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郑家出来,陆大伯就赶紧把粮食运回去给各家分发。虽然做饭会有香味,此时也管不了那么多。大家都饿了这么久,再不吃饭就真顶不住了。热腾腾的面糊用南边带过来的油刷在铁锅上,摊成煎饼。上面撒了盐,还有从南边带过来的作料。陆大伯吃了一口,眼泪忍不住哗哗的涌了出来。太好吃了,他觉得这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煎饼。虽然煎饼摊的比较厚,中间部分还是生的,但是这滋味太美好啦。
擦去眼泪,陆大伯亲自动手,把面糊给弄薄,这次带了点焦皮的煎饼更是无比美味。家里人围着炉子,眼巴巴的等着煎饼摊好。陆大伯摊了一张又一张,原来的精打细算的念头暂时抛到一边,他现在需要的是吃饱。只要能吃饱,死了也无妨。
之后的两天,陆大伯发现他必须得准备逃跑。因为粮食消耗的比想象中快,而且从南边也来了人。陆大伯的二儿子已经回来,他带来了南边的消息,陆局长强烈建议家族迁移到南边去。他们也备好了船只。
蒙古人这两天也没有对大伙如何,也没有走。回想之前的种种,陆大伯决定赶紧离开。等蒙古人走了之后再离开倒也不错,但是万一等来的是蒙古人再抓人呢?和这些凶恶的家伙在一起,多待片刻也是危险。
事情决定了,陆大伯就让大家早早的吃饱,睡觉。入夜之后就派出家里机灵的家伙在道路上打探接应。他选的是一条远路,绕开了蒙古兵驻扎的地方。
深夜的时候把大家叫起来吃了顿热乎饭,黎明之前陆家人被带了简单的行李出发。
摸黑走了好远,天就慢慢亮了。一路上没遇到任何人,只是在约定的地方见到之前就被派到这里的陆家人。这些家伙看来都等的心急火燎,看到大家来了之后就忍不住要说话,怎么说都挡不住。
虽然没读过欧阳修的《秋声赋》,陆大伯也根据古人的智慧让大家嘴里咬了筷子,为了怕筷子掉,还用绳子系在两头,挂在脖子上。嘴里咬了这样的玩意,就没办法说话。让这些话痨的家伙咬了这玩意之后,整个队伍都陷入沉静之中。甚至连那些婴儿,吃饱之后用带子绑在背后,小东西们反倒不吱声。
天亮之后,众人香梅寄走的速度提高不少,走到中午时分大概就绕到了蒙古军南边,位于蒙古军东边十几里外。虽然觉得安心许多,却也不敢停歇。吃了午饭之后稍微休息一阵,众人就继续开始向约定的渡河点走。
又走了一个时辰,陆大伯终于觉得有些安心。按照这样的速度,走到傍晚就能到小清河河边。顺着小清河再走半天就能到黄河,渡河点就在黄河与小清河交汇处。
轻松的情绪自然有传染力,虽然陆大伯没说法,但是他轻松的姿态貌似影响到了别人。随着婴儿的几声低沉的哭泣,旁边的父亲忍不住开口询问妻子,“儿子是不是饿了。”
有人带头打破沉寂,其他几个带着孩子的父母也开始照看一下孩子。有了这些人,那些早就心急火燎的年轻人放下嘴里的筷子,开始和同辈的年轻人说话。然后那些咬牙跟着队伍的老人也忍不住想歇歇。陆大伯心中放松,也就同意了。
几十口人坐在一起,话自然就多。有些人能走远路,有些则不太会走远路。各种埋怨也多了。就在陆大伯觉得这不行,准备强制让众人再次衔枚疾走之时。听到背后不远处的小坡上有人喊道:“你们是什么人?”
