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里的这些沉痛惊警之论,说没有一点“微言大义”的意思在里头,也是不可能的。同时那段时间里他突然热衷于写诗也并非完全事出无因。考虑到当时我们这位前朝遗民的复杂心情极需寄寓与承载,一向以含蓄蕴藉见长的诗歌形式理所当然也就成了最佳选择。
一个知识分子在结束*的异族统治面前所持的立场应该是什么?不管别人怎么样,在合作与对抗这一常见的毫无新意的格局中,金为自己选择的方式是既不合作也不对抗——一种纯粹的中立态度。这可以从他《咏陶渊明抚孤松图》的“不曾误受秦封号,且喜终为晋逸民”和《咏柳》中的“陶令门前白酒瓢,亚夫营里血腥刀。春风不管人间事,一例千条与万条”看得出来。与他持同样政治观点的当初似乎还有冒辟疆、余淡心、李渔等江南名士。所幸的是,那时的政府尚不至于像后世的某些朝代那般苛刻。个人的生活习惯与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唯一的要求是脑后的辫子——作为某种政治符号和底线。有关他顺治年间的生活情况一向少见记载,除了偶尔发现他去太湖东山孙女婿家的贯华堂读书度假外,大多时间想必都在唱经堂中著述自娱。因为对他来说,写作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过从“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这样的寄兴文字中,好像还是可以知道一些他那时日常生活的片断与情趣。
金圣叹兼有艺术家的天赋与商人的精明,但他显然对仕途功名一向缺少常人所热衷的那种浓厚兴趣。已被学术界考定为出自金伪撰的那篇贯华堂所藏古本《水浒》前的施耐庵自序,很好地描述了他甲申前后的思想轨迹——提倡闲适人生和嘲笑功名利禄。连他取材于《论语》故事的个人笔名圣叹二字,据金的一位资深研究者张国光先生分析,其本意也不外乎“以孔子赞叹的不愿作官的曾点自比”。当然那时除了金以外,出于各种个人因素厌恶科举、梦想通过其他途径取得人生成功的人,也并不是没有,但像金那样能将艺术与商业加以如此巧妙包装的作家确实非常少见。无论评点杜诗还是编辑学生考试类用书,他都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迅速赢得市场。在明末清初愈来愈看重金钱和物质享乐的文学界,不少人将他的成功视作经典个案,并作为自己膜拜与模仿的对象。比如稍后的张竹坡与李渔。邯郸学步为《姑妄言》写回评的林钝翁。还有乾嘉年间以脂砚斋为首的那一批致力小说评论的落魄文人。至于清代地下政治组织天地会取金批《水浒》序言中“以天地作父母”一语的喻意命名,流谬颇广的《古文观止》无论篇目及评语均照抄金的《才子必读古文》,则可以从另外角度看出金的一生于后世的魅力与深远影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书评家的真面目(7)
廖柴舟的《金圣叹先生传》作于十七世纪后期,迄今为止仍然是搜集金的身世资料最详尽的著作。这位虔诚的广东人一生的很多时间被用于寻访金的遗迹,包括收辑著作残稿,遍访亲友,到金的故居苏州憩桥巷周围实地踏勘。他有一种荒谬的个人见解,那就是金之所以有那样超众的才华与见地,全部秘密在于有某种神灵附身。艺术之神通过金的肉身发言与布道,这就是廖试图为我们描绘的荒诞情景。在文中他甚至还给金的死因抹上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其中的一个真假难辨的细节是:“其解杜诗时,自云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以为戒。后以醉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这与尤侗在《艮斋杂记》内所胡说的什么金解读律诗时、“分两截腰斩,是身首异处之兆”简直同样荒唐。据邓之诚先生考证,“(尤)侗之诋 为争才子名”。而廖燕是将金视作精神偶像,以至被越缦堂主人李慈铭讥为“瓣香所在,自居何等”的人。在试图探讨金的意外被杀一事的根源时,两人却表现得异口同声,这的确是非常让人感到奇怪的事情。唯一的解释是金的笔力与才情已经超出了同时代人的理解与想象。如果不是几年后哭庙案的意外牵连,他也许会象唱经堂窗前那几十株迅速拔高的芭蕉那样,用不可抗逆的浓阴与勃勃生机覆盖他所处的文坛。
将金圣叹与冯梦龙、凌濛初等其他畅销书炮制者区分开来,是因为金字里行间那种很难为商业气息漫漶的思想光芒。他也不像吴梅村、余怀等人那样,企图通过饮酒品剧、伎乐歌吹这样的世俗享乐忘怀自己的遗民身份。他是喧哗中的沉默者,又是酒鬼堆里最清醒的家伙。无论小说回目前大段大段的议论或诗中的某个用词,都是他人生见解的酣畅表达。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明代的李贽——另一位风尘高人。从两人对《水浒》与《史记》的评价中,确也可以看出只有艺术大师之间才具有的独特眼光和相象之处。
