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透过细节看清朝-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谋冉仙希苋菀拙偷贸隽擞⒐对侗炔簧洗笄宄看蟮慕崧郏庖彩强梢岳斫獾摹6以谒蠢从⒐嗬氪笄宕锪蚶镏叮绻⒐死褪υ墩鳎骺椭疲诠阎翟诠谛狻F浯危忧楸ㄖ辛衷蛐炝私獾接⒐且悦骋孜⒐镜模曰枰睹骋桌嬗却蟆R虼怂秩衔词苟暇擞⒐黄骋椎睦妫鼋鑫苏钡拿骋啄芄患绦校⒐惨髦乜悸牵换崆嵋卓粽蕉恕6杂谡庖坏阌Φ弊⒁獾氖牵衷蛐斓贸龅恼飧鼋崧凼墙⒃谒衔⒐奖匕艿幕∩系模⒚挥邢氲饺绻⒐竦昧苏秸だ鄙夂脱黄舛冀竦镁薮罄妗�
  在他看来,天朝在战争中会失败是不可想象的。再次,他注意到了情报中介绍的一些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的声音,并且对英国女王要求商人们遵守中国法律的规定格外重视,甚至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都有所谈及。据此他认为,鸦片贸易不过是一些不法商人勾结英国驻印度等地的地方官员所做的非法勾当,并非英国的官方意思。而他根本就无法想象,英国社会的民主与法治导致了上述情况的产生,而这些情报所反映的事实并不影响英国议会和政府做出对华用兵的决策。最后,他还分析过在华的英国鸦片商人的背景,认为这些人都是一些散商,并无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他还提醒道光帝说,义律此人常年在华,对大清的局势颇为了解,算得上是个中国通,他听说有“边衅”之论,就借此讹诈,希望道光帝不要上当。在给其密友广东巡抚怡良的信中,林甚至对义律的强硬态度表示出无法理解,认为“然替义律设想,总无出路,不知因何尚不回头”?这就是在电影中忧国忧民一脸正气的林则徐!然而他已经是在当时的大清朝对英国最了解的一个人了!就在这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清朝遭遇了鸦片战争。
  

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1)
面对科技比自己发达很多倍的外星人,人类简直不堪一击。但是最终凭借着孤胆英雄的神勇,人类最终还是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保护住了自己的家园。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情节。
  可惜,电影里的美好终究是一种虚幻,现实是残酷的。大清朝的将士们再英勇,也无力扭转整个战局。
  战争的整个过程颇为复杂,难以一一详述,在此只选择几处重点谈谈,以助于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形。正式的战争始于1840年7月5日的定海之战,然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开始动用武力。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局势愈演愈烈,双方围绕着英国商人具结保证不再走私鸦片、英国水手将中国村民殴伤致死和续缴新近到来的鸦片等问题先后发生多次外交对抗。1839年9月4日,义律到九龙要求中国官员供应食物,被拒绝后下令开炮,此为双方对抗诉诸武力之始。
  由此至战争正式打响,共九个多月时间里,据林则徐的奏折中称广东沿海共发生战事七起,但由于当时作为天朝官员的林则徐并没有近代外交知识,他是把清军扣查鸦片船等并非两国交战的事件也算了进去,再加上还有误烧西班牙商船的事情发生,所以所谓的七起战事实际上仅有两起是中英双方国家武力的对抗,一次是9月4日的九龙之战,一次是11月3日的穿鼻之战。九龙之战时,英国远征军还在从地球另一边长途跋涉到中国的路上,此时义律手下正式军舰仅有印度总督应其邀请派来的窝拉疑号一艘,其余均为装载了火炮的商船。当日义律和窝拉疑号舰长士密率三艘小船到九龙索要食物,未达到目的后士密下令开炮,双方交火后英方增援,但窝拉疑号因为风停无法靠近参战,英方增援船只均为火力不济的商船;清军则是以海岸炮台为依托,水师三艘师船作战,将士奋勇,最后双方可以说未分胜负。然而战后双方的报告却很有意思。双方对于过程叙述并无多少不同,关键在于战果,林则徐称清军战死两人,受伤四人,水师师船轻微受损,而击翻英船一艘,击毙英人至少十七名;而英方的战后纪录中并无清军损失记载,但称己方几乎没有损失,仅几人受伤。而穿鼻之战,双方的报告更是大相径庭,不仅战果不同,连事情起因经过也各执一词:林则徐称1839年11月3日,英国某商船遵守自己的命令具结保证,于是要进入虎门进行正常贸易活动,但英舰予以阻挠,水师提督关天培前往查看,结果英方率先开炮。英方则称,义律和士密二人听说林则徐就具结一事发出最后通牒,于是率英舰两艘准备前往递交信件要求林收回成命,由于逆风,抵达穿鼻炮台,遂准备通过当时在炮台的水师提督关天培递交信件。但是关天培不接受信件,反又提出要求英方交出殴伤村民致死的凶手,并率29艘师船逼近。士密认为清军将威胁到自己身后的英国商船,而且军人的荣誉也不允许他在敌人逼近的时候退却,于是率先开战。
