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元风流-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见崔宗之洒然一笑,玩味的看了韦陟一眼,两人目光交错间,仿佛又电光火石闪过,不过他却反而微笑着解释道:“韦公子说的话的意思,应当是马上摩诘所写的这种题材的诗不适合用行书,这却是很有道理的,既然韦公子有这个兴致,那我也不夺人之好了。”

    王维感激的望了崔宗之一眼,只觉得此人的脾气倒是极好,竟然对韦陟的态度能这般容忍。

    韦陟也没有想到能够轻易压制崔宗之,可他也懒得多想,只是让人笔墨纸砚伺候,他的书法极佳,签名更有“郇公五云体”的美誉,郇公便是他继承的“郇国公”的爵位。

    韦陟属于轻易不动笔,一动笔却能写出令人赏心悦目书法的人。

    对于崔宗之与韦陟这两位极其“硬实”的名门嫡系公子对王维“捧臭脚”的行为,无疑让某些年轻文人嫉妒,心里期盼着王维写不出什么妙诗,这样便能看到王维出丑。

    崔颢这时的心理无疑是极其复杂的,因为这时他写的诗肯定是所有人中最好的,但他深知王维的实力,他既希望王维写的诗比自己差,这样就能让他保持第一的地位,又希望王维写的比自己好,毕竟这次的机会,是王维给他的,而他也希望友人能够更加名扬。

    在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王维时,王维深吸一口气,先确定了诗的题目——红牡丹,韦陟随即提笔,没有一丝停滞,便是连他的字中,也深深的让人体会到一种“高贵冷艳”的气息。

    众人见到这个诗名,不由将目光投向台上的红牡丹,那两位屡试不中的士子李颀与丘为不由小声讨论起来:

    “看来这王摩诘要直接描写这红牡丹刚刚的歌声了,却不知如何才能写出彩?”

    “直接描写这名伎,未免太俗,很难写出彩啊,就算用词再妙,最多不过就是刚刚那位崔小郎的水准,这选材实在有些……”

    ……

    李颀与丘为的议论无疑便代表着大多数人的看法,那位一直看王维不爽的包融,脸上带着不屑的冷笑,只觉得王维这次肯定要栽,便是连那位一直看王维的“草圣”张旭,这时也紧皱眉头,不知王维准备怎么写。

    唯有贺知章、岐王李范等人脸上带着胸有成竹的笑,似乎对王维的才华有着盲目的信任。

    王维直接将全诗吟了出来:“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yù断,chūnsè岂知心。”

    韦陟挥洒自若,同样提笔一气呵成。

    众人听过王维的诗后,不由齐齐一怔,一时间竟然没有反应过来,全场一片安静,而那位一直对王维有偏见的包融,在听过此诗之后,尚未品味,便当先发难嘲讽道:“王摩诘,你这写的是花,可不是人!完全不符合岐王刚刚所说的题材,这可真是荒……”

    未等包融说完,崔宗之忽然拍案而起,只是盯着舞台上那位披着绿sè纱衣内着红sè襦裙的名伎,大声说道:“妙,大妙!的确写的是红牡丹,一语双关。”

    众人被动作夸张的崔宗之吸引,纷纷顺着崔宗之的目光,看着舞台上那位名伎红牡丹,而红牡丹全身散发的愁绪,也终于被不少人捕捉到……

    王维的诗,韦陟的字,在传阅时,被品味良久,渐渐的,那安静的场面渐渐变得有些sāo动,因为大家都品味出了这诗的巧妙之处!

    单看整首诗,写的仿佛只是普通的红牡丹花,但事实上,它却又完全写出了名伎红牡丹的所有特点,尤其是后两句,简直就是点睛之笔,王维甚至敏锐的捕捉到了红牡丹内心的忧愁!

    已经反应过来的包融,脸上一片赤红,因为他刚刚指责王维不对的地方,却正是全诗的妙处,明明看似写的花,但真正写的,却是人,若是心境平常的包融,断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因为太想找王维的痛脚,竟然一时间没有品味出整首诗的妙处来,反而急吼吼的找刺,这实在是太丢人了……

    ===============

    求收藏票票~~~~~~~~~
29、各方赞美
    ()    不过此时虽然众人略有sāo动,但大都还沉浸在对这首《红牡丹》双重意境的品鉴之中,一时间都没有在意开始时包融的失态,这越品味却越觉得王维的这首诗极其jīng妙!尤其是契合此时的场景,众人一边品味全诗,一边看着舞台上的红牡丹,还有人的目光则投向阁楼外的牡丹花丛,只觉得那种心中的触动无法言述。

