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是我寄托重望的人”之类的话,仅仅是对自己一个人所说,因此,总有一种崇高的信任感,激动兴奋不已,会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其实,他的感人之言,只不过是逢场作戏。
他一方面重视感情笼络,另一方面,却要对你进行监视,甚至把你的家属扣为人质,如果不听他的话,那你的“后方”难保。
正是因为蒋介石把这两手结合,交替使用的怪异的“驭将”之术,使得许多国民党将领在死心塌地地为蒋介石卖命的时候,却还落了个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
二。
铁流滚滚,马达轰鸣。
黄维率12万大军迅速开往碾庄。
然而,出师不利。
黄维兵团在蒙城一带遭到中原野战军第一、二、六纵队的顽强阻击。战斗一开始,就进行得十分激烈。
黄维兵团来势汹汹,接连突破了由地方部队和中野一纵二十旅组成的洪河;沙河;颍河防线,直逼蒙城。
黄维命令手中的“王牌”第十八军强渡涡河,进攻蒙城。
十八军军长何松涛还是把任务交给了自己最精锐的第十一师。
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十八军第十一师向中野一纵、二纵驻守的阵地黄家,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中野第一、第二纵队在司令员杨勇;陈再道和政委苏振华;王维纲的指挥下,从第一线到第二线阵地,与十一师反复争夺。
第四;第八团的营;连干部全体上阵拼刺刀。有的连队干部打光了,由卫生员;通讯员指挥战士继续作战。
打到后来,连第四团团长许万林;政委何鲁生也亲自上阵,英勇战死在阻击阵地上。
这一仗持续了两天两夜,黄家一带片瓦无存,土地都被炮弹翻耕了一遍。
第十八军终于撕开了中野一纵;二纵的防线,攻克了黄家和蒙城,紧接着又开始向板桥集发起猛攻。
结果又是一场苦战;血战。
黄维用飞机;坦克;重炮将板桥集化成了一片火海,一片焦土。
解放军经过顽强阻击后,主动撤出了阵地。黄维兴高采烈地挥师疾进,于11月23日渡过了北淝河,直扑浍河南岸的南坪集。
驻守南坪集的是名将陈赓统帅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黄维对这位黄埔一期的老同学不敢轻视,再次起用了手中“王牌”十八军。
黄维以第十八军一一八师担任主攻任务,并把快速纵队全部的坦克和军属榴弹炮营统统调到了第一线,配属给一一八师使用。
敌人被包围以后,已经感到末日来临。
为了作垂死的挣扎,他们依仗着优良的武器装备,在飞机,大炮,坦克,骑兵部队的掩护配合下,进行疯狂的反扑,不顾一切的横冲直撞,企图突破我军的重围。
但我军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顽强地迎头痛击敌人,一次次地打退敌人的冲锋。
有一次,敌人的一队骑兵直冲到我团前沿阵地,随着一声令下,我团的迫击炮;轻重机枪;步枪猛烈的轰击和扫射,打得敌兵人仰马翻,所剩残兵,狼狈逃窜。
一天下午五时许,敌人几辆坦克在飞机配合下冲到我军某团指挥所前,当时由于我军还没有反坦克的经验,只有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一支战防枪,但也没有几发子弹。
团部总机由于没有请示首长就匆忙撤退,以致造成与前沿指挥所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作战指挥,电话排排长因此受到撤职处分。
通过这次敌人的反扑,广大指战员遵照毛主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指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召开了“诸葛亮会”,讨论打坦克的办法。
战士们急中生智,认为坦克底部有油,怕火烧,就想出用高梁杆,竹杆点着火,燃烧坦克。
这一着果然奏效,一次敌五辆坦克掩护步兵向我军阵地冲来,某连战士周二娃等三同志就把高梁杆,竹杆浇上煤油,点着火,冲向敌坦克,燃着前边一辆,其余四辆狼狈逃窜。
此后,敌坦克就再也不敢向外冲了。
我军在很多阵地上,都放上一捆一捆的高梁秆,竹杆及煤油准备用来防范敌坦克。。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五六章。决死一战的准备