  关于经过和结果,林则徐称清军炮火多次击中窝拉疑号,致使其“帆斜旗落,且御且逃”,并且提到提督关天培的时候好像说书的一样,把关天培说成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猛将,仿佛林自己也亲身参战,亲眼所见一般;而英方则称自己在两艘战舰在清军水师师船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倾泻了毁灭性的炮火”,而对提督关天培,英方则表示了足够的敬意,但是称其虽然英勇,却不堪一击。如同世界上所有的战争一样,双方的战报永远都有差别。从日后大清朝官员的欺上瞒下,虚报战功,甚至把惨败说成大胜的情况来看,林则徐的战报恐怕也有掺假成分,只是不知道这些夸大其词是林则徐还是关天培所为。与后来的战争相比,此两次战役仅仅是一个小小序曲,意义不大,争论双方战报差别也无必要。然而关键在于,这两次战役之后,正式的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立刻改变了原来的作战策略。这样一来,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林则徐与英军交手,虽然未获全胜,但是也绝对没有处于下风。就连林则徐本人也误以为,是他的制敌方略成功了,英军无隙可乘,才转而北上。后来的正统史书,包括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都是这么说的。对于当时不相信天朝会输给蛮夷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因为据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天朝的军队会如此不堪一击…没有坚持使用林则徐。也难怪,绝望中的人最容易产生迷信和幻想。这也造就了后来对林则徐的夸大宣传,以至于后世林则徐几乎成为神一样的人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2)
然而实际上是巴麦尊的命令使林则徐逃过一劫,他命令英军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并且说“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其实巴麦尊也犯了错误,他从自己国家的角度出发,认为出海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所以决定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但是实际上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大清对沿海封锁根本毫无反应,大清朝自己还闭关锁国呢。所以说这场战争双方就根本没打到一块去。战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虽然英军的封锁对大清国的经济没起到什么作用,但大清沿海各处接连失守还是不可避免。
  1840年7月5日,定海县失守。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战事不断升级,吴淞、虎门、厦门、镇海,大清朝沿海火烧连营一般烽烟四起,而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全是清军完败。1841年10月10日的镇海之战,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为国捐躯,而他是鸦片战争殉国者中官位最高的。而裕谦在整个战役过程中的表现,足以说明当时双方实力的真实对比。当时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发展,大清上下对于英军战斗力之强已经有所了解,知道海战绝非英军敌手;但是过度的愚昧无知还是使他们坚信,英国人陆战并不擅长,而其依据竟是当时传说英国人的膝盖不会打弯。膝盖不能弯曲,陆战当然非常困难。而这个膝盖不能打弯的传说,则来源于当年英使马戛尔尼于乾隆年间来华,参见乾隆帝时坚决不肯下跪的故事。英使的不肯下跪,是出于荣誉和尊严的考虑,而在大清朝经过多年的以讹传讹,竟然成了英国人膝盖不会打弯。对于战事的一败再败,大清内部剿、抚两派也是争论不休。而裕谦正是剿派的代表人物。而他主剿的主要理由就是:战争的胜败关键,不在于器械,而在于人心。在近代之前,人类战争处于冷兵器时代,兵器只不过是人手脚功能的延伸和强化,本质上与手脚并无不同。在这样的前提下,战争中士兵的勇气、信心以及信仰所提供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裕谦的所谓“人心”…就成为了胜负的关键,这一点是无疑的,也就是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近代以来,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军事装备的作用就变成了重中之重,在此条件下仅凭勇气去获得战争胜利就实在是天方夜谭了。而天朝中人裕谦对此毫无认识。他在成为钦差大臣奉命前往江浙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努力振奋清军的士气军心。为此他甚至有一次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诗句变成了现实,把两名英军俘虏抽筋剥皮,凌迟处死,以此鼓舞士气。同时他也加紧修筑工事,造船铸炮,做好和英军决一死战的准备。
