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尼克松(Richard Nixon; 1913…1994)是美国历史上最具非凡影响力、最为才华横溢的几个总统之一。虽然当年在中国与美国之间隔着世界上最为浩瀚的太平洋和难以相容的政治理念,但这丝毫也阻挡不住尼克松的友谊之手及对中国的无比向往之心。在四个巨人(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与基辛格)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实现了戏剧性的建交。中美建交是世界外交和世界政治史上最为漂亮、最为经典、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在历届美国总统中,尼克松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最为欣慕的总统,在他的心目中,毛泽东与周恩来是他所接触到的所有外国领袖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这不禁促使他后来对两位领袖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两位领袖被其油画似的妙笔描绘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几乎达到了绝后的程度。单就这一点而言,也足以使尼克松得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文豪之列。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是世界音乐史上最卓越、最伟大的七大音乐家之一,另六位分别是在其前面的巴赫、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以及其后的斯特拉文斯基与肖斯塔科维奇。马勒既为浪漫主义音乐画上了一个完整而悲壮的句号,又为其后的现代主义音乐开创了先河,他以其不朽的第二交响曲《复活》与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而著称于世,马勒在其生前曾采用过中国诗人李白的诗歌作为其《大地之歌》的歌词。他的音乐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气势恢弘,主题凝重,富于极强的戏剧色彩,常被作为世界顶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标志性曲目。
'3'再过半个世纪左右中国将赶上并可能超越美国的这一预测与分析,主要是根据目前中国的前沿思想状况所推断出的那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而从经济的角度讲,这一预测也与美国的某些预测相吻合:CNN在此前《聚焦中国》的一个预告片中称:“中国在本世纪中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人均收入要赶上美国,一般认为(比如按照约瑟夫·奈的看法)要到2075年左右。
'4'从电视主持人、影视演员到社会各色人等,都在纷纷将天然的黑发染成五颜六色。据估计,目前城镇青年的染发率高达85%。当然,许多人会辩解说,染发等方面也是在模仿日、韩、台、港,但殊不知当初日、韩、台、港的这一时尚模仿的就是美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们以非黑色的五颜六色的发色为时髦的同时,当今美欧盛极一时的歌特摇滚却是以黑发为最时髦、最前卫的标志之一,而且这一流派的摇滚者还以毫不卷曲的铅垂的黑发为最酷。
'5'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个国家的衣装都被牛仔和西装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大量来华的西方留学生、文化人、记者、艺术家们却以能穿上并拥有几件正宗的100%纯棉中国传统褂子而骄傲不已、激动异常。以牛仔装和西装为时尚只是中国一国的潮流,而以中式衣饰为时尚却是一种国际性的潮流、全球化的潮流。君不见在覆盖全球的颇带着哲学意味与玄学色彩的美国系列大片《黑客帝国》三部曲中,英雄的主人公始终不渝地在把中式黑色衣褂作为其主要标志,甚至作为其自信与力量的源泉。
'6'据2005年5月13日的《北京日报》报道,北京人均年消费可口可乐为66瓶。无独有偶,美联社于2005年5月6日报道了曼哈顿“诗人咖啡馆”一位叫做穆斯塔法的诗人在朗诵诗歌时的情景:“他的声音迅速提高,像是在空中盘旋的鸟儿:‘轰炸你的国家,轰炸你的文化/没有自来水,只有可口可乐’”。
'7'此前,美国对华贸易出现的“巨额逆差”(2004年为1620亿美元)中,“有一半是在华美资跨国公司对其‘国内市场’的出口”。——资料来源:西班牙《起义报》2005年4月21日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利坚帝国的五个神话和现实》。
'8'详见2005年5月25日的《环球时报》上的《想象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一文。
