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规定,皇位继承人先在本部宗亲中选择,使多名候选人同时备选;最后在有各个部族及政治集团参加的“世选”中,进行终选。这样,每个候选者都有一定的政治势力作为后盾,从而引发了候选人及其后台班底的激烈争夺,直至演变为王朝乃至整个社会的动荡与混乱,终辽之世,未曾平息过。正如史家所评论的:“宗王反侧,无代无之。辽之内乱,与国始终。厥后嗣君,虽严法以绳之,卒不可止。”
朱元璋走的是另一条路子,他在立嫡立长、确定太子储位的同时,又大封诸子为王,给诸王以厚禄,并授之以兵权,或让他们镇守边塞要防,或令他们率军出征,执行重要军事使命。他的本意是,通过这种政治格局,来确保朱家天下世代相承,永不流失;可是,这种大力加强诸王军政实力的做法,恰恰加大了对皇室的威胁,而酿成骨肉相残的惨剧。什么父子、叔侄,什么血缘、亲情,在皇位的血腥拼争中,最后统统成为泡影。
至于清代的“秘密建储”制度,固然暂时淡化了皇位继承问题的敏感性,缓解了宗室内的火并、争夺,对于稳定局势、强化皇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根本性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乾隆帝继位之后就宣称,认为公开建储会招致猜嫌妒忌,实乃“庸主卑陋之见”。他自信完全有能力预防、消弭类似情况的发生。他把秘密建储只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储位秘定后立即宣布:待皇子年龄稍长、识见扩充、志气坚定,骄矜之气不再生、诱惑之举不为动之时,他将布告天下,以明正储位。然而,在实际践行中,也同样遇到了严重挫折,两次预立的嫡子相继早殇,使他原来的由秘密到公开立嗣的想法没有得以实现。结果,回过头来,又把乃父的“秘密建储”制度重新捡起来,并且确立为有清一代不可更改的祖宗家法。绕了个三百六十度的圈子,最后又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老皇帝的难题(7)
五
西周以来嫡长子王位继承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皇权顺利交接、防止皇族内部(主要是皇子之间)因为争夺皇位而同室操戈,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这里只说一点,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中,从西汉八岁的昭帝到清末三岁的宣统帝,娃娃皇帝至少有三十个。他们之所以大体上还能“稳坐江山”,确实和这种“百王不易之制”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历代王朝中血腥夺位,“祸起萧墙”,一直没有中断,成为一切封建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难题。换句话说,自从皇权世袭这一国家体制确立以来,就始终潜伏着一种无法克服,甚至是无法预测的矛盾。这是一个无法跳出的怪圈,也可以说,是一个不能破解的悖论:要么你就干脆放弃“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要么就得每时每刻都面临着种种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兵连祸结,骨肉相残,朝廷危如累卵,社会动荡不宁,直至政权丧失,国破家亡。放弃前者不可能,因为“家天下”、世袭制是历朝封建皇帝的命根子;这样,就只能永无穷尽地吞咽混乱、败亡的苦果。
说到矛盾,其中最根本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威、无限的权力、巨量的财富,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物质享受集于一身,而且又能传宗接代。由于王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一切觊觎王位的人,都不惜断头流血,拼命争夺。这种情况,在上古时期却是不可能发生的。《韩非子·五蠹》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
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
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