  而镇海防线,则是他的得意之作。裕谦在镇海大兴土木,于原有工事基础上再行修筑,形成了招宝山、金鸡山、大峡江、镇海县城四道防线,自以为固若金汤。战前裕谦还“共率文武官员,誓于神前”,借助祖宗神灵帮忙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并上奏折向道光帝解释这一行为:“此非奴才敢效匹夫之勇,甘为孤注之投,盖因镇海地方稍有疏虞,则逆敌愈张,兵心愈怯,沿海一带必将全行震动。非此不能固结兵心,灭此朝食,更非此不能挽回一年来瞻顾徘徊之陋习。”裕谦认为这一年清军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瞻顾徘徊”,也就是意志不坚定。这个错误的认识就决定了裕谦的防线不可能吸取一年多以来清军失败的教训。他没有认识到清军简陋的原始工事根本无法抵御英军炮火;而且也没考虑应对英军登陆迂回作战的策略,而这显然又与其以为英军不善陆战的思想相符合。裕谦就这样打算用清军将士的血肉和勇气,去抵御侵略者的舰船枪炮。
  知识给人以力量,这话没错;可是愚昧也可以给人以力量,有时候是更大的力量。1841年10月10日,大清主战派里的最坚定者,镇守着他认为最坚固的阵地和城池,与英军交战。清晨战斗开始,英军先用舰载炮火猛烈轰击清军在岸边和山上的炮台阵地,同时陆军从别处登陆,迂回至清军阵地背后发动攻击。清军原打算和从海口进入,深入内河的英舰进行炮战,没想到英舰竟然根本不靠近,利用大炮射程远的优势,在海面上远远进行攻击,其炮弹甚至可以飞越招宝山前沿轰击清军纵深阵地,至此坐镇县城的裕谦才真正见识了英军火炮的威力。不久英军登陆部队也迂回而至,向清军阵地猛攻,清军本来就被炮火轰得肝胆俱裂,又见这些“鬼子”竟然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根本不是膝盖不会打弯,顿时无心恋战,纷纷溃逃。据裕谦家丁余升后来的叙述,此时在镇海县城东城墙上观战的裕谦似乎已经神情恍惚,茫然不知所措地从城墙上退了下来,向城中退去。路上可能是忽然意识到自己无论在当下的战局中还是以后的朝廷里都已经走投无路,于是北向望阙叩头,投水自杀。经其家丁亲兵救起后抢救出城,路上还一息尚存,却在赴省城途中气绝身亡。
  

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3)
这是一个令人无法接受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当时的主战大臣代表、后世的民族英雄…裕谦,是被英军强悍的战斗力吓得自杀身亡了。裕谦的自杀从他本人所崇尚的儒家学说…宋明理学的角度来说,充分体现了一个封建臣子所能具有的最高气节,值得钦佩和赞扬;但是从当时的战局来看,清军虽败,战役尚未结束,此时当地清军的最高长官忽然弃军队于不顾而自杀,使得清军群龙无首,实在是不负责任;而其家丁将其抢护出城,虽然裕谦本人于昏迷中并不知情,但实际效果完全就等于临阵脱逃。英军随后根本也就没再遇到什么抵抗,顺利占领了镇海县。
  英国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自问:活着还是死去?
  人类为什么会自杀?从哲学上来说,这是个深邃难解的问题。但是裕谦应该不会懂得这种西方哲学,他的自杀,当然是源自绝望。按理说,头号主战派已经对战争绝望到了自杀的地步,大清朝君臣应该明白这场战争的结局会如何了。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裕谦的死到了道光帝那里,已经被扭曲。家丁余升逃回后,报告浙江巡抚刘韵珂,说战役进行之时浙江提督余步云曾两次登城见裕谦,称“可怜一家三十余口”等等,被裕谦驳斥;余升又说战役之败,是由于余步云驻守的招宝山阵地抵抗不力,余步云临阵脱逃,致使全线崩溃。而随裕谦守城的副将丰伸泰对此事的供词则是,其战时见余步云上城见裕谦,二人密语,当时炮声震天,没有听清,但是后来裕谦高声喝道:“汝如退守宁波,极救百姓,即自行具奏。倘镇海被占,我即殉节。”刘韵珂一看这可是条猛料,不能不爆,于是立即上奏。这样一来,给人的印象就成了战争不是因为清军无力战胜英军而失败,而是因为有将领临阵脱逃而失败。反倒佐证了裕谦的“人心”说。余步云因此成为替死鬼,后来被判斩立决,成为鸦片战争中唯一一个因战事不利而被斩首的清军将领。而他之所以如此倒霉,却是因为他和裕谦在官场上早就互有嫌隙,并且在对待英军的问题上政见不同,这次裕谦一死报国,余步云顿时在官场倾轧当中败下阵来,成了替罪羊。裕谦则成就了流芳百世的英名。整个战争过程,充满了类似的悲剧和闹剧:有的大臣一败再败于英军,又不敢将实情上奏道光帝,就在奏折中转败为胜,然后再私下与英军议和;有的则愚昧无知,自认为天朝不会败给蛮夷,而在阵前牺牲。而总的说来,当时的清军见到英军,就如同科幻电影里人类遇到了比自己厉害不知道多少倍的外星人一样,双方没法交流,也没法在同一等级上形成对抗。这就是那场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战争。
   。。

民族英雄与卖国贼(1)
中国历史历来注重人物评价,对每个历史人物都要加以盖棺定论,仿佛是京剧的脸谱,忠奸善恶,一目了然。这是从孔子删春秋就开始的传统。
  但是这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定论究竟是否可信,会不会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了歪曲,恐怕值得怀疑。现代史学已经证明,历史的绝对再现是不可能的,那么对一个人的简单评价又怎么能做到彻底公正呢?
