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沸腾15年-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回头去看阿里巴巴保存的一段录像,会觉得很有意思。录像记录的是1999年春阿里巴巴刚成立时,在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家,马云妻子、同事、学生、朋友共18个人围着马云,听他慷慨陈词: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类似的话在1998年年底的北京,马云已经讲了一次。

当时,在下定离开外经贸EDI回杭州的决心后,马云和跟随着他从杭州到北京打拼的兄弟们说:“我近来身体不太好,打算回杭州了。你们可以留在部里,这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也非常不错;你们在互联网混了这么多年,都算是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到雅虎,雅虎刚进入中国,是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会很高,每月几万元的工资都有;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这几条路都行,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了。”

接着马云又说:“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创业,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如何抉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

像当年离开中国黄页一样,马云的决定又一次在他的团队里引起轩然大波。所不同的是这次没人哭。大家讨论时,很多人不能理解马云的决定,也有人坚决反对这个决定。不过,5分钟后,所有人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跟着马云回杭州。

1999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高峰时期,有经验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是稀缺资源,很容易找到高薪工作,与500元相比,月收入上万元还是很有诱惑力的。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会一致地选择跟随马云南下,日后马云的一次内部讲话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在互联网江湖很昏暗,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去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很可能你几年后还得换地方。现在我们用一支团队的力量在这片江湖里拼杀,十几个人在一起还有什么可怕的,拿着大刀片子往前冲即可。”

财经作家郑作时为此感慨,“这一团队和马云之间建立了超越利益之上的联系—既然几万元的月薪都可以放弃,那还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他们分开”。

关系再好的团队,由于朝夕相处,不免还是有磕磕碰碰的地方。从创业一开始,马云团队就定下了一些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原则是马云团队最终并肩走得足够远的保证。

这些原则中,与团队有关的最重要的一条是解决矛盾的原则:从一开始,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就定下原则说,团队中任何两个人发生矛盾,必须由他们自己互相面对面地解决。只有在双方都认为对方无法说服自己的情况下,才引入第三者作为评判。

简单、开放议事原则的提出和确立,对于阿里巴巴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它使阿里巴巴基本杜绝了“办公室政治”,杜绝了“文革遗风”,杜绝了“民族劣根性”,大大减少了交流沟通成本,减少了内耗,大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不要小看这个原则,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解决矛盾是一个问题,在马云团队看来,办公室政治在于矛盾的不断累积。

如果没有这个原则存在,没有这个原则长期坚持而自然形成的简单开放的价值观,阿里巴巴的18罗汉打天下的故事很有可能不能圆满,至少华星时代的创始人风波很难过去。

2000年,成功拿到高盛等500万美元的风投后,阿里巴巴从湖畔花园拥挤的居民楼搬到华星大厦宽敞的办公楼,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阿里巴巴创业者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搬到华星之后,随着公司正规化建设的开始,划分部门、明确分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有了部门就得有负责人,于是提干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在18个创始人中,第一批提干的有三人:孙彤宇、张英和彭蕾,职务都是部门经理。于是原来的18个创业者分成了两拨:4个官和14个兵。从北京EDI时代起,这支团队就习惯了只有一个头,那就是马云,其他人都是平等的兵。湖畔花园时代也是如此。到了华星时代,这种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现状突然改变了。

搬到华星大厦不久的一个晚上,马、张、孙、彭之外的十几个创始人来到一家名为名流的咖啡馆聚餐。大家开始说好不谈工作只叙旧,但谈着谈着就说到公司说到工作,所有的不解、疑惑和怨气都发泄出来了,一直谈到半夜。团队里的老大哥楼文胜首先倡议:说了这么多,屁股一拍就走,于事无补,我们应该写出来送给马云。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由楼文胜执笔,大伙儿补充,整整写了一大张纸。

散伙之后,楼文胜回家将这份东西整理成一封写给马云的长信,然后发给了马云。第二天傍晚,马云收到信后立即把18位创始人召集到一起,大家围着圆桌坐下后,马云说:“今天大家不用回去了,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怨恨,很多人有委屈,现在当事人都在,都说出来,一个个骂过来,想哭就哭,所有都摊在桌面上,不谈完别走!”

