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汤因比认为,埃及实际上在公元前1600年就已经死去了,已经丧失了任何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这样一个死而不僵的巨大尸体,从死亡到收尸入殓,竟然用了1600年的时间,一直要到罗马帝国把埃及变成自己的一个行省,古代埃及文明才最终结束。而在此之前,埃及已经相继被波斯人和希腊人所统治,实际上早已成为一具绝嗣的文明木乃伊和金字塔而已。我觉得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古代埃及文明的典型象征就是木乃伊和金字塔,而这个文明本身的命运恰恰也就是成为一个文明的木乃伊、一个文明的金字塔,或者用汤因比的话来说,成为一个“文明的化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古代埃及文明彻底消失了,它没有在与游牧民族的“文化杂交”过程中发生形态嬗变,成为一个绝嗣的文明。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埃及这个地方就先后被波斯化、希腊化、基督教化和###教化,今天的埃及已经成为###教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的埃及文明则由于绝嗣而永远地成为了一个“文明的化石”。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亚欧大陆的文明格局,在经历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之后,从五个亲代文明中经过形态嬗变而演化出了四个子代文明,这四个子代文明从西到东,分别是希腊罗马文明、波斯帝国、古代印度文明,以及中国的秦汉帝国。与此前的亲代文明相比,这四个子代文明的地域范围也大大地扩展了,文明的域界向北扩展了约十个纬度,充分体现出我们刚才讲过的文明发展演化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即文明形态的嬗变和文明地域的扩展。这就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所产生的历史效应。
学生提问:赵老师您好,刚才在您讲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您特别提到了印度的文明,我觉得印度在整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特殊的。现在有一些学者,他们把文明分为强势文明和弱势文明。印度文明的发展过程虽然是多灾多难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印度文明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您觉得印度文明究竟是一种强势文明,还是一种弱势文明呢?
很难说它到底是一种强势文明,还是一种弱势文明,强势和弱势的问题要辩证地看。因为我们在文明演化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那种比较喜欢侵略和扩张的文明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强势文明,而那些受侵略、被征服的文明好像是一种弱势文明,但是实际上许多被看作是弱势的文明往往具有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久而久之反而把强势的文明给同化了。印度文明就是如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虽然长期被外族统治者所统治、所奴役,但是它始终能用自己的东西来同化外来的统治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一种以柔克刚的文明比那些直接进行暴力征服的文明和野蛮,可能更具有生命力,更加强势。所以一个文明到底是强势还是弱势,这个问题要从长期来看。我们刚才也讲了,人类的几个亲代文明,它们最初都是很弱小的,经常受到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奴役。但是结果呢,那些外来入侵者在征服和统治它们的过程中,反过来被它们的文化所同化了。以我们中国为例,可以说从商周以来,多少次地遭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那些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建立了多少个蛮族政权,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今天还能找到匈奴人吗?还能找到鲜卑人吗?还能找到契丹人吗?甚至连满族人,也被中原文化同化得差不多了。这个结果恰恰说明了历史往往会通过一种以柔克刚的方式而发展,这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有趣的效应。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中,当那些蛮族入侵者征服了一个文明地区之后,他们往往反过来会被自己征服的那种文明所征服。这种历史效应在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数千年的冲突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当然,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对非西方世界的征服不属于这一种类型,因为现代西方文明确确实实具有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就表现在,现代西方文明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上,都要比仍然停留在农耕文明状态中的非西方世界要高得多。