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我军并没有占领那些矿区,我们只是占了那一带的产粮区。若是说担心,我们才应该更担心。”赵嘉仁说的很轻松。

    宋公明对这话只能苦笑。赵太尉大多数时候说话都很讲道理,少数不讲道理的时候可是非常非常的蛮横。他也不敢说太多,只能问道:“我接下来该怎么谈?”

    “你先不用管谈判的事情,赶紧准备一下,制科考试马上就开始了。”赵嘉仁边说边看着宋公明的表情。

    宋公明很想在赵嘉仁面前表现出他镇定自若的一面,然而脸部肌肉抽动了片刻,他还是因为心中着实欢喜,而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

    从现在开始的八天后,大宋共和三年正月十八,科举考试正式进行。因为国家尚有许多国土沦落,大宋此次科举员额只有正常情况的一半。这是对沦陷地区的表态。科举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大宋官员考试就此告一段路安。在二月十八开始制科考试才是宋公明在意并且要参加的考试。

    此次制科考试的目的是招收事务官,这是赵太尉对官制的全面改革,原本的小吏将逐渐取消。全国的官员统一化。不管是科举考试或者是制科考试,最后的通过者都成为大宋官员。

    好不容易收起笑容,宋公明用他最诚恳的态度对赵嘉仁说道:“太尉我一定会认真考试!”

    制定复杂的职务是赵太尉的事情,宋公明对此全无兴趣。他只知道以他所学,考科举终生无望,现在赵太尉为他这种人打开了一扇大门。而宋公明正在于前军万马一起试图闯过这座独木桥。只要不继续出使蒙古,宋公明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复习考试。

    “好好考。没考上的话就哭一哭,明年继续考。”对这位在出使中表现出色的学社成员,赵嘉仁挺宽容的开了个玩笑。而且他不小心还透露了一个有关制度的问题,至少在赵嘉仁的设计中,制科是与高考一样,是每年一次的。

    宋公明下去复习,赵嘉仁则回到了枢密院。和之前的大宋枢密院差不多,现在枢密院里的诸公都不是第一线排队枪毙中杀出的将领,那帮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指挥员都在前线作战。所以对于枢密院的意见,赵嘉仁自己并不特别在意。

    枢密院枢密副使李庭芝见到赵嘉仁来了,立刻送上了最新的作战计划。赵嘉仁接过来一看,心中就大大的失望。李庭芝是忠臣,赵嘉仁对此很清楚,所以才让他当了枢密副使。进士出身的家伙们列计划不用详细的数据,这也是赵嘉仁反对公田改革时候一个没说出的理由。如果他公开说出来,那就不是与公田改革派为敌,而是与整个进士们为敌。

    李庭芝是为进士,做出的军事计划和贾似道拿出的公田改革差不多。本来属于说明文的作战计划硬是被写成了抒情文。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对胜利的渴望。当然,李庭芝在这篇抒情文里面也不情不愿的加入了参谋部写的内容。两种东西强行拼凑,看上去不伦不类。

    李庭芝盯着赵嘉仁的表情。之前赵嘉仁否定了好几个作战计划,理由是‘没有可执行性’。这次的计划在李庭芝看来已经超有可执行性。但是从表情上看,赵嘉仁依旧不是很满意的样子。好吧,不是很满意是李庭芝自己的某种美化。实际上他感觉赵嘉仁是很不满意。

    都是读书人,一看赵嘉仁的作派,李庭芝就知道赵嘉仁在跳着浏览作战计划,李庭芝就觉得赵太尉搜索那些让他不满意的东西未免有些刻薄了。

    赵嘉仁遇到自己受不了的东西就跳过去,整篇作战计划看得比较快。整个计划的可执行比上一份有进步。问题是那些可取的内容与赵嘉仁的希望之间差距比较大。归根结底就是基础数据少,基本理念不足。

    看来给他们全新的地图也没啥用,赵嘉仁甚至考虑是不是应该考虑现在就应该上个等高线之类能让人联想到地形的内容。枢密院在之前那种抒情式的作战计划被否定之后,他们开始乱用数据。如果没有道路的描述,这帮人大概还敢搞匀速直线运动呢。

    放下作战计划,赵嘉仁叹道:“李副使可是辛苦了。”

    “太尉,这计划如何?”李庭芝率直的问。

    赵嘉仁发现自己真的没办法昧着良心对这篇几经修改后的计划点个赞。可赵嘉仁知道自己也有很负面的打算,那就是淘汰大宋官员。投降的当然在被淘汰的范畴,没有投降的也在淘汰的范畴。这也是赵嘉仁没有主动对李庭芝等人进行教育的原因。

