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去之后里面还挺宽敞,有些少年正在里面忙活。让师傅感到亲切的是这里的水力设备。铸刀场旁边修建了一个水坝。有引水管,下来的水推动了大宋产的水轮。有的水轮上黑乎乎一片,应该是进行了发蓝处理。也有的水轮呈现暗金色,应该是进行了包金处理。总之,都进行了防锈处理。
这帮少年们忙忙活活,还分成了好些岗位。之前赵官家就让大宋的师傅告诉铸造妙法村正的大和尚这种专业分工的模式。让一个人完全掌握好多道工序,是很难的事情,所以精通铸刀的师傅就很少。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份,他们在某个环节上完全可以做到远胜别人,找出每个人精通的环节,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可以组建出一支强大的铸刀团队。
看得出,那两位铸造妙法村正的大和尚接受了建议。
“两位法师去哪里了?”师傅问。
这边负责接待的孩子操着蹩脚的汉语答道:“两位大师随军去念经超度啦。”
孩子没有说谎,两位大和尚此时穿着袈裟,站在德岛的一处小坡之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伊予水军与入侵四国的军队之间的战斗。
敌人对着伊予水军发射出大量竹弓射出的箭支,身穿钢甲的一千多伊予水军摆开整齐的队列,根本不为所动。等竹弓射了六轮,对面敌人的将领随即下令军队进攻。伊予水军随即在腰鼓手的指挥下整齐的列队上前。
一方军队穿着染了颜色的竹甲,看着颜色鲜艳。一方则是套在黑色的全身甲里面,头盔上甚至还有面甲。这两边接战之后,伊予水军的钩镰枪就开始整齐的刺杀。对面的竹枪或者大刀砍在钢甲上,根本伤不到伊予水军分毫。伊予水军的钩镰枪刺中敌人,就能造成杀伤。没多久,敌人阵型崩溃,就开始逃散。伊予水军则不紧不慢的在后面进行追杀。
“南无阿迷陀佛,看来武士刀给轻甲甚至无甲兵最合适。”左边的大和尚叹道。
“嗯。若是面对这样的护甲和长柄武器,武士刀太吃亏了。”右边的大和尚表示完全赞同。他方才就注意着对面幕府军一个使武士刀的家伙,看姿势,这位的确有点能耐。只是接战后没多久,就在几支钩镰枪的连环刺杀下倒地不见了。两位大和尚都是精于武艺和武器制作的行家,让他们昧着良心宣称武士刀无所不能,他们也真的说不出来。
看着一边倒的杀戮,左边的大和尚叹道:“也不知道这世间的纷争何时能够结束。”
右边的大和尚也忍不住叹息:“光咱们看到的,这都已经死了万余人了吧。造孽啊。”
但是不管怎么造孽,这杀戮会有终结之时。两位大和尚在战后到了战场上念经超度,之后有人抬了些已经被剥去铠甲衣服的尸体过来,两位大和尚先练念了十几遍‘妙法莲华经’五字真言,然后抽出腰间的武士刀,对着尸体胸口乳下的位置砍去。
锋利的武士刀切入肉体,在脊椎之上停下,斩开了大概六七成的部分。两把刀都完成了差不多的水平。大和尚抽回刀,先擦拭干净。又对着用来试刀的尸体念了十几遍‘妙法莲华经’五字真言。
抬起头来互相对视,大和尚眼中都是欢喜。他们新铸造的刀已经比刚来四国的时候锋利许多。而且从手感上也变得更好。
‘妙法莲华经’,大和尚忍不住又念了一遍五字真言。
第166章 针锋相对(三)()
德岛战斗结束后的第四天,倭国三河的赞歧守官邸,几个人跪在德川家家主足利贞氏面前,痛苦不堪的禀报战败的消息,“殿下,我们大败。”
足利贞氏今年16岁,听完了消息之后神色间有了些讶异。沉默了片刻,足利贞氏开口说道:“这是第三次失败了么?”
