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真搏杀,才能练出真本领。”周立认真地道。“这样的场面,以后在海战之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常遇到。平时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真正遇到的时候,才不会慌。不过像今天这种状况倒也不多见,那小子这十几天连输十几阵,输红眼睛了,抓住我走神的机会,算他扳回了一局。”
“虎父无犬子!”秦风笑道。“不过作为老将,你应该不会在关键的时候出现这样致命的错误啊!”
“陛下,刚刚末将在看您的亲卫,没有想到,他们适应的如此之快,我们已经差不多可以动了。”周立深吸了一口气:“这一段时间,宁氏应当有一支船队会出海,这是一个好机会。”
“不是去抢海盗么,怎么你又打上了宁氏的注意?你先前说过我们还不是宁氏舰队的对手!”秦风奇道。
“海盗当然要抢,但宁氏的船队,未尝就不能打打主意,先前末将那么说,一是没有合格的战斗水兵,二来也不知道陛下的霹雳火和连弩如此厉害,有了这两样武器和陛下的这些亲卫,再有陛下与霍大师压阵,便是宁氏也抢得了。”周立狞笑着道。
第八百八十五章:战俘们的幸福生活()
第一场雪不期而至,只是一夜之间,越京城便已经换上了银装素裹,极目望去,偌大一个越京城,尽皆白茫茫的一片,唯有一个个屋顶的烟囱,正自向外冒着缕缕青烟,成为一片素白之间的格外点缀。
前线仍在打仗,但越京城却感受不到什么战争的气氛了,几乎每天都有捷报送到越京城,对于那些快马奔驰而来的背上插着红旗,高喊着前线大捷的信使,不但是城门军还是京内的百姓,对此都是习以为常了。
城门打开不久,积了一层薄雪的驰道之上便又传来了马蹄之声,城门守军老王伸了一个懒腰,探头瞟了一眼,果然又是一个背插红旗的信使,“果然又来了。”
信使驰过街道,高喊着前方大捷,然而街上的行人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兴趣,和老王一样,他们只是看了一眼信使,便又忙着各自的事情去了。
胜利,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么?
当胜利成为一种习惯,反而引不起人们的惊喜了,大多数人只会点点头,了然于胸的说一声,哦,果然如此。便又忙着去干自己的事情了。
对于越京城的人来说,现在正是忙着挣钱的时候了。往年的冬天,第一场雪便代表着是他们猫冬的时节到了,但今年却格外不同。下雪了,冬闲了,正是挣点闲钱的好时机啊。
大量的商队正从这里聚集,出发,向着秦国前进,横甸一战,秦人十万边军损失惨重,被大王打断了脊梁骨,秦国在大明兵锋的逼迫之下,向大明敞开了门户,无数的商队蜂涌而入,将大量的商品运往秦国销售,因为秦明的协议,大明的商队在秦国所缴的税收,与在大明毫无二致,而不是秦国的那种什五重锐,这使得无数的明商涌入,质优,价廉的明货在涌入秦国的短短半年时间之内,便将秦国本地的商人打得七零八落,整个商业体系几乎被摧毁,除了那些秦国权贵们还在支撑之外,民间散户基本上没有了生存的余地。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沦为给明商打下手,利用自己的店铺,原本的销售网给明人来换取暂时的苟颜残喘。赚取一点的微薄的佣工费用。
而秦国的权贵们,在历经了一段痛苦之后,一些聪明人却突然发现,只要将自己的生意挂上明人的牌子,以往的税赋,就几乎降到了在利润面前忽回略不计的地步的时候,于是一夜之间,原本很多的店铺,便换了招牌,这些聪明人与明商开始合作,在自己大赚的时候,却让秦国的国库开始受到重创。
太平银行,昌隆银行争先恐后的在秦国一座座城市开设着自己的分号,一个个在秦国赚取了大钱的明商人,将的筐筐的铜银,银两存入这些银行,然后将着薄薄的一份存折揣进怀里,便喜气洋洋的踏上返程的路途,准备回去组织第二次的货源。
现在将现钱存进银行,已经成了商人们的第一选择,钱存进银行里,不但不用交管理费,还有利息可取,更重要的是,方便快捷,在秦国存进去,回到明国,在任何一家银行分号之中凭着手里的存折便能兑取,谁还会傻不拉几的拖着沉重的铜银,揣着珍贵的金银在路上冒险呢?
