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如果在丁忧期间被召回工作岗位,叫做‘夺情’。大宋经常有各种‘夺情’,到了赵官家当政,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譬如取消年号,采取纪年制度。譬如取消了讳名制度,譬如取消了丁忧,改为丧假。

    “唉……,若是有丁忧,尚书也不用这么急急忙忙的赶回来。路途太辛苦啦。”李伯玉还是以自己的理念发表意见。

    这次熊裳没说啥。这不是因为熊裳支持李伯玉的观点,而是因为熊裳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作为礼部尚书,熊裳对于取消丁忧可是大大嘲讽过。没想到他自己很快就遇到了丁忧的问题。熊裳的老爹在家乡去世,熊尚书就回家奔丧。

    抵达乡下老家,只待了一天,重新喝上家乡水的熊尚书就开始跑肚拉稀。三天之后拉稀变成痢疾。熊尚书还是壮年,马马虎虎的忍了。所谓饿拉肚,撑痢疾,熊家也不差几口饭。给老爷子发殡,这等事情便是爬着也要完成。

    熊尚书以一名尚书该有的毅力,顺利的完成了发殡的工作。就在入土下葬的当天,体力耗尽的熊尚书不小心掉进了乡下挖的土茅坑。俗话说祸不单行,熊尚书的夫人坐马桶,不小心被马桶边缘割伤。又过了两天,上吐下泻跑肚拉稀的熊夫人伤口还红肿发炎了。

    以前的时候,熊尚书也不是没用过土茅坑,他夫人也有马桶。不过是用了半年的抽水马桶,用了两三年的自来水,熊尚书发现他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

    现在这么虚弱,不是因为鞍马劳顿,也不是因为伤心过度。完全是因为熊尚书回故乡的时候没考虑到杭州与故乡的巨大差距。回到杭州,几服药下肚,病就了起色。让熊裳给赵官家大唱赞歌,他做不出来。不过让熊裳在回家的事情上骂赵官家,他也做不出来。

    李伯玉错误的理解了熊裳的沉默,他继续说道:“熊尚书,你可知官家要强推致仕制度?”

    “嗯。有人给我讲了。”熊裳应道。

    “不知尚书觉得如何?”

    “官家要这么办,我就听官家的。”熊裳表态。致仕制度与很多福利挂钩,光是一套杭州的三层小楼,熊裳这辈子都挣不出来。自打回了趟故乡,熊裳已经再也回去的心思。他决定,死也要死在有自来水和抽水马桶的杭州。

    “尚书,以前途远大,想来可以当上丞相……”

    “大宋丞相起起伏伏,当上又有什么好处,我也没那么大的野心要当个权相。我看了那个致仕的章程,六十岁之后颐养天年,这有什么不好。”

    听了熊裳的话,李伯玉觉得他之前得到的情报好像不对。根据之前的情报显示,熊裳并不服气赵官家。以前赵官家当太尉的时候大权独揽威福自用,反对者只是敢怒不敢言,当下赵太尉当了赵官家,怎么熊裳和很多人都怂了呢?

    当时李伯玉其实认为有可能大宋会出现一波叛乱的热潮,现实中大宋风平浪静,群臣虽然还是不满,也仅仅满足于不满。包括李伯玉在内的人其实都知道,现在任何叛乱者都会被打成赵嘉仁这位新官家打成宋奸。如果叛乱不能成功,叛乱者不仅会丢掉性命,更会让家族落入耻辱的深渊。

    “熊尚书。你觉得官家为何这么急着逼大家致仕?”

    “还请李兰台教我。”

    “我等曾经与官家同殿称臣。现在只要我等还在,官家的位置就未必那么名正言顺。我等早早致仕,年轻一辈吃的是官家的俸禄,道义上再无窒碍。”

    李伯玉觉得自己已经把话挑明,没想到熊裳表情上竟然丝毫不为所动。稍停片刻,熊裳说道:“李兰台为何能说出这样的话?”

    “熊尚书这是何意?”

    熊裳声音有些虚弱的答道:“过去七八年,我等的俸禄都是太尉所给。再往前数七八年,太尉一年给朝廷两百万贯铜钱,我等俸禄里面有多少是太尉所出,这个可凭公论。我等当然可以不感恩,却也不至于说出些没道义的话吧。”

    到了此时,李伯玉已经完全明白熊裳根本就不反对赵官家。就算他以前曾经反对过赵太尉,现在熊裳的立场也发生了大变。

    既然熊裳如此,李伯玉也只能起身告辞。回家的路上,李伯玉只觉得浑身无力。因为官家手握丞相与太尉的权力,尚书们就是国家最高级别的官员。以前便是贾似道这样的权相当政,便是有董宋臣这样的內侍头子威风八面,还有大量尚书以及尚书级别的官员群起反对。

    而赵官家现在公开的搞清洗,所有尚书竟然都认了。这真的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除了这帮尚书们乖乖听话之外,连罪魁祸首李庭芝也居然对着御史台大骂。若是按照之前他反对赵官家的立场,当赵官家要利用李庭芝60岁的年龄强行让李庭芝致仕,难倒这位南昌知州不该起来猛烈抨击赵官家耍手段么?

