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武少年-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确实够失职的,身为我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之司职,辖区发生了如此大事,竟然被你暂压未报,实属该死,不过念在你侍奉我朝还算兢业,加之也是情况不明,暂且扣发半年俸禄,算是小惩,如若再发生此类事件,定斩不饶!”皇上李贽也知道,就算此时斩了丙寅年也无济于事。

    “列为臣工,你们对此事有何对策,要知道潘阳郡距我都城溧阳也不过数百里之遥,要是骑马飞奔,也不过几日之间,朕之溧阳岂不是危矣!”皇帝李贽紧缩眉头环顾四周赶忙说道。

    “陛下,不可心虑,大可安心。虽然那大同郡郡尉起兵哗变,事端可谓危急,但想想人马撑死也不足十余万,兴许实际还要差很多,跑来了溧阳不是死路一条吗?我朝皇家三军任一旗军,出面迎敌,都不够塞牙缝儿的,眼下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调兵遣将,灭杀叛贼。”说话之人位列群臣右边之首,虽然也是花甲之龄,但白发须张,豹头环眼,声若巨雷,震人发溃,一身的虎狼之气。

    当李玉看到此人的时候,从内心就能感受到无比的势压,这是武学的内力外放之势,估计这人的武学功力要略微胜过那于沧海的中级宗师品阶。

    “那依国丈之言,朕该如何调兵遣将,又派谁前去督战,放显我大燊国威?”皇帝李贽对此人口气甚为谦恭。

    国丈?难道是芑贵妃的父亲,国之太尉,芑震天。此人多重身份,一为国丈,也就是皇帝李贽的老丈人,二为太尉,掌管全国的军事管理,三为皇家三军黄旗军的统帅,尊贵无比,传闻此人打杀斗狠堪比当年的司空弩,同列江湖武林悍之猛将“五虎”之一。

    对于此人,李玉早有耳闻,心下大为好奇,不免多看了几眼。

    “以臣之见,一个小小的郡尉,实不足矣为我等所患,但如此大逆不道,也不能任他为所欲为,所以当下之急还是赶紧调兵遣将前去镇压,至于有谁去合适,我看还是陛下决断吧。”

    “季爱卿,依你之见呢?”

    “陛下,依臣之见,还是蓝旗军的将帅诸国卫出马最为合适。”丞相季宗元说出了一个李玉极为熟悉的名字,也就是即将成为自己老丈人的蓝旗军将帅诸国卫。

    “哦,讲来你的理由!”当听到季丞相推荐诸国卫出兵镇压,皇帝李贽一丝好奇,不免不问。

    “我朝黄、蓝、红三军,个个治兵有方,手下将帅勇猛有余、谋略得当,派遣其中任一旗军都不无尚可,肯定是溃败叛贼,凯旋而归,但若说最为合适,臣下还是认为蓝旗军的诸将帅最为适宜。理由吗?也不过为三。”这季丞相开了头,然后又缓缓地说道。

    “一则,蓝旗军实力在三军之中,不上不下,对于郡尉一帮宵小,若派遣芑公出马,不免有些兴师动众,况且老太尉兼有我整个溧阳都城的安危,不到万不得已之时,怎可安其出马。而红旗军,尚在继续发展阶段,很多招揽兵卒之势尚未就绪,派之云帅前往,不能说击敌不溃,而是红旗军多为年轻初战之人,恐上疆场,未立而先殇,对于后期的红旗军发展不利。而诸将帅的蓝旗军中,壮年居多,而多有早年参战邻国敌袭纷争,沙场经验有足,这样以来,既能灭杀叛贼,又能更大限度的保存新生力量,可谓是双赢,这为其一。”

    “二则,正值诸帅与陛下联姻之际,凸显我皇恩浩荡之时,派诸将帅的蓝旗军前往,三军上下将帅必定心潮激愤,群雄奋发,为国死战沙场之势肯定如日冲天,当下气势万不可怠之,俗语说的好,何不趁热打铁,势如破竹灭杀叛贼。此为其二。”

    “三则,陛下有意扶幼立身,这正是殿下随军督战历练的大好时机,由殿下督战,二人既有即将的翁婿之情,又有与那诸红缨厮磨之意,让殿下早些接触我朝太子妃,增加磨合减少隔阂,对今后殿下统领我朝先安后宫有之奇效,而督战和将帅肯定意合如一,其利断金,焉有不胜之理,况且殿下要是亲自督战,到了地方郡也可代天巡视,抚慰战乱中的苦楚百姓,扬我大燊朝之国威,悯陛下仁慈厚之怜爱,此乃三全其美,不可不为啊,又是其三。”丞相季宗元三个理由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既考虑军士战局,又合乎人之情理,简直是事无巨细,无疵可寻,无懈可击。
第三卷 崭露头角宫廷斗 第七章 朝堂上的角力(三)
    “爱卿所言妙哉,甚合朕意啊,不愧为朝官之首,朕的贤臣,意想不到的合情、合理、合意。季卿,你给朕安了一颗定心丸啊,等事成之后,诸将帅凯旋而归,朕先定你为捷战首功之臣。”这皇帝李贽面对危急局面,时下也暗自思虑了一番,略有心思让那联姻之际的诸国卫出战,灭杀乱贼,而太子李玉若是前往督战,定有江湖人士相助,定能事半功倍,伤亡大减,既保存了实力,又灭杀了叛贼,还进一步拉拢了司空弩的江湖势力,此确为一箭三雕啊。一时的叛贼惑乱之怒火,由于季丞相甚对自己的口味,渐渐也得到了平息。