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古代的帝王,住的朴陋,吃的很糟,穿的更差,就其享用来说,都赶不上看大门的;而且,还要带领民众,苦干在前,弄得大腿、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简直比奴隶还苦。因而,避王位,让天下,原本是为了脱离苦差使,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类似的话,古籍《符子》也有记载:
禹让天下于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
毛。故舜也以劳报子。我生而逸,不能为君之劳矣。”
大禹王要把天下让给奇子,奇子不接受。理由表述得很直白:你禹王得天下是通过勤劳挣来的。我生性疏懒,可受不了你那样的苦。
可是,后世的君王就不一样了,作威作福,坐享其成,那谁还不争呢?这样,争夺储位或者直接抢班夺权,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立嫡立长不以贤”,公开放弃了德才考究,可以说是一种极端典型的“非智能型”的皇位继统方式。其矛盾实质,在于高度集中的皇权与实际的治国理政能力完全脱节。不仅与儒家的“尚贤”、“传贤”的政治理想相背离,尤其同现实的需要不对称。如所周知,面对着极端繁重的政治事务和无限复杂的宫廷纷争,即使经过严格选择的贤能君主也难以应付,更何况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下,登上皇位的难免会出现幼儿、白痴乃至性格变态者滥竽充数。这与专制政体所要求的“全智全能型”的圣帝贤王和“伟人政治”,确是南其辕而北其辙。
而且,这种制度还预伏着或者说命定地存在着种种危机。那种立嫡立长可望诸皇子各守本分,从而弭除祸乱的想法,只是一种良好愿望。即便是能够避免分裂于一时,而所立的嫡长子如果不孚众望,不堪造就,根本不具备统御天下的才具,日后又将如何?立嫡立长之后,在“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生下的众多皇子中,难免不会出现才能、功业、威望远远超过皇太子的二三佼佼者,夺位的危险就将随时存在,那么,东宫太子将何以自处,如何安其预设的权位?老皇帝在撒手红尘之际,如何能够放心、瞑目?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老皇帝的难题(8)
且看唐代的继统情况:前期,从太宗到肃宗七个皇帝,全部凭借宫廷斗争(即非和平过渡)登上皇位或者储位;而后期,从穆宗至昭宗,八人中“以宦官所立者七君”,只有敬宗一人在太子位上得以侥幸继统,最后又死在宦官之手。整个唐代,被立为皇储者共三十一人,继统者十九人,另十二人被杀或者被废,占三分之一以上;另有十名皇子、公主,为争夺储位而死于非命。这种悲惨的下场,历朝历代皇子中,所在多有。所以,南朝·宋的末代皇帝、十三岁的刘准,才语带哽咽地说:“愿下辈子再不要生在帝王之家!” 可说是道出了那些饱经丧乱的帝子王孙的共同心声。
纵观历代王朝,其实,真正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并不是很多的。这里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种种变数和不确定性。比如,许多皇后没有生儿子,或者虽然生了儿子却过早地殇亡;有的即使得以顺利地成长,或因君王的好恶,会直接干扰嫡长制的施行;或因对于皇后的感情变化,“爱屋及乌”或者“殃及池鱼”,也会影响到嫡长子的继统;再就是,权奸、藩镇、阉宦、后妃、外戚干政,也是影响嫡长子继承制贯彻实施的重要因素。
事实也正是如此。秦、汉两朝二十八位皇帝,宋代十八位皇帝中,都是只有三人属于嫡出;东汉诸帝中竟无一人为皇后所生;唐代,除去开基创业的高祖李渊和大周皇帝武则天之外,二十二位继统的皇帝中,只有六人为嫡长子,不到三分之一。
最后,顺便提到一个带规律性的现象:越是那些开基创业、大有作为的英明君主,越是在继统问题上更容易出现麻烦。闭上眼睛,我们就能从煌煌史册上数出一二十个,其中比较典型的,像前面叙述过的康熙帝、明太祖、唐高祖、隋文帝、赵武灵王。他们每个人都占尽了“人间春色”,而嫡长子却并不具备乃父那样杰出的才能,有的才具甚至在“中人以下”。这种“英主之泽,一世而斩”的现象,有些像“黛色参天二千尺”的古柏下面,绝少其他植物生长;还类似于“高山之下,必有峻谷”。
于是,难题就出现了:按照创业与守成的规律而言,面对着开辟者所创立的惊天伟业、留下来的巨大摊子,以及亟待处置的许许多多遗留问题,总需要接班者必须“强爷胜祖”,能够超越他们的前辈,起码也应该能够相与颉颃,否则,继承大统即成问题,更不要说发扬光大了。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看来,岔头——也就是矛盾——实在太多,“治丝益棼”,越理越乱,还是就此打住吧。
。。
赵匡胤下棋(1)
赵匡胤的棋术算不得高明,妙棋、险棋固然也有,更多的还是臭棋、败棋。其弊在于“一贪二浅”,贪心不足必然目光短浅。当然,高也罢,低也罢,反正都是在下棋。细细想来,往古来今,谁人不是在博奕呢?