这声音不算特别大,可是把陆大伯吓得够呛。他扭头一看,不知何时,背后不远的山坡上站起了两个年轻后生。定睛一看,其中一个竟然是孔家的府兵。另外一个并不认识,只能看到他也穿着府兵的军服。
大家互相看了片刻,陆大伯喊道:“四郎,是我啊。是你陆舅舅。”
对面的孔四郎盯着陆大伯看了片刻,突然喊道:“我不认识你。”说完,立刻就向坡下跑去。
陆大伯连忙追过去,没到坡顶,就听到一阵马蹄声。等他跑上坡顶,就见山坡下的孔四郎和另外一个年轻府兵已经骑着马就沿着路跑开。陆大伯埋怨的一拍大腿,就拍在了腰中别着的短刀上。就在此时,年轻的府兵弯弓搭箭向天空射了一箭,然后尖锐的响声直冲天际,竟然是用了响箭报警。
这下陆大伯再也没有了幻想,“走,直接过那片树林子!”陆大伯指着树林喊道,接着率先向树林跑去。和骑兵在道路上比速度就是自杀,到了此时只能穿林子甩开蒙古军。
进了林子没多久,就有人被凸起的树根绊倒在地,扶起来的时候嘴唇都摔破了。幸好是年轻人,没摔出大毛病。道路再不好,至少是大家踩出来的,便是不平整,却也能大概预期。林子里面草也长,地面起伏根本没办法准确判断。速度一快,就容易出事。
不得以,大家只能让年轻人在前面趟路,壮年人搀扶着老年人和体力弱的女子。众人好不容易穿过树林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因为没走过这里,陆大伯气喘吁吁的分辨了好久,这才找到方向继续向前走。
走了没多远,又到了一条路上。然后就听得马蹄声响,几十名骑兵从山坡后面纵马冲了出来,顷刻就把陆家人给包围。陆大伯抬眼看着这些府兵和蒙古兵混合而成的队伍,很快就看到了孔家四郎在里面,而郑家的族长和子弟同样在骑兵之中。
为首的正是那位蒙古管事,就见他居高临下的看了看陆大伯等人,随即下令:“都杀了。”
陆大伯大骇,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蒙古管事不是冷酷无情,而是根本没有感情。杀人和碾死几只蚂蚁般毫无波澜。陆大伯连忙向孔家人求助,“四郎!四郎!你帮我们讲讲,我们不是坏人。”
看得出,孔家四郎犹豫了片刻。那个蒙古管事冷淡的看着孔四郎,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这钟无言的动作连陆大伯都看懂了,如果孔四郎不动手,蒙古管事就要对孔四郎动手。
孔四郎咬咬牙,他抽出弓箭开始向陆家人瞄准。
第128章 黄河交易点(十八)()
孔家四郎的箭射进陆家人群之时,陆大伯只觉得万念俱灰。他心中认为能够依靠的最后靠山也化作泡影。到了此时,陆大伯终于确定自己为何从孔家借不到粮食。
之前孔家向陆大伯建议,让陆家的人都加入签军,给蒙古人效力。陆大伯当时就果断拒绝。如果自家子弟当府兵,陆家就可以减少许多赋税。这次荒年收粮,陆家出的粮食并不比郑家和孔家少太多。而这两家人的土地可比陆家多多了。
虽然之后也想过原因,陆大伯却不愿意让自己相信这就是两家生分的原因。这判断就太残酷了,面对蒙古人的暴虐,两家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在陆家决定放弃孔家的时候,孔家也已经决定放弃陆家。
陆大伯也做过事后诸葛亮的思考,他发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本补回来。但后悔已经来不及,在返回河北之前,陆大伯完全没想到蒙古人的残暴会如此没有底线。
有孔四郎带头,其他骑兵也纷纷取下弓箭。陆家人见到这阵势,吓得扭头就跑。蒙古管事冷冷的看着自己期待的场面发生了。陆家人从蒙古三面包围中开始向着唯一缺口逃窜。
最有效的杀戮都是在追击中进行的,敌人的背部毫无遮拦的摆在眼前,追杀的骑兵可以居高临下轻松动手。而且随着逃跑,逃跑者的力气消耗的越来越多,有些意志力薄弱的家伙甚至会因为疲惫而停下来等死。如果面前的这几十号人不逃窜,而是冲过来对着骑兵发动决死的进攻,反倒会让骑兵们遇到最大的麻烦。
正在想,蒙古管事就觉得肋间一阵剧痛,惊怒之下扭头一看,却见是靠过来的郑家家主正放开插进蒙古管事左肋下的匕首。这把匕首极为锋利,插入的位置又很好,锋利的匕首已经刺入了心脏。蒙古管事只发出了一声极为低沉的呼痛,就从马上摔了下去。
郑家家主出手利落,旁边又是郑家的府兵,正在对陆家人发动攻击的蒙古军和府兵甚至没注意到蒙古管事出了事情。有心算无心的好处就在这里,郑家人迅速出手,等蒙古兵和府兵们发觉事情不对,二十几人已经被干掉了十几个。剩下的十个人大惑不解之间又被伤了五个,能行动的五人之中三人逃窜,两人反抗。这种选择再次分薄了他们的战斗力。不管是逃窜的或者是反抗的,片刻后都被拥有人数优势的郑家人杀了个干净。
到战斗开始之时,陆大伯并没有逃走,他选择留下来保护那些跑不动的族人。于是就亲眼看到了全部变故。等到郑家家主跳下马走过来的时候,陆大伯便是知道是郑家救了自己陆家,却还是用颤抖的手拿着短刀,做出了防御的姿势。
郑家家主也没有靠太近,他就在陆大伯的攻击范围之外大声说道:“从这里往南走已经没有蒙古人了。不过你得快些走,我可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别的蒙古人赶过来。”
说完,郑家家主也不管陆家的想法。他带人收拢了蒙古军的战马,把蒙古军的武器、甲胄、军服衣物剥下来放在马上。将尸体丢在路边的坑里,便扬长而去。
看到郑家走完,摸不清头脑的陆大伯突然打了个寒颤,各种念头就被整合在了一起。经历过这么多事情,陆大伯相信郑家反抗蒙古人的想法定然是早就有了,绝不是因为陆家遭遇危险才临时起意。但是他们选择此时出手,则是是为了拯救陆家。
劫后余生的巨大欢喜让陆大伯对着郑家人的背影跪下了,他大声喊道:“大恩大德,日后若有机会一定报答!”
