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部军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能较好的国产大型警戒和引导雷达装备部队,使雷达保障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通信导航建设。在编制、体制方面,陆续建立了通信业务部门,通信团、通信营、通信队等通信部(分)队,以及通信器材修配厂、通信器材仓库等。空军对空指挥和空中指挥通信,建立了超短波地空通信系统,为地面和空中根据需要转换指挥和协同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通信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到60年代中期,已构成了指挥、情报、协同、航行、气象等无线电通信网路。
  领航保障建设。1954年空军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领航保障建设的措施:从难、从严进行领航、轰炸、引导训练;进行定期技术检查、考核;强化领航业务理论教育;对领航人员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到1956年,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地面领航员队伍。60年代又采取了新措施,加强地面领航人员队伍建设。从1955年至60年代中期,地面领航人员共引导空军飞机击落击伤入侵的美国和国民党空军的飞机58架,有67名地面领航员荣立战功。
  气象保障建设。空军初建时期的气象保障比较薄弱,从1954年开始逐步加强了气象网的建设。除在东北、华北地区组建了区域性气象网外,在华东、中南、福建地区组建了一批气象台站,在内蒙古、西藏等边远地区组建了一批机动气象站,构成了小范围的区域性气象网。在全国范围160多个气象台站建立了危险天气通报网,在一些主要地区建立了临时气象观测哨,在沿海地区则利用对空监视哨和海军观测站观测报告天气实况。还组织了近600个地方气象台站分别向空军提供气象情报。为了提高气象情报的传递时效和气象保障能力,1960年先后在京津、沪杭、旅大、广州等地组建了区域天气实况传递网;在沈阳、南京、武汉、西安等地建立了区域气象广播台,定时播发空军气象台站和有关地方气象台站的天气实况以及其他气象资料。为了收集国外气象情报,60年代中期,在北京、武汉、兰州、昆明等地建立了用以收集传递国外气象情报的收发信台。尔后,空军建立了气象室20个、台站189个,气象工作人员1万余人,基本上初步建成了以气象室为枢纽、以气象台站为基点的气象保障体系。
  飞机管制建设。到50年代后期,基本上形成了空军、军区空军、军和航空兵师、校(机场)等四级飞行管制系统。飞行管制设备不断改善。在飞行管制的各项建设中,空军十分重视建立和健全飞行管制的法规,使全国的飞行管制工作能够严密地组织和顺利地实施,有效地保证了飞行安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蓝天卫士……人民空军(10)
  7、健全后勤保障体系
  从空军诞生到60年代中期,空军后勤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50年至1959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由全面向苏联空军学习,逐步转变到认真结合抗美援朝作战的后勤保障经验,探索中国空军的后勤建设道路,使各项后勤工作得到稳步发展。1960年至196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在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助和国家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广大后勤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困难,保障空军部队完成了作战、训练任务。其主要有物资保障、国防工程保障、机场防护工程建设、后勤装备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卫生勤务保障、飞行后勤保障等。
    (四)空军建设的挫折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空军搞阴谋活动,使空军各项建设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吴法宪追随林彪,在空军大搞唯心主义,鼓吹“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批判“单纯军事观点”,制造思想混乱。军事训练受到严重削弱。在“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口号下,军事干部不敢抓军事,经常出现飞飞停停的现象。1968年,平均每个歼击机飞行员仅飞了23小时45分。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1972年,全空军只有的飞行员能担任夜间简单气象作战任务,只有1%的飞行员能担任夜间复杂气象作战任务。1974年保卫西沙群岛作战时,有的参战航空兵部队,拿不出建制作战分队,只好把大队长以上干部组织起来执行任务。院校建设遭受挫折。由于大砍院校,长期停课,以致部队中经院校培训的干部比例大大下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干部队伍的成长,给部队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文革”十年虽然使空军遭受严重的干扰破坏,但是由于广大指战员坚守战斗岗位,积极工作,完成了一些必须进行的工作,部队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在备战、战场建设、科研试飞、作战、支援国家建设和维护国家稳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美国和国民党当局不断派出侦察机和战术战斗机,对西南边境和福建沿海地区进行侦察和挑衅活动。空军担负作战的部队在社会上十分###的情况下,保持稳定,严守战斗岗位,先后击落入窜的美国和国民党空军的飞机16架,保卫了祖国领空的安全。
    (五)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解放军空军先后在邓小平、###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核心的领导下,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的各项指示,从整顿各方面工作入手,实行拨乱反正,医治10年###造成的创伤,开创空军建设的新局面,空军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部队和院校的教育训练,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稳步前进;武器装备和各项保障工作有了改善和加强;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素养、作风纪律,都呈现新的风貌。空军广大指战员常备不懈地担负着保卫祖国领空的光荣使命,积极地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圆满地完成了中央军委交给的各项重大任务。空军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现代化建设新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英姿勃勃跨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里,人民空军与时俱进,跨越发展。