'9'据2005年6月8日版的中国《国防知识报》报道,6月初,美国公布了一个新的计划,决定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部署新型的“全地区型打击机动部队”,这支即将部署的打击力量主要包括:3架“全球之鹰”无人侦察机、12架空中加油机、6架从美国本土循环部署的B…2等轰炸机(隐型)和46架F…15E战斗轰炸机,加上去年已在关岛部署的B…52战略轰炸机,可使美军在不久“对亚太地区的军事介入时间由过去的20个小时缩短为5个小时以内”。美军在关岛的海上力量也非常强大,除此前已部署的洛杉矶号攻击型核潜艇外,美还拟在此再部署9至11艘潜艇。导弹方面,美军于2000年8月已在关岛部署了64枚先进无比的空射巡航导弹,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其本土以外部署这种攻击武器,其攻击半径为3000公里,巡航导弹在3年前的伊战中曾发挥过核心作用。
'10'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于2005年11月宣布,将于2008年用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可能是布什号)代替此前服役于该地区的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届时,此举将对中国构成更大的威慑。
'11'详见2005年5月26日《南方周末》的《重估国学价值》一文。
'12'一般认为,1870年之后德国的崛起所招致的欧洲对其做出的过度反应,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崛起也引发了两场战争——先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继而又在二战中与美英展开殊死较量。
'13'本·拉登曾借媒体对世界说:“基地组织(在“9·11”中)共花费了50万美元,而美国在该事件中及后来的损失却超过了5000亿美元,这还是最低估计”。对此,弗格森教授无奈地说:“很不幸,事实的确如此。”可见,美国在这场扩日持久的反恐战争中是十分不利和被动的。
'14'耶鲁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滕此前撰文指出,西方对中国施压只能事与愿违,他不赞成美国最近不断“敲打中国”的政策,提醒美国道,“别忘了,中国是它(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拥有6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如果中国卖出手中的美国债券,美元将暴跌,利率将迅速上升,美国可能会陷入衰退甚至更糟”。(《中国能被遏制住吗?》 《耶鲁全球化》2005年5月19日)
'15'资料来源:2005年5月14日版的《参考消息》的一篇文章《亚洲:世界军火第二大消费者》,该文称,台湾目前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军火消费者”,并称“亚太地区最近20年在军事和国防方面的开销,相当于太平洋战争(1941-1945)、朝鲜战争(1949-1953)、越南战争(1963-1975)花费总和的两倍”。
'16'详见《参考消息》2005年5月29日版。
'17' 2005年5月29日的《参考消息》援引墨西哥《纪事报》5月9日的一篇文章《肮脏的产业》称,最近几年,美国囚犯人数的不断扩大令世界其他国家难以企及,“在押囚犯数目在今天已超过200万,假释人员达500万。美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但囚犯却占全球囚犯总数的25%”。该文还称,微软、星巴克、高露洁等大公司也在千方百计地乘机利用美国监狱的“廉价劳动力”。另据报道,本年4月24日,美国司法部所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至2004年6月,美国监狱关押的囚犯达到210万人,也就是说“约每138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囚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目录
前 言 1…34
【影像世界篇】
时代·人格(白岩松) 35…60
■一、游走在玻璃房间与隔离墙之间的当代媒体 ■二、人格、道德与机制——文明由多重制衡相互交织而成 ■三、世界的媒体,还是媒体的世界?■四、常常也同时甚至作为皮影戏式的世界媒体 ■五、中国媒体现状 ■六、媒体时代—— 一种近乎于全球性的平面战争
■七、摇摆于真实与幻象之间的现代不定式 ■八、案例分析:轰动一时的上海居住证事件 ■九、自由与适度随时面临着崩溃的坚冰 ■十、选择与没有选择 ■十一、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的启示 ■十二、电视、杂志、报纸与网络的有效互动 ■十三、“9·11”背后的人性空白 ■十四、先天下之忧而忧 ■十五、席卷文明大陆的“半岛”声浪 ■十六、电视、报纸与电台——既争奇斗妍又争风吃醋的舞台三姐妹 ■十七、书籍在未来能够退出生活画面吗? ■十八、灵之烛—— 一种黑暗天际的神圣歌谣 ■十九、广播—— 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灵分享 ■二十、经典案例:深圳弱势群体的知音 ■二十一、中央电视台与传媒大国之路
【国际风云篇】
帝国概念与台海风云解读(阎学通) 61…84
■一、膨胀的同时也常意味着衰落的开始 ■二、梦想与现实 ■三、对明星学者亨廷顿学说的质疑 ■四、世界舞台皆由大国的表情所定位。大国的表情决定着世界舞台的基本画面
■五、对亨廷顿学说核心的颠覆 ■六、理论的悲哀 ■七、对福山学说核心的颠覆 ■八、历史在喘息中继续 ■九、权力争夺锁定着历史的基本走向 ■十、世界在核阴霾下欢笑
■十一、拉氏思想锁定着今日世界的海天 ■十二、迫在眉睫的台海冲突 ■十三、战争乃是时间的艺术 ■十四、世界在大国的相撞中震荡 ■十五、岂能用东方虚拟思维来想象美国? ■十六、大国的神径往往由玄妙的时间点所支配 ■十七、是速战速决,还是长期性战略?