一。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武器装备精良,思想顽固。
特别是十八军的十一师,号称为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
在我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时,该师就曾多次与我军发生战斗。两军交战还可追述到内战暴发之前或更远,这次在双堆集又再次相遇,真可谓是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聚头。
蒋介石电令兵团司令黄维乘解放军包围不严,东南方向兵力薄弱之机,全力突围。
27日,黄维依令以第18军第11,第118师,第10军第18师,第85军第110师,在坦克,飞机支援下向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阵地轮番攻击,均被击退。
在突围中,第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
在此后,黄维又遵照蒋介石固守待援的指令,以第18军守平谷堆,尖谷堆作纵深防御,以第85军守腰周围,李庄地区,向西防御,以第14军守张围子,杨四麻予地区,向东展开防御。
以第10军守马围子至杨庄,李庄间向北向南防御。
兵团部设双堆集以北小马庄。
针对黄维兵团依托村庄;地堡群固守,中原野战军采取“以地堡对地堡”,“以战壕对战壕”的攻坚战法,进行了工程量浩大的近迫作业,紧缩包围圈,逐村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
至12月初,黄维兵团的防区进一步缩小,能机动突击的力量只有七八个团,陷入粮弹两缺的困境之中。
我军为困死;饿死;冻死敌人,对被敌人盘踞的外围村庄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敌人是寸土不让,而我军是寸地必争。
就这样在一村一地的激烈争夺战中缩小了对敌人的包围圈。
敌人为夺回外围村庄曾投人大量兵力进行反扑,战斗异常激烈。
往往夺取一村,要逐房逐屋争夺,硝烟弥漫,尸横遍地,双方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时要几易其手方能占领。
有些村庄后来采用夜攻,都未能攻下。
我军见不能从正面夺取这个制高点,就采用迂回战术。
于是选择了平古堆东北面的小马圩子这个重要村庄。
夺取了小马圩子,敌兵团司令部驻地—小马庄和平古堆就暴露在我们的前沿阵地,我军就可以从后面打击敌人,并控制小马圩子南面和西南面的大片开阔地,这就等于在敌人的脊背上插上了一把尖刀。
小马圩子是一个只有五户人家的小村子,地势稍高,敌人为固守阵地,不仅在圩内驻下一营的兵力,还在此一带修筑了野堡群,企图阻击我军的进攻。
由于小马圩子的位置重要,我军对这个村的敌人给以毁灭性的打击。
当打下小马圩子时,这个小村庄已被炮弹炸平了,连一棵手指粗的树条也见不到,剩下的只是一片残垣断壁;横七竖八的尸体和吃剩的马骨头。
二。
陈诚土木系支柱。
18军可以说是陈诚的起家资本,陈诚军事集团别称“土木系”中的“土”字即代表着18军骨干部队11师,“木“则代表18军,它也是罗卓英,黄维,方天,胡琏等将领日后赖以晋阶的基础。
18军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
其骨干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与敌作战时又都能以身作则,堪称主力王牌。抗战最有名的战绩为淞沪罗店拉锯战,18军力敌松井石根指挥的第3师团历时近一个月日军为争夺这个弹丸之地,战死的就有几千,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还有1943年长江石碑要塞保卫战,奉命固守要塞的18军11师师长胡琏。
大战在即,胡琏写下5封诀别信,然后沐浴更衣,做好了决死一战的准备。
在石牌外围拚搏战中,日军一度钻隙绕过石牌,冲到距三斗坪仅60里的伏牛山。
胡琏立即命其属下将国旗插到最高峰上,并严令守军不得后退一步。
他用电话告诫将士:“打仗要打硬仗,这一次一定要使日军领教中国军队的作战精神!
