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磁州挽留高宗的宗泽则对这样的政策甚为不满。以东京(开封)留守身份留在河南的他,认为除非对金显示武力,否则国家安全和索回皇族都是无可企求的事。
要展开谈判,非有武力作为后盾不可。——这是宗泽的信念。实际上,他的想法一点没错。
看见对方示弱,金一定会摆出得寸进尺的态度;唯有示以强硬姿态,才能展开有利交涉。
“微臣不反对与金进行交涉。但逃了之后再展开交涉,一定会被对方看扁,交涉绝对不会成功。尚请皇上忍受一些苦,留在河南之地。”高宗准备前往扬州时,除了李纲以外,宗泽也如此表示反对意见。但高宗并没有改变前往扬州这项预定计划。
“河南之地暂时交卿看管吧!”高宗如此交代宗泽。
宗泽可谓善尽职责。他对以“为大楚皇帝被杀兴师问罪”为南下名目的金军周旋到底。
高宗避难扬州是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的事。他当然在该地过年。
宗泽屡次击退一波又一波的敌军攻势,坚守开封城。
伏请皇上还京。——宗泽多次派遣使者,央请高宗返回京都。
皇帝要是返回北地,河南人民定然奋起,对金的抗战必定更加卖力。然而高宗始终无视于宗泽的请求。
由于开封有宗泽负隅顽抗,金军因而较少集结在该地,而将兵分散在河南各地。换言之,开封已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座孤城。举例来说,离开封城没有多远的淮宁府,已被金军攻陷,知事何子韶全家人都遭杀害。
“皇上如果回去,等于自投罗网。而且能否到达京师还是个问题。”黄潜善以及汪伯彦等大臣以此为由,反对高宗北归。他们是媾和派人士,与主战派的宗泽等人政见分歧。此外,他们更不乐意看到因皇帝北归而功绩全为宗泽所占——史书以此将黄、汪二人归类为坏人。
河南之所以得以维持,主要是依靠宗泽的领导力。然而宗泽却于建炎二年(1228年)七月撒手人寰,东京留守之职由杜充接任。
杜充是个不成气候的人,酷而无谋,——史书以此记载,可见他非常欠缺思虑。因此,原本齐集在宗泽之下的众豪杰,全都离杜充而去。在这种状态之下,当然无力抵御南下的金军。
扬州在长江北岸,攻陷徐州的金军乘势长驱直入该城,高宗只得乘坐小舟,狼狈地逃至对岸的镇江。金军放火烧毁扬州城。
由于金兵在后面穷追不舍,败走的宋军,甚至在途中有丢失皇祖皇宗之牌位的丑态。高宗没命地逃窜到杭州。
高宗以重建政权、重振人心以使全国国民团结一致为目的,发布恩赦令。他赦免所有的罪犯,也释放遭左迁、流放的人。只有一个人例外:主战论派的精神领袖李纲并未被赦免。
“与金国展开谈判时,如果李纲已被赦免,会对我国不利……必要时,甚至应该考虑采取非常措置。”黄潜善最后一句话是压低声音说的。有必要时献出李纲的首级以讨好金——这是他的想法。
虽然金兵的南下作战势如怒涛,但由于战线过长,已受到游击队的袭击和一般民众的反抗。各地的抵抗行动较预期中激烈许多。
金军的战略是:以一气呵成之势发动攻击,使宋战斗意志全消,以后的事到时候再说。因此,可说是无甚计划性的行动。金军用强硬的攻击战法,到建炎四年正月时攻陷了明州。高宗不得已,只有逃到海上,遁走至温州。此际,金兵船队追击三百里之远,但由于不习惯水上活动,只得放弃追击,中途折返。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以汉制汉(2)
金军似乎因为二度轻易渡过黄河作战而低估了宋的抵抗力。实际上,金军已在一些地方遭遇强烈反抗而损兵折将。南京的广德州是最好的例子,金兵在此六战皆败北,将军王灌以及四十余名高级军官全数被俘。
广德之战的宋军指挥官不是别人,正是岳飞。好不容易把高宗赶到海上,却在南京附近陷入苦战,如此一来,金军有战线被切断之虞。此外,在长江河岸的镇江,宋朝将军韩世忠也猛烈迎击金军,以八千兵力抵挡十万金军达四十八日之久,他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这时候的宋国军队,在体质上好像迥异于以往。
无须赘言,宋是军阀赵匡胤创建的王朝,正因为如此,所以对军队的军阀化甚为提防。而要防止军阀化,最好的方法是使军队与司令官没有紧密的关系。
宋原则上采取任命文官为军司令的方法,甚至还有任命宦官为司令官的事情,方腊之乱以及对辽作战之际任命宦官童贯为军司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针对金军南下,宋朝廷采取的是“招募勤王义军”的方法。义军当然是出面招募者的直属部下,这蕴藏着军阀化的危机;不过由于指挥官和兵卒有命运共同体的感觉,所以打起仗来当然能够拼命。过去的战争,士兵持的是“这是上面的人打的仗”的心理;而现在,他们持的则是“这是为我们自己而战”的态度。
宋军不堪一击。——金国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于此被推翻。将本营设在燕京的金太宗,在此召开重臣会议。
“我们无敌金军在广德连战连败,是何原因?”太宗垂问重臣们。
没有一个人立即回答。
“是不是我军过于脆弱?”太宗再度问道。
“回皇上的话,是宋国新募之兵实在顽强。”一名大臣回答。
“以前的兵脆弱而新募的兵却顽强,为何有这等事情?”