    以前曾经拥有铮骨的大宋官员们怎么突然就变成了驯服的羔羊了呢?这个事实让李伯玉无法接受。

    尚书们靠不住,还有谁可以寻找?李伯玉左思右想,发现除了太学之外,也已经找不到别的人。于是李伯玉就返回御史台,把自己的想法对御史台的人讲了。

    太学一直是大宋很重要的党争发动点。之前很多次斗争都是从太学开始。比较有名的事件之一就是被赵官家下令抄家灭门的余天赐余家。

    余天赐的弟弟余天任有个儿子叫做余晦。快三十年前的农历四月,余晦当上代理京兆尹。五月,国子监诸生与市民闹矛盾,不久发现一个学生死在学校里。

    余晦让人去学校看验,结果不知怎么的激怒了那帮学生,事情就闹大了,卷堂罢课,伏阙上书,矛头直接指向余晦,并斥他为“仆”。余晦乘轿上朝,准备陈述事情原委,学生们早就候在路上拦截,想痛揍余晦。余晦大惊失色,仓皇逃走,一直渡过钱塘江。

    这件事使余晦丢掉了代理京尹的职务。当时的国子监祭酒蔡秔(《宋史》作蔡抗)也被降职,而学生们又上书留蔡秔。一些官员也弹劾余晦,挽留蔡秔。

    这就是太学这帮学生们的威力。不过后来事情就变得不太一样,至少太学在反抗贾似道的时候就没有成功。在宋理宗的支持下,贾似道对于太学严厉打击,那帮反对者直到贾似道倒台之后才得以出头。

    “李兄,现在太学已经没有几个学生了。便是在太学的学生,他们也名,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只怕……”有御使说道。

    若是这帮太学生靠得住,李伯玉早就发动太学生动手了。问题就在于,这帮人的人数已经降低到根本掀不起风浪的地步。

    现在科举依旧有着崇高的地位,然而在杭州以及江南,读书人对制科的热情已经超过了科举。科举三年录取一百多人,没考上的话就得自己吃自己。制科每年录取成千上万的人,只要通过相关的级别考试,朝廷就给安排工作。对于那帮有钱并且自认为有才的人,科举考试是他们所求。对于普通人,大家还是觉得有份稳定的工作才是首选。

    更何况,靠上制科的人也同样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就让更多读书人投身制科。

    令一众老派人物恼怒的女性官员问题,就是因为制科收女生。临安不缺乏读书识字的女性,不少女性还出来当私塾先生呢。官员家族以及大家族里面同样不缺乏读书很好的女子。她们见到跟着赵太尉从福建来的干部中间有不少女性,便受到诱惑,跑出来上制科。

    赵官家并不歧视女性,当她们通过考试之后,赵官家就根据成绩给她们安排工作,还有相应的进修。不少女性就在制科学校当了老师。根据最新的官制,这帮制科学校的老师的级别待遇属于‘小吏’,朝廷对这些老师登记造册,正式按月给俸禄。

    成绩比较好的当老师,成绩非常好的经过进一步考试,能够到税务乃至各个部里面当文书小吏。譬如李伯玉的大女儿李婉,都出嫁了,还是靠读书考取了小吏资格,现在到法院当了一名书记。虽然她的收入也只能养活自己,能申请到的住房也只是一个单间。可每天飞鱼服一穿,往那里一站,包括李伯玉在内都没人敢小看。

    官场老油条都知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小吏们黑心之名贯穿大宋319年的历史,特别是大理寺的小吏。任当过多大的官,落到他们手里,分分钟钟能给弄到嘎嘎的。

    即便如此,李伯玉还是说道:“听天命,尽人事。若是真的不行,我等认命就好。只要自己尽力,以后便也不会有遗憾。”

    晚上回到家,李伯玉准备喝两杯。还没等做好菜,他闺女李婉就到了。李伯玉的夫人看着自家闺女穿着飞鱼服,喜滋滋的拉着看了又看,这才拉着女儿来吃饭。就在李夫人去做菜之时,李婉对自家老爹说道:“爹。司马公让我给你带个信,适可而止。”

第54章 军人和官家(五)() 
    在李伯玉的人生中遇到过许多事情,被自家人警告的事情还是第一次。至于警告来源是司马考或者赵官家已经不重要,老头子怒气勃发,大声说道:“他这是要威胁我么?”

