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擅长散文,刘禹锡善于写诗,两个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一回,柳宗元
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刘禹锡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永州和朗州
都在南边,离开长安很远,那时候还是荒僻落后的地区。要是换了一些想不
开的人,心情是够难受的。幸好他们都是很有修养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作
为是正直的,失败了也不那么懊丧。到了那里,除了办公以外,常常游览山
水,写写诗文。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一些
人民的疾苦,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是在永州写的。
两个人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
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
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留在京城做官。
刘禹锡回到长安,看看长安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朝廷官员
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舒坦。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批
桃树。那时候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不少游客。有些老朋友
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刘禹锡想,到那里去散散心也不错,就跟着朋
友们一起去了。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
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的诗本来挺出名,这篇新
作品一出来,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有一些大臣对召回刘禹锡,本来就不愿
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就细细琢磨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含意。也不知道哪
个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
这一下子可惹了麻烦,唐宪宗对他也很不满意。本来主张留他在京城
的人也不便说话了。刘禹锡又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
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那时候还是
人烟稀少的地方呢。
刘禹锡家里有个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着刘
禹锡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纪的老人受不了这个苦。
这可叫刘禹锡太为难啦!
这时候,柳宗元在长安也呆不住了,朝廷把他改派为柳州刺史。柳宗
元得知刘禹锡的困难情形,决心帮助好朋友。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
派给他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诚,使许多人很受感动。后来,大臣裴度也在唐
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
刺史。以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个地方。过了十四年,裴度当了宰相,
才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有
心旧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
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
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
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
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
认为他又在发牢骚,挺不高兴,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三年,又
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170 白居易进长安
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
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
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
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
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
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
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
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
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
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
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顾况莫
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
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读
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
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
您别见怪。”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
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
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
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
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
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
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
在忍耐不住啦!”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
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
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
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
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
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
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
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
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
人的咒骂和忌恨。
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
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
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
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
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
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
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
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
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
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
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
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
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
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171 李愬雪夜下蔡州
在各个藩镇中,淮西是个顽固的割据势力。公元814年,淮西节度
使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发兵征讨淮西,但是他派去的
统帅,不是腐朽的官僚,就是自己另有企图。结果,花了整整三年工夫,费
了大量财力,都失败了。朝廷官员都认为不能再打下去,大臣裴度却认为淮
西好比身上长的毒疮,不可不除。唐宪宗拜裴度做宰相,决心继续征讨淮西。
公元817年,朝廷派李愬担任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
要他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
唐州的将士打了几年仗,都不愿再打,听到李愬一来,有点担心。李
愬到了唐州,就向官员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是为
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打吴元济,不干我的事。”这个消息传到吴元济那里。
吴元济打了几次胜仗,本来就有点骄傲,听到李愬不懂得打仗,更不把防备
放在心上了。
以后,李愬一点不提打淮西的事,唐州城里有许多生病和受伤的兵士,
李愬一家家上门慰问,一点官架子也没有。将士们都很感激他。
有一次,李愬的兵士在边界巡逻,碰到一小股淮西兵士,双方打了一
阵,唐军把淮西兵士打跑了,还活捉了淮西军的一个小军官丁士良。
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的一名勇将,经常带人侵犯唐州一带,唐军中很
多人都吃过他的亏,非常恨他。这一回活捉了他,大伙都请求李愬把他杀了,
给死亡的唐军兵士报仇。
将士们把丁士良押到李愬跟前。李愬吩咐兵士松了他的绑,好言好语
问他为什么要跟吴元济闹叛乱。丁士良本来不是淮西兵士,是被吴元济俘虏
过去的,见李愬这样宽待他,就投降了。
李愬靠丁士良的帮助,打下了淮西的据点——文城栅和兴桥栅,先后
收服了两个降将,一个叫李祐,一个叫李忠义。李愬知道这两人都是有勇有
谋的人,就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跟两人秘密讨论攻蔡州的计划,有时讨论
到深更半夜,李愬手下的将领为了这件事都很不高兴,军营里沸沸扬扬,都
说李祐是敌人派来做内应的。有的还有凭有据地说,捉到的敌人探子,也供
认李愬是间谍。
李愬怕这些闲话传到朝廷,让唐宪宗听信了这些话,自己要保李愬也
保不住了,就向大家宣布说:“既然大家认为李愬不可靠,我就把他送到长
安去,请皇上去发落吧。”他吩咐兵士把李祐套上镣铐,押送到长安,一面
秘密派人送了一道奏章给朝廷,说他已经跟李祐一起定好攻取蔡州的计划,
如果杀了李祐,攻蔡州的计划也就吹了。
唐宪宗得到李愬的密奏,就下令释放李祐,并且叫他仍旧回到唐州协
助李愬。
李祐回到唐州,李愬见了他,高兴极了,握着他的手说:“你能安全回
来,真是国家有福了。”说着,立刻派他担任军职,让他携带兵器进出大营。
李祐知道李愬千方百计保护他,感动得偷偷地痛哭。
没多久,宰相裴度亲自到淮西督战。原来,各路唐军作战都有宦官监
阵,将领没有指挥权。打胜仗是宦官的功劳,打败仗却轮到将领挨整。裴度
到了淮西,发现这个情形,立刻奏请唐宪宗,把宦官监阵的权撤消了。将领
们听到这个决定,都很兴奋。
李祐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
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抓住他的空隙,直攻蔡
州,活捉吴元济是没问题的。”李愬把这个计划秘密派人告诉裴度。裴度也
支持他,说:“打仗就是要出奇制胜,你们看看办吧。”李愬命令李祐、李忠
义带领精兵三千充当先锋,自己亲率中军、后卫陆续出发。除了李愬、李祐
几个人,谁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有人偷偷问李愬,李愬说:“只管朝东前进!”