那天的会从晚上9点开到凌晨5点多。那是一次彻底的宣泄,也是一次彻底的灵魂洗礼。会上许多人情绪激动,许多人痛哭失声。整整一夜,这些跟随马云浴血奋战了少则两年多则5年的老战友,吵过、喊过、哭过之后,一切疑虑都已消散,一切误解都已消除,一切疙瘩都已消解。

华星时代创始人风波的导火索是那封写给马云的信。事后18罗汉之一的吴泳铭说:“我们能写出来告诉马云,说明我们是一支很好的团队。”如果那14位创始人不这样做,而是任其发展,让误解和矛盾蔓延下去,那么18位创始人团队的分崩离析是早晚的事儿。



eBay买单邵亦波成功套现6亿元

就在阿里巴巴踌躇满志地用淘宝进军C2C的同时,全球最大的C2C企业eBay在2003年6月12日也宣布了它的新动作:以1。5亿美元收购易趣66。6%的股份,在此之前,eBay已经用3000万美元取得易趣33。3%的股份。

相对应的是,作为公司创始人的邵亦波成功光荣退出,粗略估计,邵亦波大概有公司30%的股份,如果他一直保留到易趣最后一次收购才退出,那么他的身家应该在7000万美元的样子,以当时的外汇牌价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6亿元。4年时间,邵亦波从白手起家到身家6亿元,互联网实在是太神奇了。

上海从来都不缺少优秀人才,但从履历上看,邵亦波是其中最神奇的一个。

邵亦波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数学家。邵亦波的父亲是中学数学老师,在他上小学前就开始训练他做数学题。小学五年级时他得了一次上海市数学比赛的第一名,当时就觉得自己生命中除了数学,别无他求。

上了中学之后,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数学竞赛,有时是上海的,有时是全国的,邵亦波“大小通吃”,而且都能拿到一等奖,当时他在全国中学数学界已经小有名气,被看好会在高三时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为国争光。他的绰号包括“大头神童”、“活人计算器”等。

1991年,邵亦波在上海长到17岁的时候,取得了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得以跳级(免读高三)进入哈佛本科读书。据说,他在写给哈佛大学的申请信中除了提到关于家庭、友谊和职业方面的期许外,他的人生梦想就是要在中国创办一所国际化的大公司。

邵亦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全额奖学金读哈佛本科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该届所有哈佛新生中获全额奖学金的4人之一。1995年,邵亦波以“最高荣誉”毕业,哈佛1600名应届毕业生中,只有名列前12位的优秀生才能进入“荣誉会”,邵亦波是这12人中唯一一位中国人。

也许是因为祖父是一名银行家的缘故,哈佛本科毕业时,邵亦波的兴趣早早地转向了商业,他同时收到了麦肯锡和波士顿两家咨询公司的聘书—它们是美国最好的两家咨询公司。

去波士顿面试那天,邵亦波没做什么准备。他只记着父亲的那句话: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你。所以在面试中,他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显得那样自信、洒脱而又单纯。几天后,邵亦波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轻而易举就得到了令人艳羡的工作。

邵亦波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两年后,被公认为公司“最优秀雇员”之一,获送进入哈佛攻读MBA。在哈佛进修期间,邵亦波认识了攻读公共行政研究所、在台湾曾以高达780分托福成绩打破世界纪录的“英文小魔女”鲍佳欣,她曾出版过二十几本书,还是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两个人迅速坠入爱河,但鲍佳欣很快毕业,返回台湾,这时,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是1万里之遥。邵亦波拿的是中国内地护照,很难到台湾去,他们每天都通电话。有一次他们周末约会,地点选在香港。邵亦波坐飞机从波士顿到香港用了24个小时,两个人相聚48个小时之后,邵亦波又乘坐25个小时的飞机回到波士顿。

邵亦波回国创业之后,他们仍然是每天晚上打一个小时的电话。每个月的电话费都要1万元人民币左右。2001年,邵亦波和鲍佳欣在上海结婚,证婚人是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周禹鹏。如今,他们两个人已经有三个孩子,分别是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携程和沈南鹏的完美亮相

