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元风流-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听了少女的话后,王维脸上慢慢浮现出了失望之sè,他自言自语道:“我觉得这幅画不太行,果然还是当rì没有凭借灵感一气呵成,哎,我还是把它给扔了吧。”

    说完,王维作势就要将画揉掉,他的演技可比公孙佳人jīng湛多了,别说是公孙佳人这位涉世不深的少女,就是官场老油子来,都无法将其识破,要不说政客都是影帝呢。

    果然,公孙佳人见状,赶紧拦住王维,焦急道:“别,这么好的画怎么可以扔了,就算你不要,也可以给我呐,我觉得里面的‘我’是非常传神的,连我自己看了,都觉得这完全就是自己……”

    王维依旧无动于衷,而公孙佳人则更近一步的劝说道:“这画我看你都画了这么多天了,费了好大的jīng力,怎么就随意把它给扔了呢,你不要对不起自己的努力。”

    “还有,既然你说在当rì一气呵成,可以让画更好,那为何不和我说一下,我肯定会考虑的。”公孙佳人说到这,心里又觉得愧疚了,因为已经将王维当成自己人的缘故,所以总是轻信王维。

    王维这时似笑非笑:“啧,你不是不懂什么画,不知道好不好嘛,为什么要急着保护它?”

    如果是以前的公孙佳人,即使王维现在的神sè已经出卖了他逗弄公孙佳人的本质,可她肯定也无法反应过来,可现在的公孙佳人,由于老是被王维戏耍,自然变得更机灵了,所以她一下子就反应过来,王维这厮又在捉弄她!

    公孙佳人气闷道:“你就是个小气鬼,自恋狂,不就是拐着歪让我夸赞你这幅画嘛,好嘛,我虽然不懂画,但觉得这画确实不错,反正我很喜欢,所以求你不要把它给扔了!”

    王维露出愉悦的笑容,在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待到墨迹已经干涸之后,又将早就准备好的装裱用具给这幅画装裱好,然后将画递给公孙佳人,在少女那疑惑的眼神中,轻柔的说道:“送你了,眼光不错的女侠剑姬。”

    “这……”公孙佳人一时间又没反应过来,只是呆呆地拿着画,不知所措,她没想到王维真的将这画送给她了。

    公孙佳人只觉得内心的滋味复杂难言,明明前一刻男人还在故意戏弄她,可下一刻,男人却又真的满足了她心里的愿望,她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让她总是很矛盾的男人了。

    可转念一想,自己似乎除了被逗弄有些“jīng神损失”以外,在其他,尤其是物质方面,分明是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比如在这场旅途中,他们所吃所住的,都是平rì了她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大概这就类似于后世某二代带着普通女孩享受她各种没有享受过的东西一般。

    不过,既然男人将这幅画赠给她,她自然十分诚挚的感谢了男人,她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好像真的习惯了男人的各种礼物,这幅画只是其中之一,一路上王维可是给她买了不少有趣的小玩意,有些都是她在孩童时期看到,却无法得到的东西。

    “对了,如果我告诉你,这幅画你卖掉的话,会得到一大笔钱,你会不会去卖呢?”王维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在吹嘘自己的画在市面上价格确实不错,至少他在长安愈发有名气后,他的各种画作尤其山水画也变得热卖起来。

    至于他的那些“离经叛道”的创新画风的画,则就在小圈子流传,王维可不想因此被主流画界所排斥,就像他写了小说,都不想让别人知道他这个诗人在写小说一样,那毕竟不是主流。

    公孙佳人却反应剧烈道:“我怎么可能把它卖掉!有些东西不是用钱就可以买到的,我真的很喜欢这幅画!”

    王维招架不住,道:“你误会了,我还不知道你的为人嘛,我只是想告诉你,你的主人我,不仅是个有名的大诗人,还是位作品很受欢迎的画师,偷偷告诉你吧,我以前没名气,在长安缺钱时,就会临摹别人的画,当真画卖……”

    “你太坏了……”公孙佳人嘟哝了一句,却也不多说什么了,在她看来,这其实就是王维的本事。

    “唔,我忽然又来了灵感。”王维上下打量着娇小的女孩,如同是打量一只猎物一般,“刚刚你好像说,如果我可以一气呵成的话,你愿意一直在那儿不动给我画?”

    公孙佳人下意识觉得jǐng惕,王维的目光实在让她有些心虚,不过作为一个言出必行的正直少女,她还是艰难的点了点头。

    “那好,你先脱衣服吧。”王维依旧十分平和的说道。

    “啊!?”

