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雷达连副连长。要防空就必须掌握雷达技术,孙仲康和李均热爱自己的专业,是志同道合的一对儿。
1952年秋,孙仲康到朝鲜战场考察,正值美军“绞杀战”后期,坐在吉普车后座的孙仲康,受尽颠簸之苦,他戏言道:“多亏了牛顿老先生的惯性定律,每次过个大坑,车把我抛在空中,总能够平安落在座位上。”
13 紧急招生 全军上下选拔秀才(4)
从朝鲜回国,成钧将军找他谈话:“大个子,组织上调你去军工学院,那可是陈赓司令员一手弄起来的大学啊,比我们防司大多了,好好去干你的雷达吧!”
孙仲康轻装北上,不久,李均也调到哈军工。
方舵,生于1925年,台湾人。1952年末的一个寒冷的黄昏,在西安近郊的63军速成中学担任数理化组主任教师的方舵,突然接到上级通知:“103部队来人招募教师,领导要你去参加考试。”
方舵连夜赶到考场,才知道要考微积分和力学,他当时急得脑门上直冒汗。入伍以来他一直随部队行军打仗,后来又奉命筹建速成中学,哪有时间看书啊?过去在大学里读过的课程又统统忘光了,他只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但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糊里糊涂答完考卷。事后,他索性把那个什么“103部队”忘掉。
春节刚过,一封录取通知书交到方舵的手中,他万万没想到“103部队”看上了他。到了哈尔滨,他才弄明白,“103部队”就是那个神秘的军内最高科技学府。方舵为自己能进入军工而欣喜不已,可过了几天,他的高兴劲头慢慢冷下来,他想到自己是台湾人,大学同学中绝大多数是日本人,这么一种复杂的海外关系,学院能信任自己吗?一种无形的抑郁感袭上心头,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有一天午休,陈赓一个人串门来到助教队宿舍,几个助教忙站起来,陈赓在床边一坐,招呼大家坐下来,亲切地聊起天来,他问每个人的家庭和学历,轮到方舵讲完,陈赓兴致勃勃地说:“你可是我们学院惟一的台湾同胞呀!听说你念过的那个高等学校可以免试升上日本的帝国大学,台湾籍学生是很难考入的,你是怎么进去的?又怎么跑到大陆来了?”
方舵说:“因为我的数学好,考分第一,所以那个学校录取了我。”他又告诉陈赓,父亲在煤矿当职员,因为仇恨日本霸占台湾、侵略中国,秘密组织二十几位矿工和日本人暗中斗争,事发后父亲和矿工都被日本警察抓去活活打死。杀父之仇时时戳着方舵的心,抗战胜利后,他来到大陆继续学习,北京一解放,他就报名参了军。
陈赓听罢,严肃地站起来,拍着方舵的肩膀说:“小方啊,你的路走对了!好好参加建院工作吧,把学生教好,不要背着台湾人的思想包袱,学院调你来当助教,当然是信任你这位台湾同胞嘛!”
方舵握住陈赓温暖的大手,无语凝噎。陈赓的话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他决心竭尽全力做好教学工作,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八路招生组从全军精选的第一批助教共231名,后来又陆续增加,助教队划分为三个区队,担任区队长的黄庆华、陈宽等同志是这300余名助教中的佼佼者,这一大批朝气蓬勃、素质良好的青年人成为哈军工老教授们的得力助手和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元旦刚过,文庙街上的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王字楼的门前挂上了“欢迎第一期学员和助教来院”的红布横幅,彩旗在微风中轻悠悠地飘着;马路上走过一群群说说笑笑的年轻军人,他们穿着新发的皮大衣和大头鞋,昂首阔步,脸上挂着幸福又自豪的微笑。自从全军上千名学员和助教陆续抵达学院后,校园里一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人多了,工字楼底层的大食堂挤不下了,天寒地冻的又无法施工,管后勤的干部们犯了愁,意见反映到陈赓那儿,他微微一笑:“活人会让尿憋死?用两层厚木板,中间塞满锯末屑,这就成了保温墙了嘛,先弄个临时的,开春再建嘛。”
陈赓这个办法真灵,不久在王字楼后面又建了一个大食堂。“咱们院长的点子就是多!”就餐的师生和干部们常常这么说。
那天,陈赓为首批抵达的学员和助教们做了一场形势报告,近百人整齐地坐在致知前楼的大教室里,每人面前都摆上一点儿糖块和瓜子。
陈赓刚要开讲,看见大家都掏出笔记本要做记录,就笑呵呵地说:“我这个人讲话,语无伦次,你们今天就不要记录了,要记录我就不讲了!”下面一片笑声,学员和助教们都收起笔记本。
“听说你们不少人是从志愿军来的,我也是从志愿军来的。你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很光荣啊,我老婆就没有叫过我一声最可爱的人,当然了,我也不计较,她只要叫我最亲爱的人就行了!”