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东西是可以比较的,当我们东方世界还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时,西方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当我们还处在专制统治之下的时候,西方已经率先进入了民主政治。仅就这些方面来说,西方文明无疑要领先于非西方文明。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好比较,很难说谁高谁低、谁强谁弱。比如说,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基督教的价值观念更好,还是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更好,抑或印度教的价值观念更好。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好比较,也没有办法比出高低之分来。因为每一种文明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它的宗教信仰和基本价值理念,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我称之为“高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东西,汇聚了一个文明的精神根基和历史血脉,因此具有它自身的历史合理性。
英雄时代的文明格局(1)
亚欧大陆的四大子代文明出现以后,我们看到一个新时代来临了。如果我们把第一批文明即亲代文明的时代叫做神话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的迷信色彩比较浓郁,尊神事鬼的意识非常强烈,那么我们就把第二代子代文明的时代叫做英雄时代,因为在第二代文明中,除了印度之外,其他的三个文明都非常富于扩张。波斯人喜欢打仗,罗马人就更不消说了,希腊人固然早年奉行自由主义和分离主义,但是自从马其顿帝国崛起以后,亚历山大就开始把金戈铁马一直推向了东方,推到了印度河流域。我们中国的秦汉时代大家都了解,也是一个重武轻文的时代,秦汉时代的人们都推崇武力,大丈夫当效命于疆场,报效国家,要“马革裹尸还”,不应该久事于笔砚之间。秦汉帝国的时代精神,大家从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中可见一斑。秦汉之际多悲歌慷慨之士、杀身成仁之人,在中国历史上,素来有所谓“雄汉盛唐”之说。汉代文化偏重于阳刚,“雄”是雄壮,就是浑雄壮丽,具体表现为崇尚军功、穷兵黩武;而“盛”则是指一种博大的文化胸怀,唐代文化繁盛,广开西域通商之路,形成了一种万国来朝的恢弘气象,更加偏重于和平交往。可见与唐代相比,秦汉时代的中国人也像波斯人和罗马人一样,喜欢打仗。因此在英雄时代,在这些强大而富于扩张的帝国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武力冲突。当然,这些武力冲突中,既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有文明国家与仍然处于野蛮状态的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这两种冲突都有,它们的结果也是迥然而异的。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亚欧大陆西边的情况。在西边,强大的波斯帝国首先与希腊,后来又与罗马处于对峙状态中。由于它们在地理位置比较靠近,所以它们之间的交往也比较频繁,当然这种交往主要是以武力冲突为主旋律。从公元前500年开始,首先是波斯人入侵希腊,从大流士一直到薛西斯,波斯人先后三次入侵希腊,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有些西方人在谈到希波战争时,老是喜欢炫耀地说,东方的专制主义一遇到西方的自由主义,就以失败而告终。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确实捍卫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但是另一个方面,希腊人也从波斯人那里学会了帝国主义。我老喜欢说,“帝国主义”这个东西,它最初是由东方人发明出来的,是由波斯人发明的,然后波斯人试图把它强加到希腊人身上,虽然这种企图未能成功。但是,一向奉行分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希腊人却在希波战争中从波斯人那里学会了“帝国主义”,希波战争一结束,希腊各独立城邦就陷入了争夺霸权的统一运动中,到了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父子建立了马其顿帝国并统一了整个希腊之后,希腊人就像当年的波斯人一样祭起了“帝国主义”这个法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东方发起了进攻。结果呢,通过历史实践证明,西方人尽管不是“帝国主义”的始作俑者,但是他们在运用“帝国主义”方面却比东方人更加得心应手。波斯人发动的三次希波战争都未能征服希腊,而亚历山大大帝的一次反攻,就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给毁灭了。但是,亚历山大的帝国昙花一现,他死之后,他帝国也分裂为三个受希腊人所统治的王国,即西亚的塞琉西王朝、希腊本土的马其顿王朝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两百年以后,后来居上的罗马帝国吞并了这三个希腊王国,又在西亚与新崛起的帕提亚帝国陷入了持久的拉锯战。