    且来从诗的表层意思来看前两句,首句“绿艳闲且静”,写牡丹枝叶的情状。浓绿的叶子,文雅而端丽;绿艳的叶子中,盛开着一朵红艳的牡丹;次句“红衣浅复深”,红中见绿,在绿艳的底sè中有了艳红的花sè;在红中又分层次,使sè调有着一种和谐之美。

    而此时再看这位名伎红牡丹,她身外披着的绿sè纱衣,做工jīng致,上面有美丽的图案,遮着她那皓腕若隐若现,当真是让人觉得惊艳,而红牡丹的从出现开始就表现得极其娴静,让人心动,完全契合这首句“绿艳闲且静”,至于第二句“红衣浅复深”,则指的是红牡丹绿sè纱衣下的层次分明的红sè襦裙,由浅入深,却也极其应景。

    可以说,这开头两句,就道尽了唐朝国花红牡丹与台上名伎红牡丹的特点,其妙处便在它的一语双关,让人拍案叫绝。

    而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却是后面两句,表面上可以这么看:诗人赏着红牡丹,不知怎么了,映入眼帘的不是红艳可爱、充满生机的牡丹形象,看着看着,竟生出另一种情状:牡丹花盛开了,但它心事重重,忧伤满怀;见状,不禁要问chūn光,你可深知牡丹花儿的心思,牡丹花儿的忧伤吗?“chūnsè岂知心”是诗人巧妙的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同情与爱怜。

    从深层次来看,“花心愁yù断”,便点出了女孩红牡丹的闲愁,而“chūnsè岂知心”,则显得有些嘲讽,因为“chūnsè”无疑便暗喻此时在场的所有文人,毕竟像红牡丹这样的名伎,也是逐水草而生,唯有文人们的追捧,才能让红牡丹更加有名气。

    但这乍一听是有嘲讽之意,但细细品味,却又会让文人们觉得颇有优越感,毕竟这可称为花中王者的红牡丹,也需要chūn天的阳光照耀,便如同花魁红牡丹也需文人的追捧一般,这便让某些文人自我感觉极其良好。

    再细细一品,便能察觉到王维本人是何等的心思细腻,如此匠心独运,让不少文坛大佬都连连赞叹,难以释怀。

    总的来说,王维这样一首诗,粗粗一看,肯定无法咀嚼出这样的妙处,若是流传到后世,考据党不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场宴会的话,那对其的解读,肯定流于表面,甚至还会联系诗人的生平,说是红牡丹暗喻诗人自己,而“chūnsè岂知心”则是被认为诗人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却不知这红牡丹的最妙之处,便在于一语双关。

    而王维的诗在匠心独运的同时,韦陟的楷书无疑也极其出sè,他是挥洒自如,一气呵成,极美的字中蕴含着他的高贵冷艳,倒也契合那红牡丹的地位,后面两句,韦陟更是体会到了王维的匠心独到之处,写出来却在高贵冷艳之余,有一丝温婉闲愁,让在场的一些同样工于书法的文人,见猎心喜。

    其中便有那崔宗之,他原本表面上谦让了一番,却只是为了不让王维为难而已,若韦陟写出来的书法入不得他眼的话,那他以后绝对要找回场子,但此时他这样的心思却消散的一干二净,反而觉得这韦陟有傲气的资本,能与这样的世家公子结交一番,却也是趣事。

    此时众人还沉浸在整首诗的jīng妙之中,一时间全场依然显得比较安静,但谁都没有想到,会是这个人首先打破这样安静的氛围。

    此人却是吴道子,只见他那因为出身贫困吃了好多苦、苦尽甘来而略显苍老的脸颊上带着极其激动的神情,仿佛灵感爆发一般,他对王维说道:“王公子,我突然想画一朵红牡丹,兼具花与美人的特点,不知可否将此诗录于我的画上?”

    一般名画上都有妙诗相配,便如宝剑配英雄,红粉赠佳人一般,而这个时候虽然没有什么版权说法,但对有名诗词的归属还是非常讲究的,抄袭可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一旦被发现,那名声、人品都要臭掉了。

    王维脸上依旧显得非常沉静,给人的感觉就是不骄不躁,极有气度,却不知此时王维心中那种爽感是多么强烈,这位吴道子是什么人物?