    ============

    求收藏票票~~~~~~~
177、家书
    ()    蒲州,古称蒲坂,算得上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路史》中记述:“柱所都蒲坂”,认为上古传说中的农神,即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于此。

    可以说,这里由于靠长安、洛阳并不算远,与这个时代的政治中心离得很近,同样算得上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

    而自从河东王氏迁徙到这里以后,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情况已经渐渐变好,不得不说,虽然王维的母亲崔氏对于财计方面的事宜并不jīng通,但却胜在出身高、人脉广,背后的娘家势力强大,因此没有什么敢在明面上打压河东王氏。

    可这发展良好的状况,在没有拿得出手的权力作为支撑的话,终究只是空中楼阁而已,这就是为什么王维要那么费尽心思进入官场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官本位的权力社会,金钱从来都只是权力的附属品而已,只有金钱,没有权力作为其保护伞的话,其最终结果有很大的可能就是被杀猪。

    所以,不少人都在等着看河东王氏的笑话,尤其是太原王氏本家,别以为世家大族就是铁板一块,要说同一房的还凝聚力强一些,但不同房的,那可是竞争的关系,毕竟族中的资源就那么多,倾斜到哪一房,另一房就会少一些。

    河东王氏迁出本家,可是让本家的几房喜闻乐见,这意味着分资源的支房少了些,而没了本家的支持,这河东王氏肯定会几代就衰败下去。

    现在这河东王氏暂时稳住脚跟,在他们看来,不过就是苟延残喘、回光返照而已,若说以前河东王氏还有一个王处廉能够在官场上享受家族的资源以外,那现在的河东王氏,那就是最青黄不接的时候,连能够享受家族资源的人都没有。

    当然了,即使河东王氏再“苟延残喘”,也不是什么小家族、富商可以相比的,毕竟底蕴在那里呢,当初王处廉选择蒲州作为迁徙地,也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这里距离都城近,其次便是他通过官场上的关系,为河东王氏弄了许多田地。

    不得不说,这古代的世家大族,动辄号称千年世家、百年传承,其本质也不过就是腐朽的地主阶级而已,他们最赖以生存的东西便是土地,这其实也是古人们惯有的思维,像一般商人富了之后,都会选择置办田地。

    能够支撑士大夫们风花雪月、悠闲清谈的,也都是他们从底层人民身上剥削得来的利益。

    清晨,在河东王氏那片典型的唐式建筑的古宅群中,有一座园子最为惹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能被称作“梨园”,因为它里面种的都是梨树,当然,为了与李隆基那专门培养音乐、舞蹈人才的梨园区分开来,不如将其叫做“梨花园”。

    此时,正直早chūn三四月,梨树上已经有了一个个白sè的小花苞,如同满天繁星一般,确实十分美丽。

    微风轻轻拂过这头,使得树枝都随之微微摇曳,带动着花苞晃动着,就像是星辰在闪烁。

    王绯独自一人坐在亭间,石桌上摆着厚厚的一叠家书,这些家书是谁寄的自不用说,当然是从小带她长大的近乎父亲般的亲哥哥王维。

    王维的每一封家书,在给她的母亲、二哥看过之后,都会给她保存着,她将每一封王维的家书都当作宝贝,有事没事就会拿出来看一看,仿佛看到王维那工整的字迹,就能感受到他的气息一般。

    此时,她正在看的家书上,有一组诗歌,她对于兄长的一切都喜欢得不可自拔,而她本身就喜欢文学,所以更不用说王维那十分出sè的诗歌了。

    这组诗歌的名字就是“杂诗”,有三首,其一是——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rì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其三是——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chūn草,畏向玉阶生。

    毫无疑问,三首之中最有名的一首便是第二首“君自故乡来”,就算是小学生,也会背这首诗,此诗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yù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xìng。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这三首诗依旧充满了王维那种恬淡的风格,却也像那《九月九rì忆山东兄弟》那般不修藻饰,浅显易懂。

    三首诗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可以理解为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诗歌,也可以理解为与家中亲人之间的思念。

    理解为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自然更加浪漫,毕竟这三首诗之间是有一定的意蕴联系的。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历史上有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第一首:描写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二首前面已经说过,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第三首则是照应第二首,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如“寒梅着花未”与“已见寒梅发”。

    不得不说,其中最淡但最jīng妙的,便是“君自故乡来”这一首。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rì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jīng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

    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仅仅从这首看似十分平淡的五言绝句中,就能看出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却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

    他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王绯喜欢这三首诗的原因有不少,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阿兄的一切都是她喜欢的,在她眼里阿兄就是完美无缺的男人。

    而比较客观的原因则是,她将自己代入到了诗中那位思妇中去了,而丈夫自然就是王维这个她最喜欢的兄长了。

    当然,这样的原因根本无法宣之于口,若是让别人知道,肯定觉得她这个亲妹妹实在太恶心了,只要是真正有过亲的兄弟姐妹的人都知道,那种不属于亲情的感情,是极难产生的。

    所以说什么“妹控”“兄控”什么的,全是独生子女美好的幻想而已,等到真正有了哥哥或妹妹,就肯定不会成为什么控了。

    只是王绯与王维之间的关系却又与那些亲兄妹不同,王维从小就一直十分呵护她,包容

    年纪又长了一岁,如今已经十四岁的王绯,本来就早熟的她已经更加懂事了,可她对于亲兄长王维亲情之外的感情,却从来都没有减少过,只是更加隐蔽内敛了而已。

    王绯将这封家书拿了起来,放在鼻尖,深深吸了一口,明明只有淡淡的墨香而已,可她却仿佛品尝到了她最爱的阿兄的味道,心底渐渐被甜蜜所充斥,她那又长又媚的凤眼都因此愉悦的眯了起来。