另一位艺术大师李渔同样对金惺惺相惜,尽管这一点多年来罕有人知。在谈到金本《西厢》对戏剧界的贡献时,李曾经这样评价:“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之填词为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闲情偶记》卷三)在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作祟的前提下,这样谦卑的恭词,竟然出自一向狂负简傲的李笠翁之口,其中的意义确乎非同寻常。晚清的梁启超甚至以历数生平恨事的方式表达他对金的仰慕并详述其理由:“余于圣叹有三恨矣,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恨圣叹未曾自作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记》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先生之批评。”按照这样的推崇备至来看,如果金果真遂梁所愿生于同代,而戌戊变法又能侥幸获得成功,我丝毫也不怀疑这样一种推测,那就是梁肯定会力荐金出任新政府首任文化部长。
让金圣叹来评点小仲马的《茶花女》会是怎样一番新鲜模样?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奇想,也亏梁启超的政治脑袋想得出来。不过说起来,金与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倒还有几分相象之处,除了生前同样未能有足够时间来完成手头的著作,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同样也始终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想想当今的通俗文学作家如金庸、古龙等无故受到的非议,就不难对金在当时文坛的处境有深切的感受。这也正是为什么一六六○年当他偶尔得闻顺治的一番知音之论,要禁不住感从中来,泪流满面。尽管如此,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我们仍然很难想象一个一边对政府冷嘲热讽一边感恩涕零,写下颂词八章的人,该是怎样一副古怪的面目?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评家的真面目(8)
也许正因为金政治形象的一向诡谲与不易把握,我对他一年后在哭庙案中突然以政治极端分子的面目出现一事,始终抱有深刻的怀疑。在某些论者笔下,他甚至被说成是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同时,由于他名闻天下的文名,作为导火线的那张揭告吴县知县贪赃的疏状,也被理所当然被认为出自他的手笔。对此新出版的《苏州史纪》虽然也倾向于认为金并非此案关键人物、仅仅因为在审理过程中与主事者的同学关系才被牵连,但对金的知名度和社会名流身份,在当时意欲扩大战果、邀功请赏的主办官员眼里的价值。仍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只有在充分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再加上他一向为地方当局所恶的恃才傲世、言谈放任、无视名教礼义等所谓恶习,才有可能对金何以在最后被作为哭庙案首犯处死,家产籍没入官,妻儿流徙辽阳这些惨状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既然我们已在讨论金的死因,那就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背景与过程吧!对于不明此案真相的那部分读者,这样的精彩回放对帮助他认识中国和历史乃至现实,想必一定有所裨益。首先要进入我们视野的两个关键人物是任维初与朱国治,当时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苏州吴县知县和江苏巡抚。顺治末年江浙一带由于连年灾歉,加上张煌言、郑成功等前明余部在沿海诸郡的抵抗活动,使国家的税收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士民缙绅阶层拖欠应缴税粮的情况十分普遍。素有酷吏之名的朱某与任某手里因有朝廷的加急诏令,自然将催讨工作开展得格外如火如荼。但这时被突然曝光的任假公济私、监守自盗一事很快成为当地最令人震惊的新闻,并引起普遍的愤怒。在吴县百姓大多釜炊告绝,儿女啼饥的悲惨状况下,他们的父母官任维初竟有三千余石粮米通过亲信吴行之在苏州的米铺里秘密出售,这是怎样叫人无法接受的残酷事实。一场以罢免任为目的的政治运动于是初显雏形,主事者为苏州府学的一大批热血学生。他们私下*,制定纲领,反复计划。而几天后顺治的突然崩驾似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演舞台。
