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军工传-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给教授们以工作条件,主要是图书、参观实习、工作时间及助手等,在生活福利等方面也应有一些照顾,我们吃点亏没有啥,托儿所、小学、家属就业等,可优先录取人家后录取我们,共产党员要大公无私,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鸣放中他们提出不愿叫照顾、优待,那么我们就改叫‘给工作条件’。在时间保证上,我们要注意少给他们一些义务劳动,少开一点会议,多给他们一点自修时间,但要避免一些形式主义,如买东西不站队等。对讲师和助教,在物质上的待遇不能和教授比,但读书条件要照顾,如桌子小了可以换大点,书架不够可以多做一点,灯泡小了可以换个大的,甚至可以换个台灯,只要他们好好钻研学术,应该给一个较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我们要改变和人家疏远的观点,我们要设法和人家交朋友,要真正和人家发生感情。只有老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以后,老教授的作用和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我认为军工学院的党的领导,能按照陈赓院长的指示,充分发挥‘两老’的作用,我们的学院是一定能够办好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可能批评多一点,也许还有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原谅吧。”
  黄克诚的报告,犹如黄钟大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全院干部和教员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哈军工的历史上,作为中央领导人长时间住在学院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广泛地联系群众,对学院的工作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切中要害的批评,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广大干部和群众做出表率,黄克诚当属第一人。他在八一楼的报告,不仅是哈军工历史上的重要史料,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足以流芳百世的宝贵历史文献。
  当黄克诚告别哈军工的时候,他对送行的院领导说:“你们要紧紧抓好教学,政治运动嘛,尽量少搞点。”
  张衍苦笑道:“黄老啊,上边已经下达指示了,马上要大张旗鼓地反击右派呢,我们学院在反右运动上已经落后了,挨了板子了。”
  黄克诚站住,怔怔地看着张衍,目光中透着忧郁和困惑,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话,默默地钻进小车里,直奔火车站而去。两年后,这位刚正不阿、堂堂正正的大将军在庐山上与彭德怀、张闻天、周小舟一起蒙难,他再也没有机会来哈尔滨看看他所钟爱的那座大学城,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和高尚情操永远留在了哈军工人的心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5 走出国门 参观团苏波捷求学取经(1)
走出国门  参观团苏波捷求学取经
  辅佐聂帅  陈院长莫斯科谈判签约
  1957年4月中旬,陈赓刚从南方回到北京,就收到一位化名为毅振纲的哈军工学员的来信,信中对学院的工作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陈赓看过后,当即给刘居英、刘有光批示道:
  这封信是学院一个学生写给我的,请你们重视他所提出的问题,最好请你们能召集他座谈一次,如何,请将结果告我。
  总参办公室根据陈赓的指示,于4月22日把陈赓的批示和毅振纲的信迅速转给哈军工领导。
  这个学员写了5页长信,主要意见是:学院的政治学习及课外活动占的时间过多,加重了学员的负担,影响了学员的学习质量。他举了很多例子,如“去年为了除四害,大家用三四个星期天去打麻雀、挖蛹、捕鼠,跑到离市区四五十里的乡下去,结果丢下很多作业,有的乱抄,有的干脆就不做了。为了种树,跑出四十多里,只种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很多学员病倒,丢下功课。现在学院又提出每个星期内劳动半天,星期日劳动三四小时,只有从学习上挤时间”。信中还提出学员体质下降的问题:“学员的饭量逐年减少,流感一来,大批学员病倒,学院的一些干部只知道空喊口号,不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使学习质量下降。”
  不管这位学员的意见是否有点偏激,爱兵如子的陈赓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宽阔胸怀,亲自处理,他的民主作风为哈军工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学院领导接到总参的来函后,马上按着陈赓的指示去办。
  灵镜胡同宅院里的老槐树又吐出娇嫩的新叶,春天的温馨气息让陈赓感到身心舒畅,思绪活跃。这几天,在军务繁忙中,他一直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奥列霍夫驾鹤西去,苏联政府将会派来新的首席顾问吗?今后哈军工的苏联顾问团还会像奥列霍夫在世的时候那样工作吗?在去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大揭斯大林的阴暗面,在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上,我们与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领导有了明显的分歧,中苏两国还能保持蜜月似的关系吗?