下面又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年轻人陶醉在陈院长的幽默话语中。
“帝国主义欺负了我们一百多年,现在还在欺负我们,你们一定要立志改变我军技术装备的落后状态,下决心学好专业,为国防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赓用这一段话结束国内外形势报告之后,又对大家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就给我递条子,我今天什么问题都可以回答。”
报告会变成了座谈会,青年学子们不断地递上条子,陈赓面前堆起了一小摞。陈赓看完一张条子就回答起来,到了中午,也没有回答完。陈赓站起来,大声说:“下午接着开会!”青年们欢呼雀跃,他们的心和陈赓的心紧紧贴在一起,这种“陈赓式”的思想工作比多少生硬枯燥的政治说教都有效果。
下午陈赓继续回答大家的问题,他把建立军工学院的重大意义和革命青年的奋斗方向阐述得十分透彻,引导大家端正入学动机,鼓励他们攀登科学高峰,临结束的时候,他又幽了一默:“今天的会开得生动活泼,可能有的同志还想提点儿问题,可没有时间了,明天我也不能再给大家讲话了,我要去北京参加中央委员会会议呢,等我回来,再把中央委员会的事情向你们大家汇报一下,怎么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3 紧急招生 全军上下选拔秀才(5)
学员和助教们笑得肚子痛,大家使劲向陈赓鼓掌。院首长要经常面对面地向师生做国内外形势报告,这是陈赓为哈军工创立的一个好传统,一直保持到“文革”前。
根据院党委的决定,1月3日正式成立了相当于系一级的教学组织——新生大队,刘吉林任大队长,邓易非任政治委员。987名新生分编为6个学员队;300余名助教分编为3个区队和若干个专业组,暂时挂在新生大队,助教也要跟学员一样出操,接受军事队列训练,不允许有任何特殊。
第一期学员中,党团员占百分之八十,经过几年军旅生活的磨炼,政治素质比较好。由于解放前的学校,教学质量差别很大,参军后南征北战又没有机会复习功课,实际上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只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什么正弦、余弦,一窍不通。
助教们全是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历,有的是肄业生和毕业生,但处于时局动荡之时,参军后又在基层工作,有的还参加剿匪和朝鲜战争,当初学到的基础知识多已遗忘。
“问题很严重哩,”陈赓对徐立行说:“要赶快给他们补习文化。”
陈赓指示新生大队,立即依靠老教师和助教队,对学员实施高中数理化课程的补习教育,并适当进行军政训练和语文学习,为大学本科教育打好基础。
前一段时间,老教师们都在闭门读书,突击学习俄文,学生一到,他们便开始紧张起来。负责全院教学工作的徐立行和他手下的三员大将张述祖、曹鹤荪、任新民更是披星戴月,一起审查老教师编写的中学数理化教材,常常为教学问题讨论到大半夜。
徐立行向陈赓建议道:“哈工大和我们住在一条街上,何不去街西求教?”
陈赓大喜,忙布置第一政治处组织老教师去哈工大取经。
在两周时间里,老教师和助教们穿梭于两校之间,白天听课,并请哈工大领导介绍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建设各专业的经验,晚上和对口的教员座谈,或者整理白天的笔记。哈军工的大客车随时接送教员,各个食堂里灯火通明,保证参观学习的教员们取经就餐两不误。
“感觉如何?”陈赓碰到老教师们总要问上一句。老教师们异口同声答道:“不错,收获不小。”
陈赓很满意,他对徐立行说:“这次参观哈工大效果很好,适当时候还可再去,住在那里也可以嘛!”