“殿下,我们再也不能听北条家的命令!”有家臣马上应道。
众人都沉默下来,不是因为反对,而是在考虑怎么才能达成这个目标。镰仓幕府的开创者源赖朝一脉绝嗣,之后掌握权力的是源赖朝的夫人北条政子,再后来找了个北条家的子嗣当上了镰仓幕府的执权。当今倭国的局面是镰仓幕府当了天皇的家,北条家又当了镰仓幕府的家。
作为镰仓幕府里头名义上的第一把交椅,北条家就能对下面的一众御家人发号施令。足利家论实力与北条家差距有限,却不得不听北条家的命令。这次北条家以四国这个鸟不生蛋的岛屿作为‘奉公的赏赐’,让各地守护进攻。之前有六家实力不强的守护为了领地,兴冲冲进军四国,随即被伊予水军杀的全军覆没。
在没人愿意去尝试之后,北条家又让足利家去攻打。足利家最初也真的没有把伊予水军放在心上,派兵前去四国剿灭。然后被伊予水军在四国岛上剿灭了足利家的军队。三波兵马前前后后有七千人马,竟然没逃回来几十个人。这些人还是驾驶运兵船,千辛万苦从伊予水军追杀下逃出性命的家伙。上了四国岛的竟然无一人生还。
“若是北条家再下令,我们就让北条家亲自带兵去吧。”有家臣建议。
“不行。那样的话北条家会让我们出大军。绝不能让北条家找到任何借口。”
“如果不听北条家的命令呢?”
“上一代家主也曾经这么做过。”这次反对者的声音十分沉痛。
几年前北条家剿灭安达家,足利家当时的家主足利家时被认为是安达家的乱党,迫切腹自尽。足利家到现在都不敢再对北条家有丝毫对抗。如果这次再继续对抗,天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结果。
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足利家的人们都感到了北条家的阴狠毒辣。镰仓幕府采取了‘奉公御恩’制度。各个幕府下的御家人为幕府‘奉公’,幕府也要给那些奉公的御家人以‘御恩’的赏赐。这种赏赐基本都是赐予守护或者地头。守护和地头就拥有土地和田庄的掌管权。除了给北条家上缴粮食与贡品之外,其他的都归守护和地头所有。
北条家给这次讨伐伊予水军的‘御恩’就是四国的守护地位。然而伊予水军十分强大,被北条家‘委以重任’的足利家是在白白消耗自己的实力。拿不到的‘御恩’根本没有意义,北条家就在利用这个手段在不断削弱足利家。
“不能停止战争么?”足利家的现任家主,16岁的足利贞氏终于开口问道。
“怎么停止?”有家臣问道。
这下足利贞氏也回答不上来。北条家不说停止,谁也没办法。
在这一片无奈导致的沉默中,有个年轻的声音说道:“我们也许可以让伊予水军成为御家人,北条可以让我们去讨伐身为野人的伊予水军,讨伐御家人的话,北条就得自己上阵。”
众人抬头看去,就见说话的是家臣里面排名第四位的今川义雄。今川义雄的父亲是被迫和足利家的上一任家主一起切腹自尽。不到20岁的今川义雄就继承了他老爹的地位。不等众人说话,足利贞氏连忙问道:“却是什么办法?”
听到主君的提问,今川义雄答道:“我查了些关于伊予水军的事情,他们曾经当过源义经的部下。”
源平之战后期,当源氏把平氏的陆地力量消灭的差不多时,平家就逃到海岛上来,凭借平家强大的水军力量进行顽抗。于是爆发了坛浦决战。源氏为了能对平氏“斩草除根”,不给平氏东山再起的机会,放下脸面争取到三支水军的支持:分别为摄津国的渡边水军,河野通信的伊予水军,熊野三山的熊野水军。
招降这三支水军的乃是源义经,等消灭了平家之后,源赖朝立刻对源义经下手。源义经被迫逃往奥陆,曾经追随源义经的水军立刻四散。
讲述完了这个故事,今川义雄对那些一脸不以为然的家臣说道:“既然伊予水军曾经追随过源义经,理所当然就该是御家人。”
一众家臣依旧满脸的不屑,倒是足利贞氏问道:“既然当年伊予水军都没有得到御家人的身份,现在又怎么做御家人?”
“如果天皇下旨的话,应该可以。”今川义雄爽快的说道:“只要天皇下旨,北条家再不答应,那就让北条家自己去讨伐伊予水军吧。”
足利家老资历的家臣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子,身为一名家臣,主意都打到了天皇头上。即便天皇现在并没什么实权,但是天皇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被操纵的。终于有老家伙忍不住说道:“这等事哪里那么容易。”
今川义雄立刻应道:“我们足利家已经死了七千人,这等时候难倒不该是想尽办法解决眼前的难题?”
这样的对立态度在等级森严的倭国是要引发很激烈的对抗结果,足利贞氏却在家臣们聒噪之前率先开口,“今川,你愿意去京都么?”