    1、“十大整顿”
  1976年10月,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空军党委率领空军部队深入揭批林、江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清查有牵连的人和事,进行全面整顿,拨乱反正,医治创伤,很快恢复了元气。1977年4月,中央军委对空军领导班子作了调整,任命张廷发为空军司令员,高厚良为空军政治委员。新的空军领导班子组成后,一面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率领部队投入揭发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清查帮派体系,落实干部政策;一面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奋力扭转“重灾区”的局面,实行全面整顿。全面整顿包括领导班子、规章制度、军事训练、战备工作、政治工作、纪律、航空工程机务工作、后勤工作、机关作风等十个方面,称为“十大整顿”。
  领导班子整顿:一是组织整顿,于1978年年底,把军、师、团三级领导班子调整完毕,使各级领导班子达到政治上强,作风过硬,比较年轻、精干。二是政治思想整顿,解决“软、懒、散”的问题。规章制度整顿,从机关到部队,从干部到战士,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做到人人有专职,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修订和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整顿训练工作,首先抓好飞行技术、航空理论基础训练,在空军各兵种各专业人员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掀起一个像1964年那样的群众性练兵热潮,院校按定额接收学员,培训空军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恢复和健全战备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空军作战指导思想,拟制、修订各种作战计划、预案,提高业务水平和指挥能力。政治工作整顿,由上而下、分期分批地对各级政治机关进行整顿,端正思想路线,纯洁干部队伍。整顿纪律,强调坚决执行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做到了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现象,发动群众同事故作斗争,把空中和地面各种事故减下来。整顿航空工程机务工作,恢复以往行之有效的机务维护规章制度,改进维护作风,办机务教导队,提高机务新兵训练质量,恢复驻厂军代表制度,把好验收关和产品质量关。整顿后勤工作,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加强场站建设,教育后勤保障人员明确树立为飞行服务的思想,分期分批地整顿国防仓库、油库,确实查清库存物资和装备的数量、质量状况,加强管理维护。整顿机关,提高工作效能,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改进文风,精简会议和文电。整顿作风,贯彻治军要严的指导思想,要求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批评、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作风恢复和发扬起来。十项整顿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重点放在清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流毒和影响。到1978年底,十项整顿基本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果。从上到下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修订和恢复了各种规章制度,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局面已经改变。航空兵部队和航校的飞行总时间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航空兵部队年平均飞行时间87小时39分,突破了多年来在60小时左右徘徊的局面,训练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严重飞行事故万时率下降到,是10年来最低的。地面部队和院校的教育训练,年终考核成绩优异。
  

一、蓝天卫士……人民空军(11)
经过整顿、调整和恢复,使空军的各项工作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空军建设的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2、开创空军建设的新局面
  在全面整顿、拨乱反正的基础上,空军依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拓前进,有计划地推进空军的全面建设,开创了空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空军的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加强院校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1976年以后,空军院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强院校的全面建设,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朝着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1978年初,据邓小平指示,空军院校的恢复工作迅速展开。在已恢复和改建第1、2航空预备学校、通信学校、军医学校和雷达学校的基础上。1978年3月至6月又重新恢复了空军政治学校、空军后勤学校、空军高射炮兵学校和空军学院。到1979年,空军地面院校的学员定额,已由“文化大革命”期间的5650名,增加到万余名。同时,还根据部队的需要,新增设了28种专业。空军院校经过紧张的重建和扩张工作,到1979年已大体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规模。各航校在人员、飞机、器材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每年的飞行总时间不断增加。1980年航校全年飞行时间达53万小时,比1977年增加53%。
  对学员的培养,全面打好基础。空军院校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牢固树立为革命而飞的思想;在技术业务方面的要求,要熟练掌握飞行加强技术,达到训练大纲规定的质量标准,并扎实学好航空理论基础知识,以指导飞行实践;在作风纪律方面的要求,要具有良好的军人素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雷厉风行,机智灵活,一切行动听指挥;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要具有适应紧张的飞行训练所需要的体力、耐力和平衡机能。空军院校在贯彻全面打好基础的工作中,始终把打好政治思想基础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为此,空军专门对飞行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的八项素质,即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严格的纪律、顽强的作风和强健的体魄。还针对空军部队驻地分散、条件艰苦、常年战备等特点,对学员加强树立坚强的革命事业心的教育和立志定向教育,使学员毕业后服从分配,到边疆、高山、海岛、戈壁、沙漠地区工作。