    虽然此时吴道子才刚刚成为宫廷画师,但纵观整个历史,将其称之为唐朝最伟大的画家也不为过,而后来更是被人封为“画圣”,被民间画工称为“祖师”,能够被这么伟大的画家求得将自己的诗录在他的画上,这简直就能让王维凭借这一首《红牡丹》而名垂青史。

    若是吴道子的《红牡丹》能够有幸流传到后世,人们在品鉴这幅画时,免不了要研究王维的诗,不过王维的激动平复的很快,因为他转念一想,自己本来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诗佛”,还在开元天宝年间被尊为“天下文宗”,自己也无需对吴道子的请求大惊小怪。

    于是王维点了点头,却是表现出一副荣幸的样子,毕竟他此时才初露头角,与吴道子这样的大画家无法相比,他淡淡道:“如此甚好,多谢吴供奉抬爱,不过王某有个不情之请。”

    吴道子这时无比急躁,显然他此时灵感上涌,想马上回去乘着灵感动笔,而他灵感的源泉,无疑便是王维的这首诗,于是他略显焦急的说道:“王公子请讲。”

    王维保持着尊敬的说道:“听闻吴供奉jīng于山水画,而王某恰巧喜爱山水画,但技艺不jīng,却不知吴供奉能否指点一二。”

    吴道子将急躁压抑下来,轻抚须髯,心中却对王维的尊敬表现异常满意,他本来就受够了世家子弟那种暗中的不屑,这时却发现王维这个才华横溢的名门公子向他求教,心中的得意就别提了,他极为豪迈的说道:“摩诘若有什么疑问,可随意来找我。”不经意间,连称呼都变得更加亲近了。

    王维心中欣喜,能够得到吴道子的指点,那他的画技再上一层楼简直毫无悬念,要知道,吴道子在历史上,可还有一个中国山水画祖师的名头。

    这时吴道子也顾不得提前离席的无礼,一心只想着将这《红牡丹》画出来,再想到这筵席上也没有与他属于一个圈子里的人,这次来纯粹是看贺知章的面子,他有宁王在他的背后,却也不用怕岐王。

    于是他向在场的所有人一拱手,道:“刚刚摩诘的妙诗一首,让吴某灵感大增,忍不住想要赶快提笔作画,吴某先行告退,失礼了。”

    吴道子大步离去,却是又深深的看了一眼舞台上的那位名伎红牡丹,却在恍然间觉得,王维的这一首诗,简直真正写出了红牡丹的灵魂。

    吴道子的离去,终于让不少人从意境中回味过来,却听到文坛大佬张若虚以一种“一代新人胜旧人”的怅然语气赞叹道:“没想到王小郎这一首诗居然能让吴供奉灵感大发,而若没有崔家公子的拍案叫绝,老夫一开始也没有反应过来,不过细细品味之后,老夫对王小郎的匠心独运,实在佩服,今rì宴中的有这一首《红牡丹》,足可流传青史。”

    张若虚这个评语一出,顿时让所有人都jīng神一震,这个评价实在太高了,刚刚张若虚对崔颢的《岐王席观jì》虽然也赞扬了一番,却没有对王维这般流露出如此溢美之词,更别说张若虚那种怅然的语气,也让诸人感受到,那种一个时代的过去,与一个时代的来临的微妙感觉。

    王维真的可以开辟一个时代吗?众人望着神情依旧沉静安详的王维,只觉得这个清俊儒雅的名门公子,已经让人仰视。

    贺知章这时也不落后,他的那张老脸上红光满面,毕竟这王维可是他专门邀请来的人啊,王维表现的越出sè,他就越有面子,更何况王维的才华确实让人惊叹,能用一首诗让宫廷画师吴道子灵感爆发的人,还用得着怀疑他的才华吗?

    贺知章先是细细点评了王维这首《红牡丹》的妙处(可大体参照本章开头),说到jīng妙处时,忍不住眉飞sè舞,引起了不少文人那善意的笑声,但原本那些对王维这首诗感触不深的人,被贺知章这么一说,自然也连连感叹,对这首诗也体会得更加深刻。

    毕竟除了像包融这种一开始误认为王维只是单单写花的人以外,还有人便觉得王维完全写的是人,却没有想通二者的关节,被贺知章这么一解读,顿时便明白了这“一语双关”的jīng妙。

    “总之,这的的确确是一首极妙的五绝,更难得的是,王小郎能在短短时间内构思出这么巧妙的诗,便是连贺某,也无法做到这般才思敏捷,匠心独运!”贺知章最终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却不知,王维在红牡丹出场时,便已经在构思了,为了扬名,他当然需要处心积虑,不择手段。
30、诗词动人心
    ()    文坛两大宗师级人物对王维的评价,使得那些想找些刺的文人们熄了本来的念头,其实王维这首诗虽然构思巧妙,但立意、用词并不算完美,可转念一想,王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这样一首诗,便已经让人极其佩服了。