    当那季丞相刚说出口,要自己的准老丈人出马,李玉第一个念头就想到了这个即将成为自己的老丈人是被人给黑了,再他妈雄才伟略不是还要上场杀敌,难免有所损伤,哪次厮杀疆场不是提着脑袋干活啊,这不是**裸的把诸国卫当抢使吗?

    而更加让自己郁闷的是,因为诸国卫的出战,也连累了自己督战,什么翁婿之深情,郎妾之美意,都是狗屁,那可不是游山玩水,那是战杀疆场,是要死人的,让老子督战,说不定什么时候冷不丁的被敌方一个冷箭射来,自己不死也要脱层皮啊,这分明是坑爹吗!

    看来朝中个个都是阴险家,明明是陷你于不利,可话说的那个漂亮,冠冕堂皇,说的自己都没有一点儿反驳的余地,我草,宫廷之上,可不是一般的险恶,自己也就是觉得闲来无事,就上朝来玩玩儿,谁知道天降横祸,还被人冠之三则,妙哉!去。你。妈。的三则,这明明就是阎罗的催命符,让人见利而不见其害,鱼儿见食而不见钩十足的陷害,这个季宗元是个真正十足的阴谋家,老子记住你了。

    “老臣附议,也甚为赞同丞相之言,本来老臣还准备以必死之心决战沙场,定当斩断敌首,捷报频传,看来这个机会老夫是争不过如日冲天的诸将帅喽!”

    太尉芑震天之言,让群臣甚为不解,平日里两人多为不合,往有议事之策,总是针锋相对,不予苟同,每次都是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今日却出奇的同那季丞相一个鼻孔出气,难道事先都串通好的?

    诸国卫却是心知肚明,知道这都是陛下所立皇储产生的余力动荡,自己早就做好了一切受制的准备,知道若是圣上假意扶持皇太子李玉,拉拢江湖武林势力,必然会引起窥视皇储之位的皇子所附属势力,个个都由暗处跳将出来,一番动作,可没有想到的是如此之快,自己虽有准备,可第一个倒霉的也不必找自己啊,心中也有一丝怪意,怪自己这个还未过门儿的女婿,因为皇权的争夺,无辜牵连上了自己。

    这下就连平日里和丞相都极为不合的太尉芑震天都能放下国丈之尊,同声附议丞相之言,看来此时定是铁板钉钉,木已成舟,无法更改了。

    在李玉大肆以为诸国卫连累了自己,可诸国卫何尝也不是如此之想,其实细想之下,两人也不存在谁连累谁,而是命运的车轮把两人撵在了一起,成为了一条线上的两只蚂蚱,就是其中有一个想分开、摆脱,那都是不可能的事。那当朝太尉芑震天之所以能低下姿态与那季丞相沟壑一气,正是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危险敌人,那就是即将既有军事力量又有皇储之尊的皇太子李玉。

    “臣等附议,臣也附议。”随着朝堂两大势力因为有了共同更加厉害的敌人李玉之后,全都好像商量好了一般,齐声附和,附议季丞相之言。

    “玉儿,你对季丞相所言,有无不同?”皇帝李贽见到水到渠成,这事也就等着落槌定音了,想来李玉也是好玩之人,肯定也会满口应允的,最坏也的是支支吾吾的含糊而过,那么这件事也就基本上定下了。

    听到皇帝李贽的询问,李玉又赶忙起身,应答道:“皇儿对季丞相所言不敢苟同,儿臣也是从未上过战场,但时下,还是应好好分析一下,那大同郡尉姚启星仅凭几万人马就敢有那叛国之心,然又为何叛乱,若已常人之态略加分析,就能知道,此事甚为怪异离奇,假若那厮背后还有更大的势力支撑,我们此去不是危险重重,想我以皇储之尊,亲临陷境,难道父皇和各位群臣就不担心本殿下会有去无回吗?”

    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此话一出,意有所指,意思就是你姓季的什么情况都还没有弄清楚,就让我这个贵为皇子,还身兼太子之尊的身犯险地,这不是明明的陷害,是什么?