    “司马公讲道,事情到了如此地步,何必弄到不好看呢。致仕章程中说的清楚,若是被记大过,待遇降低。若是记大过之后再被通报批评,致仕之后的房子就没了。这么多人都是傻子么?大家不说话,都有原因。”李婉分析着京城的局面。

    李伯玉暂时不说话了。他没想到自家人竟然放出这么一个理由,房子的确值很多钱,但是很多钱就连起码的气节都收买了么?在这样的愤怒下,李伯玉突然灵光一闪,他问道:“司马考是不是威胁你了?”

    李婉没有立刻回答,她沉默了一阵之后才说道:“虽然官家不爱株连,可官家在很多时候也很意气用事。”

    这么一讲,李伯玉就想起了不久之前被干掉的史弥远与余天赐家族。当年史弥远和余天赐勾结的时候就说过,若是两人的作为被人知道,那就是族诛之罪。所以赵官家在进士考试题目里面公开用了史弥远勾结杨太后谋杀韩侂胄的案子,史家和余家里面的聪明人就感觉到风向不对。在赵官家收网之前,这两家里面的聪明人就开始准备逃离大宋,并且在官家准备夺权之前跑了。

    然而史家和余家可不都是聪明人,有些人觉得自己血统比较远,有些觉得官家不会动手,这帮人可就惨了。赵官家就如史弥远当年所讲的,对史家和余家实施了族诛。

    对于这样的一个官家,李伯玉并不觉得赵嘉仁对于敌人会宽宏大量。就李伯玉所知,赵官家对于内外的敌人都是非常残酷的。

    还不知道该说什么,李婉就起身告辞了。李伯玉的夫人此时正端了饭菜进来,看到李婉就这么走了,李夫人大为意外。令李夫人更意外的是,李伯玉也没有吃饭,就见他站起身一言不发的直奔卧室,竟然这么睡下了。

    对于反对者,赵嘉仁从来不会奢望他们不存在。所以赵嘉仁时时刻刻都准备着和反对者斗争,就如李伯玉这样的甚至不会让赵嘉仁感到有什么兴趣。

    此时吏部已经送上来了一份名单,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到了退休年龄的官员与干部。刘猛有些愁眉不展,他坐立不安的说道:“官家,这帮人的退休金可不是小数目。”

    “嗯。”赵嘉仁应了一声。这些问题才是他最大的敌人,如果有充足的财政收入,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能用钱解决的问题算是难事么?问题就在于没有充足的钱。

    “官家,这帮人在位置上,只用给他们一份钱……”

    赵嘉仁打断了刘猛的话,“这帮人既然干不了事情,干事的人还得再给一份钱。而且让他们尸位素餐,对朝廷有什么好处?”

    “可朝廷现在已经没什么进项了。官家,海事局里面你那份也已经用了个干净。除非是能在倭国再开两三个佐渡岛,不然我们就真没钱啦。”刘猛干部出身,对于整体的局面了解的比官员多得多。

    “这点钱不算什么,只要再等一年,杭州的房子开始大卖,转眼就把钱赚回来了。”

    “杭州的房子这么贵,谁会掏这么多钱。”刘猛对此非常不以为然。

    “那可未必。关键是看怎么付钱。而且当下要务也不是这么点官员,便是超发些交钞,这帮人的钱也就够了。当下有两大要务,第一个就是黄淮平原的生产和税收。第二个就是在南海扩张的事情。我等在南海经营这么久,已经不能再用这么简单的手段,而是要深挖一下。”

    “深挖?那边地下还有什么金银?”刘猛登时就来了兴趣。他自从当过了佐渡岛的岛主之后,就对海岛有着非常深刻的尊重。哪怕是再贫瘠的岛屿,都很可能蕴藏着极有价值的东西。

    对这种时代的隔阂,赵嘉仁很无奈。在21世纪,提起深挖,大家能想到大多都是‘深挖潜力’,而不会想到具体的去挖矿之类的事情。所以赵嘉仁就直接用刘猛能听懂的话解释,“现在你觉得是缺钱么?”