“11师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为保证这个将来可作为反攻的支撑点,保卫陪都的最重要门户,一直坚持到国军展开全面反击并彻底击败日军为止,11师的巧妙部署,顽强坚守,为最终胜利起了关键作用,此役日军损失惨重,死伤2万多。
有报纸在报道时曾将其寓为东方之斯大林格勒,虽过分夸张,但是第11师所固守的要塞对于整个会战获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石牌口战役是抗日战争重要一役,使囸军占领重庆进入四川计划破产,使重庆国民政府转危为安。
战后,师长胡琏因固守石牌要塞有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所属之团,营长也都获得了最高级的奖章。
18军也改变了防御战术,采取“大纵深的弹性防御”,其特点就是主要加强本阵地周围的移动警戒。
通常以一个前哨连游动不定,迷惑对手,使之扑空,一经接触即迅速后撤。
与之相应,其村落防御的重点不在村外而在村内,又以村中心为核心,沿街构筑无数地堡,核心阵地外围鹿砦多至3层,不仅障碍进攻,更主要的是诱使冲锋部队进至鹿砦前沿后实行突然的火力杀伤。
攻击得猛时,全部收回去,在攻击无效或攻击乏力时,一下又反弹回来。
对付这种防御,突破村沿只是战斗的开始,这与一般国军部队作战有本质不同,即突破村沿强固工事即基本获胜有很大的区别。
针对解放军巷战,近战特点,用炸药包先爆破房屋,然后突击组迅速冲锋,使一般国军不降亦跑。
胡琏制定了特别反突击的战术。
解放军爆破组将房屋炸开后,突击组一涌而上,就遭到11师守军小集团有组织的射击和反扑,一般小集团由两三个人组成,全部配备冲锋枪和卡宾枪,两三个小组在爆破后同时出击,从不同方向对准爆破口集火猛烈射击,突击小组几乎无一幸免,大都死伤在突破口,平古集就是最好的例子。
与74军一样,18军作为王牌军,军纪严明,有一次;在执行搜索任务的时候整11旅有一个便衣队纵火烧毁民宅数座,致使民怨沸腾。
整11旅从1928年建师起至今从未发生过烧杀抢掠违反军纪的事件,此一事件引起旅长何松涛极度重视,立即命令将带领纵火的班长逮捕枪决,以肃军纪。
在双堆集被围困的日子里,第11师担负着保卫第12兵团兵团部的任务,官兵仍兢兢业业,克尽职守。
第一五七章。一场死神的盛宴
一。
这位三十多岁的老工兵有着丰富的爆破经验。
在整个纵队组织的一个工兵学习班上,他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
既然能把石头抛出去打敌人,那炸药也应该能抛出去。
它曾被广泛用来打击侵略者。
炸药埋在地下,土坑盖上木板,上面安放地雷和棱角尖利的石块。
等敌人到了跟前,拉燃导火索,炸飞的石头,地雷就能在很大范围内对敌人造成杀伤。
在相互的比划和讨论中,一种模样奇怪的武器浮现在众人眼前:一个粗大的汽油桶,底下装着足量的推进火药,上面是炸药包,火药瞬间燃烧产生巨大的冲力,炸药包上的导火索同时被引燃,炸药包随即被抛向目标。
很快,一个口径50厘米、长90厘米的汽油桶抬了出来。
工兵们准备来一次实验。
口径这么大,炮身却不到一米,连纵队里的老炮兵看了也是连连摇头,谁都没见过这么奇怪的炮。
抛射筒放在一个侧面倾斜的土坑里,战士们做了一个没放炸药的替代品来发射。
炸药包是发射出去了,可射程不让人满意,才五十米!
经过反复调整,这时的飞雷炮装药量至少五公斤。
爆破力有了很大提高,就连外形上也明显不同。
为了尽量减小抛射时的空气阻力,工兵们借鉴了火炮炮弹的外形,四四方方的炸药包被捆扎得前尖后圆。
完成调试后,三门飞雷炮一齐发射。
每次发射完,高文魁都会探出头来仔细观察炸药包的落点。
随即转过身来指挥其他战士重新调整放置汽油桶的土坑。
为了提高飞雷炮的爆破精度,工兵们想了不少法子。
纯粹的目测肯定不够,每次发射后,战士们都要靠调整土坑坡度以及炮筒支架角度来控制炮身,保证炮弹的落点不会偏差。
接连两波发射,十几枚飞雷炮弹抛向敌军阵地。
对方终于见识了这些从天而降的白布包的威力,敌人的前沿工事基本被摧毁!