    看着赵嘉仁的表情,也算是久经宦海的李庭芝率直的问道:“还请赵太尉明讲。”

    赵嘉仁指着计划说道:“李副使,你我都曾经沿江逆流而上,你觉得在江里面行船能够用匀速的算法么?”十几年前赵嘉仁从长江口逆流而上前往鄂州之前,他的军事计划里面就有匀速运动的傻念头,事实证明匀速完全是一厢情愿。

    李庭芝听完之后,对赵嘉仁的吹毛求疵并不认账。他答道:“太尉,你上次说江水有丰有枯,四时不同。这可是几千里水路,哪里能做的那么详细。”

    听到这话,赵嘉仁差点忍不住呛回去。与李庭芝同时代的进士里面就有贾似道能做到,鄂州之战后宋军北伐,贾似道就很注重这方面的情报资料。陆路北伐且不讲,海路北上就有非常细致的水文资料。赵嘉仁的船队到长江以北的海上作战,初期就充份利用贾似道收集的情报。

    看着李庭芝毫不介意的态度,赵嘉仁最终还是忍住了。他忘记是谁说的,不过有段话给他很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搞心理医生的人们对这话其实都挺有感受,‘新思想往往是在抱持旧思想的老人死去之时才完成胜利’。

    让李庭芝画上十几年时间学完全套知识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效率的。除了把李庭芝这等人淘汰之外,真的没有别的办法。

    “你说的也对,把这计划里面那些要点的内容给写出来就算完事。”赵嘉仁对李庭芝命道,他完全放弃了让枢密院承担总参谋部工作的打算。

    等李庭芝下去,赵嘉仁坐在办公桌前。他已经准备让参战部队的参谋单位承担作战计划制定,反正对面的敌人又不是近代军队,靠随机应变也能解决问题。他现在开始考虑如蒙古要求的,暂时放弃徐州等地的必要性。

    赵嘉仁之前不肯答应蒙古的要求,是因为他不能让蒙古人予取予求。现在他发现必须把那帮在外面作战的指挥员都给召回来的必要。靠这帮有着实战经验的军人组建新式军队体系。而选拔人才的时候,赵嘉仁可不想在外面还和蒙古人打仗。

    “我什么时候竟然认为以妥协可以求和平了!”赵嘉仁猛然对自己说。有多大锅做多少饭,蒙古人来了又能如何。搞不好还是蒙古人担心赵嘉仁这边会趁机进攻蒙古呢。

    就在此时,亲随进来问道:“太尉,朱焕求见。”

    朱焕才和李庭芝一起守扬州,也算是有功人员,现在也暂时被安置在枢密院里面。赵嘉仁命道:“让他进来。”

    没多久,朱焕就快步进了屋内。给赵嘉仁行礼后,朱焕急急忙忙的说道:“太尉,不知我等举荐的人员名单,太尉可否看过。”

    赵嘉仁没立刻回答。他对李庭芝这样的人是想以后给淘汰,对朱焕这样的只想现在就淘汰。

第53章 官员子弟的前程() 
朱焕回家的比平时早,他一进家门,就见老婆程氏就迎上来,关切的问道:“咱们家大朗举荐之事如何了?”

    “举谁家的荐?”朱焕的怒气勃然而发,一时把他老婆程氏给稍稍吓到。

    听这话,举荐好像出了问题,程氏马上问道:“你乃淮东有功之臣,谁不答应举荐的?难道是李庭芝?”

    提起李庭芝,朱焕恨恨的哼了一声,转身就进了屋里。他老婆程氏见朱焕这等表情,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身为母亲当然关心儿子,按照大宋的传统,有功之臣都可以举荐人为官。现在朝廷从福州回到临安已经一年了,朱焕这种守扬州的有功之臣竟然还没有机会。

    既然自己的丈夫不给力,程氏追进屋说道:“我前几日已经和人说好,要去见赵太尉的夫人。你可要给我备下礼物才行。”

    “送礼!送什么礼!”朱焕勃然大怒,大声喝道。

    在保护子女的时候,母亲都是无畏的。程氏毫不迟疑的答道:“你走不通门路,我当然得找门路才成。”

    “哈!那我就告诉你,今天我已经前去找了赵太尉,求他给举荐。然而赵太尉说了,现在国家在打仗,想举荐可以,就先让孩子去军队里面为国效力。”朱焕的声音里面都是嘲讽的意味。