而太平银行,昌隆银行自然也是兴高采烈的,当银行里的铜钱,金,银装满库房的时候,他们便一车一车的往国内运,对他们来说,自然没有普通商人的担忧,他们背后靠着的是大明强大的武装力量,而且,他们运这些东西的时候,可都是全副武装,而这些护卫,都来自退役下来的明**人,这些人在退役之后,被高薪聘请过来,继续他们的军事生涯。
而秦国人,在经过了最初的短期的不信任,怀疑之后,因为大明商人的无孔不入的渗透,他们也将手里的余钱开始存进银行,换取明人那轻飘飘的一纸存折和同样轻飘飘的纸币,将钱存进这些明国银号之内,居然还有利息可收,这是秦人以前不敢想象的。
大明商人,银行,正如同一架架抽水机,在微笑和热情之中,源源不断地抽取着秦国人的血肉,用来滋补大明母国,而此刻,正被国内局势搅得头昏脑涨的秦人,根本还没有余暇将精力和时间放到这上面来。
现在的大明商人,大都走的是永平郡至虎牢关,在从虎牢关散往秦国的各地。现在的中平,开平,青州商路可不是最好的选择,在中平和开平还好,但一进入青州,盗贼多如牛毛,除了有军方背景的商人,一般的商人可不会去自讨苦吃。
再者,现在的永平至虎牢的商路,因为原本的天堑被打通,从哪里出发进入秦境,再前往雍都等秦国大城,要更加快捷得多。
大量的商人进入永平商路,永平郡守程维高自然是喜得合不拢嘴,不遗余力的将这条还只能算是路坯的道路,不断的进行着加宽,加固。左右他现在可是有着人手的,原来秦将陆大远的一万秦国降兵现在就在永平。在宝清营的看管之下,这些秦兵现在是每十天轮换一拨出去干活。
陆大远的这一万秦兵,现在在明国的地位有些微妙,他们还是没有自由,但却也算不得占俘了。在永平郡,明人划了一块荒地作为他们的驻扎地,原本还有粮食保证这些秦人的基本用度,但一段时间之后,程维高就觉得不划算了,因为这支战俘军的所有开销,现在是他永平郡在支撑,户部虽然答应每隔一段时间会划拨一些帐款,但现在为止,程维高还没有看到一个大字,每次摧促,户部苏开荣的答复就是国库暂时没钱,先欠着,等前线打完了仗再说。
于是程维高便明白了,想从苏开荣这个铁公鸡那里弄到这笔钱,只怕有些困难了,与其和苏开荣打嘴巴仗,还不如自己想办法,于是他便将目光投到了这支战俘军之上。
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局面,秦人每十天会轮换一部人出去修路,这些人,永平郡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之余,还发放一点点工钱。当程维高跟陆大商量,一天一百文钱的时候,他自己的脸也有些发烧,要知道,一百文钱现在想要雇佣一个明人,别人会唾你一脸唾沫的。
但对于陆大远和秦人来说,这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陆大远不希望自己的兵一直被像猪一样圈禁在那块牢笼里,出去干活可以让这支军队保持活力,而对于秦人战俘来说,在当战俘的日子里,还能挣到一些钱,这完全是天下掉馅饼的事情。
每天一百文,对明人来说少得可怜,但对于秦人来说,一天一结的这笔钱,落袋为安,他们在秦国的时候,什么时候按时领取过饷银啦。
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有嗅觉灵敏的商人们开始将注意打到了这些战俘的头上,这些人身材高大,力气足,现在看起来也很乖,一天一百文呐,这跟白给自己干活又有什么区别?这些人将自己的要求呈到了程维高的面前,于是,每户商人可以雇佣不超过五个秦俘的公文便下达了。
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秋收季节,永平郡的农户们也开始雇佣起这些战俘们去帮着收割,当然,农户们更赤诚一些,一天一百文是郡守府制定的,不许多给,给多了官府会找麻烦,但这不妨碍他们让这些战俘们吃得更好一些。
当进入冬季,农忙结束的时候,那些给明国农户们干活的秦俘,居然与这些农户们依依不舍起来,而在双方更多的深入接触之后,秦俘们震惊的发现,明国的普通百姓,不管是农人,还是商人,所过的生活,所享受到的福利,政策,比起他们秦人,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毫无可比性。
这些秦国战俘,原先在秦国还没有当兵的时候,那也是最底层的百姓啊。人与人当真比不得啊,一比,得气死人。
秦国战俘的心理,在这些接触之中,一点一点的开始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自己不能生而成为一个明人呢?他们开始在考虑这个问题。