赶了六十里地,到了张柴村。守在那儿的淮西兵毫无防备,被李祐带的先锋
部队全部消灭。李愬占领了张柴村,命令将士休息一会,再留下一批兵士守
住张柴村,截断通往洄曲的路。一切安排妥当,就下令连夜继续进发。
将领们又向李愬请示往哪里去,李愬这才宣布:“到蔡州去,捉拿吴元
济!”将领中有一些是在吴元济手里吃过败仗的,一听到这个命令,吓得脸
色都变了。监军的宦官特别胆小,急得哭了起来,说:“我们果然中了李祐
的奸计了。”这个时候,天色黑洞洞的,北风越刮越紧,鹅毛般的大雪越下
越密。从张柴村通往蔡州的路,是唐军从来没走过的小道。大家暗暗叫苦,
但是,李愬平日治军很严,谁也不敢违抗军令。
半夜里,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又赶了七十里,才到了蔡州城边。
正好城边有一个养鹅、鸭的池塘,鹅鸭的叫声,把人马发出的响声掩盖过去
了。
李祐、李忠义吩咐兵士在城墙上挖了一个个坎儿,他们带头踏着坎儿
爬上城,兵士们也跟着爬上去。守城的淮西兵正在呼呼睡大觉,唐军把他们
杀了,只留着一个打更的,叫他照样敲梆子打更。接着,打开城门,让李愬
大军进城。
大军到了内城,也照这个办法顺利地打进了城,内城里的淮西军一点
也没有发觉。
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军已经占领了吴元济的
外院,吴元济还在里屋睡大觉呢。有个淮西兵士发现了唐军,急忙闯进里屋
报告吴元济说:“不好了,官军到了。”吴元济懒洋洋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笑
着说:“这一定是犯人们在闹事,等天亮了看我来收拾他们。”刚说完,又有
兵士气急败坏地冲进来说:“城门已经被官军打开了。”吴元济奇怪起来,说:
“大概是洄曲那边派人来找我们讨寒衣的吧!”吴元济起了床,只听见院子
里一阵阵吆喝传令声:“常侍传令啰……”(常侍是李愬的官衔)接着,又是
成千上万的兵士的应声。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说:“这是什么常侍?怎么
跑到这儿来传令?”说着,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院墙抵抗。
李愬对将士说:“吴元济敢于顽抗,是因为他在洄曲还有一万精兵,等
待那边来援救。”驻洄曲的淮西将领董重质,家在蔡州。李愬派人慰抚董重
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一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
蔡州向李愬投降了。
李愬命令将士继续攻打院墙,砸烂了外门,占领了军械库。吴元济还
想凭着院墙顽抗。
第二天,李愬又放火烧了院墙的南门。蔡州的百姓们受够吴元济的苦,
都扛着柴草来帮助唐军,唐军兵士射到内院里的箭,密集得像刺猬毛一样。
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内院终于被攻破,吴元济没有办法,只好哀求投
降。
李愬取得了全胜,一面用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到长安去,一面派人向宰
相裴度报告战果。
裴度、李愬平定淮西、活捉吴元济的消息传到河北,使河北藩镇大为
震动,纷纷表示服从政府。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总算暂时安定了下来。
172 韩愈反对迎佛骨
唐宪宗依靠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叛乱,觉得脸上光彩。他决定立
一个纪功碑,来纪念这一次大胜利。叫谁来写这个碑文呢?恰好裴度手下有
个行军司马韩愈,擅长写文章,又跟随裴度到过淮西。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
草《平淮西碑》。
韩愈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他认
为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风气不好,连文风也衰落了。许多文人写的文
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他决心对这种文风进行改革,
写了不少散文,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一
种改革,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传统,所以被称做“古文运动”。后
来,人们把他和柳宗元两人称为“古文运动”的创导人。
韩愈不但善于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在他写完《平淮西碑》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得罪朝廷的事儿。
原来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
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
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
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给人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
重地迎接到长安。
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
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
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
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