    这时的诸国卫一阵苦笑,通过自己所历和各种信息查明,这太子李玉虽然言语粗俗,行为嚣张,但其实无论身手还是心机都很是不凡,光手下专职护卫之人就有邪魔大盗于沧海武学不下于当世盛名的芑震天之奇人,看似言语那于沧海对李玉还甚为尊崇,这不是仅有司空弩的影响力就能做到的,上次掠杀白煞的虽然是李玉深身边的一个小丫头,可就此可以看出他的身边力量之强大,再听李玉的此番话语,肯定是要反击了,一语即出,立刻让那季宗元有了谋害皇储之意,此帽子也扣的太大了,此言一出,群臣之下,哪个还再敢附议?自己的这个女婿,很可能是个扮猪吃虎的主,好戏开场了,看你季丞相如何应付吧!诸国卫知道李玉这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可不是那么容易受人陷害欺负的,一下也由开始的郁闷转至了对季丞相的幸灾乐祸,等待下面的好戏。

    “太子殿下,老臣绝无此意啊,您这样的叵测之心,让臣下情何以堪?”季丞相听到李玉之言,哪有不动容的,赶忙装出一副可怜之相,以求得皇帝李贽的同情。

    刚才所附议的群臣也都全是一副惶恐不安的神色,生怕这皇太子算账算到自己的头上,一个个霎时闭口不言,再也没有刚才的附和之言!
第三卷 崭露头角宫廷斗 第八章 朝堂上的角力(四)
    “没有此意?那老丞相既然事无巨细,谋略非凡,当要用在治国方略和杀敌战场上,可依本殿下之所见,这此督军之职,丞相倒是最佳人选。想我李玉从小痴傻,只知玩耍疯玩,这不说是天下皆知,但也是这朝堂上下,都有耳闻吧,你让一个什么都不懂,就连处身立世都懵懂不知的无知小儿,去当督军,这不是把如此重大的平叛之事当作儿戏一般,难道你就不怕我任性作为,掣肘诸将帅英明作战,影响其正确判断战势布局吗?你让一个曾几何时,整天无所事事的一个痴傻儿去当督军,其心可诛!”李玉言辞灼灼,透人心肺,让朝堂之人都为之一震。

    连番的反问,竟然逼的伶牙俐齿的季宗元一时说不出一句话来。

    在李玉身旁跪拜皇帝的包子轩,心中想到“厉害啊厉害,人之传言我朝太子自小痴傻,灵智弱于常人,只知疯傻痴迷于玩乐之中不能自拔,可今日得见,传言之说实属子虚乌有,所言为虚,眼见为实啊,立下对这个太子佩服的那是五体投地。”

    这时的太尉芑震天也站出身来,对着李玉俯身说道:“殿下此言差矣,想来诸国卫将军,谋略出众,治军严明,在加上其女诸红缨堪有排兵布阵之奇能,殿下若是督军,只需一路跟随,到地方辖区只可代天抚慰百姓一番即可,其他军事你概不要参与,任诸帅为之,哪里会有掣肘诸将军和任何不妥之处的发生?”

    “太尉所言即是,殿下你尽可前往,无须劳心费神任何事的。”这时不知如何言语的丞相季宗元见太尉帮腔,也赶忙站起身来随声应道。

    正当皇帝李贽也要应和两人意思,劝说李玉一番之时,这李玉的话又开口了,言语更加的嚣张之极。

    “听到两位称之国之栋梁所言,李玉甚为震惊啊。就算你们想骂我李玉,也不带这样的,听两位刚才所言,表面上是要自己的这个督军什么都不用做,可实际还不说本殿下什么都不会做?”

    “殿下,就算是你贵为皇太子之尊,也不能含血喷人,上有陛下亲临,下百官朝奉,都可作证,臣等何时辱骂与你,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丞相季宗元已经被李玉的话气的已然失态,就连说话的声音都略有了一丝嘶哑,可以看得出他内心是何等的激动。

    “还说本殿下不可理喻,你丫直接说我李玉就是个傻蛋,什么也不懂,在身兼督军之职却不能发号施令,也不能管任何事,管事儿的话,不但对军事无利,反而有其害,帮倒忙而已,让随军之人就当自己是个白痴,不予理会,可是这意思?骂人就明说吗,何必借题发挥?直接就是我李玉是父皇生的一个傻儿子不就得了?还所本殿下不可理喻,我看你这人身为百官之首,说话语气一点也不顾及皇家的体面,本殿下可是你能教训得?”李玉一番话粗俗不堪,语气之胜声声刺耳,连番搬出自己太子之尊、皇家体面、最后就连自己的老爹都搬弄了出来,大帽子扣得是严严实实,接连打出了政治牌、亲情牌、胡乱撒泼牌,一下打得丞相季宗元毫无还口之力。