当然,秦俘的这些心理变化,程维高还并不清楚,他只知道,现在这些秦俘们,不用自己养活他们了,他们能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他们赚到的钱,也开始拿来在永平郡的市面之上购买自己所必须的一些用品。这不仅繁荣了市场,自己又增加了一笔税收啊。
更让他安心的是,这些秦俘们很老实,没有了最初他担心的发生冲突,治安问题。现在在街上,能经常看到秦国战俘与明国的商人百姓们热烈攀谈着,这些人不久之前,说不定就是雇佣关系呢。
冬天来的时候,程维高不用再给这些秦俘们划拨棉袄棉被,因为这些秦人自己买了。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喜滋滋的坐在大案前,继续向户部叫苦,要求苏开荣给自己拨银子。
对于这样的局,陆大远也是乐见其成,或者,这对于以后他要做的事情会更加的顺利,也许到了那时候,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动员,这些人地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
彻底对秦国绝望的陆大远,现在也和他的那些大头兵一样,希望自己能尽早成为明国的一员。
第八百八十六章:普通人的希望()
对城门军老王来说,现在秦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他自然是不知晓的,即便知晓,他也不理解这里头代表的意义,他只知道,这几年来,越京城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他这样以前的穷蔽的老兵,家里的日子也愈来愈好过了。
老王当城门军快二十年了,先前是前越的城门军,后来前越覆灭,他们摇身一变,又成了大明的城门军。对于老王这样的大头兵来说,只不过上头换了一个主子而已。哦,对了,还换了很多很多的军官。而他们,照样当兵吃粮。
当然,吃大明的粮饷,与吃前越的粮饷,还是大大的不一样的。首先,便是他的军饷提高了,像他这样的一个伙长,管着五十个人,一个月的饷银,居然有五两银子,吃饱喝足之后净落五两银子。
最初以为五两银子的月饷,能到手个三两就算不错了,上头要吃一部分这是惯例,他一个伙五十人的饷银,基本上要被上头啃掉两到三成左右,具体啃掉多少,这就要看上头人贪得有多厉害了。但到了发饷银的时候,老王愕然发现,居然是足额发放给他们的。这倒让老王对那个脸上有道刀疤的凶狠上司异常的敬重起来。
以前,他可是对这位姓王的尉官恨得牙痒痒的,无他,就是因为这位王尉官自打上任之日起,便将他们操练得愈仙愈死。
每日当班的去当班,不当班的,便会被集合起进行各种各样的军事训练,那个王尉官也不知从哪里学来无数的花样,每天不将他们折腾得浑身没有一丝儿力气是不会放他们走的。以前,当班是苦差,而现在,休沐则是地狱,以至于所有人都争着去守城门,去街头上巡逻啊。
懒散惯了的这些城门军,就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之下慢慢地有了一支军队的模样,这也是老王慢慢发现的城门军的变化。
除了这些,这位王尉官还会或是三更半夜,或是酷热的午时,或是滴水成冰的时候,突然巡视当值的所在,一旦发生有懈怠的情况,那板子可是丝毫不留情啊,老王自己的屁股之上便挨过十大板,现在一想起来,还丝丝作痛。
他真是没有想到,军饷居然会足额发放。这王尉官,凶是凶,但不可否认,真是一个不错的上司。
与军饷一道发下来的,还有一个名册,上面罗列着他这一个伙五十人的名字,要求每个领到军饷的人在上面签字,不识字的摁手印。
老王是个很朴实的家伙,不克扣士兵的军饷,老老实实的将所有的军饷足额发放给了他的兄弟,但还有一些家伙,可就倒了血霉了。
与老王一样的不少伙长们,克扣了士兵的军饷,然后,他们就倒霉了,先是扒裤子行军法,被揍得屁股开花之后,接着便被剥了军服,撵出了军队。
人不能太贪心呐,五两银子,已经可以养家糊口了。就是靠着这几年的军饷,三十七八岁的穷兵老王终于找到了一个媳妇,虽说是个寡妇,还带着一个小丫头,但老王已经心满意足了,结了婚的老兵不用在时时呆在军营之中,不当值的时候,可以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回家饭有得吃,烫脚有人端水,如今那个小丫头终于也喊自己爹了,女人怀里头又揣了一个,这日子,实在是美得很。
“王头,你当真要退役么?”身边,一个年轻的士兵有些不舍,老王不欺负新卒,而且还很照顾他们,在这个伙里,威望是极高的。“听说咱们城门军又要整编了,这一次是要整编进正规军,叫什么羽林军呢,隶属中央战区,咱们城门军的地位,那不就和那些野战军一样了么?”