    “是。”刘猛回答的干脆。

    “缺钱只是个表象,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发行交钞。也就是说,我发行了交钞之后,有没有能与交钞对应的商品。若是南海每年能够运回来的东西增加一倍,我们便可以轻松的多增发几千万贯的交钞,这帮官员和干部的退休金才几个钱,很容易就能平账目。”

    刘猛已经是赵嘉仁手下非常有经验的干部,即便如此他也觉得思路完全跟不上赵官家的思路。思前想后,刘猛还是觉得不理解。他忍不住回想起从前,那时候刘猛完全不能理解赵官家为何一定要大家建立起脚下的大地是个圆球的理念。

    当时刘猛就想过,脚下大地是不是圆的和刘猛有个毛的关系。这么多年,刘猛不知道脚下的大地是圆的,不照样吃饭睡觉茁壮成长么。

    回想起那样类似的感觉,刘猛决定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他继续问道:“官家,你觉得我该干什么。”

    “你现在就该干好吏部的差事,找出那些能干的官员和干部。只有官员和干部们能干,只有官员和干部们知道我们要干什么,我们才能完成要做的事情。”

    “那官家到底想做什么?”刘猛问。

    “我当然是想建立一个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的国家。我想让这个国家讲道理,大家都不会受欺负。好人能有好报。你听说过一句话么,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我甚至希望这个国家里面能有正义的存在。”

    刘猛已经懵了,赵官家说的话很诚恳,听起来都是好话。唯一问题就在于,刘猛不理解赵官家说这些毫无可执行度的话到底为了什么。于是刘猛问道:“官家,该怎么干?”

    “简单。我写了一份大宋建国320年的国情演说稿,你帮我好好看看。不用看用词是不是好听,你就看看是不是简单易懂。”赵嘉仁给了刘猛一个完全可执行的方案。

第55章 军人和官家(六)() 
    眼瞅着进入大宋319年十二月,天气已经完全冷了下来。冬季天冷的要命,除了不得不出门,大家都待在家里,南昌知州李庭芝也是如此。

    李知州情绪不错,在家里请一众南昌的官员参加舞会。便是江西这样的地方,人类对于娱乐的追求也与其他地方别无二致。早些年赵官家在福州开发的舞蹈迅速分化为广场舞和交谊舞。平均律与和弦的新式乐理,加上吉他、管弦乐以及军乐队的经验,官员们参与的舞会已经颇有19世纪欧洲贵族舞会的意思。

    民间的舞会,基本是夫妻一起跳。官场上的众人还不习惯这种公开的社交生活,经过技能升级的歌妓们便承担起舞伴的角色。在赵官家创作的管弦乐《蓝色太湖》(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中,六十岁的李知州挽着一位二十岁的妹纸在舞厅里翩翩起舞。

    老头子丝毫没有那种色眯眯的感觉,就是率直的搂着妹纸在舞池里踩着节奏翩翩起舞。和他一比,不少官员就显得有点令人不屑了。

    一曲跳完,众人停下,乐队也得以歇口气。李庭芝便放开女伴,自己到了自助餐的吧台前给自己倒了一杯桔汁。

    这种自助餐吧台也是从福州开始的,随着福州干部们的扩散传播来来。在重视享受的南宋上层,向客人提供什么样的自助餐,就成了彰显富裕的手段。对于一些比较穷的官员,他们就只能提供橘子水。李知州提供的桔汁都是鲜榨,里面加了砂糖调味。非常美味

    南北朝刘敬业在《异苑》中记载:“南康有奚石山,有柑橘、橙、柚。”南康就是今天赣州一带。至北宋年间,柑、橘、橙、柚等果树已经蔚然成林。身为江西南昌的知州,李庭芝虽然没有穷奢极侈,压榨式的果汁也算是比较有范儿。

    除了果汁,自助餐的台子上还有各种小点心。大宋船队从扶桑洲带回来了可可树,在南方的交趾、占城、暹罗种植。小点心不少都涂了巧克力,对这种甘苦浓郁的味道,那帮官员们吃的非常开心。

    在舞会上,自然有各种识相的与不识相的。譬如有一位官员就凑上来,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满嘴拜年的话,然而说着说着就把话题带到了最近李庭芝与御史台之间的斗争上。

    单从所讲的内容上看,李庭芝觉得这位官员本意是说李庭芝乃是英雄,御史台那帮人根本动不了李庭芝分毫。李庭芝对这话其实非常不满意。御史台那帮人在李庭芝看来的确没什么好怕的,那些人都是些嘴炮。在蒙古南侵之时,临安朝廷都选择总投降。天下还坚持作战的就是四川、扬州、岭南。

    在这三股力量中,赵嘉仁无疑功劳最大,所以赵嘉仁现在就当上了官家。天下虽然因此而震动,却也没有人觉得赵嘉仁这么干属于毫无道理。赵官家不仅打跑了蒙古人,他还发动了一系列反攻,甚至能让黄河这样的大河改道北归。如此赫赫武功,如此战天斗地,大家也都很佩服。

    李庭芝不满的地方在于,赵官家未免太威福自用。李庭芝这样的功劳,待遇和其他官员看着没什么不同。到现在也不给加个少师、太师的头衔。以李庭芝的功劳,好歹给加个节度使的头衔吧。

    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