公元一六六一年二月四日上午,市东郊一向清静的文庙内素幡垂地,哀恸惊天,作为苏、松两郡皇帝灵位的主祭之所,当地自巡抚以下大小军政要员及各界名流,按规定须连续三天在这里哭哭啼啼守灵。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倪用宾、薛尔张、丁紫洄等学生代表突然冲进来鸣冤呈揭,要求立即以贪污罪惩治吴县知县任维初。与此同时,他们说动苏州儒学教授(市教育局长)程邑打开树有孔子塑像的文成殿,以传统的对圣人木主哭诉的方式鸣钟击鼓,声泪俱下,阐明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并在短短时间内很快争取到市民学生一千余人的参与。纯粹从政治手腕与组织才能上来看,这些人的策略相当高明,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选择任的上司兼后台江苏巡抚朱国治作为诉求对象,显然是他们犯下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向一个更大的贪官举报一个小的贪官,何况两人的关系又相当暧昧,你想会有什么结果?在经过短时间的利弊权衡后,朱当即下令以惊动先帝灵位的罪名将为首学生十余人收押在狱,其中甚至还有被指控贪赃的任维初本人——作为某种策略和对民情的抚慰。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金圣叹已出现在被捕者的名单上,或者说他具体卷入了这次流产的*。比较合乎情理的推测是:当时金的真实面目并非台上的演员,而只是一名热心的看客。以同情者的身份挤在人群中关注事件的发展,应该符合我们熟悉的金中年以后的政治性格。。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书评家的真面目(9)
从二月四日事发到四月二十六日金被突然逮捕这八十余天,不妨视作哭庙案的第二幕。主要演员为江苏巡抚朱国治。事实上这整场戏似乎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尽情表演。一方面,他连夜火速给北京打报告,诬称学生“串凶党数千人,群集府学,摇动人心倡乱,若不显示*,窃恐诸邑效尤”,同时还暗示此事与当时令朝廷震怒的金坛叛逆、镇江失事等案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另一方面,在主审官苏松道台王纪明明已取到任出售赃粮的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连夜使人于道(台)处取供改之,即发一牌于任维初,高抬岁月,其略云‘兵饷甚急,多征粮以备不虞。’盖欲己与任立于无过之地也。”(顾公燮《丹午笔记?哭庙异闻》)这样一来,贪污的恶官仿佛川剧变脸般一下成了朝廷的功臣,爱国的学生转瞬间却沦为煽动*的罪犯。等到案情看来已顺利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朱于是开始加紧了对漏网学生的搜捕。这时的一个特殊人物是苏州府学教授程邑,在他所谓被迫提供的那份名单上,丁观澜、金圣叹的名字赫然在目。
程某在哭庙一案中究竟担任了何等角色——这个问题可以说困扰我已有多年。从他自*初起之际就给省里写信揭发任维初,以示呼应,并为之四处奔走这些事实来看,显然应该是这场运动的支持者,至少是同情者。这一点也正是他令朱衔恨的主要理由。好在因为与朱的上司——江浙总督朗廷佐的师生关系,才在后者的庇护下得免报复与株连。但紧接着发生的向官方提供闹事学生名单一事峰回路转,从而使任何打算确认此人在事变中真实立场的努力,再次变得非常困难。对此,我个人的推测是他与金之间可能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个人恩怨。考虑到金平素嘲弄礼仪,鄙夷名教,考试中多次胡作非为等放肆行为——对作为当地最高教育长官的程多有得罪——这样的分析应该也在情理之中。但不管怎么样,在朱喜出望外获取名单的第二天下午,金即在苏州憩桥巷的家中遭到逮捕。一则传闻说他即使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仍然谈笑风生。当时他正在厕所里出恭,执行缉捕命令的公差在厅堂守候。也许“恭”“公”的刚巧谐音给了金灵感并使他忍俊不禁,以至一出来就迫不急待笑指着公差对他的朋友们说:“此谓之公人。”还有一则传闻相比之下也许更为可靠一些,那就是他临终前所写的那两句诗——是赠给前去探狱的一个朋友矍斋主人的。其时他被收押在南京总督衙门的死牢里已有三月之久。由于自知死期已近,诗中不禁对自己生平的未竟著作满怀担忧与怅恨:“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总算唐诗评点工作的完成让人稍感欣慰,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这些书怎么办呀!)我丝毫也不怀疑这条史料的真实性,因为对金这样的人来说,如果让他在自己的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之间进行选择,无论就其价值与重要性而言,前者都显然是较后者更值得关心的东西。