3月初,科教部已经安排好文化补习教育计划,由筹建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和投影几何四个教授会的教授和助教们承担学员的补习课程。教材是参考苏联十年制中学教材临时编写的,讲课的都是老教师:孙本旺讲平面几何,沈正功和黄明慎讲投影几何,陈百屏讲大代数,罗时钧讲数学解析,刘绍棠讲物理,金家骏讲化学。
3月5日上午,教务处组织试讲评教会,这可是件新鲜事儿。名牌大学来的名教授,屈尊讲中学课程,还要在课前试讲一次,让大家“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是中国教育界的罕见之举。可是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哈军工的老教师们不讲面子,放下架子,高高兴兴夹着书本来到文庙东配殿的会议室。
“谁先讲呢?”主持讲评会的曹鹤荪看着下面的老教师们,轻声问了一句。
“我先讲吧!”沈正功自告奋勇地站到黑板前面,把手表放在讲台上,拿起一支粉笔,说道:“同学们,我们现在上投影几何课,我想先说说什么叫投影……”
正说到这儿,门口传来脚步声,陈赓敲敲门进来了,身后还有徐立行和张衍。陈赓向大家抬抬手,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来晚了!”张述祖和曹鹤荪迎上去说:“院长这么忙,怎么也来了?”
陈赓说:“各位教授认认真真备了两天课,今天又搞试讲,我来给你们当学生呀!”
老教师们很是感动,一齐鼓掌表示欢迎。
沈正功讲完一堂课,稍作休息,开始讲评,陈赓认真听大家发表意见,不时也插话参加讨论,讲评会气氛热烈而轻松。
下面该是孙本旺讲平面几何。孙本旺是国内数学界有名的才子,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曾产生让美国人帮助他制造原子弹的念头,他指令中央研究院挑选六名最出色的年轻科学家赴美国学习原子技术,其中就有孙本旺。无奈美国老板把蒋介石的痴心视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予以婉拒。六位中国才子学不成原子技术便各寻大学深造,孙本旺进入美国纽约大学,轻松地拿下理学博士学位。
已是不惑之年的孙本旺教授,要向同事和晚辈们试讲他早在30年前就学过的阿基米得几何学,一点不觉得可笑,他认真地备课,这是革命工作的需要啊。此刻因为陈院长坐在第一排,正以信任的目光微笑地看着他呢,他不免有点激动,手中的粉笔在微微抖动,他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转过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圆。
3月9日,新生大队的文化补习教育正式开始,军号响过,院区内一片安静。教室里,学员们肃然恭候,当教授走进来时,值星班长喊道:“起立!” 学员们向教授行注目礼,齐声道:“教员好!”教授微笑还礼,开始上课。学员们第一次听教授讲课,只见教授空着手,没带一纸讲稿,深入浅出,推理严密,讲出口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不可少的。当下课的号声响过时,教授恰好讲完了一课的全部内容,那整洁的板书就像是铅字印刷在黑板上,第一期学员对老教授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3 紧急招生 全军上下选拔秀才(6)
但是教授们也是严厉的,课程进度特快,作业很多,且必须完成。一门“解析几何”,19个学时就赶完了,于是,大部分学员刚来时的乐观情绪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普遍感到吃力、紧张和不安,成绩上不去的学员拼命“加班加点”,有人夜里辗转难眠,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
4月6日,陈赓指示科教部对一个月来的补习教育组织一次全面检查,他亲自听取汇报。
来自基层的意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学员刻苦读书,蔚然成风的良好局面下,出现过分紧张的心理,普遍感到压力太大,负担过重,“消化不良”,急躁情绪较为严重;二是队干部用带兵的方法带学员,过多地干预学员的课外生活,方法亦简单死板;三是食堂伙食节余太多,学员反映菜不够吃;四是机关有官僚主义作风,定了计划不检查,对基层的意见反应迟钝,等等。
陈赓在会议上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首先表扬教授们思想进步快,对教学工作抓得紧,工作努力,助教同志们也尽了力。根据大家的意见,他同意按学员的实际文化程度重新编队,以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他对张述祖、曹鹤荪说:“重新审定教学计划,使之更适合学员的文化程度和体力状况,”他又说:“学员的学习不能太紧,要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对于学员的学习,陈赓一贯提倡独立思考,让学员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他不同意在学员间开展学习互助运动,他说:“同学之间的个别请教,互相探讨,自愿帮助是有益的,但是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之下进行,不能搞什么互助群众运动。”