    “哎,也不知道阿兄什么时候回来,他的进展顺不顺利,以阿兄的才华,肯定可以一举登第的,我的阿兄永远是最棒的。”王绯喃喃自语着。

    ===========

    求收藏票票~~~~~~
178、蒲州刺史
    ()    已是三月末,四月初,王维与公孙佳人两人已经到达了蒲州,这一rì倒是晴空万里,随着chūn天的完全到来,天气也愈发转暖,让人不由自主的心情就变得不错起来。

    王维倒也并没有回家,而是已经被人邀请到了蒲州刺史的府邸,这当然不是刺史本人所邀。

    事实上,这位蒲州刺史来头大得惊人,他的名字叫做陆象先,也许有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许多人应该都知道一句话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便是陆象先说出来的。

    而陆象先可不仅仅是蒲蒲州刺史,还兼着河东道按察使,这按察使是什么职位呢,实际上是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之处亦兼带观察处置使衔。有先斩后奏的权利,所以实际上是各州刺史头上的“太上皇”。

    如果说刺史相当于后世的省一把手的话,那这按察使就是能够节制省长权力的地方官,其权力之大,让人侧目。

    陆象先能够当这样的大的官,以他的资历,其实也不足为奇,只需知道他曾在睿宗时当过宰相就行了,哪个宰相出外为官,不是一州之刺史?而且要不就兼着按察使,要不就是大都督长史。

    而陆象先的出身更是高贵,吴郡陆氏家族如今虽然不在五姓七宗之列,可在三国两晋时期,却是无比显赫的,现在这陆氏的实力也不可小觑,它同样也被称作是宰相世家。

    陆象先的父亲陆元方便是武则天时的宰相,由此可见,唐朝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兴起,但把持着上层权力的,依旧是各个世家大族。

    陆象先的几个兄弟也都是高官显贵,比如陆景融、陆景倩、陆景裔,陆景融历大理正、荥阳太守、河南尹、工部尚书诸职,皆有声誉。博学工书,擅名一时,行、楷既实且美,陆景倩为殿中侍御史,而陆景裔则是河南令。

    毫无疑问,这唐朝陆氏家族,放到后世基本就是红sè家族跑不了了,无论是zhōng ;yāng还是地方,都有权势。

    当然,五姓七宗在官场上的势力也不会小,所以说世家子弟升官容易呢,这就是后台大的好处了,但官场的各个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每一房都要为权力资源争斗,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这一房一直显赫下去。

    由于陆元方的几个儿子都是一表人才,所以有人称赞说:““陆氏兄弟都有才行,比得上古代的荀氏、陈氏兄弟。”(东汉荀淑八子都有才名,被人称为“八龙”;东汉陈寔儿子陈纪、陈谌与陈寔都有高名,被人称为“三君”;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荀淑八子字中都有“慈”字,《后汉书》誉为“二方承则,八慈继尘”。)

    陆景倩任县令时被小吏誉为:“某某强为清廉,某某诈为清廉,只有陆景倩才是真正的清廉。”

    不过如果作为世家子弟都沦落到去贪污的话,那格局未免太小,其实作为官员的灰sè收入已经非常丰富了,那些贪污的官员,除了本xìng贪婪的,其中大多数是前途无望,或者是致仕前狠捞一比的。

    比起陆景倩来说,陆象先无疑更加出sè,陆象先原名景初,唐睿宗认为他“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赐名象先。有些人为儿孙功名富贵机关算尽,可就是“生儿不象贤”。

    早年陆象先不会察言观sè,无心与他人拉关系,却屡屡受到他人提携,命运的巧妙安排令人啧啧称奇。更令人称奇的是,陆象先如同其父,在功成名就、坐拥富贵之际依然走自己的路。

    陆象先器识沉邃,科举高中,初任扬州参军事。当时jiān臣吉顼与陆元方同为吏部侍郎,吉顼很会拉关系,就提拔陆象先为洛阳尉。陆元方忙说不可不可。吉顼摆出正人君子貌,说:“我当官选拔人才,岂能因为陆象先是您吏部侍郎的儿子,就废弃了至公无私?”强行提拔了陆象先。陆象先不久就升迁为监察御史。

    陆象先屡次升迁到中书侍郎。太平公主谋划让崔湜当宰相,崔湜提出要求:“以陆象先的人望,他应该参与执政,如果不能,我斗胆推辞。”

    太平公主不得已,替陆象先忙碌,陆象先莫名其妙与崔湜一起当上了宰相。虽然陆象先做宰相似乎是关系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