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墩上的悖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
  荣辱兴亡两口井,龙头鼠尾一局棋。
  想那开基创业的陈武帝,闯枪林,冲箭雨,南北驰驱,出生入死,费煞移山气力,夺得万里江山;可是,真正坐上龙墩,满打满算不足三年,最后便撒手尘寰。而到了末代皇帝后主手中,什么祖传基业,国脉民心,统统视之为轻烟,弃之如敝屣;整天拥着娇姬美女,伴着文人狎客,沉缅于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骄纵奢侈,荒淫无度,过着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
  武帝雄才大略,朝乾夕惕,日不暇给;而后主却是终日流连酒色,不恤政事,荒淫误国。他的宠妃张丽华,进退娴雅,容色端丽,每当举目流盼,光彩照映左右。常于阁中靓妆,临轩倚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而且,才辩无双,记忆力极强,善于观察人主颜色,因而得到后主的极度宠爱。临朝之际,常将丽华抱置膝上,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于是,大臣们就通过宦官,同她勾结,从事卖官鬻爵与制造冤狱等祸国殃民的勾当。
  与武帝恭行节俭、爱民恤物相背反,后主奢侈无度,认为现有的居处简素,未足为藏娇之所,遂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穷土木之奇,极人工之巧。凡窗牖、墙壁、栏槛之类,皆以沉檀木为之,饰以金玉,间以珠翠。服玩珍奇,器物瑰丽,皆近古所未有。阁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名花。每当微风拂动,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月明之夜,恍如仙界。
  后主最大的癖好,一是美色,二是诗酒,整天拥着娇宠的张贵妃、孔贵嫔等八名美女,连同江总、孔范等十几名文人、“狎客”,在宫廷里举办诗歌酒会,自夕达旦,习以为常,无视民间疾苦,不理朝政。中书舍人傅縡进谏说:
   。 想看书来

陈朝的两口井(4)
陛下近来,酒色过度,……小人在侧,宦侍弄权,忌恨忠良好像仇敌,俯视
  百姓直如草芥。后宫绮绣充盈,马厩到处都是菽粟,而百姓却啼饥号寒,流离蔽
  野,神怒民怨,众叛亲离。如果再不改弦易辙,臣恐东南王气,自此而尽。
  后主见报,勃然大怒,将他赐死狱中。从此,直臣皆缄口噤声,后主则更加骄奢淫逸,百姓生计日益迫蹙。
  六
  见到陈王朝如此腐败不堪,雄心勃勃的隋文帝杨坚遂颁下诏令,历数陈后主二十大罪,挥师东进,大举伐陈。五路大军一齐向京城建康进发,陈朝的守将纷纷告急。而安卧台城的后主和宠妃、文士们,却每天照旧醉得七颠八倒,收到警报也不拆封,往床下一丢了事。后主说:“东南一带是个福地,从前北齐攻过三次,北周也进军两次,都失败了。这次隋兵,还不是照样来送死!”
  兵临城下之日,尽管城里尚有十几万兵马,但那些宠臣、嬖幸哪个懂得指挥;将士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隋军如入无人之境,当即把后主连同几个嫔妃一同俘获,然后押解到京城长安,去朝见隋文帝。文帝赦免了后主的罪愆,赏赐甚厚,后来还曾多次接见,为了使他免于触景伤情,每次宴会上都不奏吴音、南乐。
  其实,后主原本就不在乎这些。他几乎忘记了亡国贱俘身分,毫无愧怍之色。在随从文帝登上洛阳邙山侍饮时,腼颜赋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还有一次,后主请求文帝赐予他一个官职,说:“每次出席陛下举办的宴会,我都因为没有具体的官职而局促不安。陛下可否赏赐给我一个职位,哪怕是个封号也好啊!”文帝听了,一脸不屑地说:“陈叔宝真是全无心肝!”后来,文帝还曾这样评论过陈后主:“如果他以作诗之功,来考虑如何治理国家,何至于此?我听说,当大军进逼京口时,下属频频告急,他却照常饮酒,了不省悟。待到搜索皇宫,发现那些奏启全都压在枕下,没有拆封。说来也真是可笑啊!”
