后。现在我们知道当时劝嬴政收回成命、迎回母后的人还有顿弱。茅焦是在嬴政气头上冒死进谏(文死谏),顿弱则是事后为嬴政分析利害。嬴政能不拘于礼数接见顿弱,表现了此时的嬴政虚心纳谏的勇气与胸怀大局的气度。
嬴政不但知人善任,而且对待大臣相当宽厚。
举两个例子。
先说前文讲过的李信。李信攻楚,大败而归,但是,嬴政并没有因此而处死李信。灭燕之时王贲和李信一起平定燕地、齐地(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最终,李信功封陇西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再说王翦。王翦功高盖世,完全可以和韩信相比。但是,嬴政并没有像汉高祖刘邦猜忌、杀戮韩信那般对待王翦。当然,这不只是嬴政一方面的原因,王翦虽为名将但也深谙君王之道。王翦以自己的智慧说明了自己毫无政治野心,这也是嬴政与王翦关系融洽的原因之一。但是,嬴政在对待功臣方面,确实比汉高祖刘邦做得更好。
总之,嬴政能够仅用十年时间就拿下六国,这不仅得益于他身边的文臣武将,还得益于他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在秦国内部,嬴政组织了一个文武齐全、搭配得当、配合融洽的超强队伍,所以才能在灭六国之战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仅仅有这些因素,嬴政就能吞并天下、独霸九州吗?
。▲虹▲QIAO书吧▲
第9节:六世余烈(1)
二十六 六世余烈
嬴政从公元前 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了六国。其实,在战国后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与机会,然而最终却由秦始皇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所有的历史课本谈到秦灭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由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呢?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时的偶然?
奋六世之余烈 亡六国之诸侯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讲清楚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向。这个基本动向是由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一是历史的必然性,一是历史的偶然性。
有人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是历史使然,即历史把统一的重任交给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始皇继承了祖辈的基业,所以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使命。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追溯一下秦国的历史,秦国从立国到嬴政执政,历经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与兼并六国关系最密切的是秦国后期的七代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
秦国统一天下的必然性首先表现为秦国七代国君无一庸主,个个都为秦国统一天下完成了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那么这七位国君对兼并六国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第一位,秦孝公。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变法。秦国立国较晚,又偏处关中一隅,在战国中后期仍然是综合国力较弱的一个诸侯国。如果不能变法图强,秦国兼并六国无异痴人说梦。秦孝公看到了这一关键点,起用并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变法图强为秦国以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第二位,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继位的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断。秦惠文王不因人废法,实为过人之举。
秦惠文王即位后,随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迅速崛起,六国有识之士意识
到秦国的强大对他们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于是积极寻找对策,开始用联合(合纵)的办法对付秦国。这是秦国崛起之后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六国联军将会重创秦国,秦国的强盛也会因此夭折。虽然,此时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足以对强秦构成重大威胁,但是,若六国联合成功,以六国之力攻打一秦,即使秦国已经很强大,仍然是无法承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秦惠文王审时度势,重用纵横家张仪。张仪根据新的形势与发展势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连横策略,对六国一一瓦解,逐个击破,最终化解了六国的合纵之谋与军事行动。秦惠文王也为秦国统一大业的继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
第三位,秦武王。
在秦国的崛起史上,秦武王似乎并不重要,原因是他在位时间极短,只有三年。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位如流星般的国君,他对秦始皇最后统一中国也功不可没。
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史记·秦本纪》)。〃〃三川〃原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这里指含有这三条河的地区,辖境是今天河南灵宝县以东至洛阳的这片土地。在位仅仅三年的秦武王一心向往的是能够坐车到达洛阳,看看周天子的王城。秦武王的〃窥周室〃并不是他喜欢旅游观光,想参观一下周天子的都城而已,他实际上是想取周而代之,一统天下。一句〃死不恨矣〃,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渴望实现由秦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
秦武王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因为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加之六国的合纵之谋被瓦解,此时摆在秦国国君面前的历史使命是不失时机地东进中原。秦武王的〃通三川,窥周室〃,正是他作为秦国国君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此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东进中原的实力,敢不敢适时东进是摆在秦武王面前的历史性课题。秦武王与前面几位君王一样,对秦国统一的大业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虹←桥书←吧←
第10节:六世余烈(2)
公元前311年,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亲自率重兵攻打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宜阳是陕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两边重峦叠嶂,中间一线通往洛阳,西距洛阳四十公里。它是韩国的西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拿不下宜阳,秦国就无法兵出函谷关,也就无法东进中原。但是若想攻下
宜阳,就必定要和韩国有一场大仗、恶战。韩国一旦失守宜阳,秦国就可以长驱直入,直达韩国的腹地。所以,韩国必然死守宜阳。
甘茂说,要攻韩国,必须联合魏国。甘茂与另一位副使向寿一块儿来到魏国游说魏王。到达之后,甘茂却对向寿说,你回去,就说魏君已经同意联合攻韩了,但是,一定要告诉秦武王攻韩之事行不通。只要你这样说了,将来事成了,功劳全归你。这位副使欣然同意,按照甘茂的交代向秦武王汇报。秦武王觉得很纳闷,既然魏国允诺联合攻韩,为什么还不能攻呢?