  历史是复杂的,人也是。
  前文我们已经描述过林则徐和裕谦,虽然他们的某些行为仍然值得赞扬,但他们与历史教科书里自己大义凛然、浩然正气的形象并不完全相符。说过了民族英雄,再让我们看看卖国贼。鸦片战争中早有历史定论的一个大卖国贼就是琦善。他的罪名是:反对严禁鸦片、接受英人贿赂而在战争中妥协投降、向英国人私自割让香港岛。但是这些罪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未必站得住脚。
  首先是反对严禁鸦片。
  鸦片流毒天下的形势在当时的大清朝内部已经是一种共识,是大清朝需要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大清君臣上下看来,鸦片的最大问题在于导致白银外流,有损国家财政,而不是毒害人民身心。也就是说,鸦片问题只是走私问题,而不是贩毒问题。因此确实有人曾提出要开放进口,使其成为合法商品而抽税,然后用内地种植的方法逐渐取代进口。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更没有得到道光帝的支持,所以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观点,并没有在官员当中形成所谓的“弛禁派”。有人称由于有很多官员接受鸦片贩子的贿赂,而在官场上形成弛禁派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对于接受贿赂的官员来说,只有继续保持对鸦片的禁令,他们才有可能继续接受贿赂,如果放开禁令成为合法商品,商人们又何必行贿?所以大清朝根本就没人反对严禁鸦片。具体到琦善本人,正是他在天津查获的大批鸦片成为道光帝下定决心禁烟的导火索,所以恐怕更是很难将反对禁烟的罪名安在他头上。其次是接受英人贿赂从而在战争和谈判中妥协投降。当时的大清朝整个社会都是处于“天朝”美梦当中,对于四海蛮夷,时人普遍是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的。琦善虽然在天津曾经见识过英人先进军舰和火炮的威力,但是从他和英人打交道的书信往来可以看出,他仍然是以天朝重臣自居,对待义律等人态度十分傲慢,义律甚至因为在和琦善的交往中显得过于卑下而被英方免职。在此种心态下的琦善,是否会贪图蛮夷的贿赂而出卖大清的利益,实在很成疑问。
  而且琦善在鸦片战后获罪,被抄了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抄家的结果证明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琦善可不是一般的有钱。这样有钱的一个人,你要贿赂他,恐怕就得花大价钱,而如果金额很大的话,英方应该会有账目记录,但是从英国人的材料当中从来没有找到一条说在鸦片战争中曾有花钱贿赂大清朝的哪个官员的事,所以接受贿赂的罪名对琦善来说恐怕也缺乏证据。
  至于妥协投降,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其一切行动都是向道光帝做了详细汇报并按照道光帝的指示去做的,虽然其中免不了有谎报隐瞒夸大其词等等,但是总的来说琦善只是道光帝的工具,并没有自主意识和权利,这也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特点相符合。所以如果说琦善卖国,无异于说天朝皇帝自己把国家卖给了蛮夷,似乎有点过于匪夷所思。还有就是私自割让香港岛。这一点其实完全是因为琦善不懂近代外交,而被义律欺骗所导致。1841年1月,琦善作为钦差在广州负责督战。英军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后,随之提出要霸占此两处。琦善军事上既然失败,只好讨价还价说若英军归还定海、沙角等处,他可以奏请道光帝允许英军在珠江口外“寄寓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