世事如棋,千折百曲,变化无穷,有时一着不慎,满盘尽输。不过,棋枰对奕,尽可往复千遍,错了还能重来;而人生却是一次性的。这种直线单行,使它的每一瞬间、每一轨迹,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这就要求,必须识机在先,巧加抉择。
不能预先看出五步、十步,难称高手;但世事充满了不确定性,由于它系无数细节构成,而细节尽多玄机、隐秘,经常呈现非理性状态,并无逻辑可循。所以,更多时候倒是:纵使机关算尽,到头来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完全悖反。“本来要驰向草原,结果却闯进了马厩”,是司空见惯的事。
楔子
由于祖籍在河北,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许多同河北有关联的大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父亲说,赵匡胤出生在洛阳的夹马营,可是,他的祖籍是河北涿州。接着,他就给我讲述了一个“赵匡胤输华山”的故事。
传说,赵匡胤家境贫寒,从小就走南闯北,飘泊江湖。赌钱赖帐、放泼耍刁,是他一贯的习性。有一年他来到了华山脚下,当时,走得又饥又渴,一眼看见一个老汉的身旁放着一筐鲜桃,真是“欲渡河而船来”,于是,二说没说,捡起来就吃,不大功夫,半筐桃子就下肚了。这回精气神也足了,力气也恢复了,便伸了伸懒腰,抬起身来就走。老人笑了笑,说:“壮士,你吃了我的桃子,分文不付,抬腿就溜,连句道谢的话也没有。是不是太不通情理了?”
“钱?什么钱?要多少?”吃东西要付钱,对赵匡胤来说,好像是天外奇闻。
老人说:“算啦,多要你也付不起,就给一文钱吧。”
赵匡胤眨了眨眼睛,“好汉做事好汉当,吃了东西就付钱。别说一文钱,再多也付得起。”说着,就浑身上下摸钱,可是,“阮囊羞涩”,空空如也。涨得他满面通红。
老汉长叹一声,说:“这就叫:一文钱憋倒英雄汉!”
窘迫中的赵匡胤,这时才发现老汉身旁有个石制的棋盘,还备有一副棋子。便说:“这样吧,咱们俩下棋,我赢了,就算付了你桃子钱。”
老汉接上问道:“若是输了呢?”
赵匡胤心想,别的我不敢说,下棋我可是高手,于是,漫声回答:
“平生不懂得什么叫输。”
一盘下定,赵匡胤果真赢了。他更加志得意满,提出再摆第二盘。老人说:“你还了我的桃子钱,也就算了。天色不早,你还要赶路哩。”赵匡胤一向争强好胜,只赢一盘,岂肯罢休。他打定主意,要让老汉输得目瞪口呆,最后忘记了东西南北。于是,连声说:“再下两盘,再下两盘,看我怎样连中三元。”
两人又重新对奕。哪里料到,第二盘没走出几步,赵匡胤就败下阵来。接着,又下了第三盘,赵匡胤输得更惨。
老汉说:“我劝你见好就收,你偏不肯。哎!世事如棋难自料,心思耗尽死方休啊!”赵匡胤这时候才察觉到这位老人大有来历,便苦苦央求,请他指点迷津。老人不肯多
说,赶忙转移话题,说:“你已经赌输了,那用什么来偿这笔赌注啊?”
赵匡胤信口回答:“押上华山!等我将来有了出息,再往回赎。”
老人掀髯一笑,分手时,嘱咐他:“若要出息,快去投军!”
后来,赵匡胤知道,这位老者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陈抟老祖。
陈抟自号扶摇子,活了一百一十九岁。《宋史》有传,说他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以诗驰名后唐。他隐居华山,以善睡著称。周世宗曾把他关在房中,专门考察一番,结果,一个月过去,他还在熟睡。后来,他写了一首《对御歌》给皇上: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赵匡胤下棋(2)
臣爱睡,臣爱睡。
不卧毡,不盖被。
片石枕头,蓑衣铺地。
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
闲思张良,闷想范蠡,
说甚孟德,休言刘备。
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
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
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
管甚旭日东升,红轮西坠!