“如果主君下令的话。”今川义雄也回答的干脆。
狂妄的人总是会被人厌恶,狂妄的小子格外如此。家臣们带着一种厌恶以及幸灾乐祸的表情看着今川义雄,如此高调发言之后却没能达成目的,这小子大概就可以去切腹自尽了。
今川义雄在发表意见后的第二天就出发离开三河,足利贞氏亲自去送他。在这一众家臣中,今川义雄和足利贞氏的年龄最接近。这让足利贞氏对今川义雄有格外的好感。
“今川,就算是没有办成,也大胆的回来。我不会怪罪你。”足利贞氏对今川说道。
主君如此体贴,今川义雄也颇为感动,“请殿下放心,我会竭尽全力。便是失败,我也会尽快回来向殿下禀报。”
这番对答听的一起来送行的家臣几乎要用白眼来相对,以倭国的传统,今川义雄完全是个不知羞耻的人。事情没办成,就果断切腹。他的死讯传回来,不就证明事情失败了么。
离开了三河,今川义雄一路前往京都。足利家毕竟是豪门,在京都有固定的住处。今川义雄在这里住了三天,就搬到了他新租的地方。在新居所住了一天,今川义雄就前往了京都的一处宅子,从外面看,白墙黑瓦,与京都大户人家的房子差不多。
门打开,门卫仔细看过了信物,这才请今川义雄进去。穿过院子,在主建筑物前面脱了鞋。沿着干净的木地板一步步向前走,到了大厅,就见一位华服女子在里面等候。今川义雄上前鞠躬行礼,然后就听道女子操着一口四国地方口音的话说道:“妾身叫做樱,请问是今川先生么?”
“是。”今川义雄觉得这口音与这身衣服真的不搭调。
“请坐,徐先生马上就到。”樱引着今川义雄到了旁边的客厅,那是一间完全是大宋风格的屋子,桌子旁边放了椅子。
今川义雄坐在椅子上,正在感觉不习惯,就见门一开,一个高个男子低下头走过房门,站在了屋子里面。站定之后这个人用很不熟练的京都口音说道:“我是徐庆国,请问是今川先生么?”
面对一位宋人,还是能在京有不错宅子在的宋人。今川义雄想依照倭国传统直起身致敬,结果一用力,他发现自己已经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然后就见到徐庆国走过来伸出手。
按照大宋现在的握手礼见面之后,三人就坐了下来。足利家的家臣、伊予水军的首领、大宋的人员。这个奇怪的组合操着不同的口音开始讨论起最近的局面,这三个人有共同的目标,让伊予水军拥有一个正经身份。
大宋的铸造师傅在倭国待了一个月后乘船回大宋,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倭国的最新消息。礼部这边得到消息之后开了个会,根据最新的消息,礼部即将取消。继承现在礼部最多人员的会是一个针对大宋国外事务的部门。名字还没确定。赵官家希望叫做外交部,也有不少人希望能够叫做理藩部。
新任礼部尚书卢柏风并没有在意叫什么名字,他今年四十岁,也是从福建那边上学起来的人。在他的人生经验里,这种级别的大事做主的都是赵官家,他所要管的只是具体折腾倭国这样的事情。
在会议上,新的东欧司司长杨从容问:“官家为何要这样帮助伊予水军?”
与许多追随赵嘉仁的家族一样,卢柏风家也通过投资航海行会赚到了钱。所以卢柏风回答的干脆:“一旦伊予水军成为正经的御家人,我们就可以通过伊予水军和倭国好好做生意。堡垒总是要从内部瓦解才行。”
第167章 针锋相对(四)()
大宋29年月初,关于朝廷新官制讨论已经进入尾声。赵嘉仁修订过的《社会契约论》也在此时全面发行。
这本书在大宋有识之士中引发了极大轰动,文天祥连忙命人送了一套给三弟文璋。信中反复强调要文璋认真阅读。文璋认真的阅读了大哥文天祥的信,却没有去翻看那本书。收起信,文璋就前去视察最新修建的粮仓。
还没出城门,就有人追上来。原来是文璋留在官署的联络秘书,追上文璋一行人的马队停下,秘书说道:“文知州,学社的宋会长想请知州再谈一下放粮的事情。”
文璋翻了翻眼睛,没好气的说道:“你就说没找到我。”
说了这番气话之后,文璋也觉得不合适。好在秘书也很机灵,根本动都没动。文璋思忖一阵后用正常的语气说道:“你就告诉宋会长,他身为学社的人,自有他的管辖。若是他还是一定要借给地主手下的佃农粮食,我也不拦着他。不过这件事他自己做,就让他自己承担责任。”