    “走武职?”朱焕的老婆对程氏这个要求倒是没有特别抵触。

    “走武职就好了!是当兵!当兵!”朱焕声音更激烈了。

    “到底是武职还是当兵?”程氏认真求证。

    “当然是当兵!当兵!贼配军,要刺字,哦,还要剃头呢!”朱焕将所有不会让自家老婆程氏误解的描述一并给拿了出来。

    程氏愣愣的看着朱焕,情绪低沉下后退几步坐到了椅子上。这个描述实在是再清楚不过,没有任何能够产生其他联想的可能。在大宋,从军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因为是募兵制,所以军人给大家的感觉是走投无路不得不当兵,或者发配之后被迫从军。

    一句‘贼配军’就足以描述军队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现在贼配军和以前更是不同。断发在大宋是非常另类的行动,表达的是激烈的态度和情绪。赵太尉断发还好,他毕竟是赵家人,在大宋面临覆灭危机之时,他当然有激烈的情绪。可所有的军队一并断发,甚至连那些‘干部’也跟着断发,这就让人对现在赵太尉麾下的宋军感觉更加有疏离感。

    心情糟糕了一阵,程氏再次问道:“你确定这是太尉的意思,不是别人借着太尉的名号刁难大家。或者是太尉被别人蒙蔽?”

    “我今日亲自问的太尉。还能有错?”朱焕回想那事,已经有些忍不住咬牙切齿。

    大宋是官僚统治的国家,只要希望能够改变家庭命运的人都想让孩子当官。在这么一个激烈变动的时刻,大宋官僚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朱焕没想到自己在这个时候还没办法如愿,对赵嘉仁的愤恨之情更是强烈。

    朱焕的老婆看自己的丈夫已经没用,就不再废话。第二天,她按照约定前往吴潜家。吴潜老爷子的原配早就去世,此时执掌他家的是吴潜的儿子。这家的女主人就是吴潜的儿媳许氏。

    “见过干娘。”程氏上前行礼。

    徐氏让程氏坐下,“现在我公公正在会客,你稍等一阵。”

    朱焕的老婆程氏听话的坐下,现在吴潜虽然马上就要完全致仕,却因为能够主持科举而大红大紫起来。不管别人怎么想,至少程氏觉得老头子都到这时候了,便是为亲友做些事情又能如何。如果没有这个打算,她才没兴趣再认个干妈。

    此时吴潜对面坐着刘景文,这人曾经师从吴潜,当过刑部侍郎。刘景文满脸哀求的说道:“老师,我当年做错了事。现在已经知道大错特错。可当时我们也是无奈,贾似道当政之时……”

    吴潜再也听不下去,打断了弟子的话。“什么都是贾似道,那时候贾似道已经被发配岭南。你自己不上朝,难道是贾似道在岭南拉着你的手么?”

    “老师,老师,那时候蒙古军围困临安。朝廷里面陈宜中胡作非为,我在朝堂之上有什么用?若是再留在临安,我也要被抓。”刘景文极力为自己辩解。

    吴潜看弟子这么解释,却也懒得再批评。最近到他这里来的人说的话基本都一样,前有贾似道专权,后有太后投敌,加上小皇帝年幼无知。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事情,他们这些官员已经尽善尽美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我去福州前等了你十几日。你始终未到……”吴潜想做个总结性发言。

    “老师。我得到信之时……”刘景文很想说家里有事,然而他却觉得编不下去了。当时吴潜的仆人送信到刘景文家,刘景文是非常温和又毫无歧义的表示,他对大宋已经绝望,不会选择追随什么小皇帝。

    刘景文对自己的选择无比的后悔。那时候哪怕是装装样子也好啊。他老师吴潜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是被人抬去福州的,到了福州也没立下任何功劳。身为爱国典范,他现在已经身居高位,马上要光荣致仕。

    其实当时只要装装样子就好,真的只用装装样子。但那时候的刘景文认为这就是浪费时间。赵家气数已尽,任何投入都没有意义。他没想到在福建路的赵嘉仁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不仅在极短时间就稳住局面,更是很快就开始反攻。刘景文更没想到,看着气吞万里如虎的蒙古军竟然是纸老虎。赵嘉仁一反攻,他们就跑了。

    “老师,难倒就真的不给机会么?”刘景文哀求着。

    吴潜摇摇头,“你是我的弟子,就算是犯了错,我能不给你机会么。只是现在赵太尉说的清楚,患难见真情。大宋养士三百年,对于士人仁至义尽。此时士人既然不选大宋,大宋也没脸再求着士人相助。”

    刘景文不知道这话是赵嘉仁的原话,又或者是老师改编的。不论是哪一种,这话里面都非常的不客气。

    现在士人的局面就非常的尴尬。赵嘉仁返回临安之后并没有到处寻觅启用旧臣,这位大宋新任左丞相威福自用,除了少数像吴潜这样的坚定众臣之外,用的都是赵嘉仁的私人。像是刘景文这样没有投敌也没有追随赵氏的前官员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宋官员们有很丰厚的退休金。之前刘景文是觉得大宋完了,退休金是想都别想的事情。他没想到大宋竟然缓过来了,而他刘景文的退休金也没了机会。因为他已经不再是大宋的官员啦。

    “老师,我来求你,自然是想为大宋再效力。即便老师不答应,至少也给我家二郎帮个忙。他学问很好,不知怎么都没办法投入履历。老师,难倒赵太尉就这么恨我们么?”