    这殿下李玉太精滑了,这么一说,就连想替季丞相说情的皇帝李贽,一想到皇家的体面,想到自己生了个傻儿子,再想到时才季丞相话语虽没有说李玉如何白痴,但那意思还真透露出了一丝那样的意味,立马闭口不言,一句想说的话都说不出来。

    听闻此言,朝堂震惊,就连皇帝李贽的脸色都极为阴沉,不知是为自己的所愿被李玉拦阻,还是太尉和丞相所言真有所指,不过皇帝李贽还真从两人的口中听出了一丝这样的意思。

    要知道督军之责,大于将帅,一是怕拥兵自重,起义进行叛乱;二是监管将帅用兵不当,以免造成失利之势,督军可谓不是没用,而是极为重要,在军中虽然战斗号令都是将帅所发,但督军的实质权力要大于将帅,就连各项重大军事命令都要经过督军的首肯才可发布,而两人之言分明就是要李玉装装样子即可,不要乱管军事上的事情,那这督军还监察个什么劲儿,言语间还真有歧视太子无知之嫌。

    “殿下,老臣绝无此意啊?”吓的两人一下跪倒在地,连声喊冤,场面一片混乱。李玉连番的反问,上纲上线到了辱骂自己这个皇太子也就是要打自己老爹脸的份上,如此这般,再如何的德高望重,再如何的尊贵之身,可一升到皇家脸面上来,你一个臣子恐怕连个屁都不是。

    而此时皇帝李贽本来稍有好转的脸色,一下阴沉的可怕。

    李玉就这还不罢休,趁势而上。

    转身对上坐的皇帝李贽说道:“父皇,若论谁人出征,儿臣以为,太尉和云鹰将帅都为合适,偏偏诸国卫将军出征不行。儿臣的理由也有其三。”

    “其一,太尉身兼国丈、将帅和三公之列三重身份,可谓尊贵至极。所谓正义之军,师出有名,当朝太尉,身份尊崇,一将既出,四宇皆惊,怕是太尉要是领兵出马,一帮叛贼乌合之众,没有迎战,便大败而溃,可谓不战而胜。而云鹰所帅,正如丞相之言,大多还是新兵卒居多,而叛乱之贼人也不是什么虎狼之师,对于毫无凶险,但必诛之的大同郡尉之叛贼,正可利用此有利时机好好的加以练兵,以便日后,为我朝开疆扩土建立功勋充实作战丰富的兵员,而平定叛乱,此乃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云将军岂能错过,此是为其一。”

    “其二,说起联姻之事,所谓大喜见到血光杀戮极为不利,乃是大凶之兆,父皇和众位群臣都是知道的,我李玉不久就要行那入室之礼,此逢举国太子大典之重大时刻之前,自己和那即将称为太子妃的诸红缨岂能身犯险境,也不是儿臣贪生怕死,若是关键时刻,太子妃和儿臣在战场之上有所差池,不是涨了他人威风,而削弱我朝冲天之势?”
第三卷 崭露头角宫廷斗 第九章 朝堂上的角力(五)
    “况且只要是上战场就会有死伤,不管是谁死谁伤,但对于即将大婚的自己都是不祥预兆,还是那句话,儿臣没什么,反正这十几年也是浑浑噩噩,行如走肉,不为父皇所动,但儿臣出事,必然会引起一番新的宫廷动荡,内忧之争,这不是给邻国和其他窥视我朝的势力有可趁之机吗?此是为其二。”

    “其三,关于督军之说,想我李玉,少不更事,立身之道尚未知全,哪还有能力去做监军之事,这不是拿着我朝忠勇杀敌将士儿郎们性命当草芥一般轻怠,没有丝毫的重视。要说督军人选,不说季丞相学识渊博,谋略得当,就是仅凭他桃李满天下,门生遍四海的资历,随到一地不是威望有余,功德高尚,安抚之说,岂不是比一个苦禁多年,足不出户,谁人也不识的无知小儿李玉更为合适?此是为其三。父皇,儿臣之言,烦请多加思虑,儿臣是为大局着想,不会只盯眼前一些名利而昏迷头脑,致使造成大的动荡,损失的还不是我大燊朝的利益?那样的话,父皇可就得不偿失了!”

    李玉的一番话语,针锋相对,言辞犀利,辩答的句句在理,字字有据,任你万千理由,没有一句能说的像李玉这般的具有严谨性、逻辑性、合理性。

    皇帝李贽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自从上次一见之后,就明白不简单,但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这般的透彻分析,细想之下,也却是如此,如果太子犯险,平安而归尚可,若生出意外事端,那芑岂不是涨了敌方的气势,虽然自己并没打算让其继位,但对外宣称太子出事,对自己的国之安稳也是极为不利的,看来这次还真不能按照原先的意图进行施展了。

    而此时的诸国卫脸上未有任何表情,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