■十八、纵深思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美会对我武力攻台而酣卧不语或反应淡然 ■十九、历史性的权衡与抉择:冲突还是战争? ■二十、美国的天空与中国的大地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构成着世界的基本语境 ■二十一、战争也常是撬动经济的杠杆 ■二十二、台湾问题甚至可能是影响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 ■二十四、战略与战术 ■二十五、焦点之焦点:三峡大坝的命运如何? ■二十六、历史常偏爱在玄之又玄中去画上清晰的句号
【地缘战略篇】
战略东移与国家安全(张召忠) 85…112
■一、观念与思想始终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有效武器 ■二、硬件与软件(思维)哪种代差更惊人? ■三、战争——理论与行动的有效互动 ■四、玄奥与实用之间 ■五、前瞻、再前瞻——战略与意志的投射之神 ■六、深沉、再深沉——魔幻时代的后古典主义姿影 ■七、蓦然回首——庞大帝国与后游击主义变奏不息 ■八、战略重心东移所针对的真正对象到底是谁? ■九、惑人表象内里的黑色实质 ■十、德国的崛起是否会让美国的战略重心东西摇摆不定? ■十一、超常武器(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角色重叠与易位 ■十二、对海外学界对美日中未来预测之预测 ■十三、崭新视角——台岛情人在未来的角逐性游戏中将可能被无情抛弃
■十四、航母集群——浮动的棺材,还是表情的彰显? ■十五、由“空中打击的革命”所引发的军种消亡论 ■十六、数字化部队——国际性趋势,还是故弄玄虚? ■十七、信息化战争时代的猝然降临 ■十八、马六甲海峡——即将奏响的文明古国的后现代命运交响
■十九、永不过时的古老谋略——声东击西 ■二十、战争辩证法
【东西比较篇】
当代中西前沿问题一瞥(刘禾) 113…149
■一、文明的冲突,还是帝国的交锋? ■二、天下之一切总体上乃由帝国的语言所描绘
■三、知识——利益与势力的婢女? ■四、资本如梦——新型乌托邦神话的星际降临 ■五、今日东方——游走在炫目与陌生之间的幻象 ■六、轿车时代——甲壳虫时代 ■七、后现代——文化符号的幽灵王国? ■八、“软实力”—— 一种醉意朦胧之中的大面积软杀伤?
■九、一贯作为利益集团唱诗班的国际经济学者 ■十、教育——高高耸立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现代隔离墙? ■十一、私有制—— 一种常被美化为天使之手与魔术之手的噩梦之手
■十二、民主、自由——越来越具有闹剧色彩与反讽意味的一片汪汪声像 ■十三、孤寂的沉淀,还是激情的焚燃? ■十四、翻译——使命,还是游戏? ■十五、没有爆发的积累是可叹可悲的,没有积累的爆发是苍白无力的 ■十六、垃圾上下的两重世界 ■十七、垃圾的断想 ■十八、五四精神的再反思 ■十九、公民性的再反思 ■二十、文明世界,还是丛林世界? ■二十一、真正的哲学乃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垂直性精神切入 ■二十二、悲剧重现——斑斓世界正一步步被水泥的影调所笼罩并锁定 ■二十三、艺术先于思想,还是思想先于艺术?
■二十四、也许正是无处不在的帝国意志才使得“119”发生了现实性的可怕逆转 ■二十五、批评—— 一条通向作品皇冠的悬崖栈道 ■二十六、当今的批评首先应是对批评的批评
■二十七、令人失语的东方幻觉制造 ■二十八、令人失语的拿来主义 ■二十九、令人失语的集体性盲视 ■三十、批评—— 一种源自贵族精神的反作用 ■三十一、大学—— 一种陨落了的精神高地?