    除了贺知章、张若虚以外,本来就对王维异常欣赏的岐王李范,自然也不甘落后,他面带雍容微笑的点评道:“本王两年前便知此子才高,但就是太低调刻苦了些,不过这沉寂的两年,却让此子的诗才更上了一个阶梯,能耐得住寂寞,不错不错。”

    张旭原本还担心王维的这首《红牡丹》会写不出什么花样来,毕竟听诗的题目便觉得俗套,而后却突然发现这首诗竟然如此jīng妙,那种强烈的反差感,让张旭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本那因为担心王维而紧皱的眉头,一紧一松,脸上的神情变幻莫测,让人看了都有些好笑。

    见不少有分量的大人物都对王维送上自己的赞美,作为名扬天下的书法家,张旭也没有吝啬自己的赞美:“诗妙,字好,配合得天衣无缝,也难怪那位吴供奉会被激发灵感了,可惜我的草书与全诗的意境不符,要不然肯定会想要书写一番,若是rì后摩诘你还有什么妙作,一定要寄给我观看,说不定便能让我停滞已久的境界更进一步。”

    见到岐王李范、张旭这样同样分量很重的人物也不吝啬自己的赞扬,不少文人还是有些出乎意料,不过心里却羡慕极了。

    王维对这些大佬们的溢美之词依旧应对得谦虚得体,表现得异常从容淡定,比起刚刚崔颢那副得意洋洋的模样,自然更让人心中暗赞,认为这个太原王氏嫡系名门公子,果然比崔家的那位庶系子弟要沉稳得多。

    而崔颢此前那副急sè的样子,也被有心人看在眼里,与王维的云淡风轻一比,自然高下立判。

    包融缓和了许久,才将自己的那种羞惭、愧疚平复下来,作为一个同样颇具傲气的文人,包融在品德上并没有太大的瑕疵,所以他也没有露出什么怨毒啦、恨不得食其肉之类的目光,双手也没有死死的掐进肉中,好像回去马上要派死士杀掉王维……

    他冷静下来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对自己今rì的状态进行反思,然后便发现,自己确实是被嫉妒蒙蔽了眼睛,而且还一厢情愿的认为,贺博士是因为王维的救命之恩才对王维各种照顾。

    而王维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才华,无疑让包融认可了王维,他摒弃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以客观的角度观察王维,才觉得,这个王氏的名门公子确实是个极其优秀的人才,rì后在文坛肯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包融觉得,与这位王公子结交一番,却也不是坏事,身为“吴中四士”而优越感爆棚的包融,也被王维折服了,不过他倒是依然看不上崔颢,或许唯有这样,便还能保持他的一点优越感。

    但谁都知道,千年之后,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还在被一代代人传唱,但包融在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之中却是名气最小的,也没有什么传唱特别广泛的诗歌。

    除了包融之外,那些本来就要求比较宽松,而且还喜欢跟风的文人们,在看到几位大佬都这么称赞王维,他们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说道:

    “王公子这首诗确实巧妙,刚刚听了贺老一番解读,简直让人豁然开朗,要不然我还真的看不出此诗之妙……”

    “此诗可为此宴压轴,比起崔小郎的《岐王席观jì》来说,更加灵动,不流于俗套,让人实在佩服,王公子的才思敏捷,匠心独运,比之崔小郎还要更胜一筹。”

    ……

    李颀与丘为这两个之前有些怀疑王维没法用《红牡丹》这个题目写出彩的诗人,这时回味过王维的诗的jīng妙之处后,忍不住对视一眼,眼中都有深深的佩服,却是用一种敬佩的语气交谈道:

    “之前我还以为王摩诘会描写红牡丹的歌声,却真的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别出心裁,匠心独运,这首诗简直达到了技巧的巅峰。”

    “是啊,我也没有想到,原本以为会流于俗套,与那位崔小郎差不多,但事实却让我心服口服,这王摩诘,诗才堪称惊艳!”

    还有不少人暗暗对比《岐王席观jì》与《红牡丹》,发现前者除了辞藻更加华美以外,整首诗都平平无奇,流于俗套,仿佛公事公办,若是没有王维这首出人意料的《红牡丹》,那自然能够力压诸人,看之前不少人佩服与赞美就知道了,但王维这一首《红牡丹》一出,只要稍稍对比,便高下立判。

    可以说,崔颢无论是出身、容貌、诗才、人品,都被王维压制了,这样一个年少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