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岭秘事-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蜀剑三客也开始了行动。林正、刘落、王树站成一个圆形,直对着棺材掉落的下方,举起双手迎接。

    船老大也着急起来,一面命令船工们用足力气划船,一面举起大刀,准备击落掉下来的棺材。

    气氛异常紧张,其他船客也在做最坏的打算。

    呼呼,啪,一阵声响过后,在人们的惊愕和恐惧中,棺材掉落在人从中,一位船客接住了它,并随着巨大的惯性摔倒在船上。大家赶快去扶这位船客。扶起后大家更惊讶的发现,接住棺材的不是别人,正是在红花滩救了大家的孙月。

    孙月站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对众人笑道:“我没事,只要船没事就好。”

    棺材压在孙月身上,孙月起到了巨大的缓冲作用,客船的木板上没有任何撞击的痕迹。

    船老大深深一鞠躬,感谢孙月再次救了大家。孙月说:“我也是救了自己。船家不必感谢。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在努力。”林正等对孙月有了十分的好感。

    船家和几位船客小心翼翼地打开掉落下来的这具悬棺,整块圆木掏凿出来的棺材虽然经受了几百上千年的风吹雨打,但依然很结实。表皮虽然腐朽,但搬动起来依然沉重。轻轻打开悬棺的盖子,内槽有五尺多长,风华腐朽的麻衣下面露出发白的骨髅。看来死者已经去世了许多年。船家很有经验地用竹棍翻开骨髅的下方,骨髅马上散了架,下方有一个方形的包袱。包包袱的麻布已腐朽不堪。在竹棍的拨动下,一层层腐朽的麻布被挑开,里面显露出一本雪白的棉花制成的书。这种书在唐朝时就比较流行了。

    船家用一块布包住左手,用左手拿起这本棉花书,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本书上。书的封面上有苍劲的草书“天问”两字,笔法顺畅似行云流水,笔力深厚,墨迹早已浸透纸背。打开扉页,里面却空无一字。大家有些失望,这远古时代的书怎么会没有内容呢?

    林正说:“这种空白书在现在也很常见,一般是人们用来抄书的本子。现在买一本书很贵,抄书的自然就很平常了。”王树说:“我也用这种书帮师父抄过书。这书没有什么神奇的。”

    船老大说:“看来这位祖先死去时袱压在头底下,做枕头使用的。”

    张莲英问:“既然是现在都很常见的书,为什么会出现在先辈的悬棺里呢?”大家一时都无法回答。

    在棺材内再没有发现什么东西。船老大让船工把船停在一个有沙滩的地方。他抱起棺材,和两名船工一起游上岸,在靠近山体的沙滩上用铁楸挖了一个大坑,把棺材掩埋好,才返回船上。船老大对众人说:“是这位小兄弟接住了棺材,救了我们,在棺材内发现的这本无字书就送给这位小兄弟,他是有缘人。”众人表示赞同。船老大郑重地用双手把书交给孙月,孙月用双手接过,装进贴身的衣兜里。

    大家望着还在悬崖上玩耍的金丝猴,那只把悬棺推下来的金丝猴知道惹了大祸,已爬上山顶,看着船里的人们,吱吱的叫着。有船客说:“小猴子,再见!我们还会回来的。”

    船继续前行。在一处开阔的江面,突然传来一位老者的吟诗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张莲英和林正等知道这位老者吟诵的正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张莲英问船家:“此在何处?”船家说:“此地叫曾溪,当年唐朝宫廷给杨贵妃运送荔枝就经过这里。所有当地人又把这里叫荔枝道。”

第三十四章 绝世琴童() 
元至正十一(公元1351)年九月初的一天,汉江上游小城铎水县(今勉县)分外热闹,受到邀请的西部武林人士齐聚铎水县,准备从这里过汉江参加小南海武林大会。聚在这里的武林门派有崆峒派、四门派、天山派、青海帮、白驼山庄、香山派、大罗山派、云雾寺等近千人。铎县县衙一时间如惊弓之鸟,急忙派所有差役加强戒备。