现在让我们暂时把眼光锁定在西亚和欧洲这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上。欧洲的文明,从克里特、迈锡尼,一直发展到希腊和罗马,形成了对峙的一方;同样西亚的文明,从苏美尔一直到波斯帝国、帕提亚以及被称为第二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形成了对峙的另外一方。对峙的双方,一个在西方,另一个在东方(当然不考虑我们中国和印度在内),那么这个东西方之间的冲突,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如果要从历史上来追溯的话,最早的一次冲突可以说是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边讲的就是关于这场战争的故事,即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故事。这可以算是西方人第一次去打东方人。西方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历史》这本书里分析希波战争的原因时,也把东西方之间的历史仇隙追溯到特洛伊战争。在希罗多德的表述里,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欧罗巴与亚细亚之间的文化差异。希罗多德转述了一段出自波斯人之口的传说,在波斯人看来,西方人与东方人之间的冲突最初源于一件诱拐妇女的邪恶行径。据说最初是西亚的腓尼基人到欧洲去诱拐了一位希腊少女,后来希腊人又到腓尼基的推罗诱拐了一位少女作为报复,双方就扯平了。但是不久以后东方人又故技重演,再次来到希腊诱拐了一位名叫海伦的美女,希腊人就以此为由,发起了一场历时十年的特洛伊战争,从此埋下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历史夙怨。波斯人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而且还颇有微词,因为在他们看来,诱拐妇女这件事,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妇女们不同意,她们大凡是不会被诱拐的。因此,为了这件事情而大动干戈,组织一支军队来远征东方,就未免有点心胸狭隘、小题大做了。无论波斯人的说法是否可靠,但是现在考古发掘却已经充分证实,特洛伊战争确有其事,这是东西方之间的第一次暴力冲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英雄时代的文明格局(2)
如果说特洛伊战争是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的第一次冲突的话,那么几百年以后的希波战争就是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的第二次冲突,不过这一次却是由东方人主动发起的。在希波战争之前,希腊城邦中的人们是爱好自由的,他们奉行分离主义原则,所谓分离主义,就是说每个城邦都恪守小国寡民的政治原则,把邻邦的自由和独立看作是自己城邦自由和独立的保证,即使彼此之间发生了武力冲突,也绝不以剥夺对方的独立存在作为自己的目标。那种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的政治重要性,对于城邦时代的希腊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他们并不觉得建立一个大帝国有什么必要性。但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希腊人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从波斯人那里学会了“帝国主义”。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建立和希腊的统一,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人就开始把“帝国主义”反过来加到东方人头上。这样就导致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的第三次冲突,即亚历山大的东征。如果说特洛伊战争是西方人第一次打东方人,希波战争是东方人第一次报复西方人的话,那么亚历山大的东征就是西方人再一次入侵东方。后来罗马帝国崛起之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氛围之中,双方在美索不达米亚至亚美尼亚一线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大家都知道,罗马帝国是富于侵略性的,它的锋芒不断地指向东方。但是在西亚,在已经灭亡的第一波斯帝国、即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另一个王朝,这就是帕提亚王朝,这是一个比较野蛮的一个帝国,在我们中国的史书里把它叫做安息帝国。这个帕提亚帝国也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当罗马人向东扩张的时候,帕提亚帝国就构成了罗马人东侵的一个有力障碍,因此双方就在西亚展开了拉锯战。
当时罗马帝国所建立的版图,确实令许多后世的政治野心家魂牵梦萦,他们都想重现第一罗马帝国的雄风,实现建立第二罗马帝国或者第三罗马帝国的梦想。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向西已经打到了大西洋,把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都纳于到罗马帝国的版图之中;向北打到了莱茵河、多瑙河一线,莱茵河以北、多瑙河以东的广大区域是日耳曼人生活的蛮荒草原,对于罗马人来说缺乏吸引力;那么向南呢,罗马人已经把埃及和北非都占领了,再往南就是撒哈拉大沙漠了,也无利可图了。所以罗马人只能向东方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了。但是在东方却碰上了一个剽悍野蛮的帕提亚帝国,罗马人曾经两次与帕提亚帝国交战,一次是罗马“前三头同盟”之一的克拉苏带兵侵入帕提亚,就是那个剿灭了斯巴达克起义的克拉苏,结果却是克拉苏战败被俘,帕提亚人知道克拉苏贪婪无比,就把黄金烧化了灌到克苏嘴里,把他活活地烫死。第二次则是“后三头同盟”的安东尼,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位迷恋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的安东尼,他曾经是恺撒的爱将,恺撒被刺以后他与渥大维、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被授予了西亚的统治权。