甘茂一回国,秦武王马上召见了他。甘茂回答,宜阳是一个大县,战略储备非常充足,名义上是县,其实相当于韩国的一个郡。如果现在我们去进攻,很难得手。
接着甘茂就给秦武王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参杀人。当年,曾参在费地居住,费地有一个和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于是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纹丝不动地在织布机上织布。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镇定自若地织布。一会儿,第三个人来了,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立即扔下手中的布,番强而逃。曾参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曾参的母亲又是那么了解自己的儿子,听了三个人的传话,就误认为曾参真的杀人了。甘茂对秦武王说,我没有曾参那样的贤能,大王您也不能像曾参的母亲信任自己的儿子一样信任我。我只怕率兵攻打宜阳,大王最终也会像曾参的母亲一样不信任我。
第二件事是张仪无功。张仪为秦国立了大功,西并巴蜀,北开西河,南取上庸,但是,天下人都认为是先王贤能,而并不将主要功劳归于张仪。
第三件事是文侯烧信。魏文侯当年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国给灭了。乐羊回师的时候高兴得很,以为自己立了大功。面见魏文侯之时,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筐针对乐羊的告状信让他看。乐羊吓得拜倒在地,连连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全是大王的功劳(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任何成功都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其中,领导的支持与信任最为重要。不要总以为自己立下了多少功劳,而是应当看看当你拼搏之时领导对你的支持有多大。
。←虹←桥书←吧←
第11节:六世余烈(3)
说完这三件事后,甘茂接着说,我甘茂是个外来之臣,如果率兵去攻打宜阳,最担心有人告我的状,而且大王一定会听信这些话。这样,大王便会背着一个欺骗魏王的名声,而我也会落得一身诽谤。所以,虽然魏国同意和咱们联合攻韩,但是,这一仗我不能打。秦武王听完后,对甘茂说,我和你先订一个君子协定,你就放心去攻打韩国吧。
直到这时,甘茂才率兵攻打韩国宜阳,打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秦武王果然收到很多告状信,于是他下令甘茂退兵。甘茂说,协定还算数吗?秦武王这才又派重兵增援甘茂,最终甘茂杀了六万韩国士兵,攻下了军事重镇宜阳,洞开了韩国的西大门,秦兵从此可以畅通无阻地直插韩国的腹地。
秦武王这样一位在位仅仅三年的青年君王,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业中也镌刻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一份业绩,为秦国兼并六国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四位,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对六国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此时的秦国国君应当继续东进,打垮六国的军事力量,为最终兼并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秦昭襄王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秦昭襄王不负历史重托,他多次任用魏冉为相,提拔白起为将,持续攻打三晋。白起伊阙一仗,打败韩、魏联军,杀死二十四万人。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兵,赵国一战就损失了四十五万精锐,实际上已被打垮。此时的天下只有赵国是秦灭六国的最大障碍,秦昭襄王基本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六国之中再没有一国能够和秦国单独过招,这进一步造就了秦灭六国的历史大趋势。
此外,秦昭襄王又任用范雎为相,采纳了范雎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制定了秦灭六国的大政方针。正是〃远交近攻〃四个字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使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有了一个总体战略方针,也使秦灭六国的大趋势日趋明朗。
第五位,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是秦王嬴政的祖父安国君,正式在位时间仅有三天,因此未有政绩,也未有败绩,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姑且一并称之为明君吧。
第六位,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即异人,是被吕不韦成功包装并推上王位的一代秦君。虽然他的在位时间和秦武王一样短暂,但是,他也绝非寻常之辈。秦庄襄王面临的任务也是继续秦国的扩张大业,巩固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
他重用吕不韦为相国,攻取韩国的军事重镇成皋、荥阳,建立了三川郡。韩国西边有两处战略要地,一是宜阳,二是成皋、荥阳。秦武王拿下了宜阳,如此一来,秦军就能够直达洛阳。而后,秦庄襄王又拿下了成皋、荥阳,这样,秦军便可以直达大梁(今河南开封)。三川郡成为插在韩、魏两国腹地的一把尖刀。攻下宜阳、成皋、荥阳,秦军就可以随时马踏中原。
▲虹▲桥▲书▲吧▲BOOK。
第12节:六世余烈(4)
不仅如此,秦庄襄王还利用赵、燕之战,攻取了赵国榆次等三十七城,进一步削弱了赵国的国力。赵国土地锐减,其中就有秦庄襄王的一份功劳。
第七位,秦王嬴政。
嬴政在举行加冠礼之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巩固自己的权力,所以,除掉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成为刻不容缓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公元前237年,嬴政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标志着他巩固政权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
此时,摆在嬴政面前的历史任务就是适时发动统一战争。
嬴政面对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统一战争。统一战争的序曲就是继续大规模地削弱赵国。此时,韩非入秦劝嬴政首先攻赵,因为赵国的力量还比较强大,只有先打垮了赵国,秦国才可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在从罢免吕不韦到发动灭韩战争期间,嬴政连续对赵国用兵,其间两次被李牧打败。尽管如此,灭赵已是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的既定方针。
嬴政制订的先灭韩,继而灭赵、魏的顺序是完全正确的。在统一天下的整个进程中,除了在灭楚问题上,嬴政基本上没有犯什么错误。在嬴政灭了韩、赵、魏三国,击溃燕军主力并基本灭燕之后,天下只剩下齐、楚两国。嬴政此时有些自满,他听信了李信二十万军队就能灭楚的话,对老将王翦所持的灭楚非六十万军队不可的建议不以为然,反而认为王翦因年老而怯战。结果,李信大败而归。事实证明,王翦有先见之明。嬴政此时完全不顾及个人的尊严、脸面,立即登门向王翦道歉,起用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并且答应了王翦所有的财产要求。最后,王翦顺利灭楚。
纵观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没有一位昏君、庸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秦国基本上实施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偶尔也有兄终弟及。在这种继承制之下,君王的继任完全不是择优、选贤,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说安国君的继位,是因为安国君的长兄因病去世,他作为次子而成为王位继承人。如此继承王位的君王能够优秀吗?能够完成历史使命吗?能保证个个都是明君贤君吗?本来,这应当是充满诸多变数的问题,但是,在秦国却毫无悬念。秦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无一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