    就在这近千名武林人士浩浩荡荡来到水码头准备乘船时,大家傻眼了。只见昔日熙熙攘攘、客货船云集的水码头显得格外冷清。水码头岸边站着一排虎视眈眈、手拿大刀的白衣武士,汉江里面空无一船。武林人士准备靠近岸边仔细观察,却被这几十名白衣武士阻拦。崆峒派掌门箫天愿呵斥道:“你们是什么人?敢挡住我们的去路。”从白衣武士的队伍中走出一名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气宇轩昂、五官清秀,说道:“我们无门无派,也不是官府的人。听说你们这么多人要去参加武林大会,那我要试试你们,看你们有这个本事吗?”天山派掌门杨无影大怒说:“娃娃,我们闯江湖时,你还在你娘肚子里呢!我们这么多人,你不害怕吃了你。”众人哈哈大笑,纷纷嘲笑说:“娃娃,你太狂妄了吧。赶快让开路,不然有你好看的。”这白衣年经人,毫无惧色说:“今天你们当中谁打赢了我,我就放他的门派通过。打不过我,就乘早回去,免得在武林大会滥竽充数,丢人现眼。”白驼山庄黑无尘庄主说:“大家一起上,收拾这帮不知天高地阔的后生。”云雾寺方丈建德法师制止说:“他还是个娃娃,我们不能以多欺少,让天下武林人笑。还是一对一单挑吧。”建德法师对白衣年轻人说:“你总该报出你的姓名吧,好让我们知道是和谁在比武啊。”白衣年轻人道:“我坐不改名,行不改姓。武林人称我为正义风,家人们称我为风少爷,就是在下。”青海帮帮主刘西宁说:“娃娃,我先来。你败了,就赶快离开这里,免得吃亏。老夫敬你勇气可嘉,有点像我当年的样子。”风少年微微笑道:“好的,请做好准备,免得我伤了你,说我不尊重老人。”

    青海帮帮主刘西宁挥动大刀准备出战,他的大弟子刘武说:“师父,杀鸡焉用牛刀,我去教训这小子。”刘西宁回答道:“想必他有些本事,不然也不敢阻拦我们这近千人的队伍。不要轻敌,免得败在这娃娃手里,让武林人耻笑。还是老夫去会会这娃娃吧。”

    刘西宁向风少爷招手道:“娃娃,老夫先让你一招,你先来吧。”风少爷也不客气,脚尖在地轻轻一点,整个身体立马飘在空中成平行状,众人还没有看到他是如何拔剑的,右手一只寒光闪闪的宝剑已向刘西宁刺来。刘西宁大吃一惊,心想:这娃娃出剑太快了。慌忙横拿大刀向宝剑挡去。宝剑剑尖刚从大刀上方突进,风少爷却突然回收向刘西宁头上砍去。若是风少爷不收回剑,刘西宁早已中剑倒在血泊中了。刘西宁看到宝剑向头上砍来,急忙轮转大刀护住头部。风少爷第三招使出,刘西宁发现有三支宝剑向自己上中下刺来,刘西宁虽然身经百战,但还是躲避不及,中剑倒在了地下。刘西宁的徒弟们见师父倒地,慌忙大叫:“帮主,你怎么啦?”纷纷前去掺扶。

    青海帮弟子纷纷手拿大刀,冲出队伍要为帮主报仇。刘西宁被徒弟掺扶半坐在地下,呵斥道:“回去,不要坏了武林规矩。老夫战败,定当兑现承诺,返回青海湖,放弃参加武林大会。”其实,刘西宁心里清楚的很,风少爷给了他极大的面子,三招才打败他。按照风少爷的剑术,一招打败他不在话下,况且还手下留情,否则自己早已命丧黄泉。

    众武林人见风少爷三招刺倒青海帮刘西宁帮主,觉得有失大家威风。早有四门派掌门马步远手拿金枪冲向风少爷,说道:“娃娃,看枪。”一招,梅花点点向风少爷刺来。那只枪所到之处都遇到宝剑阻拦,又有一剑向自己右手刺来,马步远回枪已来不及,为了保住右手,只好撒枪,身体向后倒,躲过这一剑。作为练武之人,兵器已不在手,即为输了。

    风少爷一招击败四门派掌门马步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现场一时鸦雀无声。

    还是云雾寺方丈建德法师见多识广。他威严地对众人说:“你们不是他的对手。”他又对风少爷说:“你刚才所使剑术是否为一剑三魄?”风少爷微微吃惊,心想:这老和尚认得此绝招。答道:“老人家,好眼力,确实是一剑三魄。”建德法师对众人说:“一剑三魄为唐朝朝阳真人晚年所创,虽看只是一招式,但实际却是三招连贯而成。出剑快如风,变化在电光石火之间。一剑三魄问世以来,江湖中几无人接住此招,也没有几个能学会此招的。相传朝阳真人几百弟子中,只有华阳子学成此招。华阳子死去后,江湖中再无人使用此招。几百年来,武林中人皆以为此招已失传,不想此少年居然会使用此招,令人亦非所思。”建德法师接着问风少爷:“敢问风少爷师父是何人?”风少爷答道:“此乃机密,我不能告诉与你。”风少爷对众人说:“还有谁来比试,若无人来,就请从那里来回那里去,免得丢人现眼。”风少爷这句话,惹怒了众武林人,有道是武士可杀不可辱;宁可战斗死,不可跪地生。在场的近千名武林人再也不管什么武林道义和规矩了,一起吆喝着,扑向风少爷。