老王嘿嘿的笑着:“我已经四十了,才当一个伙长,在军中没什么奔头了,小虎子,以后你好好干,说不定能以后能个将军什么的,我还能沾你的光呢!”
“我以后一定能当上将军的。”被称做小虎子的年轻士卒有些腼腆,但却坚定不移的道,这话,让周围的士卒都大笑了起来。
“我信,我信!”老王也笑着道。
“王头,找到下家了吗?别人不知道,我可知道你,又不会种田,也不会变的营生,你这一辈子都在当兵,退役后,干什么啊?”一个比老王年轻一些的老兵问道。
“我已经打听好了,现在像咱们这样从部队退役下去的人很受欢迎,主要是给商队当护卫。”老王笑着道:“如果是从野战军退下来的,能拿到二十两银子一个月,像我这样的,没打过什么仗,但辑过盗的,而且还是个小军官的,也能拿到十两银子。前几天我休沐的时候,找了几个商队,已经跟人谈妥了,这边退役,那边就上岗,现在家里马上又要添一张嘴了,大夫说了,是儿子呢,我得攒钱给他娶媳妇呐。”
“能拿十两银子?”所有人都惊呼起来,像那个刚刚入伍不久的小虎子,现在每月不过一两银子而已。
“不错,现在咱们当兵的,很受欢迎呐。”老王开心的笑着。“干得好,还会加薪。”
“老王你算是找到好营生了,过两年我到了退役的年纪,便去寻你,到时候可不要将我拒之门外哦。”
“那是当然。兄弟搭伙,干起活来更得心应手不是。”老王开心地笑着。
现在大明别的或者不多,但各地的商队可是多如牛毛,只要是往秦国走的,都会雇佣护卫,像他们这样的退役军人,是最受欢迎的。
城门军的确要改编了,将会变成羽林军,隶属于中央战军,而大将军是皇帝的亲信将领甘炜,不过这与老王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关系,正如他所说,他马上就满四十,到了退役的年龄了。
大明军制,士兵年满四十,且没有升至校尉以上的,将会得到一笔补贴之后退役。而校尉,则可自愿申请继续服役,只要上面的将军批准,当然,一旦得到批准,饷银将会翻番。而将军,就没有退役这一说了,他们必须在军队干到死为止。
“现在的商队大多都是去秦国,特别是青州方向的,还是有危险呐。老王,其实还有别的门路嘛,只要你肯去乡下,谋一个治安官也是行的。”另一个老兵则持有不同的看法。
“我知道,不过我还想趁干得动的时候,多攒点银钱,去乡下当治安官可不轻松,薪饷太低,还不如我这个伙长,大部分时间自己还得要种田谋生,只是在农忙才会组织乡农进行军训,等我干不动了,拿不起刀子砍人了,再去谋这个差事吧!”老王挥挥手,“现在老子家里头几张嘴要吃饭,而且老子也想老婆娃娃过得体面此呢,先多挣些钱再说,去干几年护卫,多挣些银钱才是正经。”
“说得也是。”
老王他们说的治安官,是兵部正在推行的预备役民兵制度。每乡每县,都会设立这样的治安官,除了县上的治安官是专职之外,乡村里的治安官,都是从军队之中退役下来的,平时种田,闲时组织青年训练,战时嘛,便是这些民兵们的头头,每村设一伙,每县设一营。当然,薪饷嘛,那是基本没有的,只是每年都有补贴而已。一个乡村里的治安,每年能得到五十两银子的补贴。
“王头,走的时候,咱们大家伙凑份子,摆一桌,给你践行。”一个老兵道。
“好好好!”老王开心的笑着。
其实不仅仅是大梁在变化,城门军在变化,整个大明,相比起以前的越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制度,更有的是人心。
而这个改变,带给像老王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最实际的,便是希望,便是奔头。只要肯干,不说发家致富,但吃饱穿暖,家有余粮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老王这样的人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又度过了无所事事的一天之后,老王逍遥的下了值,慢悠悠的向着自己租住的房子走去,以前住军营,但有了婆娘娃娃之后,却是花钱租了一间房子。女人也是一个勤劳的,除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之外,每到夜晚,还在街面上摆一个夜宵摊子,两口子现在的愿望,就是多挣些钱,然后去效外买一块地,建一间房子,这越京城里的房子,根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