“司令官的素质也比以前优秀……这是来自前线的报告。”
“司令官的素质……”这么说,金军过去之所以轻易战胜宋军,是因为对方司令官素质很差的缘故了。
“以前,宋军司令官的素质确实很差。打败童贯等人而认为比宋强,这是我们的估计错误。”
“你的意思是说,宋军的结构已有所变化?”
“这也是一个原因。而且,在黄河以南之地交战,势必会成为水战,这对我们大大不利。敌军针对我们的弱点订定作战方式,所以我们难免要吃亏。”
“可是,我们的损失未免过大。鼠窜的敌人逃到我们最感棘手的海上,怎么追也追下到。我们负担不起太大的损失啊!”金太宗脑子里想的是女真族的人口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撤退问题?”大臣反问道。撤退当然指退至黄河以北之地而言。
“撤退不等于放弃淮南之富吗!?”太宗抿起嘴唇来。唐以来的中国,国家岁入的主要部分依赖淮南地区。
“不能放弃!绝对不能放弃!”太宗把自己提出的假设由自己强力否定。
如今,离太祖阿骨打建国已有十五年,狩猎之民女真族也有了以金王朝经营国家的强烈意识。为了使金这个国家成立,必须从南方接受粮食、盐以及其他物资的补给,才能算是十全十美。如果想使它具备理想的国家形态,这是必要条件。
宋的抵抗比预期顽强许多。这该如何是好?
金想要获得淮南之富,成为够水准的国家,有许多方法可以考虑。第一个考虑的方法是,使宋彻底毁灭,以得淮南。现在这个计划归于失败。
金进兵至浙江,企图将高宗追至海上,使之灭亡。但对不善于打水战的金军而言,这样的作战方法根本就有问题。金军退兵时,几乎被韩世忠断了退路,险些全军覆没。
“穷寇莫追,不能低估宋国新军的力量。”金太宗如此训示部下。
过去的宋军司令官,不是进士出身的精英文官就是宦官。但南宋初期的司令官则以从军队内抬头的人居多。金太宗说的“宋国新军”,当然指由这些司令官率领的军队而言。
以汉制汉(3)
几乎切断深入浙江的金军之退路的韩世忠,是贫穷农家出身的人,曾经在官库从事搬运工作。应募进入军队的他,以统率力优异而逐渐抬头,因而受部下的推举,就司令官之位。
在广德大破金军的岳飞,也是出身农家,于康王时代在相州时投入军队。同样是农民出身,岳飞却颇有学问,读书甚勤,更是个杰出的书法家。如果不是国家值存亡之秋,他们这个阶层的人是不可能发迹的。
过去的宋军由既无军事知识也不懂将兵心理的人指挥,因此,脆弱是理所当然的事。
除了岳飞和韩世忠外,还有一个叫张俊的将军。这个人与其说是下层阶级出身,毋宁说是盗贼出身的猛将。比起岳飞军,张俊之军的素质极差,但打起仗来却无比凶猛。
对这样的“新宋军”,连以神勇驰名的金军都感到畏惧。
“汉人常说‘以夷制夷’,我们不妨参照这个手法,也就是说,以汉制汉。”太宗在干部会议席上说出自己的意见。实际上这不是意见,而是已经决定的事。
徽宗时代的宋,为了要攻打契丹族之辽,曾经缔结“海上之盟”,利用女真族之金。这是“以夷制夷”手法,“夷”当然是指异民族而言。金太宗这是逆用这个手法。
实际上,这个手法他是在立张邦昌之“楚”为傀儡国家时就想到的。张邦昌的楚之所以归于失败,原因除了他对宋忠心耿耿之外,附近的应天府有拥数万军队的高宗存在也是主因。
南宋王朝现在已移到遥远的浙江杭州。金太宗决定以一个名叫刘豫的汉人官僚作为第二个张邦昌。刘豫曾经出仕宋朝,担任过济南府(山东省济南市)知事,却于建炎二年(1228年)受到金军攻打时降伏。进士出身的这个人,算是一时精英。
金抬出这个刘豫,使他成为皇帝,以“齐”为国号。他被授予黄河以南至山东、陕西的国土。这片国土,他是名副其实被“授予”,完全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取得的。这是明显的傀儡国家。金太宗抬出齐皇帝刘豫,是希望能用他摧毁杭州的南宋政权。