在少年皇帝康熙登基的初期,有一种令历史学家值得深思的现象。那时正常运转中的国家机器突然出现一种心律紊乱般的恐慌。苏州与湖州由于被确诊为是作为主要发病区的左心室与右心室,很快受到包括斧钺刀剑在内的各种医疗器械的强行干预。“奏销案”“哭庙案”“庄氏史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相继发生,刚尝到几年太平盛世甜头的江南士子,转瞬间又吓得如同惊弓之鸟。连吴梅村、冒辟疆、余淡心这样的文坛领袖此后也都主动淡出了公众视线,那些一般的诗人作家更是要么醇酒美人消磨、要么钻进故纸堆里不敢出来。看来,没有比江山的稳固更值得统治者关心和重视的事情了——历史学家其实早就已经这样告诉过我们。在风尘仆仆的古运河两岸,一批批身系囚械被押解进京的缙绅名士就是最生动的说明。衙门开始收缴违禁书籍,各省的文教官员奉命即时检查各类自费出版的文稿。*结社宣布被取消。我们熟悉的苏州观前街前铺面气派的那些大小书局自然也不例外。尽管在不到一年以前,这里尚以全国最繁华的图书产销中心著称——此时却门可罗雀。
书评家的真面目(10)
金圣叹在此期间的不幸遭遇之所以许多年来一直让人同情与惋惜,是因为自始至终笼罩在他身上的那种悲剧色彩——作为一场未遂*运动的无辜的牺牲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事发当天他不在现场,或像余怀、李渔那样生平拥有多位政界朋友,那么事情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至少保证他能有机会将评点进行到底并带给读书界更多的惊喜。我甚至还设想过他被捕后设法绕过朱,将自己的冤情直接向名声不错的江浙总督郎廷佐申述,或作为某种权宜之计,请人到程邑处说情、为自己平日的所谓放肆言行表示悔意,设法求得对方的宽恕——哪怕只有一点可能也該去试试。但现存纪录除了提到他初次提审时因在大堂上非常奇怪地哭着喊叫顺治的名字,以至被当场掴了三十记耳光外,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他曾试图为自己的罪名辩驳与开脱。也许在金这样深谙佛理的人看来,人世的事情原本就如浮云过眼一样亦真亦幻。“为汲清泉淘钵器,恰逢青鸟吃小虫”,事实上在数年前所作、后来为周作人誉扬不止的《今春》一诗中,他对人生的谵妄与虚无,早就已经作过精彩的描绘并感慨良多。因此,以一种纯粹以身饲虎式的大慈大悲,受命定中的一切,可以帮助我们对他入狱后令人困惑的沉默作出精神上的某种解释。
生活在一个由“博学鸿词”(一种破格选拔人才的制度)与“文字狱”交替组成的时代里的复杂感受是很难向后人描述的。国家的政治制度依然散发出理想的魅力,而作为运转机制的文官集团,却大多由庸才与贪官组成。知识阶层被允许享有包括同性恋、雏妓、经商、做官、学术研究、声色犬马在内的全部自由。一旦他们的目光试图从四书五经、程朱理学间抬起来,对循环中的现实秩序哪怕提出些微质疑,等待他们的很快就将是另外一种命运。而金圣叹作为这方面一个不幸被选中的代表,将对所有意图不守安分的那部份人,起到良好的警示与恐吓的作用——这就是他何以被强派为哭庙案主犯处决背后的真正含意。我们以下还将不无凄然地看到,即使在狱中,金的待遇也并不像后来的文明社会中那样,因他的知名度和*身份奢望有所改善。虽然据说精神看上去还不错,但那些年青闹事学生“时当盛夏,流汗积项成膏,腐肉满于铁索,其苦有不忍言者”这样的刑罚与虐待,想必他同样也不可能幸免。但那又怎么样呢?金当然不会对这样的小事在意。谁会相信一个不关心自己生命的人会关心自己的身体呢?
据可靠记载,金圣叹临终前将事情变局的希望仍然寄托在帝王身上。他刑场豪言壮语的另一个版本是“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若朝廷有赦令,或可免耳,不然,死矣。”(毛祥麟《对山书屋墨余录》卷一)他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喊叫顺治名字这一细节也可看出,即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对作为自己读者兼知音的皇帝本人,金仍满充满了感遇之情。一个朝廷的拥戴者竟然被朝廷作为它的判逆者处死,天底下没有比这更大的笑话和讽刺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戏剧性效果,几天以后,当他在前面提到过的南京三山街的临时刑场被斩首,他的妻子默默地将他的头捧在手上,他的儿子、两个女儿哭叫着在人堆搜寻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