  陈赓记得,前几年,他曾与奥列霍夫讨论过派哈军工有关领导和教授访问苏联军事院校的事。今年年初,他已指示学院向中央军委提出出访苏联、波兰、捷克三国的请求,看来现在应该抓紧办这件事了,要尽快走出国门,开阔眼界,考察苏联各军兵种工程学院,把他们好的办学经验学到手,好的教材和技术资料要到手。陈赓决定亲自抓这件事,他和院党委通了气,要求他们做好出访苏、波、捷三国的一切准备。
  5月上旬,在军委106次会议上,根据陈赓的提议,讨论了关于哈军工和装甲兵司令部联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参观团,出访苏、波、捷三国,考察其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会议同意这两个单位的请求,并决定由陈赓具体负责处理这一重要的外事活动。
  陈赓马上行动,为参观团办理出访的相关审批手续。5月18日那天,陈赓秉笔伏案,亲自动手给周恩来写报告:
  总理:
  军事工程学院和装司先后要求派人去苏联、波兰、捷克参观,经军委106次会议决定:“同意军事工程学院派十人左右到苏联参观,?##傻牧饺丝捎刖鹿こ萄г阂黄鹑ィ礁龅ノ蝗耸灰迦恕>咛逦侍庥沙骡偻揪龆ù怼!倍螅八揪聿砍づ迹鲋廖迦耍喂弁懦稍痹鲋潦呷恕Cジ胶蟆U夥菝ヒ稻聿砍た谕放肌?/p》参观团预计五月底出国,在苏联参观四十天。装司同志主要参观坦克学院,为今后我组建坦克学院学习一些经验。军事工程学院同志主要参观苏军各军种、兵种的军事工程学院,并请他们帮助我们解决一部分教材、参考资料,和他们建立一些教学上和学术上的联系。然后再用二十天参观波兰、捷克军事工程学院(装司同志不去)。因为波、捷军事工程学院和我国情况相似,也是综合的。预计去波兰时间为七月十一日至二十日,去捷克时间为七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
  以上报告是否可行,请您批示。
  敬礼
  陈赓
  五月十八日
  军事工程学院组团的名单:
  团长:
  刘居英少将  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
  团员:
  徐立行大校  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
  唐铎少将    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主任
  徐介藩大校  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主任
  曹鹤荪教授  军事工程学院教务部副部长
  罗时钧中校  军事工程学院空气动力教授
  沈正功教授  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
  慈云桂中校  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教育副主任
  唐本庆中校  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坦克教授会主任
  高步昆教授  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系桥梁教授会主任
  任新民上校  国防部第五院第六室主任
  译员:
  柳克俊上尉  军事工程学院电气自动指挥教员
  翌日,周恩来仔细看过陈赓的报告,当即在报告的第一页上批示道:
  同意,人数如能核减至十四五人更好。
  陈赓为周恩来的迅速批复而高兴,他又与装甲兵司令部协商,双方就参观团的团长和副团长人选取得一致意见:由哈军工副院长刘居英少将任团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张文舟少将任副团长。在此之前,陈赓最不放心的是译员的人选,为了压缩名额,决定参观团不带保健医生和秘书,要求译员要身兼三职,到哪儿去物色一个年轻有为又才华过人的译员呢?刘居英也为此颇费脑筋,选了几位均不满意,俄语好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俄语又差,最后黄景文举荐年轻教员柳克俊,刘居英大喜,可是听说柳克俊还在上海出差,而且时常要下潜艇培训军代表,这可急了,一旦小伙子跟着潜艇钻进茫茫大海,到哪儿去找呀?参观团很快就要到北京集中,没有这个全能的译员,就彻底砸锅了。
  

35 走出国门 参观团苏波捷求学取经(2)
刘居英让院办发加急电报,十万火急地催柳克俊速返学院。
  “这个柳克俊到底怎么样啊?”陈赓在电话里问。
  “三系的几个领导都说他是个难得的才子呀!我看翻译就选他了!”刘居英肯定地回答,其实他还没有见过柳克俊呢,放下电话,刘居英在心里嘀咕:这个小伙子是什么时候来的军工?