  文帝此言,当然在理。但在后主看来,却有点“南辕北辙”、“夏虫语冰”的味道。因为两个人的着眼点不同,衡量事物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文帝是把他作为一个皇帝来要求的;而后主自己,每时每刻,都是以浪漫诗人、风流才子自命,根本就没把君王、国主当回事。因而,哦诗度曲才是正业,至于“国家事”,纵不是“管他娘”,至多只能当作“副业”,偶一为之罢了。
  后主病死于公元604年,得寿五十二岁。台湾著名学者柏杨有言:“陈帝国是南北朝唯一没有出过暴君的政权,但它最后一任皇帝陈叔宝,却是名声最响亮的昏君之一。”在政权走马灯般更迭,顶顶皇冠落地、处处杀人如麻的两晋南北朝时期,陈家五个皇帝,包括这个“名声最响亮的昏君”,居然人人皆得善终,说来也真是幸运。这同西晋王朝的司马氏“血腥家族”,九人有八人横死,西燕七个帝王、南朝·梁八个帝王、隋朝三个帝王,全部惨遭杀害,恰成鲜明的对比。
  七
  “圣井”也好,“辱井”也好,早都成了历史的陈迹。即使像陈霸先那样的一代开国帝王,属于他的那个年代,也已经像轻烟淡霭一般,消逝得无影无踪,更不要说亡国之君陈后主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历史话题,还是时常被后人提起的。这样,也就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文。
  陈亡,大约过去了二百八十年,唐末诗人李山甫凭吊石头城,写了一首七律: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岂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丽莎烟草石城秋。
  南朝的江山都是战场上打下来的,可是,最后都沦陷于“风流天子”之手;多年流血拼争所打下的天下,却因酒色征逐、酣歌醉舞而转手他人。想当日是何等风光!而今繁华安在?映入眼帘的,只有这“丽莎烟草”,摇曳在秋风里。
  

陈朝的两口井(5)
与李山甫差不多同时代的著名诗人韦庄,也有一首七律: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自此中。
  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
  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
  毕竟霸图何物在,石麒麟没卧秋风。
  他感叹南朝各国的几十个雄主,龙争虎斗,角逐兴亡,到头来都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
  属于这类感慨兴亡的诗,还有唐人包佶的《再过金陵》:
  玉树歌残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还有一类诗词,由一般的叩问沧桑、吊古伤怀,演进为总结沉痛的经验教训,寄寓警戒之思、兴亡之感。杜牧《泊秦淮》,是这类诗章中的杰作,诗句貌似悠然,实则感情强烈,语语沉痛: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还有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诗人王安石,有《桂枝香》词,同样借助金陵怀古,揭露南朝统治者醉心情色,葬送江山的往事。最后借杜牧诗句,感叹至今仍然有人不记前朝教训,重蹈覆亡故辙。词的下阕是: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
  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
  八
  在咏叹陈朝史迹的诗词中,借着“辱井”的话题,对于陈后主进行鞭挞、讥刺者,占了相当数量。最为尖锐、直截,一针见血的,是王安石的七绝:
  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
  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
  宋代诗人陈孚和明末遗民余淡心,他们异代同怀,都以《胭脂井》为题,发抒了个人的感慨:
  泪痕滴透绿苔香,回首宫中已夕阳。
  万里河山天不管,只留一井属君王。
  可怜后主最风流,张孔承恩在下头。
  玉树后庭俱寂寞,胭脂井上草三秋。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诗,含讥带诮,令人忍俊不禁:
  擒虎(隋将)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类似的还有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景阳井》:
  华林秋老草茫茫,谁指遗宫认景阳!
  当日君王纵消渴,井中何处泛鸳鸯?