邵亦波和易趣的故事提升了上海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业的比重和地位,不过,在所有关于互联网和上海的故事中,最精彩的一个是关于携程的。这家公司的四个创始人中的三个都是在上海长大,另外一个也是在上海念的大学。这4个人,三个来自上海交大,一个来自复旦,这两所学校也云集了上海互联网业内牛人的一多半。

美国东部纽约时间2003年12月9日上午10时4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9日晚11时45分,携程旅行网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就在前一天,首次以国务院总理身份出访美国的温家宝,刚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持了当日的开盘仪式。

是日,这只发行价为每股18美元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以24。01美元开盘,并以33。94美元的价格结束全天的交易,比发行价上涨88。56%,一举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三年来首日表现最好的IPO(首次公开发行)。上涨还在继续,到12月12日收盘时为止,在第一个交易周内,携程的股价已经比发行价抬高了118%。在一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市场里,成功的IPO需要一张写有三个关键词的处方:在线旅游、中国和赢利。

此时,携程的年营业总额为人民币1。73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5381万元。

虽然此前,业界普遍都把携程列为最有可能重返纳斯达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一,但与如日中天的盛大网络以及腾讯相比,带有浓厚传统商旅服务色彩的携程,显然并非最大的热门。

如果要上溯到搜狐的隆重登场,那更是1225天之前的事情了,在这漫长的晨昏交替中,纳斯达克再也不曾为中国互联网公司把门打开。

携程能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二浪中第一家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携程的CFO、也是创始人之一的沈南鹏功不可没。

1967年,沈南鹏出生在浙江海宁—一座有着6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出过王国维和金庸这样的文学大家。沈南鹏是个神童,中考满分600分,他的成绩是594分。沈南鹏也拿过全国数学竞赛的一等奖,和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理想一样,沈南鹏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名数学家。

不过,当1989年上海交大毕业的沈南鹏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后,沈南鹏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其实不适合做一位数学家。

沈南鹏心中盘算,如果不做数学家,是不是还有其他领域可以把自己的数学才能发挥出来。而在此时,一位成绩平平,甚至多门功课都没考过的中国留学生却进入华尔街工作。留学生们议论纷纷,开玩笑说,华尔街“门槛低”,这时知道沈南鹏想转专业的朋友也建议沈南鹏去华尔街,沈南鹏也认真考虑了朋友的建议,是否进入华尔街。

这时候的沈南鹏,从来没有看过一张《华尔街日报》,这对一般的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美国人从小就在资本市场里长大,可能十五六岁就炒过股票,20岁就自己开过公司。而像沈南鹏这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没有什么商务经验。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沈南鹏知道自己要什么,1990年,沈南鹏从哥伦比亚大学退学,很快,他就出现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成为商学院的一名MBA学生。

1992年,沈南鹏从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后,进入花旗银行的投资银行部。据说,花旗银行面试官中有一位从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博士,他给沈南鹏出的是一道智力题:一家赌博公司计划在当季NBA的每场比赛中下注猜赢家,猜中了赌本翻一倍,猜错了血本无归。如果赌博公司要求你在总决赛时仍留有1?000美元的赌本,那么,当季的首轮比赛应该下多大注呢。而这正撞到沈南鹏的枪口上,后面的故事顺理成章,本来就有耶鲁的MBA学位,又有超强的数理分析能力,那么,请进吧。

1990年年底,沈南鹏进入耶鲁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第二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2年,沈南鹏进入华尔街,中国企业正在寻求融资渠道上的突破;1992年10月,华晨中国在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挂牌上市,华晨上市第一天,即成为当日纽约股市交易最活跃的股票,在整个大盘都走低的情况下,股价一日内上涨了25%。作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华晨中国让海外投资者充满了预期。

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华尔街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在影响着沈南鹏的命运。到1994年,拥有耶鲁MBA学位、在华尔街工作过,又是上海人的沈南鹏被广泛追逐,成为投资银行开拓中国业务的猎头对象。