  柳克俊是南京人,生于1933年。1954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直接考取清华研究生,他的导师钟教授派他去哈工大,继续其研究生学业。初到哈工大,英文颇好的柳克俊被俄文难住了,哈工大是全国惟一由苏联专家授课的工科大学,研究生不仅自己要读书,还要当二专家,即辅助苏联专家,用俄文为学生讲课。柳克俊必须在两个月之内学完一年的俄文课程才可能在哈工大站稳脚,他有点犯难了。导师钟先生来信激励他:“清华人还能让俄文卡住吗?冲上去!”于是柳克俊一咬牙,跑到沙曼屯的俄文学校突击俄文,他真的拼了命,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双好眼睛,活生生累成近视眼,自己还奇怪为什么眼前的东西变模糊了,两个月后,他的俄文达到让苏联专家满意的程度,人累瘦了不说,鼻梁上还多了一副眼镜。
  1956年夏,柳克俊即将毕业,哈工大研究生处给他一封信,让他乘车沿大直街往东,送到103部队的“八一楼”。收信的部队干部对他说:“我们看过你的档案,早就了解你,你是我们要来的研究生。”
  柳克俊急忙说:“我是清华大学派到哈工大学习的,我还要回清华呢。”
  部队干部笑道:“我们的陈院长早和清华的蒋校长谈好了,你就是军工的人了,相信组织吧!”
  钟教授闻讯,在电话里密授机宜,他让柳克俊毕业答辩一结束,什么手续都不要,立即来个“胜利大逃亡”,上火车直回北京。然而,柳克俊还是被哈军工客客气气地接走了。他被分配到海军工程系,上岗不久就当上讲师,坐上了皮椅子,系领导黄景文、邓易非对他很是器重。
  1956年冬,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出访苏联时与苏方达成协议,苏方同意出卖五种军舰的图纸,由中国自己生产舰体,舰上关键装备则由苏方另外卖给中国。肖劲光去找陈赓,要求哈军工派出能看懂苏联图纸的军代表,支援海军建设。哈军工责无旁贷,于是海军工程系各个专业都推出人选,负责指挥仪专业建设的柳克俊也在其中。哈军工的军代表工作组直奔东海舰队,然后分头下到各个船厂看图纸,两个月后,哈军工的工作组完成了海军交给的任务,只留下柳克俊和另一位负责声呐的教员,柳克俊负责五种舰艇上指挥仪的检收,为了工作方便,他住到江南造船厂。柳克俊不仅头脑聪明,人也特别勤快,深受江南造船厂领导的好评。不久苏联专家进厂,柳克俊对苏联运来的各种舰用指挥仪仔细检查,发现大多是二次大战时用过的旧指挥仪,技术指标均达不到要求,柳克俊很生气,他拿着双方的协议书找苏联专家论理,虽然态度平和,但寸步不让,并明确表示:“不更换新的指挥仪,作为军代表,我绝不会在验收书上签字的。”
  苏联专家最终在这位身体单薄而俄语流畅的中国小伙子面前折服了,旧的指挥仪打包运回苏联,不久新的指挥仪运到上海,好心人私下对柳克俊说:“你和苏联专家顶牛,不怕被戴上反苏的帽子?”
  柳克俊正色道:“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造军舰哪,能自己糊弄自己吗?”
  第一条潜艇下水试验时,苏联专家说什么不肯下艇,理由是长江口可能有国民党撤退时留下的水雷,太不安全。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是试验总负责人,他对柳克俊半开玩笑地说:“老大哥不肯下艇,就靠你这个中国专家了,如果出了事故,你就成了海军的张思德,我给你开追悼会。”
  这是柳克俊生平第一次下潜艇,试航前要先突击学习救生技术,反复训练背着氧气罐从鱼雷发射管爬出来。柳克俊勇敢地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国产潜艇的试航,保证了各种指挥仪的正常运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接到学院的急电,柳克俊匆匆忙忙向罗舜初将军告辞,罗舜初握着他的手说:“小柳呀,真舍不得放你走噢!”江南造船厂的领导们也来为柳克俊送行,再三感谢哈军工的大力支援。
  刘居英见到柳克俊,上下打量着站在面前的小伙子,一张白净的娃娃脸,快快乐乐的样子,身体不算健壮,说起话来一口南京腔,速度挺快。
  刘居英说:“下周我们要去北京集中,给你几天时间,做好出访前的一切准备,你除了当翻译还要兼任医生和秘书职务,能不能完成任务?”