    乱战开始了,风少爷和他带领的几十名白衣少年很快被包围在这近千人的队伍中。一名名江湖武士倒在了风少爷的剑下,建德法师极力想阻止这场厮杀,但没有人听他的。

    就在混战激烈时,江边突然响起琴声。这琴声或大或小,丝丝入耳,每个人听到都是那么清晰。开始时,琴声激昂高调,催人奋进。但很快就变得忧伤绵绵,催人悔悟,催人断肠。后来琴声更使人毫无欲念,毫无争斗之心,力求逃脱世俗,过和谐、修身、隐居的田园生活。

    琴声初始,厮杀激烈,慢慢地在琴声的引导下,每个人俱生悔意,动手开始无力,后来人人被琴声迷醉,双方打斗立停,有部分门派弟子还悔恨的痛哭流涕,离开队伍回返而去。

    众人放下手中的刀剑向琴声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几十步开外的汉江上一叶扁舟在缓缓前行,船头有一白发老者用竹篙在轻轻拨动水面划船,船中部有一**岁的孩童,高髻挽发,穿着土布花衣,面前放一案,案上有一古琴,这名孩童正在轻轻拨动琴弦,美妙的琴声正是从这里传来。

    香山派掌门林香玲赞道:“这首燕歌行弹奏的真是炉火纯青。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让我们想起当今的天下乱局,还有心思在这里手足相残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唤醒我们祖先为了家园战死沙场,而我们都做了些什么?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激发我们要记住祖先的功业,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奋斗终生。而我们居然为了武林虚名,碌碌无为一生岂不可笑乎!”

    江面上传来一声早熟的叹息,一首宋人韩元吉的《六州歌头》琴声又撒满江面。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听到这里,水码头哀嚎声声。风少爷带领白衣人们悄悄离去,一部分来自西部的武林人也一哀三叹,泪流满面的打道回府去了。

    香山派掌门林香玲女侠本也是爱琴之人,但她从没有想到琴还能弹出如此美妙、震憾人心的乐章。她对着江面喊:“琴童可否留下姓名?”但江面上只传来琴声,小船逐渐远离,琴声渐渐微弱,直到众人都看不见了,听不见了。

    且说,张莲英和林正船终于走出莽莽大山,来到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的汉中盆地。

    这时客船得更加小心,因为江面上渔船格外多。看到有两位渔民刚刚用渔网从江里捕出一条三尺多长的大鱼,他们费劲地把活蹦乱跳的大鱼抱上船舱,客船上的人激动地开始欢呼、祝贺。

    江两边,金黄色一片,水稻成熟了,有三三两两的农人正在田地里忙着收割。他们把割下来的谷穗对着一个特大木箱里面使劲砸,直到黄澄澄的谷粒都掉落在木箱里面。

    时值深秋,收获的季节,除了大片的水稻外,枯黄的玉米秆尽力地高挺着,直到农人掰下饱满的玉米棒子;黄豆秆耷拉着脑袋,农人把它们从地里连根拔起;碗口大的红薯撑破了地表,急着要出来感受阳光、雨露;还有青皮萝卜、白菜等,喜悦了农人们的心。

    船老大告诉众人:“客船已到城固地界。至正丁亥年(1347年)城固县令蒲庸在县邑西北胥水重修五门堰,大量农田得以灌溉,才有如此丰收景象。在此之前,客船每每经过这里,一派荒凉景象。”

    林正感叹说:“南宋黄裳在《汉中行》诗中写道: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七月八月罢桠红,一家往往收千钟。就反映了当时汉中盆地水稻丰收的盛景。”

    孙月叹道:“可惜黄裳是一书呆子,他光看到农人收割如此,却不了解是为谁在忙碌,水稻都进了谁的仓内。农人们辛苦一年,都是为地主和官府在忙碌。粮食都进了这些人的粮仓里,农人们居然连冬季的食物都没有,许多人熬不出这个冬季,都饿死了。”

    许多船客纷纷响应,咒骂地主和官府的不仁。

    客船离开城固地界,逆水而行,离终点站南郑已经很近了。

    就在众人欣赏汉江两岸的美丽景色,正被迷醉时,一首宋人刘辰翁的《兰陵王》乐章由远而近传来。“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碧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客船上的众人被深深吸引。“春去谁最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听到这里时,女子们泪水哗哗直流,伤心欲断肠。“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一曲终了,客船上嚎啕声不绝。

