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撤了。
188 元昊建立西夏
宋真宗用妥协求和的办法,安下了辽朝那一头;西北边境的党项族(古
代少数民族之一)贵族趁宋朝忙着对付辽朝的机会,经常侵犯宋朝边境。宋
真宗疲于应付,只好妥协退让,封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
度使。公元1004年,李继迁死后,又封他的儿子李德明为西平王,每年
给大批银绢,才平稳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儿子元昊(音hào)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汉文和佛学,
多次带兵打败吐蕃、回鹘等部落,扩大地盘。他劝说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称臣。
德明不愿跟宋朝决裂,对儿子说:“我们三十年来,能够穿上锦衣,都是宋
朝的赏赐,可不好背叛他们啊!”元昊说:“穿皮毛,牧牛羊,这是我们党项
的风俗。英雄好汉,应该创立自己的事业,哪能贪图这点好处?”德明说:
“依你说,该怎么办?”元昊说:“我们得到的赏赐,只是我们自己享受,
可是部落的人还很穷困。依我看,不如拒绝朝贡,训练兵马。力量小可以去
掳掠,大了可以去夺取土地,这样上下都能富裕起来,岂不更好。”可是李
德明还是不肯接受他的意见,直到德明死去,元昊继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
按照自己的主张,设置官职,整顿军队,准备摆脱宋朝的控制,自立门户。
他的叔父山遇劝元昊不要反宋,元昊不听。山遇逃奔宋朝,宋朝的延
州官员怕得罪元昊,反把山遇抓起来送还元昊。元昊知道他的意图已经暴露,
就在公元1038年,正式宣布即位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
族自治区,银川市)。因为它在宋朝的西北,历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后,上表要求宋朝承认。那时候,宋真宗已经死去,在位
的是他的儿子宋仁宗赵祯。宋朝君臣议论了一下,认为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
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断绝贸易往来,还在边境关卡上张榜悬赏捉拿
元昊。这一来激怒了元昊,就决定大举进攻。
那时候,宋军在西北驻防兵士有三四十万,但是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
四个州的几百个堡垒,而且各州人马,都直接由朝廷指挥,互相不配合。再
加上宋军好久没有打仗,兵士缺乏训练。西夏的骑兵却是集中指挥,机动灵
活,所以宋军常常打败仗。
过了一年,西夏军进攻延州,宋军又打了一个大败仗。宋仁宗十分恼
火,把延州知州范雍撤了职,另派大臣韩琦和范仲淹到陕西指挥抗西夏的战
争。
范仲淹到了延州,把边境上的军事制度作了一番改革,他把延州一万
六千人马分为六路,由六名将领率领,日夜操练,使原来十分散漫的宋军提
高了战斗力。
西夏将士看到宋军防守严密,不敢进犯延州。他们议论说:“小范老子
(指范仲淹)胸中有几万甲兵,可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样好欺负了。”
范仲淹分析了双方兵力,主张加强防守,牵制西夏兵力,但是韩琦却主张进
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军由元昊亲自率领,进犯渭州,韩琦集中
所有人马,还选了一万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领出击。
任福带了几千骑兵赶了一阵,见到一支西夏兵,双方打了一阵,西夏
兵丢下战马、骆驼就逃。任福派人侦察,听说前面的敌兵不多,就在后面紧
紧追赶。赶了三天三夜,来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任福命令将士就地休息,打算等第二天一早和预先约定的另一支宋军会师好
水川,把敌兵杀个片甲不留。
第二天,任福带着宋军沿好水川西进,到了六盘山下,没有发现西夏
兵。只见路边有几只银泥盒子,封得十分紧密,兵土们走上前去,拿起银泥
盒子听了一下,里面还发出一种跳动声音。兵士报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把
盒子打开。只听得“噗噗”几声,接连飞出了一百多只带哨的鸽子,在宋军
的头上盘旋飞翔。
原来,那小股西夏兵的败退是假的。在六盘山下,元昊带了十万精兵,
布置好埋伏。只等那鸽子飞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齐杀出,将宋军紧紧包围。
宋军奋力突围。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敌阵里挥动一面大旗。又有大批西夏
兵从两边杀出。宋兵边打边退,许多人退到悬崖摔死。
任福身中十多支箭,兵士劝任福逃脱。任福说:“我身为大将,现在兵
败,只有以死报国。”他又冲了上去,被西夏兵刺杀了。
这一仗,元昊取得大胜,宋军死伤惨重。韩琦听到这消息,十分伤心,
上书请朝廷处分,宋仁宗把韩琦撤了职。范仲淹虽然没直接指挥这场战争,
但是被人诬告,也降了职。
打这以后,宋夏多次发生战争,宋军连连损兵折将,宋仁宗不得不重
新起用韩琦、范仲淹防守边境。两人同心协力,爱抚士卒,严肃军纪,西夏
才不敢再进攻。
189 狄青不怕出身低
韩琦、范仲淹刚到陕西的时候,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狄
青,英勇善战,有大将的才干。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
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一下。
原来,狄青本是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他从小练得一身武艺,
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加上胆壮力大,后来被选拔做了小军官。
西夏的元昊称帝以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
保安(今陕西志丹)。
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士们一听
说打仗都有点害怕。守将卢守勤为了这件事正在发愁。狄青主动要求让他担
任先锋,抗击西夏军。
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自然高兴,就拨给他一支人马,跟前来进
犯的西夏军交战。
狄青每逢上阵,先换了一身打扮。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
着一个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阵,
东挑西杀。西夏兵士自从进犯宋境以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他们
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已经胆寒了。经狄青和宋军猛冲了一阵,西夏军的阵脚
大乱,纷纷败退。狄青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
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十分高兴,把卢守勤提升了官职,狄青提升四
级。宋仁宗还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后来因为西夏兵又进犯渭州,
调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见的打算,叫人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到朝廷
去。
以后几年里,西夏兵不断在边境各地进犯,弄得地方不得安宁。狄青
前后参加了二十五次大小战斗,受了八次箭伤,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
兵士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跟他交锋。
范仲淹听了部下的推荐,立刻召见狄青,问他读过什么书,狄青出身
兵士,识字不多,要他说读过什么书,他答不上来。
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
靠个人的勇敢是不够的。”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书。
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鼓励他,十分感激。以后,他利用打仗的空隙
时间刻苦读书。过了几年,他把秦汉以来名将的兵法都读得很熟,又因为立
了战功,不断得到提升,名声更大。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
副都指挥。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在兵士的脸上刺上字。
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
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着黑字,很不体面,
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
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宋仁
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
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个小
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
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
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
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
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
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190 范仲淹实行新政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
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
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
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
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
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
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
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
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
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
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
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
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
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
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
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二、
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任
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
这十条改革措施。
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 )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
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
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
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
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
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富弼听了
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
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
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
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
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
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
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
《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
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
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
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191 欧阳修改革文风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
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
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
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
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话,把他们
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
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
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
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
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
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
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
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
了韩愈的散文,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
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
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
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
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
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
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
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
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
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
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
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
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
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
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
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
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
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
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
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
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
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
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
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
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
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
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
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
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
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
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
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
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