这位能征善战的安东尼也与帕提亚人打了一仗,结果也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罗马帝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始终是不太顺利的,先是与帕提亚帝国对峙,后来帕提亚帝国灭亡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第二波斯帝国,即萨珊王朝,它又接替了帕提亚帝国,再次构成了罗马帝国向东入侵的有力障碍。后来罗马帝国本身也日益衰弱了,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的入侵浪潮中崩溃了,东罗马帝国继续与萨珊王朝的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和西亚一带展开拉锯战。一直到公元7世纪,随着###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双方两败俱伤,萨珊帝国灭亡了,东罗马帝国也受到重创,可以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就是阿拉伯帝国。而信奉###教的阿拉伯帝国自从崛起之日起,就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处于激烈的冲突状态之中,拉开了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第四次冲突的序幕。这是后话,暂时不谈。由此可见,在英雄时代,在亚欧大陆的西部,两大文明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对抗关系中,双方打得一塌糊涂,不可开交。
英雄时代的文明格局(3)
现在我们再掉过头来看看亚欧大陆东部的情况,先来看看印度的情况。
我们刚才说到,在英雄时代,印度是一个特例,它的宗教过早成熟,从吠陀教、婆罗门教一直到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和耆那教,再到公元4世纪以后的印度教,印度的高级宗教价值系统过早地成熟,使它成为一个宗教的万花筒。这种高级宗教价值系统早熟的状况,使得印度在刀光剑影的英雄时代成为一个积弱不振的民族,它的阴柔之气太盛,阳刚之气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印度老是受到外族人的入侵;但是另一方面,外族人无论如何征服和统治印度,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的文化性状,因为它已经有了自己的高级宗教价值系统,有了自己永远不折的精神砥柱。从表面上看,似乎任何一个外来民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印度,但是若想彻底改变印度的文化特性,或者把它从文明史上彻底抹杀掉,像埃及在神话时代末期的命运一样,那却是办不到的。因为印度文明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高级宗教价值系统,无论是武力征服还是和平渗透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它的文化性状了,这是与埃及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要是在幼年的时候就到美国去,他是很容易被改造成为一个美国人;但是如果他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时他再到美国去,那么他无论怎样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了。文明也是这样,印度文明由于过早地成熟,因此它虽然在强悍的外族入侵者面前表现得积弱不振,但是它却具有一种以柔克刚的巨大势能。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从孔雀王朝以后印度就几乎没有过上几天独立的日子,老是不断地受到游牧民族和###教徒的入侵与奴役,到了近代以后又受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但是,印度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文化上的一贯性,不因外族人和异教徒的统治而改变它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性。就此而言,印度在高级宗教价值系统方面的早熟,既是印度的不幸,也是印度的大幸。印度文明至今之所以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那早熟的佛教—印度教这条一脉相承的高级宗教价值系统。在英雄时代,波斯人曾一度统治过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东征时,也曾经到达过印度河流域,并对印度孔雀王朝的建立产生过一些间接的影响。再往后,到了阿拉伯人崛起之后,印度又长期地被来自西方的各个信奉###教的文明入侵者或者野蛮入侵者所统治。所以印度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是一部屈辱的伤心史。而印度与东方、即与我们中国的关系,虽然关山重重、天各一方,但是在古代却始终是以和平交往为主调,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佛教的入华传播。
再来看看秦汉帝国。《淮南子》一书中说到秦国风俗时,认为“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见其民俗与罗马帝国颇多相似之处,都是凶狠好斗,崇尚军功。秦国正是凭着这股“贪狼强力”的狠劲吞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但是秦朝命运不济,二世而亡。汉朝取代秦朝的政权之后,继续了秦朝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由于匈奴人在西北边境不断地骚扰,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