1994年,沈南鹏来到香港,代表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负责在中国的项目,其后,随着沈南鹏升任德意志银行之投资银行部最年轻的董事,成为其全球资本市场中国部主管,在他内心又一个疑问产生了,“投资银行有同质化的问题,今天财政部要来发行债券,美林可以、高盛可以、德意志银行也可以,有区别吗?我能不能做一些别人不能做的东西?”1997年,以德意志银行作为牵头银行为中国在欧洲发行5亿马克的债券,是沈南鹏引以为豪的一单成绩。

不过,沈南鹏其人生最成功的一次投资是在1999年,与两位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季琦、范敏以及复旦的天才少年梁建章组成了一个团队,开始创办携程。

创立携程之前,沈南鹏已经以个人名义做了一些投资,沈南鹏一度使用了一张印满其投资项目的名片,上面罗列着包括安氏互联网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深圳市引擎生物网络有限公司在内的一些公司,沈南鹏都是这些公司的董事。至少在今天看来,这段投资史被隐没,证明沈南鹏并非外界所见的每每点石成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沈南鹏同样承认,携程在2000年3月从软银获得融资时,压力很大:看不出公司未来能长到多大,甚至不知道怎么从外界借鉴商业模式,应该不应该做点儿订酒店之外的事情……直到2001年,携程每个月可以做10万间房间业务时,他才确定这是个可以赚钱,甚至可能赚很多钱的业务模式。

携程的成功让沈南鹏完成了个人的一次升级:创立一家市值一度达到45亿美元的公司,让无数正确或错误的决策与执行,最终都沉淀成了正面的经验。而之后如家、易居中国接连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上市,以及投资分众传媒的案例让沈南鹏成为投资行业的明星人物,而红杉资本请他做合伙人,则是沈南鹏作为投资家人生中的一个高点。 (本文来源:网易商业频道 )
2004新一浪
因为宏观调控加剧,2004年成为中国企业的败局之年,但却是中国互联网的超级大年,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经济之间的跷跷板定律再度应验。从2003年12月到2004年12月,整整一年时间内,有11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上获得上市的机会:他们中有以无线业务上市的空中网、掌上灵通;有在美国、香港两地上市的Tom在线;有无线+虚拟增值业务的腾讯;有在线招聘网站51job和财经门户网站金融界;有跟携程概念基本一致的在线旅游网站艺龙;还有第九城市这样的网络游戏公司;但这些IPO加在一起,其产生的影响都比不过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就是盛大。

盛大的陈天桥是2004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最耀眼的角色,即便是放大到整个工商业界,陈天桥在2004年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2004年10月,在短短的一周内,在陈天桥的要求下,高盛帮助盛大发行债券,成功募集资金2亿美元。对比首日IPO的尴尬表现,三个月后的成功发债让陈天桥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修复。一个月之内,陈天桥把这笔钱用在了对盛大上游内容商Actoz的控股上,这次收购再次让陈天桥的信心得到认可和放大。从软银入主,力邀唐骏当CEO,在资本市场上对高盛这样的大玩家说一不二,再到对上游内容商Actoz的收购,陈天桥风光无限,其个人的自信心也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放大,任何人在这种状态下都会膨胀,陈天桥也不例外。

陈天桥的表现甚至是跨年度的,2005年春节前后,陈天桥斥资近20亿元人民币,仅用43天即成功收购中国最大门户网站新浪19。5%的股票,成为新浪最大股东,此举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以相当夸张的方式提醒大众,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已经悄然变化。而这种动作绝非陈天桥偶一为之的特殊举动,早在2003年,盛大就已经先后收购了北美、日本以及国内的近10家公司;2004年,盛大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创下了两个月内完成6次资本运作的纪录。

但2004年也是陈天桥事业波峰的到来,这一年年底,第九城市也尾随其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并至今与盛大进行缠斗;特别是从盛大手中抢下《魔兽世界》,使第九城市从一个完全的跟随者变成了正面的叫板者。

这一年,史玉柱在巨人15周年的庆典上在老下属的呼吁下决定进军网游,并于三年后在纽约交易所上市,成为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