  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各类人才。1986年6月,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力争在本世纪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现代化军事教育体系。”1986年以来,空军院校以进一步理顺培训体制、改革训练内容、改善训练条件和手段为重点,进行了大量工作,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各类人才。将空军学院改称为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学校改称为政治学院,航空学校改称为飞行领航学院,通信学校改称为电讯工程学院,后勤学校改称为勤务学院,高射炮兵学校改称为高射炮兵学院,航空机务学校改称为航空技术专科学校,军医学校改称为医学专科学校,航空预备学校改称为飞行基础学校。同时撤销了第9、10、11航校。气象学校和雷达学校在1979年6月和1983年6月,已分别改称为气象学院和雷达学院。空军院校的精简整编,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培训体制,即指挥军官分初、中、高三级培训,专业技术军官分两等(中等、高等)、5种层次(中专生、大学专科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训。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强工作的适应能力,从1987年开始,师(旅)职军事、政治、后勤指挥军官(含军以上机关参谋)实行合训。空军还逐步发展了函授教育、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在职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人才。进入###十年代后,空军院校的教学手段向现代化发展,空军院校在开展模拟训练上亦有长足进步,技术训练模拟器已运用计算机控制。
  为了适应新时期院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空军院校把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和院校领导干部的教学管理能力,摆到了重要位置。在建立与健全空军院校教员选拔与使用制度的同时,1980年对航校的飞行教员提出了“五条要求”:(1)飞行事业心强,出满勤,带全期;(2)两种气象能教,三种气象能走;(3)会讲,会作,会教,会做学员的思想工作;(4)能给学员讲一门与飞行训练穿插的航空理论课;(5)达到大学专科文化程度。对地面院校的专业理论教员规定了“四项指标”:(1)热爱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比较高;(2)能完整地讲授本门课程,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3)具有比较扎实的讲、写、演、画课堂教学基本功;(4)具有大学专科以上的基础理论水平。并要求各院校在此基础上,培养各类教学“尖子”和学科带头人。
  截至1987年,空军院校已经拥有各类教员9200余人,形成了一支较好的教员队伍。其中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450人,具有硕博士以上学位的186人,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飞行教员达到两种气象能教、三种气象能走的占89%,获特级和一级飞行教员称号的有1385人。还有520余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科带头人。这批辛勤“园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为空军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蓝天卫士……人民空军(12)
空军院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一支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趋向合理并适应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员队伍已形成;一批熟悉院校教育、管理理论和专业技术的行家,已走上院校领导岗位,正在为空军各级机关和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人才。
  跨越式发展,改善武器装备。①提高武器装备管理水平。通过装备整顿,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普遍建立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加强了技术人员的培训。1980年至1982年的三年中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4万人次,为部队培养了装备维修、管理的骨干,提高了部队的装备水平。各部队自筹经费修建了各种库房、场地,大大提高了各类装备的放库率。检修各种装备20余万件,各类装备的完好率都有明显提高。装备平均故障率由1979年的,下降到,涌现出一批装备管理好的先进单位。1983年11月,空军颁发了《空军装备管理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十二条标准》,作为检查、衡量部队装备管理的尺度。随后,空军各兵种部队分别进行了检查评比,制订装备管理工作条例,逐步实现从经验型管理到科学型管理的转化。②开展技术引进和装备更新。新时期,空军抓紧了武器装备的技术引进和装备更新工作,以提高空军主战飞机、地空导弹、防空雷达、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作战效能。70年代末,空军开始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以提高作战能力。为了解决装备的配套,1984年11月从美国引进了“黑鹰”直升机,1986年2月从法国引进了“超美洲豹”直升机,1985年8月从苏联引进了图…154m型运输机,还有一些其他装备。1986年2月,歼…8型飞机定型批准生产。歼…8Ⅰ型飞机是歼…8型飞机原设计方案的“全天候型”飞机,1981年4月首次试飞,1985年7月设计定型。歼…8Ⅱ型飞机是根据对未来作战对象的分析和中国航空工业的现有能力,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战术技术要求的。1984年6月12日,歼…8Ⅱ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歼…7Ⅱ型飞机是歼…7Ⅰ型飞机的改进型,增强了攻击能力,1986年2月装备部队。歼…7Ⅲ型飞机是在歼…7型飞机的基础上加装改装了部分设备,经过试飞,已批准设计定型。强…5Ⅰ型飞机是在强…5型飞机基础上改进的,1983年12月开始装备部队。后来,又在强…5Ⅰ型飞机的基础上改进成强…5Ⅱ型飞机,性能进步上得到了改善,生存力和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空军和航空工业部门共同设计、研制的轰…6型飞机的自动领航轰炸系统,使该型飞机具有远程机动作战、低空突防、搜索识别和突击目标的能力。1981年3月试飞,7月交付空军部队服役。空军勤务保障飞机也有一定的发展。与作战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