  柳克俊回答得挺干脆:“没问题!”他向刘居英敬个军礼,离开院办,就一路小跑来到门诊部,找医生、护士学习各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和打针、量血压,两天后,他哼着歌,兴冲冲地背着医药箱回到宿舍,像当年突击俄文似的,他又突击完一门“速成医学”。放下医药箱他再去院办,找李木请教如何当秘书。
  5月26日,参观团全体成员在北京广安门总参招待所集中,大多人是第一次出国,心情自然激动。已调到五院的任新民以哈军工教授身份参加出访,少不了让刘居英调侃两句:“欢迎任教授杀回马枪,重新回到军工的队伍里来!”任新民一抱拳:“那就请各位老总们多多关照!”大家哈哈笑了一阵,参观团里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
   。。

35 走出国门 参观团苏波捷求学取经(3)
刘居英和张文舟都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高级将领,两人早就认识,在一起研究出国后的行程,哈军工和装司的同志亲密无间,相处极好。
  5月28日下午,陈赓驱车来到招待所,大家喜出望外,争着和陈赓握手,等大家平静下来后,陈赓才开口讲话:“这次你们大家去苏联、波兰、捷克三国访问,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院校代表团的外事活动,意义重大。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参观学习,好好看看人家的教育和技术,多看少说,下功夫把人家的优点、长处看懂记牢,把好经验带回来,以便把我们的国防现代化搞上去。但是也不要迷信,不要被他们的条条框框吓住,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不如他们。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不必学,他们的一长制我们就不学嘛。我1954年秋天随彭总去苏联参观,知道他们的脾气,苏联上层领导人物常常要对我们留一手呢,但是大多数苏联专家对我们还比较友好。因此,你们要善于和他们交往,能成为朋友就更好了。”
  陈赓看看高步昆,突然想起高教授一件趣事,高教授因子女多,家庭经济不宽裕,那年学院送他到大连八一疗养院疗养,他爱人用旧背心作包裹皮给他寄来包裹,这老教授把旧背心洗一洗又穿到身上,背后是“大连市岭前八一路八七疗养院高步昆收”,惹得医生护士们直笑……陈赓就问高步昆有无困难,行装准备得如何?他说:“大多数同志是第一次出访苏联,开始生活上可能不习惯,你们可以向唐主任和徐主任请教,他们俩是专家了。高教授年纪最大,要注意身体。苏联早晚天气凉,别感冒了。小柳年纪最小,要多做点工作,你的担子重,年轻人有这个机会锻炼一下,也是很难得的噢。”
  第一次见到陈赓的柳克俊,心情很激动,脸涨得通红,听到陈赓的嘱咐,他连连点头,暗中给自己鼓劲。
  陈赓又对刘居英说:“要准备点小礼品,到莫斯科后安排出时间,你和哈军工的同志们要去看望一下奥列霍娃,安慰安慰老太太。”
  看看时间不早了,陈赓起身道:“6月初你们还要做出访前的准备,今天我就算给大家提前送行了,祝同志们一路平安!”
  参观团的全体同志把陈赓送到小车旁,陈赓环顾大家,神情凝重地说:“我工作忙,不能回学院去,可心里总是惦记着,唉,我总想找个时间回哈尔滨看看。”陈赓似乎触动了心思,打开车门却站着不动,沉思片刻才低头弯腰进了车,他从车里向大家挥挥手,直到车子平稳地驶上马路,他才闭上疲倦的双眼。
  6月9日,参观团从北京起飞,翌日抵达莫斯科。苏联国防部第十部一位中将副部长,率苏联四所著名军事学院的副院长等一群将军们在机场迎接。当天苏联国防部第十部第一副部长古雷夫上将在国防部正式接见中国参观团全体成员,但是并没有设宴招待,参观团在苏联访问的一个多月中,双方都没有请客,中国客人吃住经费统统自理,7月17日苏军副总参谋长兼第十部部长安东诺夫大将为参观团送行,也只是在国防部见面交谈而已,这是令后人难以相信的没有任何酒席宴会的外事交往。当时苏联虽比中国富足,然而社会上仍保持着革命年代那种节俭朴实,不尚奢华的好风气,这一点给中国同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观团稍事休息后,按计划用10天时间进行集体参观。之后再分成六个小组进行访问和学习。海军组由刘居英、慈云桂和柳克俊组成,空军组由唐铎、曹鹤荪、罗时钧、任新民、纪士玶(恰好也在莫斯科,故也参加参观团)组成,炮兵组由徐立行、沈正功组成,工程兵组由徐介藩、高步昆组成,坦克组分成两个小组,装司由张文舟带队,哈军工由徐介藩和唐本庆组成。最自由的要属任新民,他名义上编在炮兵组,但是想去哪个组都行,苏军五大学院他跑了个遍,那天跟空军组去茹克夫斯基航空学院,回来后高兴地说:“哎呀,原来他们也没设热力学教研室,1953年为设不设热力学教研室,我和一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