金国有金国的苦衷。对南方的对策,自然是金王朝最大的课题。进兵至浙江后,金王朝才知道武力不能解决一切。谈判——有时候几近胁迫的方式——是最理想的形态,“以汉制汉”的方针也由金太宗决定。
太宗的侄子(太祖长子)宗翰和太宗的堂弟挞懒这两个人,是金国朝廷中参与最重要机密的重臣。
虽然有血脉关系,但是同为国家两大长老,自然会有对立关系产生。对于以刘豫为齐国皇帝、使他担纲对南宋政策这一案,挞懒并没有反对。但立刘豫为傀儡这个方针,宗翰的态度相当积极,这使挞懒耿耿于怀。
原本不但没有反对,甚至表示赞成,但傀儡政策一旦成功时,这个功劳将全归积极促成的宗翰。挞懒发觉到这一点,就开始对刘豫有所排斥。
“有更好的方法,我们不一定要利用刘豫,微臣另有妙计。”挞懒悄悄地向太宗进言道。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秦桧登场(1)
秦桧于六年后,再度被起用为宰相。所谓的秦桧时代,指的是经过长期蛰伏而东山再起后的时期而言。高宗似乎仍然视秦桧为最后的一张王牌。
“另外有更好的方法……”金太宗望着堂弟挞懒的脸问道。
“是的。以刘豫为皇帝,使他搅翻宋,这个方法固然不错;但刘豫和张邦昌一样是宋朝旧臣,他对宋国朝廷的影响力毕竟有限。与其如此,不如把人直接送进宋国朝廷,较为有效。”挞懒回答。
“把人直接送进?……你的意思是要派遣使节吗?”
“不,不是这样。”挞懒缓缓地摇头道,“带到辽东的宋国要人为数不少。我们从那批人里头挑出一个对我们有用的人,让他到杭州去。”
“你的意思是,要把俘虏送还?”
“不是采取送还这个方法。这会让对方知道这个人是听命于我们的。”
“那要用什么方法送进去?”
“我们要让他演出一幕脱逃戏……”
“哦……这个方法很好!”太宗大大点头道。
“我们假装他于脱逃之际,曾经杀害过数名卫兵,这样,宋国朝廷一定会更加相信这个人。”
“你心目中是不是已有理想人选?”
“有一个人物,人人知道他对宋国忠心耿耿。宋国朝廷一定相信这个人绝对不会受金国的指使。”
“是什么人?”
“这个人名字叫做秦桧。”
“哦,是那个人……”金太宗记得秦桧这个人。
开封沦陷而金国准备立傀儡皇帝张邦昌时,对这件事情表示猛烈反对的,就是秦桧。
那是人们慑于占领军淫威、无人敢正面对金国所做的事情表示反对的时期。而秦桧却致书金军,表达如下的意见:绝不可有立异姓(皇族赵氏以外的人)之事。何况张邦昌于先帝(徽宗)时代,因乱政而未得人心。因此,立帝非以宋之皇族为对象不可。
身为占领军的金国,对秦桧的这项言论极为愤慨,因而将他逮捕,连同皇族一行人一并送到北方。原本以他的地位并不足以被带到北方,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他明显表示对宋朝的忠诚心,因而惹怒金国。
秦桧真可怜,只因为表示那样的意见,所以被带到北方去受罪。他明知道会有这样的下场,却依然这么做,真是个有骨气的人。——移至杭州的宋国朝廷中,如此称赞秦桧的人为数不少。
“微臣认为同时利用刘豫和秦桧,让他们互相竞争,才是最妥善的方法。”挞懒提议的是以双轨方式进行对南宋的策略方案。
“秦桧本人的意向如何?”太宗问道。
“秦桧经常以幕僚身份,随侍在微臣身边,无日不与臣谈论天下人民之事。唯有北方与南方保持安定关系,天下始能太平,人民也得以过幸福生活,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由于南方物产丰富,因此,为了要使北方与南方保持均衡,南方致赠北方岁币,应该是打开当下问题的唯一方策。这一点,秦桧也认为正确。”
“你的意思是,将比照往年宋对辽所采取的同样方策?”