把这番话说出去,文璋觉得非常开心。他发现要是让他当面说出,就是完全撕破脸。这么一种局面下讲出这些,至少给大家留下再见面的余地。说完之后,文璋继续前进。秘书将文璋的回话带给了江宁学社会长宋公明。听了这么一番撂挑子的话,宋公明只是叹口气,却没有再多说什么。
前去农业局的路上,宋公明心中忍不住考虑他没有去竞争新的礼部尚书是不是有点不合适。以前宋公明也当过与蒙古外交的特使,却因为在礼部内部争斗中失败,心灰意冷的离开了礼部。之后在几个部门干过,最近六七年在户部工作。最近又被派来江宁做学社会长。然而在哪里都免不了斗争,就如在江宁的这次事情中,学社觉得还是应该多联络一下佃农。文璋则表示反对,文璋与许多官员都觉得现在佃农都是想两头捞好处。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自己认清局面。
到了农业局,宋公明给局长出示了户部的文件,文件要求农业局准备一万石粮食。另外,再从这边调度些人手,帮着运粮下乡。
“宋会长,你们到乡下做什么?”农业局长很讶异。
“借粮给百姓。”
“借粮?是咱们主动借粮出去?”农业局长一脸惊愕的尝试确认。
“是。我们主动借粮给百姓。”宋公明答道。说完之后又觉得还不太清楚,就主动追加,“收12%的年息。若是提前还,一个月收1%的利息。”
农业局长听到这个利息,整个人都打了个寒颤。大宋的利息基本都是0%起,50%也不算啥。这12%的年息已经低到菩萨心肠的水平。再加上这个1%的月息,那就跟不要利息没啥区别了。
为了确定自己没弄错,农业局长再次试探着问道:“现在放粮,可是要帮着百姓渡过这青黄不接?”
“是。青黄不接虽然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个梅雨季节,有些人家种的粮食得到梅雨季节之后才收。”宋公明解释完,又用轻松的语气说道:“我觉得百姓也是懂道理的,应该不会赖账。加上这些利息,就算有少数赖账,却也不会赔。”
农业局长苦笑道:“利息这么低,怎么都还得起。只是这么折腾,得花多少气力才行。”
“我们准备依托供销社来办这件事。去年开始,供销社就承担一部分收粮的工作。这次就让他们帮着来做,也能节省许多人力。”宋公明说的很有信心,学社成员都不是没实际经验的弱鸡,大家做计划的时候自然知道该怎么考虑劳动力的投入。
“费这么大气力又是为什么呢?”农业局局长叹道,“这也太得罪人了。”
宋公明微微摇头,明显是在反对农业局局长的看法,但是宋公明说的却是另外的话,“得罪很少数的人,却能让成千上万的百姓日子过得好一些。我们就没什么好怕的。而且别小看这点粮食,哪怕只是一万石,也许就能挽救些人命。一条命哪里能轻易用钱来计算。便是积点阴德,又有什么不好。”
一万石粮食并非是一次性拿走,而是一个总量。最初的时候只拿了几百石粮食出去。一周过去,竟然没有借出去多少。宋公明也不气馁,这种事情学社最初也已经考虑到。百姓们见到这么低的利息,心中只怕就觉得里头有什么陷阱。官府素来是向着百姓收钱收粮,怎么会突然就这么变了。
第二周,各地供销社突然就传来消息,要求赶紧提供粮食,大量乡间的百姓开始借粮。
也就是这时候,文璋已经视察完了粮仓的建设。一回江宁,就见到从城内的粮库里面向外运送大包小包的粮食。文璋想起了宋公明主持的事情,无奈下只能派人去请宋公明来。文璋不是想和宋公明讨论借粮给百姓的事情,他对此事已经没了丝毫插手的念头。他现在只是想告诫宋公明,这么光天化日下明目张胆的向外面运粮,一定会造成恐慌。如果有心人此时宣传点什么,只怕就会有抢粮的可能。
秘书回来告知文璋,宋公明已经亲自押送粮食下乡,走了一天多。文璋忍不住怀疑的问秘书,“宋公明果然外出了一天多?”
之前有文璋故意不见宋公明,秘书知道文璋这是担心宋公明也在玩这个把戏,所以他答道:“文知府,我也担心宋会长有什么想法。专门去了其他几个部门问了问,确定宋会长已经走了一天多。”
文璋见局面如此,也只能叹口气。他与学社毕竟不是同一归属,学社归官家管,江宁官府并不能直接对学社发号施令。此事也就只能如此先挂着。
过了三天,江宁突然就有了消息。说是长江下游发水,出了许多灾民。朝廷调集各地粮食前去赈灾。这几天从城里出去的粮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之后其他的衍生消息马上出现,说是江宁粮价要上升,而且还限制买粮。