    等大家恢复情绪,举目寻找时,只隐约看到一童子坐一小船,手抚古琴顺流远去。

第三十五章 南海师太() 
由玄龙魔教教主何不白发起的中原武林大会,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南郑小南海举行。重阳节这天,一部分愿意参加的武林人士到达小南海,令大家失望的是虽然来了有两千多人,但武林中名门正派:少林寺、武当派、峨嵋派、华山派、全真教、黄山派、天山派、古阳派、青城派、崆峒派、昆仑派、梅山派、五台派、巴蜀剑派、明月剑派等却没有一个人来参加。这没有来的十五大门派弟子遍天下,在武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没有那个门派能比及。这样,中原武林大会要推选武林盟主的愿望就落空了,武林大会也就没有开下去的必要了,成了一场闹剧。

    张莲英、林正等乘坐的客船九月八日晚已到达南郑水码头。船老大和船工们当晚在南郑水码头附近客栈休息,准备第二天再次载客一路回返。林正诚心邀请船老大和八位船工一起喝酒,感谢他们危难时帮助之恩。刚好孙月也在此住店,就一并邀请。蜀剑三客还邀请了汇龙剑派的八位美女弟子一起吃饭。

    晚上,在南郑水码头不远处的街边一家汉水酒家,大家齐聚一堂,把酒庆欢。酒过三巡,林正问船老大:“你熟悉诸葛青云先生吗?在漫川关诸葛青云先生与我们萍水相逢为什么要帮助我们,船家能解释一二吗?”船老大微微笑道:“我与诸葛青云相识也不到两年时间。两年前,我在洋洲水码头载客与当地船帮发生纠纷,是诸葛青云先生帮助我化解的。那次他乘坐我的客船来到漫川关古镇,说要寻访一位故人。他到漫川关后,兴办学堂,开设武馆、镖局,行侠仗义,扶弱济贫,很受当地贫苦百姓的感激和爱戴。从那以后,由于我常年在江上漂泊,中间只见过他两三次面。但船客们经常谈到诸葛青云先生的好。”船老大喝口酒继续说道:“诸葛青云先生嫉恶如仇,伸张正义,这要是他看到的不平事,管你和他认识不认识,他都会及时伸出援手帮助的。帮助你们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他做人的本色。江湖人送他一个外号:仁德书生。大家都说,有困难找诸葛先生准没错。”

    孙月接着说:“不瞒诸位,我就是诸葛青云先生的学生。这次受家师安排,特来南郑拜会家师的大哥诸葛汉水先生。”大家马上对孙月恭敬有加,刘落、王树、张莲英等都一一给孙月敬酒。

    张莲英问船老大:“在红花滩,为何会出现彩虹飞到鬼谷岭的现象?船家为何会化解之术。”船老大说:“我这活了半辈子,是第二次看到这种现象。十七岁那年,我随父亲行船,也是行到红花滩,船遇大漩涡,一道七色彩虹从滩底升起直达鬼谷岭,鬼谷岭上现一人字,父亲急命名字中带人子的船客面朝鬼谷岭烧香、焚书,立马风平浪静,我们就顺利离开了红花滩。说来也奇怪,当时船上就有名字中带人子的船客。我问父亲,父亲告诉我:从战国起,在汉江行船的船家都流传一个秘术,就是在红花滩或到能看到鬼谷岭的地方行船,遇到奇异现象,一定要烧香、焚书,并且按鬼谷岭出现的预言安排人祈祷。这种出现文字的奇异现象,船家们称为鬼谷符。”船老大缓口气继续说:“说来也奇怪,鬼谷子先生一生阴阳八卦、预言谋略等无所不能。在这之后的几千年居然还十分灵验。这次是我一生中第二次遇到鬼谷符,幸亏受父亲教诲工具箱内放有几本书籍和香蜡。这化解之术还是灵验,这不,这位叫孙月的小兄弟刚好在船上。孙月小兄弟是鬼谷子先生的有缘人啊。”

    孙月感慨说:“本来我们船上有两位名字中带月子的人,除了我外,那位云中月生生可惜在不远处的焕古镇下船了。不然,有可能他是鬼谷子先生的知音,也难说。”

    林正说:“这就叫遇巧,这就叫天机。孙月兄今后必有无量前程和大作为啊。我敬你一杯。”孙月红了脸,客气几句,接过就一饮而尽。

    大家又谈了些沿途奇异故事和风光,对悬棺也感到神秘,都感叹秦岭的博大精深,孕育了大汉民族。由于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都要分头赶路,就互相告辞,早早回客栈休息去了。

    九月九日,天刚微明,林正、张莲英等就离开客栈一路打听向小南海奔去。

    中午时分,大家到达小南海。小南海位于米仓山北坡青石关下。青石关是古代陕南有名的四大关隘之一,是通往四川的险要门户。冷水河从观音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