  清人宗元鼎的《吴音曲》:
  璧月庭花夜夜重,隋兵已断曲阿冲。
  丽华膝上能多记,偏忘床前告急封。
  唐代诗人许浑的《陈宫怨》:
  地雄山险水悠悠,不信隋兵到石头。
  玉树后庭花一曲,与君同上景阳楼。
  或讥评,或嘲弄,或揭露,各有侧重,异曲而同工,极尽讽刺之能事。
  九
  还有一些诗人,进一步荡开主题,拓展视野,把陈后主作为衬托、作为引线、作为叙事的背景,用以批判本朝或者前代的荒淫、腐朽的君王。唐代诗人郑畋有一首七绝,矛头指向了唐玄宗: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诗中说,玄宗当机立断,为国割爱,终属“圣明”之举;若不如此,难保不像陈后主和张丽华那样,求死不得,反受侮辱。看似褒扬,实则隐含讥刺——“圣明”到仅仅强过饱遭千秋唾骂的陈后主,“圣明”到宗庙没有灰堕,没有沦为亡国贱俘,标准实在是太低了。“皮里阳秋”,意味深长。
  再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隋宫》七律,是针对炀帝杨广的。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陈朝的两口井(6)
这是诗的首尾两联。大意是说,隋炀帝闭锁长安的宫殿不用,却想以扬州(芜城)为帝都,在那里另建豪华的宫阙,威福自恣,空耗民力,简直比陈后主还荒淫奢侈。如果他在地下遇见陈后主的话,恐怕也不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了。诗人在这里暗用了一个典故:《隋遗录》载,隋太子杨广率军灭陈,俘获了后主陈叔宝,二人后来常相过从。即位后,炀帝驾幸江都,梦中与已经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并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诗中援引这一故实,巧妙地揭示出对于荒淫亡国进行鞭挞的深刻主题。
  其实,说到陈叔宝与杨广,两个人也确有其可比之处。陈后主死后,谥为炀帝。谥法:好内怠政,远礼、远众,逆天虐民为炀。孰料,不到十年,杨广死后,同样获得这一谥号。这又是一个巧合。
  十
  “往事越千年”,旧梦如烟。除了两口井,连同一些或香艳或麻辣的诗文,短命的陈王朝还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呢?想了想,还有两样美食,同陈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君主有着直接联系。
  现在,南方湘、粤等省,特别是岭南一带,流行一种夏令美味食品,叫做“荷叶包饭”。荷叶清香,饭团松软,中医说有生发元气、调理脾胃、清热解暑的功效。清代《羊城竹枝词》有诗云:
  泮塘十里尽荷塘,姊妹朝来采摘忙。
  不摘荷花摘荷叶,饭包荷叶比花香。
  陈霸先曾任梁始兴郡(在今广东韶关一带)太守,后以###侯景之功,升任司空,镇守京口。在抵御北齐进犯之敌中,由于口粮接续不上,当地百姓便用新嫩的荷叶,包裹着米饭,中间还夹上鸭肉,送到前线劳军,大大鼓舞了士气,保证了最后的胜利。从此,霸先所到之处,就将“荷叶包饭”这种美食传播开来。
  无独有偶。在现今的南京,也有一种美味食品,叫“一条龙”包子。
  相传,陈后主少年时节,十分贪玩,经常溜出宫门,跑到秦淮河畔转游。走着玩着,来到一家包子铺前,恰好包子出笼,香味儿扑鼻,他伸手拿起就咬,吃了一个又一个。吃完,也不懂得付帐,嘴一抹就走。店主人要他付钱,他说“没有”。那就留个名字记帐吧,于是,随手签下“一条龙”三个字。后来,主人知道,这个自称 “一条龙”的小孩,原是当朝太子陈叔宝。经过他有意地招遥、作势,京城的达官贵人都像潮水一般涌来,生意顿时兴旺起来。这条街被称为“龙门街”,“一条龙”三个字也被装裱上了中堂。从此,“一条龙”的包子就名闻遐迩,一直流传到今天。
  

老皇帝的难题(1)
“立嫡立长不以贤”,公开放弃德才考究,致使高度集中的皇权与实际的治国理政能力相互脱节,也与专制政体所要求的全智全能型的“伟人政治”,南辕北辙。而由于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威、无限的权力,世间一切荣华富贵集于一身,并且能够传宗接代,因此,一切觊觎王位的人,都不惜断头流血,拼命争夺。其结果,必然是兵连祸结,骨肉相残,直至政权丧失,国破家亡。
  这是一个无法跳出的怪圈,一个不能破解的悖论:要么干脆放弃“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要么就得每时每刻面对着致命的危机。放弃前者不可能,因为“家天下”、世袭制是封建王朝的命根子;这样,就只能永无穷尽地吞咽混乱、败亡的苦果。
  一