    听徒弟这么讲,吴潜也明白他徒弟看出了关键。赵嘉仁就是这么恨这帮人。当然,吴潜并不知道赵嘉仁这种恨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赵嘉仁读到的历史书中,有崖山最后几十万军民士子投海的传说。

    现实中,赵嘉仁发现士子们没几个南下投奔福州朝廷,倒是普通人民大量南下投奔朝廷。什么士人投海,书里编造的故事都是骗人的。既然士人如此,赵嘉仁就更坚定了淘汰他们的心思。

    吴潜不知道赵嘉仁的心思,然而他知道赵嘉仁已经下令,凡是官员家庭出身,只要此次家里当官的直系亲属没有追随朝廷,就一概不给参加考试的机会。那帮投敌的自然不用讲,刘景文这种没跟着朝廷走的也一样。

    虽然心中对这个政策也不认同,吴潜却没办法找出否定的理由。他只能把这些给自己的徒弟说了。刘景文听完,已经是泪流满面,他跪地哀求道:“老师!老师!我家二郎素来爱国,他和范天顺的儿子还是同一个老师。老师,范天顺是范文虎的亲侄子,范文虎乃是大宋奸,大奸臣。赵太尉能对范天顺的儿子网开一面,我可没有投敌啊!哪怕是我不再做官,与大宋两清,却不能株连到如此地步。这不是我们大宋的祖宗家法。”

    听弟子连赵家的‘祖宗家法’都给搬了出来,吴潜心里面更是难过。大宋的确不怎么株连,但是赵太尉也算是在气头上。在福州没有出什么力,吴潜却知道赵嘉仁到底有多大力量。赵太尉与之前的大宋权相不同,他手里有航海行会,有能养活几十万人的大产业。

    要人有人,要兵有兵,钱粮不缺。赵太尉就是要好好泄愤,吴潜也没办法。他只能对自己的弟子说道:“你就认了吧。今年肯定不行。”

    不过自己的弟子毕竟是弟子,吴潜有些迟疑说道:“你若是真的想给自己的子侄某个出路,不如去当兵。”

    “当兵?”刘景文重复了一下老师的话。现在他突然觉得自家老师也许和赵嘉仁一样想泄愤。

第54章 共和三年科举前() 
科举制度起于隋唐,完善于大宋。大宋科举有四个特点。

    其一是糊名制度的确立,就是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

    其二是考试时间的最终确立。唐朝每年一考,国家动用的财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宋朝自英宗时期的治平二年(1065),定为三年一大比。

    其三是文风的转变。嘉祐二年,欧阳修知贡举。他一向厌恶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当他取得了绝对话语权时,将延续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

    其四是考试内容和科目的转变。宋朝前期的拿手绝活儿还是诗、赋、论,前两项更是绝活儿中的绝活儿,那是要按照韵书去写的,一旦出韵,再好的文章也是零分。考试内容的改变是王安石变法的后果之一。他给神宗上书说:今后的考试只考经义,不必再考诗、赋。理由是:一个人从小写诗作赋,熟知音韵,对圣人之言却知之甚少,一旦当了官儿,怎么可能懂得治国理民?由此开始,后世科举不再考诗、赋而专考经义。

    这么多年的操作之后,大宋的科举已经非常成熟,吴潜作为名义上的科举考试总负责人,实际上不管什么具体事务。年轻的赵太尉通过制度表达了他对于大宋士人的态度之后,吴潜的心情就很不好。就在他愁眉苦脸之时,随从突然跑进来说道:“扬州府文知州来了。”

    吴潜眼睛一亮,连忙让人将文天祥请进来。文天祥并不怎么喜欢吴潜,不过吴潜能八十岁还前去福州投奔朝廷,让文天祥非常欣赏老头子。老头子请文天祥到京城来一趟,他也就答应了。进来之后见礼,吴潜便开始讲述。听完赵太尉最近行为,文天祥沉默了。

    在福州,赵太尉已经对叛臣做出了定性,不教而杀谓之虐,文官武将定然知道忠于祖国的概念,杀叛臣不属于不教而诛。赵太尉这位赵家人对于不对大宋尽忠的士人有强烈的厌恶,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