【人文视野篇】
大学·时代·人文(王岳川) 151…208
■一、思想常常来自定音鼓般的语句叩击 ■二、何谓学问、何谓名校? ■三、眺望网海
■四、披着知识分子之皮者 ■五、挥向东方诗国的两把利刀 ■六、抬望眼:尽是全盘残酷竞争所造成的人性的疯狂的自杀之抽象表现主义画面 ■七、鲁莽≠胆识 ■八、呐喊源自于深层忧患 ■九、海龟乎?土鳖呼? ■十、文明与野蛮常常仅有一步之遥 ■十一、宛如姐妹的文化与文明 ■十二、输出也常常意味着自信 ■十三、尴尬也常常是一种内省的表现 ■十四、历史心律是一种三顾茅庐似的电影画格之诗性辉映 ■十五、挥之不去的历史回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十六、1820——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十七、合唱与楚歌之间
■十八、东方——梦醒与常新的地方 ■十九、茅庐在闪回中语醉 ■二十、台海风云之一瞥 ■二十一、中国形象——从跌宕起伏与噩梦重重中姗姗走来 ■二十二、生命在英语的鸟笼子中停滞 ■二十三、中体、西体、无体、互体——文化在错置的路标前气喘吁吁
■二十四、文化基因来自于发声与书写 ■二十五、颠覆阴谋化的全球化 ■二十六、在飘逝中创构着精神气象的十字之维 ■二十七、人文——全球化汪洋中的一叶扁舟 ■二十八、天堂与地狱之间 ■二十九、福音与梦魇之间 ■三十、判断一般都出自于词的暴政 ■三十一、敢与西马代言人詹姆逊唱反调者 ■三十二、全球岂能与美国同呼吸? ■三十三、齿轮与航舵的视界 ■三十四、帝国——死灰复燃的“神话” ■三十五、天下岂能千人一面、万人一姓? ■三十六、洋极而土极 ■三十七、当下——洋玩意儿的试验场?洋垃圾的贩运地? ■三十八、速度—— 一个亘古不变的红色信号 ■三十九、古梦在步人后尘的幽默中倾斜
■四十、历史是理性的(产物),还是幻觉性的(产物)? ■四十一、复兴古梦,还是整合西天? ■四十二、时时逼近着的终极命运交响 ■四十三、载体革命的极限狂想 ■四十四、知识分子—— 一种黑色的心灵雪崩 ■四十五、现代汉语——星汉灿烂,还是渺茫沙海?
■四十六、英语—— 一种渗向四海之血液深处的新型鸦片? ■四十七、文化输出—— 一种尘封千年的精神醇酒 ■四十八、勇气—— 一面鉴映人格与良知的天际明镜 ■四十九、结束语 路—— 一种纷杂而又充满鲜明磁力的无穷可能性诗涌
【思想前沿篇】
哲学的陨坑(赵汀阳) 209…238
■一、哲学从层层面纱和重重雾霭中渐露芳颜 ■二、哲学是普天下的精神霞彩,还是独属于西方的时空幻象? ■三、在残缺不全的诱人希腊雕塑面前 ■四、也许迄今为止的一切哲学还从未迈出过哲学的“陨坑” ■五、美、爱、智—— 一种最为苍老而又常青的天际金字塔 ■六、智之美与美之智(哪个是更源初的?) ■七、哲学是描述虚现实的,还是描述超现实的? ■八、反思的反思:一道彩虹,还是浩茫天际? ■九、经典与空洞,也常常完全可能会近在咫尺 ■十、越来越严酷的哲学之语境 ■十一、也许只有借东方之手才能去修复并复活废墟深处的希腊雕塑 ■十二、思辨中沉迷不醒,还是思辨中勇敢行动? ■十三、揭开成千上万的假面具后,也许古今真正的哲学家寥若晨星 ■十四、浩荡不息、变奏不止之背景前的哲学时空图景绽向无限可能 ■十五、未来哲学与未来科学会彻底分家呢,还是会鸳梦重温? ■十六、西方哲学单靠自身能够摆脱病入膏肓的境况吗? ■十七、中、印、欧——支撑未来世界之黄金三角? ■十八、语言的世界:未来世界与伟大语种
【摇滚煊浪篇】
历史纵深与生存语境的摇滚表达(崔健) 239…265
■一、“9·11”的心灵投射 ■二、在严峻的生存环境面前 ■三、生存之梦的月缺 ■四、残缺而冰冷的文化机体 ■五、智慧在峡谷的哀歌中跌落 ■六、对无止境的垃圾洪流的迎面切入 ■七、视界的空白 表达的空白 ■八、极限视听——浓妆艳抹的商业吸盘 ■九、假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国际幽默! ■十、艺术的表达有时也是一种表达的艺术
■十一、平衡—— 一种意会中的超验感觉 ■十二、失衡—— 一种理想性平衡的潜在性指归 ■十三、生命语象的阶梯——否定、否定,再否定 ■十四、谦逊和骄傲都是一种美德
■十五、存在并不总是合理,存在也常是一种自我亵渎 ■十六、文化心理——一种杯弓蛇影的画面循环 ■十七、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