当徐立行汇报到学员队开会、点名、出墙报占的时间过多,学员骨干兼职太多时,陈赓批评道:“有些活动是苛捐杂税。会议要少开,越往下越要少开。学员骨干兼职问题,今后不能这样干,学员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兼职太多,会把这些人弄成落后分子。” 陈赓当场规定:“今后学员担任工作,不能超过一职。”
陈赓要求基层干部改善领导方式,防止简单化,保证学员的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不许层层加码,他说:“这不是你在部队带兵,自己想个点子就往下布置,你要围着教学转。有的队干部乱提口号,什么‘牺牲个人、互助别人’啦,什么‘拼上老命,争取优秀’啦,简直是乱弹琴,今后,口号只能由院政治部制定,任何干部不准乱提口号。”
陈赓充分肯定第一期学员的刻苦学习精神,他鼓励学员要放下包袱,讲究学习方法,不能盲目的紧张。要减轻学员的负担,让学员吃好,玩好,把身体锻炼好,生动活泼地搞好学习。
在会议总结时,陈赓强调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学员学好,把他们造就成又红又专的第一流工程师。学员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工作部门,都要为学员服务。要向全院的一切人,包括家属、保姆,灌输关心学员的思想。”他特别提到食堂工作:“食堂的钱要少存一点,你们的任务是保证学员的健康,又不是开饭馆赚钱。我经常到工字楼学员大食堂看看,问学员们伙食怎么样,学员们都说:挺好。其实问题不少哩,我也犯了官僚主义。所以机关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要多下去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矛盾出来一个就解决一个。”
几个月来,陈赓正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全院干部做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表率。
哪里有学员,哪里就有陈赓的身影。有一天早晨,陈赓站在致知前楼大门旁看学员们集合去上课,他发现有几个学员慌慌张张跑下楼,比别人晚到,拖了全队的后腿。他就问一个迟到的学员:“怎么下来得这么慢?”那个学员脸一红,嗫嚅一声:“等厕所了……”
学员的队伍走了以后,陈赓独自走进致知前楼,他心存疑惑,想把这个大楼的厕所看个究竟,于是楼上楼下看了一圈,他弄明白了,原来几个厕所都太小,只有一个人的位置。
“学员上厕所要排队,”陈赓自语道:“那还不迟到?”
回到办公室,陈赓给李懋之打电话:“致知楼里的厕所太小了,影响学员上课,马上改成大厕所,限三天完成。”
王字楼最后一排刚建起个洗澡间,那天助教孔繁珂正在洗澡,看见陈赓带着毛巾进来了,孔繁珂忙打招呼:“院长,您也来洗澡?” 陈赓笑道:“我来看看你们洗得好不好。”
这就是1953年春天的陈赓,在数不清的细微之处,哈军工人看到大将军那颗关心后代,以人为本的博大仁爱之心。
根据陈院长4月6日的讲话精神,全院各个单位讨论落实措施,许多问题及时得到整改,学员情绪开始高涨起来。陈赓对徐立行等领导同志说:“这次检查很及时,早了没有情况,迟了就有损失。”在陈赓的倡导下,机关干部面向基层,注意调查研究,全院上下同心协力保教学。
军人服务社主任潘廷明是个老红军、二高步校的“老后勤”,陈赓讲话之后,他马上行动,首先延长营业时间,中午不休息,还经常服务到门。不久,老潘被调到学员食堂当主任,他可真有点子,一来就组织炊事人员进行技术比赛,结果伙食越办越好,中午、晚上的副食是三菜一汤,还有水果,包括北方难得一见的香蕉。早餐每人半斤鲜牛奶,有包子、蒸饺、馒头、各式小菜。第一期学员大多是见多识广的在职干部,还没见到有这样好的伙食。
13 紧急招生 全军上下选拔秀才(7)
学院的医务工作者也时时把学员的健康放在心头,送医送药,服务极为周到,为了给学员治沙眼,在课间休息时,护士们会拿着眼药水满楼里追着学员跑。
新生文化补习开始后,院领导号召全院在职干部,特别是工农干部努力学文化,学科技,提高业务水平,当时人们挂在嘴边的话是“向文化进军”、“争取在两三年里变外行为内行”,陈赓经常鼓励大家边工作边学习,他说:“要改变‘老粗’光荣的意识,提高干部的科学和文化水平,这样才能胜任我们的特殊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院挂牌成立了文化教育办公室,按干部临时住宅区域办起八所在职人员文化学校,配备了数十名专职文化教员,实施从小学到高中的文化教育。一时间工农干部意气风发,积极响应院首长的号召,不甘心做新时代的落伍者。晚上聊天打牌的人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