“是的。实际上,这个方策并不是由宋首创,历史上不乏前例。”
“据说,杭州主张强硬论的人甚多……”
“唱高调的人确实为数下少。但宋朝皇帝被追到海上时,强硬论者有过任何表现吗?倘若秦桧在杭州朝廷,他一定会毫不容情地指责这一点吧?主张以强硬态度对付金的人,相信会无言以对。”
“但是,韩世忠以及岳飞等将军,颇有实绩。”
“我们期待于秦桧的,就是让那些将军乖乖听话。这一点,他一定做得到。”挞懒以充满自信的口吻推举秦桧。
“那就让他试试看吧!”送还秦桧,使之负责对南宋工作之事,遂获得了太宗认可。
如挞懒所进言,秦桧采取的是脱逃的方式。被带到北方时,秦桧与妻子王氏同行,脱逃南归时,夫妻也是形影不离。
秦桧登场(2)
秦桧系江苏江宁(南京)出身的才俊。他于二十五岁时进士及第,为哲宗时期的宰相王珪所器重,成为他的女婿,前途颇受瞩目。
靖康之难发生时,三十七岁的秦桧位居御史中丞。御史台首长是御史大夫,中丞只是次官。他的地位没有高到被金带到北方的程度,但由于反对拥立张邦昌而被逮捕带走。此事已如前述。
秦桧脱逃回到杭州,是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之事。正是金进兵至浙江,却因退路几乎被断而仓皇撤退北方的这一年。
“微臣在燕京杀死卫兵,冒死脱逃回来。现在能活着进入大宋朝廷,微臣因此喜极而涕。”秦桧在高宗面前流泪奏道。
他被带到北方的经历是众所周知的事。在场的廷臣也不由得洒一把同情泪。
“父皇是否无恙?皇兄呢?……还有,皇后如何?”高宗急急探问被带至北方的家族讯息。秦桧一边落泪,一边报告皇族的近况。
高宗多次向金派遣“通问使”,企图得到二帝以及皇族重臣的消息,但始终未得结果。
没有一个通问使能会晤到二帝,一些使者甚至被扣留在北方而回不来。
秦桧带回来的,是靖康之难发生以来高宗第一次得到的消息。除了家族的消息以外,金国的情形也因秦桧的报告而得以详知。
高宗对秦桧极为信任。秦桧起先持的是谨慎的态度,绝不主动申述有关对金政策的意见,只有在被垂询时,就被垂询的事项以谨慎的态度回答。
秦桧在杭州南宋朝廷受到信任进而被重用后,自然成为一些人忌妒的对象。宫廷原本就是围绕皇帝、人人以争宠为目的而展开暗斗的场所。
“秦桧说的话好像很矛盾,他说脱逃回来,可是燕京到杭州有两千余里路,这么远的路程,他真的有本事不靠任何支援,一路平安地逃回来吗?”
“你的意思是说,秦桧他是金国的密使?……”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解释呢?你难道感觉不到其中有蹊跷吗?”
“他说的是夺船走水路到越州……”
“在抵达海岸之前,全都是金国的占领地,那样的地区能轻易通过吗?更何况,据他说,他杀了警卫兵。在这个情形之下,他一定成为通缉要犯才对……”
“说的也是。通缉要犯能逃这么远的路,简直是匪夷所思。”
朝廷中确实有不少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秦桧。这或许是因秦桧的晋升快速而心存妒忌。秦桧于回到杭州朝廷的隔月,就被起用为礼部尚书(###长)。
当然也有为秦桧辩护的人。
这批人认为,脱逃方法之所以被指为有疑问,是因为过去被带到北方的人,没有一个成功地脱逃回来。
“过去没有一个人成功地脱逃,并不表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勇气。如果是和秦桧一样有勇气,连卫兵都敢杀,绝非不可能。秦桧是个有勇气的人。”
“怀疑平安无事地通过敌人占领区是不可能的事?秦桧的确通过了敌人占领地。你们要知道,那个地区的住民都是宋国旧民,心向宋国。他们绝不会为了赏金而将从金营逃出的秦桧扭送金国官方。秦桧是在住民厚意的守护之下通过敌地的。”
“有人怀疑秦桧是金国派来的奸细,这是一派胡言。如果说,金国派什么任务要秦桧进行,照理会把他的妻子扣留为人质才对。事实上,秦桧是和妻子一起脱逃的。这一点可以证明秦桧绝不是金国派来的奸细。”
“他们是因为对秦桧眼红,所以才如此毁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