战争,犹如一场死神的盛宴。
一旦踏上战场,就等于随时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然而对于战士们来说,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属于革命的崇高荣誉。
他们是如此坚定而勇敢,暂时“撤退”在他们心中的定义,仅仅是为了给复仇留下“火种”,而不是因为贪生怕死。
天气骤变,雨雪交加,被困之敌缺乏粮弹,饥寒交迫,不得已宰杀军马,甚至连树皮,马皮都吃光了,士兵冻死饿死者日众。
在粟裕等华野首长的组织指挥下,各参战部队通过广播喊话,发传单等各种形式,反复宣传广播《敦促战场投降书》和政治部拟制的喊话口号。
各阵地前沿都竖起了不少巨幅标语,宣传牌和旗子,上面写着“放下武器一律优待”,“死守突围都是死路,只有放下武器,投降才是生路”等各种口号,字大而鲜明,使敌人能看得清清楚楚。
还在我军阵地前沿插上路标,指明敌人投降方法和路线。
每到天黑之后,我军各部就组成对敌喊话小组,轮流到阵地前沿喊话,讲明形势,宣传我军的俘虏政策,告诉敌军官兵被围无援,拖下去只有被冻死饿死打死,唯有投诚才有生路,投诚过来就给饭吃,给衣穿。
在有的部队还专门设立了“投诚官兵招待所”,并且把饭送到阵地前沿,喊话让敌军官兵来吃。
就这样,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被困的敌军大批成建制向我军投诚,从而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二.
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孤注一掷,投入其装备精良的快速纵队,以及嫡系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
所投入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主要有:战车第1团,战车第2团,装甲炮兵团和徐州“剿总”直属装甲汽车营。
坦克装甲车辆总计约250辆,包括M3A3轻型坦克,M5A1轻型坦克,T…26轻型坦克,95式轻型坦克,M4中型坦克,LVT水陆输送车,36式装甲汽车等。
然而,事实却令蒋介石大失所望:快速纵队形同虚设,实战中从末集中使用过,战车部队也都是以连为单位分散配属步兵战斗,结果都被人民解放军打得落花流水。
华东野战军负责阻援的部队,虽然装备与敌相差悬殊,但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广大指战员战斗激情高涨,许多部队在鲁南战役中参加过全歼战车第1团第1 营的战斗,积累了丰富的打坦克经验。
战士们抢在敌坦克进攻之前占领预定地区,利用河流;村庄;山坡等有利地形,构筑防御阵地,严阵以待,决心不让敌人的解围企图得逞。
参加救援的敌军,虽然拥有M3A3轻型坦克和装甲车100多辆,但并没有集中使用,而是分割使用,分散支援和引导步兵向人民解放军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在徐州以东荆山铺,夺山口,侯集,邢楼一线,战斗异常激烈,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反坦克战就此展开。
面对气势汹汹敌坦克,解放军很快就改变了战术,将急袭作战改为攻歼战。
各纵队不再急于发起猛烈冲锋,而是实行大规模的土工作业,挖掘前进。
在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上,几天之内就奇迹般地出现了许多条纵横交错,像蜘蛛网一样密集的交通壕和掩体工事。
一道道长龙似的壕沟一直延伸到了国民党军阵地前沿。
平坦的地面上再也见不到人影,解放军全部转入“地下”,隐蔽在壕沟和掩体中。这一下,黄维兵团的“火海战术”完全失灵了。
炮弹,炸弹对于隐蔽在壕沟和掩体中的解放军没有多大的杀伤力,而解放军却可以把冲锋的出发点设在敌人的阵地前沿,不慌不忙地集中兵力;火力,利用黑夜发起猛烈冲锋。
人民解放军战士们毫不畏惧,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用集束手榴弹,炸药包炸坦克。
用新缴获来的M9式60mm火箭筒打坦克,顶住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16日晨8时,敌军7辆M3A3轻型坦克在4架飞机配合下,引导1个加强步兵营向防守李家桥庄阵地的8连发起猛攻。
8连密切协同,以火箭筒打坦克,以轻武器打敌人步兵。
当敌坦克缓慢地向8连阵地接近时,步兵迅速从掩体机动至交通壕展开,向在坦克后跟进的敌步兵猛烈射击,仅班长岳秋枫1人就杀敌10多名。
敌坦克失去步兵掩护,使8连的火箭筒手有了大显身手的战机。
战士赵明谦及李永清各发射9发火箭弹,各命中6发,击伤敌坦克2辆;击毁1辆。
8连阵地稳如泰山。
敌坦克吃尽了人民解放军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的苦头,几次战斗下来,已是胆战心惊,初战时的骄横气势荡然无存。
16日,国民党军第74军步兵在9辆坦克引导下,向解放军某连的阵地发起冲击。
眼看坦克距离阵地只有30米了,6班班长刘大山高喊:“大家不要动,沉住气等它再近些,冲上去用炸药包炸毁它!”
6班战士王长发举起炸药包向敌坦克喊道:“来吧!
炸药包在这里!”
国民党军坦克兵被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