此时的郑家人已经走远,陆大伯的声音并没有能够传到那些人耳朵里。然而陆大伯此时的心情却是无比真诚。旁边的陆家人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感恩,他们此时感受到的死亡的恐惧,立刻有人问道:“大哥,咱们怎么办?”
“把人收拢起来,咱们现在就走!”陆大伯站起身果断说道。到了此时,除了继续前进之外也没有别的选择可用。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经过这次惊慌,陆家有八个人跑的不知踪影。陆大伯命道:“等不了他们,咱们现在就走!”
“他们怎么办?”走失者的亲人不想走。
“他们就只能自求多福吧。”陆大伯果断答道,“咱们等下去,万一等来了蒙古人,这就是几十条命。他们能跑那么远,就算是遇到蒙古人也应该能跑掉。”
在这样坚定的说服之下,除了一个自愿留下来继续寻找那些人的陆家人之外,其他人都跟着陆大伯继续赶路。当天晚上,他们终于抵达小清河。第二天天亮之前继续走,没到中午时分就抵达了黄河边。
当土坡后面绕出身穿宋军军服的军人之时,陆家人还被吓的不轻。然后他们终于明白,自己马上就可以登上前往黄河以南的船只,他们终于安全了。
就在此时,孔家大院里面的喊杀声已经消失。郑家家主站在孔家大院外面,看到四周根本没有旁观者。如果是以前,有了这么大动静,村里面的人必然是蜂拥而出的想看热闹。在苟延残喘已经是这些人最高期待的当下,没人出来看热闹。
从墙上炸开的大洞进去,之前弥漫到老高的烟尘已经完全尘埃落定。郑家和红巾军就是从这里攻进去的,大家本想发动突然袭击,然而孔家守卫森严,他们远远看到有大股的军队靠近,便大门紧锁,做好了战斗准备。
继续向里,基础屋子里面有不少尸体。这些人多数是被刀枪杀死的,也有不少身上插着箭支。孔家人负隅顽抗,为了解决他们,大家也采取了破墙战术。正面守着房门的孔家人侧边或者后面的墙壁突然被炸开,浓烟滚滚之时,他们就完全失去了战斗力,接着被轻松杀死。
再向里走,就是一群孔家的投降者。郑家人和红巾军的众人围着他们,郑家家主低声对自家人说了两句,就有人进去把一名女子和她紧紧揽在身边的孩子给拽了出来。女人被吓得尖叫大哭,同时紧紧护住自己的孩子。其他聚集起来的女人们也尖叫起来。
“她们是何人?”已经到了这里的刘宠忍不住问道。
“带出来的是陆局长的姑姑,还有他的表弟表妹。”郑家家主答道。
“哦。”刘宠简单的应了一声,心里面对这么细致的做法很是欣赏。换成他的话,只怕会忽略这样的事情。
就在此时,有人用颤巍巍的声音喊道:“姓郑的,你个狼子野心的狗贼!”
听到这话,刘宠扭头就走。郑家家主之前提出过请求,就是把孔家人交给他处置。这种私人恩怨最终会产生什么结果,刘宠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当了几年兵,刘宠发现自己对战斗之外的血腥场面承受水平并不高。
等刘宠出去,郑家家主上前两步,他满是痛恨的目光落在说话那人身上,接着用蕴含着欣喜的声音说道:“孔老二,你终于有今天啦。”
在这个时代,‘老X’是非常鄙视的话,甚至到了新中国,称呼谁为‘老头’也是很不尊敬的言辞。被叫做孔老二的那位脖子一梗,尖声问道:“你为什么要反叛蒙古?难道你家的那些人不是宋人杀的?”