当日,赵匡胤记着陈抟老祖“快去从军”的指引,忙着打点行囊,开始走上了军旅生涯,这就为日后的“黄袍加身”做好了铺垫。据北宋文人张舜民在《画墁录》中记载,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主意,也是陈抟帮着他筹划的。
父亲讲完了上面的故事,随口吟诵了一首诗,不知是他自己所作,还是抄自他人。
茫茫前路料应难,世事如棋幻万端。
一死方休成谶语,赵家天子拜陈抟。
赵匡胤同陈抟老祖对奕,一赢两输,看来算不上高手。后来的实践表明,妙棋、险棋固然也有,但更多的还是臭棋、败棋。其弊在于“一贪二浅”:贪心不足,必然目光短浅。不过,高也罢,低也罢,胜也罢,败也罢,反正都是在下棋。细细想来,往古来今,哪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包括那些帝子王孙,公侯将相,谁人不是在下棋、博奕呢?
一着险棋
“陈桥兵变”——赵匡胤一出道,首先就下了一着险棋。
公元950年,二十四岁的赵匡胤,投到后汉枢密使、大军阀郭威的麾下,当上了一名普通士兵。郭威外号“郭雀儿”,通过一场武装政变,登上了帝王宝座,成为后周的开国皇帝。这使赵匡胤这个颇有心计的小伙子,洞明了世情,大开了眼界,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从而在躁动的心灵里,暗自萌发出“帝位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狂妄意念。四年后,郭威病死,由养子柴荣继位,史称周世宗。赵匡胤被提升为殿前都点检,统领精锐的禁军,担负着防守京师汴梁的重任。这样,他就以其豁达的心胸和高明的手腕,确立了在禁军中的统帅权威,博得了众将士的信赖;他自己更是有意识地培植私人势力,暗地里同石守信等几个禁军将领结拜为“十兄弟”。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病逝,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是为恭帝,由他的母亲符太后掌握政权。翌年元旦,不明不白地传过来河北镇州、定州报警的讯息: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向后周发起进攻。慌急中,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等未及辨明真假,便派遣赵匡胤率领禁军出城迎战。赵匡胤的军队刚一出动,汴京城内,立刻传扬出“出军之日,当立点检做天子”的舆论。
正月初三晚上,大军行至汴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本来“救兵如救火”,火上眉梢,刻不容缓;可是,军队却破例地就地宿营,军帐就设在镇上的东岳庙里。当夜,军中部将在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的策动下,集结于军帐之外,声言要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同时,将拥立、兵变事宜,派人飞马驰报赵匡胤的亲信、重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警戒京师,里应外合。帐内的赵匡胤,装作酒醉未醒,慢腾腾地起床坐帐,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众将官一齐拥入厅堂,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然后一齐跪拜,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一年,赵匡胤三十四岁。
按说,如果北汉与契丹确实要发兵进犯,那么,赵匡胤登极之后,当务之急,应该是出兵迎敌,或者派人出面斡旋。可是,朝廷内外,竟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不过是一阵西北风刮起,一夜过去,平安无事。在尔后编纂的《辽史》中,也没有关于启兵南侵的记载。清代诗人查慎行写过这样一首七言律诗:
梁宋遗墟指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
也知光义难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
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赵匡胤下棋(3)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
通篇都是围绕着赵匡胤来作文章。首联说,五代时的梁、晋、汉、周与北宋,皆以汴梁为都城;当其时也,篡权攘位,频频发生,都是打着“禅让”的旗号来进行的。“轻”,言其易也,即轻易地就实现了朝代更迭。
颔联,说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后来在他的亲哥哥身上打主意,篡位、谋弑,根本无道义可言;倒赶不上篡唐自立的后梁朱温,还有个大义凛然的哥哥。朱温的哥哥朱全昱,带着几分醉意,大声责骂朱温:“朱三!你凭什么无故灭掉李唐王朝的三百年社稷,称王称朕?”
颈联,说那些改朝换代的篡夺者,包括赵匡胤在内,都曾经担任过前朝的领兵将帅,最后以异姓称王。他们因时乘势,作为胜利者,忽然间都成了英雄。话语中,流露出不屑之意。
尾联,千里来龙,到此结穴。明确指出,“陈桥兵变”完全是一次预谋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篡夺活动。“一着黄袍遂罢兵”,是立论的根据。
今天,我们看来,当时发动这场武装政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古语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周世宗原是一位颇得民心与军心的英主,即使他不在了,靠着“遗泽”,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而且,当时汴京城内,后周王朝还有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几个方镇的节度使也并未甘心顺从,直到赵匡胤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