  那位以撰写大观楼一百八十字长联闻名于世的清代诗人孙髯翁,在一次登临滇南武定县狮子山时,听说在明初“靖难之役”中流亡出走的建文帝曾长期遁迹于此,一时感慨重重,为雄才大略、虑远谋深的朱元璋创业有方却交班无术而深致惋惜,当即赋诗咏史,寄感抒怀。其中有这样两句寄慨遥深的诗:
  滁阳一旅兴王易,
  建业千宫继统难。
  其实,当日朱元璋接替郭子兴成为“滁阳一旅”的领军人物,渡江建立应天据点,孤军独守,兴王创业,又何尝容易!无非是,比起后来在帝都金陵(古称建业)反反复复地选择继统对象,相对来说,较为顺利罢了。
  道理很明显,那些胜利地削除群雄、横扫六合、统御全局的创业者,经过历史长期的层层汰洗、苛刻选择,终于被推上了政治历史舞台,登上了龙廷宝座。当时,他们风华正茂,因缘际会,风虎云龙,主动权在握,有尽多的驰骋天地,具备了大展其才的条件;而到了筹谋立嗣继统事宜时,则往往处于“英雄迟暮”之秋,濒临行将谢幕的窘迫处境,时不我与,被动应付,选择余地很小,而变数却很大,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还会有种种棘手问题横置其间,因而,必然会大伤脑筋,难于措置。
  在“家天下”、世袭制的国家体制下,一切封建帝王,尤其是开国皇帝,对于继统问题无不极端重视,都把它看做是立国之基、社稷之本。当取得皇位之后,他们所昼夜焦虑、刻刻在念的,便是自身的统治权如何巩固,这一家一姓的帝统又如何得以顺利地传承下去。 而随着统治权力的日趋巩固和高度集中,王位继承问题便愈发成为封建专制制度下“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核心问题。
  应该说,对于继统问题,朱元璋还是绸缪甚早的。还在做吴王时,他就确立了嫡长子朱标为世子;位登九五之后,随即册封为皇太子。鉴于太子朱标生性仁和,温文雅驯,老皇帝朱元璋认为,立国之初,国事繁剧,边防多事,朝廷中掌控要津者都是开国元勋,很怕他驾驭不了,因而多次想要更换太子,但朝臣们都以“违反古制,恐致祸乱”为由,极力加以反对。
  所谓“古制”,肇源于封建王位的世袭制,内容主要是指“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持朝廷与社稷的稳定。具体内容,《春秋·公羊传》概括为十四个字:“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按照汉代学者何休的解释:“嫡”谓嫡正夫人(皇后)所生之子,尊贵无匹,故按年齿长幼来安排;“子”谓一般妃子所生之子,位有贵贱,又考虑到会有同日而生的情况,因此,以地位(贵)为权衡标准。就是说,在皇后与妃嫔所生的诸子中,皇后所生之嫡子具有优先的继承地位;而在皇后所生的诸嫡子中,长子又具有优先继承权。
  朱元璋尽管是刚愎自用、率意孤行的一代枭雄,但在这一事实上而不是学理上的难以逾越的“礼制”的障碍面前,为了避免众多皇子为争夺帝位而兄弟阋墙,互相仇杀,也只好打消更立太子的主意。为此,他及时地采取了补救的措施:为了便于朱标驾驭全局,他用尽权谋,剪除群雄,诛戮功高震主、权倾朝野的开国功臣,即所谓“削光带剌的手杖”。可是,天意不遂人愿。一切收拾停当,偏偏朱标又病死了。这样,便再次面临着由谁来继统的问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老皇帝的难题(2)
老皇帝的本意,是想借此机会更立皇后所生的四子燕王朱棣为太子,因为他的个性与风格与自己相似,勇武有谋,坚忍、果断,又战功卓著。但是,由于朱棣不得人心,大臣们便以“虽嫡非长”为由,极力加以抵制。他们说,如果立燕王为太子,那将置同为皇后所生的次子、三子于何地?怎能令国人心服?而立皇太孙,名正言顺,前朝多有先例,可以确保江山永固,上下心悦诚服。老皇帝尽管并不完全称心如愿,但碍于“古制”,也只好曲意认同。结果呢?十分不妙,最终酿成了兵权在握的叔叔朱棣夺取侄子朱允炆皇位的“靖难之役”。
  实际上,纵览两千余年封建王朝的历史,存在类似烦恼、遇到这种难题的,又何止朱元璋一个人,可以说,那些开基创业的帝王,在交班与继统的问题上,没有谁不是大伤脑筋,颇感棘手的。
  说的远一点,像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这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锐意改革,胡服骑射,一直得到后人称赞。他在位二十七年,初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娶了宠姬吴娃,生下了少子何,便把太子章废掉,进而又把王位让给了少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己做了太上皇,住在沙丘的行宫。少子何即位之后,心怀怨怼的长子章不甘心北面称臣,便起兵发动叛乱,兵败之后,逃到沙丘宫他的父亲这里来避难。太上皇很同情他的处境,不忍心看着他惨遭屠戮,便开门加以接纳,把他保护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