“我家人死在宋人手上,是因为他们去战场上杀宋人。我不能说我家人死的活该,却也是各为其主。这有什么好记恨的。若是记恨,宋国就也可以记恨我家。”郑家家主答道。
得到了这么正经的回答,孔老二有点讶异,却继续追问:“那你为何要反叛蒙古。”
“哈哈,你竟然连这个都想不明白。”郑家家主笑道:“我家当年跟着金国打蒙古,死了很多人。我们就投奔了蒙古。现在跟着蒙古人打宋国,死了很多人,我们就投奔宋国。有人会说我们反叛,可我们家已经因为效忠而死了这么多人,实在是没道理为他们陪葬死全家。”
“你!”孔老二很想怒骂,却被这话给噎得说不下去。如果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当然会希望手下人为他无限制的奉献,直到手下和手下的全家死光光为止。但是从手下人的角度来看,这要求根本没有道理。任何忠诚都是有限度的。
然而孔家这位老二其实明白,郑家家主攻打孔家的表面理由也许是孔家已经完全跟随蒙古,但是更本质的理由则是郑家和孔家之间有无可化解的矛盾。孔老二当年就曾经带人砍死过现在这位郑家家主的父亲和两位叔叔,与他们三人同行的家丁被无一幸免,郑家这是要来报仇的。
“姓郑的,你不得好死!”孔老二突然就扑向对面的郑家人。
半个小时之后,郑家家主脚步有些沉重的走到孔家大门外,刘宠正坐在这里看风景。见到郑家家主,刘宠掏出一根新式卷烟递给郑家家主,然后问道:“林登万将军,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第129章 交易点供货者的纷争(一)()
陆大伯站在黄河南岸的码头警戒线外,跟在他背后的是陆家人。众人目光焦点上有一艘大船,船帆扬起,水手们也在扳动船桨。仿佛飞鸟翅膀一般挥动的船桨在河面上激起浪花,虽然黄河水在流淌的时候看着很浑浊,被船桨击飞到空中的时候依然能闪动着明亮的白色。只是在白色中掺杂了些许金黄的光彩。
船只靠近码头,船舷旁边就有有人冲着岸上的陆大伯他们边招手边喊道:“喂!俺们在这里!俺们在这里!”
河上风不小,不少呼声在风中凌乱了。陆大伯看着那些人,想看清楚在黄河以北走失的人是不是都在船上,却怎么都做不到。船上的人看着很多,距离比较远,实在是分辨不清楚。耐着性子等船只靠在码头上,陆大伯他们连忙跑到码头在河岸的那头。
与河北那种方便人上船的‘河边位置’不同,大宋这边修建了一个高桩码头。在河里打下不少木桩,木桩上铺了木板,形成一个探入黄河的长长走廊。船只在高桩码头的水流下方下锚停泊。船上伸出一个带绳子扶手的跳板,搭在船只与码头之间。船上的人员通过跳板走到高桩码头上,再通过码头走到岸上。
出于安全考虑,码头上只允许工作人员和上下船的人通行。还得先下后上,船上下来的人们通过一百多米的距离,终于踩上了结实的大地。陆大伯他们仔细数了,八个跑散的人,加上留在河对岸的人,一共十个人,全部都在。虽然很想对这些家伙发火,陆大伯却还是笑的开心。
经历了这么多之后,真正值得他开心的就是家人能够安然无恙的团聚。
这次团聚在大宋的公文中也有体现,‘投奔大宋的河北豪杰与我方工作人员在黄河以北的亲人正在向黄河南岸转移,为之后的战斗做准备’。虽然陆大伯认为自己与河北陆家是陆家的正统所在,在大宋的本位立场来看,他们几十号人也不过是一名大宋副科级官员的附带品。
“红巾军以河北民众自发创立的武装力量为名,在河北与蒙古进行战争。尽量让河北百姓认为这是北方汉人的队伍。东营的黄河交易点改作兵站,向红巾军提供物资……”兵部做着简介,所以内容很简单。
赵嘉仁静静的听着,他原本并没有想到人民战争的威力,直到看了送来的详细报告。根据报告中的介绍,蒙古人以为蓝天下都是他们的牧场,河北人民和蒙古之间不过是牧场主和牲口的关系。
就在赵嘉仁思绪发散的时候,兵部完成了简报,户部尚书开始做简报,“解决了三佛齐之后,申请海船营建的数量增加了30%……”
听了这个得意的语气,赵嘉仁忍不住开口说道:“最近海船营建暂停。”
只有极少数参加晨会的人知道这个消息,赵官家的话一出来,大部分都傻了眼。如果问与会的众人谁最支持海运的人,公认以赵官家为大宋第一人。所以当第一人开口之时,不知道其中关键的重臣都摸不着头脑。
赵嘉仁没有解释,他对户部尚书孙青说道:“继续念。”
“……丝绸出口再创新高,我们已经开始与伯海里国商议,想得到通过地峡的权力,但是马穆鲁克们并没有答应。便是如此,那些残余的十字教教国还是尽量派兵和我们做生意。打通了前往欧罗巴的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